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篇隱喻百年臺灣史的虛構作品,寫盡福爾摩沙人的漂流命運
《福島漂流記》由十個短篇組成,是以臺灣百年歷史(從二十世紀初期至二十一世紀)為骨架的編年小說,每一篇背後皆有明確的時代背景,例如開篇〈福爾摩沙之旅〉即設定在二十世紀初期,一位到臺灣協助商會考察臺灣樟腦事業的英國人,對已進入日治時期的臺灣有許多描述。〈在那名為自由的時間裡〉則以真實發生的「陶普斯號案」為梗概,鋪陳遭國民黨政府控制行動的蘇聯船員,身處「自由中國」的驚奇之旅。此外亦有篇章以臺灣文學為背景,如〈夜流〉的劉君以龍瑛宗為原型、〈最後一案〉寫臺灣《推理雜誌》創刊的八○年代。更有意思的是,書中以架空歷史的方式指涉臺灣問題,如〈請閉上眼〉虛構臺灣為美國的一州,回應一九六○年代臺灣缺席的學運,〈想我移民村的兄弟們〉則虛構臺灣戰後由日本租借,到一九九○年代也如香港一樣有回歸問題。蔡易澄對臺灣史、臺灣問題與臺灣文學的深刻反思與犀利文筆,除展示新世代小說家對史料爬梳的嫻熟能力,也對臺灣的詮釋框架進行換位思考,以文學的狂野想像回應臺灣命題,將使這本作品成為新一代重要的文學聲音。
■封面概念
裝幀、封面構成
在畫面中架構了似窗框的景象,也隱含了以外部視角來觀看本書所講述與建構的故事景貌。紙材的選用將版畫圖樣的甘蔗與木船紋理作為貼合,也希望帶給讀者從觸摸到書籍作品開始,便已啟動這特別的閱讀體驗與漂流旅程。──黃嘉宏
版畫創作
書中描述的臺灣人,在歷史的脈絡中,就像大海上漂泊的甘蔗木船紛紛隨著海與風前往那不知名的海域,透過超寫實的插圖希望能帶給讀者歷史的異想。──周子齊
專文推薦
林運鴻/文字工作者
李時雍/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文學評論者
一起漂流推薦
朱嘉漢/作家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璐/小說家
馬翊航/作家
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童偉格/小說家
賀景濱/小說家
黃崇凱/小說家
顧玉玲/作家
(按姓氏筆畫)
文史轉譯,抑或故事新編,可以走到多遠多深的地方?虛構的技藝如何展演非虛構的材料?《福島漂流記》展現新一代研究者的創作能量,充分化用過去史料與當代研究,換位勾勒百年漂流,探問臺灣將往何處去,以及文學能有力的模樣。──張俐璇/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回應島嶼命運的身不由己,蔡易澄大膽借用殖民、戰爭、戒嚴、冷戰、災難、文創等歷史變遷,將那些已然發生、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現實,串連成偏移又歧出的臺灣偽百年史。將小說所能打開的想像邊界,拓展到虛實交錯的繁複維度,游移於如真似假之間。
順著時序,每一個斷代的搭景逼真,寫實描繪建築、街景與空間配置,做足了史料考據,再肆意衍繹虛構的「另一種可能性」。局勢轉折有跡可尋,具可信度,主角們面對時代擠壓的恐懼、盤算與行動選擇,也體現了貫穿人性的說服力。──顧玉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