年度諮商展(止)
復魅:臺灣後殖民書寫的野蠻與文明
  • 定價:450
  • 優惠價:66297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從臺灣文學看臺灣社會歷史的文明與野蠻變遷
重思文明銘寫於野蠻之作,跟隨文字與影像復返迷魅思考

王德威、梅家玲撰文推薦
王鈺婷、朱惠足、李育霖、林妏霜、
詹閔旭、劉紀蕙、鄭毓瑜等學者作家一致推薦

國立臺灣文學館2021年臺灣文學傑出博士論文獎、
臺灣中文學會第九屆四賢博士論文獎第三名

  本書關注臺灣文學與歷史文本中「野蠻」一詞概念遞變的系譜,尤其置諸殖民現代性情境下與所謂「文明」呈現的對峙。野蠻的指稱,伴隨外來者的視線,成為帝國藉以迻譯、區分他者,排除或治理的話語政治;而歷經清治、日治被視為「化外之地」、「蕃地」的臺灣,既呈現與東亞殖民主義接觸的問題性,也帶來具體的戰爭、文化衝突。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描繪的歷史天使,以背對過去、襲捲進未來之姿,質疑著現代名之「進步」的風暴,他疑問歷史是統治者的歷史,「沒有一座文明的豐碑不同時也是一份野蠻暴力的實錄」;沿此,重新追問「野蠻」,不僅為指出「文明」的自我辨識、常立基將他者銘刻為野蠻的歷史過程,同時欲指出其與野蠻暴力的毗鄰,亦即文明內蘊的野蠻性。對文學藝術而言,更重要的是,當代創作者如何以書寫,重新爭議統治者銘寫的記錄,即思考殖民歷史的從屬者(the subaltern)如何可能發聲?

  在本書中,將聚焦幾個歷史事件環節,包括1914年太魯閣戰爭,1930至1931年賽德克族以傳統儀式起事反抗日殖民者的霧社事件,隨之遺族遭致鎮壓、屠殺與移住川中島,1942年日本因應太平洋戰事而徵募原住民高砂義勇軍前進南洋,以及戰後蘭嶼延續殖民體制而陷於被犧牲的地位,引爆為1988年達悟族人發動第一場反核廢料貯存場的抗爭運動。這幾個相互鑲嵌的歷史時空,呈現二十世紀臺灣所歷經接觸地帶(contact zone)上,語言以至文化慣習等交混或隔閡、野蠻與文明的重要論題。論及的作者含括小說家、後殖民作者、原住民作家、歷史書寫、生態書寫者等,他們共同呈現一種面對盤踞的現代性啟蒙思維的反思,進而分別以復返傳統性、迷魅、神話、另類歷史等,形成本書嘗試指出與現代理性祛魅相對的復魅(re-enchantment)之姿:復返與自然、土地連繫的嶄新野蠻思維,呈現諸樣的歷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時雍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為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侯氏家族獎學金研究員,並曾任副刊、文學雜誌、出版社主編。著有散文集《給愛麗絲》,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2023年度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
 

目錄

推薦序一/王德威
推薦序二/梅家玲


緒論:野蠻與文明
一、「蕃異」野蠻
二、殖民現代性的陰影
三、話語政治與考掘學

第一章、從屬者的戰爭‧一九一四‧太魯閣
一、最後的殖民地戰爭
二、以啟山林
三、「他們只是落後,我們卻是野蠻。」
四、番人之眼
五、驅魔
六、重繪「空白之域」

第二章、裸命和餘生‧一九三一‧川中島
一、二次霧社事件
二、成為「野蠻人」
三、從馬赫坡到川中島
四、回歸「神祕之谷」
五、原初的激情
六、裸命的敘事學

第三章、接觸地帶‧一九四二‧南洋
一、國的人類
二、皇國青年
三、俘虜島
四、接觸地帶
五、殺死森林的那場戰爭
六、祖靈歸返

第四章、驅逐惡靈‧一九八八‧蘭嶼
一、驅逐蘭嶼惡靈
二、夏曼‧藍波安的復返
三、「次等人」安洛米恩與達卡安
四、何謂文明?
五、航向世界的島嶼
六、新野蠻主義

結語‧二○一五‧花蓮
一、復魅,與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學
二、Mata nu Wawa

後記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534131
  • 叢書系列:知識叢書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第一章
 
從屬者的戰爭‧一九一四‧太魯閣
 
太魯閣之役作為日治一九一○年代「五年理蕃計畫」的一戰,不僅動員的武裝探險與軍警部隊屬最大規模,戰前從事蕃地偵察與地圖繪製工作,一九一四年五月由佐久間左馬太總督親率,自霧社、花蓮港分道夾擊內外太魯閣;同時,也標誌著日本領臺前期與原住民領域的衝突戰,如新城、威里、七腳川事件以至太魯閣的小結,原住民「化外之民」的存在,盡納入帝國版圖的治理內,曾被視為「在我國領土上橫行的野獸」(安井勝次語),進入了文明開化與同化的階段。
 
這場理蕃之役,隨戰爭報導、復命書與隨軍攝影出版的寫真帖,呈現出殖民官方欲宣傳「文明征服野蠻」的觀點;理蕃總督佐久間因戰而傷導致隔年病歿的消息,同樣成為政治宣傳、神格化的特殊符徵。除此之外,差異的、屬從屬者的敘事,唯隱微傳遞於原住民的口傳中。
 
後殖民理論學者史碧娃克曾提出的著名提問:「從屬階級能發言嗎?」引領我們關注再
 
現從屬階層主體的困難性。臺灣「後山」的太魯閣歷經不同時期的空間象徵與漫長戒嚴狀態,連帶其中的人文歷史陷於消音。一九八○年代,隨山岳古道踏查及書寫如楊南郡、原住民文學如瓦歷斯‧諾幹,以至約二○○○年的後殖民小說施叔青、朱和之等路徑復返而展開。其中,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風前塵埃》,擇以花蓮吉野移民村與灣生後裔為敘事焦點,重返蕃地界線上複雜的種族關係,辯證殖民戰爭標舉的「文明性」與「野蠻性」;又因其表現的臺日觀點充滿曖昧,而將這段太魯閣戰爭的歷史,帶至文學爭議與論述的視域中心。
 
相對統治者的文字,這些文學的書寫既呈現白睿文所謂「遲來的回應」,歷史的創傷,歷經政治的壓抑,爾後有如心理機制般復返;另一方面也明顯可見戰爭並未曾於一九一四年終止,所謂「從屬者的戰爭」,既是面對「文明」相對峙抵抗的「野蠻」、文字
 
相對口傳,亦總是敘事的戰爭。
 
一、最後的殖民地戰爭
 
一九一四年的「太魯閣戰爭」,是日本治臺期間所發動最大規模、也是最後的「殖民地戰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部觀察微小但無所不在的「不對勁日常」圖鑑,直擊各種性別暴力下的案發現場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聯經50週年(止)
  • 飲食保健書展
  • 輕小說大展(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