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蔥油餅
乞別儂做,學自家其藝;
發咧介煎過其劑,
蜀輪蜀輪,都是思念。
Koêyng piék-noèyng tsǒ, Oh tsi-a kǐ ngiê;
Huák-le kǎi tsieng-kuǒ kǐ tsiâ,
Soh-lùng soh-lùng, Tù-lêi sỳ-niêng.
安居蔥油餅
「每天在浪濤聲睡去,在浪濤聲醒來,小島四周水深潮暢,群礁拱抱,[...]有了海便能生活、生存下來!對於大海,我有著更多的敬畏,敬的是祂餵養了我們一家人,畏的是祂深不可測,那深愁的水應混著人們的眼淚啊。」——陳翠玲,〈依爸「放蟹」回來 依媽做「蟹青」〉,《我的東引 你的小島》,頁四一。
陳姐姐是東引人,原本的家庭生活和在地作家陳翠玲相近,來自島上的一戶打魚人家。不過自從陳姐姐有印象開始,馬祖海域的漁業資源早已枯竭,家裡罕見那原應充滿的大海與魚腥鹹味。為了養活一家人,這時陳家人做出重大決定,走出浪濤聲圍繞的東湧(Toèyng-īng)——這相傳海水在此湧起的小島。先是爸爸與舅舅移民到台灣本島,之後居住東引約兩個月的陳姐姐與弟弟接力來到新店落腳。在台北的陳家人和許多東引長輩相同,先在基隆置產買房,考量基隆多雨後,最後選擇房價相對低廉的新店居住。
陳姐姐的攤位約起源於一九九六年,一開始攤車上販售的品項是蔥油餅、芝麻球、雙胞胎與麻花的組合。到二〇〇〇年左右,在麵包西點流行風潮下,甜甜圈也被陳姐姐加入販賣品項中,延續至今。除了反映社會風潮,蔥油餅攤也是陳家在台灣的發展史:原本攤車是由陳爸爸經營,沒多久就頂給陳姐姐接手,自此主要都是由她一人開攤。因為製程麻煩,蔥油餅攤有時得靠爸爸協力原物料的供應。除了麵粉和水靠機器調製,其他麵皮擀揉的蔥油餅製程都仰賴人工,所以陳姐姐負責做蔥油餅,其他的雙胞胎、芝麻球與麻花則靠舅舅支援,再由親姊姊開著小發財車送到攤上。一家人分工井然有序,近期才減少自家勞動時間,備料轉向其他馬祖鄉親叫貨。陳姐姐說,「也想讓其他人有生意賺」,讓新店既有的馬祖人網絡,協助她生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