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展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流工作者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 定價:480
  • 優惠價:79379
  • 優惠期限:2025年06月22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買就送

(數位贈品)感電出版《致富的心魔》(博客來獨家試讀本)+20元折價券more

本贈品不限量
  • 分享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

上頁下頁
 

內容簡介

暢銷書《高產出的本事》《高勝算的本事》作者最新力作!
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這是唯一一本徹底將溝通方式「具象化」的書

  2020年,劉奕酉寫出《高產出的本事》,討論如何利用框架思維來幫助產出。至此,運用「框架」組織與輸出內容變成常態。追求「快速產出」,蔚為風潮。

  2023年,他推出《高勝算的本事》,談數據思維,認為,思考能透過具體的數據來推導,無須再憑直覺或經驗行事,一時間「數據思維」儼然成為商業思維的新指標。

  今年(2025年),劉奕酉又回來了,這次他撰寫出《看得出的高效思考》。他認為在人工智慧的浪潮與挑戰中,要讓內容產出上擁有更多的可能性,人們必須具有「將想法轉化為觀點,並將觀點可視化」的圖像思維能力。學到「圖像思維能力」,就能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下,抓住他人眼球,達到「精準表達」。

  別人總是聽不懂你說什麼?看不懂你想表達什麼?
  真正原因是你「想」不明白,也不知怎麼讓人懂。

  想不明白,以至於表達失利,往往是以下三大阻礙在作怪!
  阻礙一 懂得表達、卻沒有觀點,只是虛有其表。
  阻礙二 擁有觀點,但不會表達,往往圖不達意。
  阻礙三 既沒觀點、也不擅表達,讓人不知所云。

  跨域自雇者劉奕酉是「高效思考、精準表達」的高手,
  過去,曾經指導眾多企業人士做好「傳達」這件事,
  也有無數人探詢過,他能精準用簡易圖表或圖像傳達的祕訣。

  於是,他拆解無數成功表達範例,將「表達的思考邏輯」這件事簡化成兩個關鍵:
  關鍵一: 將想法化為觀點
  想法雜亂的原因是不知如何梳理。
  作者教你:用「結構化思考」來將雜亂的想法整合成清晰的觀點。

  關鍵二: 將觀點精準傳達
  精準傳達的核心就是一看就懂。
  作者教你:從「目的」著手,配合傳達三步驟,輕鬆「一看就懂」。

  那麼,要怎麼將想法具象化呢?
  →善用三關鍵提問
  WHY:你想傳達什麼觀點?為什麼?
  HOW:希望對方接收到觀點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WHAT:什麼樣的呈現方式可以讓對方更好理解或認同?
  時刻提醒、確認這三個問題,就能「思考得更精準」。

  若想加強圖像表示,讓受眾一眼就看到、看懂,
  →運用三祕訣製圖
  層次劃分:讓重點一目了然。
  結構設定:讓內容一看就懂。
  視覺優化:讓質感一眼看到。
  掌握這三點技巧,就能「表達得更清楚」。

  讀完這本書,
  不僅學會如何精準傳達訊息,還能看懂高手的表達技巧並化為己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奕酉


  現為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簡報.簡單報」創辦人。曾於LinkedIn 旗下最大簡報分享網站Slide-Share 獲得年度Top 5 % 簡報者殊榮,於2017年成為知識型自雇者,專注在職人簡報、邏輯思考與商業思維的研究、思考、表達與問題的培訓與顧問服務上,至今累計百場以上培訓與演講,客戶包括微軟、松下、太古可口可樂、聯詠、微星、中信、富邦、國泰等知名企業。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等領域。曾在高科技產業任職超過十年,具有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驗。任職高階幕僚期間,經常需要因應老闆的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問題的解法,與最佳的呈現方式。他的經驗練就「從想法到形成觀點;從觀點到精準傳達」的思考力與表達力,也就是這本書裡所提及的高效思考術。

  著有暢銷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高產出的本事》、《高勝算的本事》,及《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
 

目錄

前言  看得見的思考,打造你的視覺腦

第1 章 高效思考的黑盒子

1-1 你有想法難以表達的困擾嗎?  
1-2 揭開黑盒子的真面目
1-3 用大腦喜歡的方式處理訊息
1-4 黑盒子的使用說明書

第2 章 打開黑盒子的第一把鑰匙: 結構化思考
2-1 有觀點,傳達訊息才有力量
2-2 寫下來、畫出來,想法才能落地  
2-3 結構化思考,將想法轉化為觀點
2-4 確認目的與對象,提高觀點的能見度
2-5 提升結構化思考的品質與速度  

第3 章 打開黑盒子的第二把鑰匙: 視覺化表達  
3-1 圖文、圖表還是圖解?別想得太複雜
3-2 視覺化表達,三步驟讓訊息更好看
3-3 圖文的視覺化:精簡、濃縮、好記憶
3-4 圖表的視覺化:用數據說一個好故事  
3-5 圖解的視覺化:讓說不清楚的內容一看就懂

第4 章 升級你的黑盒子
4-1 在對方分心之前,用一頁報告切入重點  
4-2 國際顧問都在用的圖表技巧  
4-3 一張全息圖,征服所有人的目光
4-4 向高手學習,逆向拆解作品化為自己的經驗  
4-5 智能化時代,AICG 能幫上什麼忙?

結語  未來,你我都需要用圖解思維建立起高效溝通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4171878
  • 叢書系列:財經企管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劉奕酉新作《看得見的高效思考》教你把思考轉換成圖像,讓每次表達都直擊人心

 

內容連載

前言  看得見的思考,打造你的視覺腦
 
在這個資訊超載的時代,我們每天面對數以萬計的文字、數據和圖片。
 
如何讓重要的資訊快速被人理解,讓自己的想法脫穎而出,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挑戰。然而,這並不僅僅是技巧的問題,更是思維方式和表達策略的問題。
 
我們的大腦其實並不適合處理複雜的線性文字訊息。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大腦更偏好圖像化的訊息,因為它能瞬間激活記憶、引發情感共鳴並促進更深層的理解。正因如此,看得見的思考,或者說將想法用一張圖來展現,逐漸成為一項關鍵技能。
 
這不僅僅是一種簡化複雜事物的方法,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
 
沒有一張圖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有,那就用兩張圖
 
看到一張簡潔易懂的地圖,我們能迅速理解路線的走向;看見一份清晰有序的流程圖,我們能立刻掌握工作的全貌;甚至一張插圖,都可能比一篇冗長的文章更能打動我們的心。
 
這就是視覺的力量:精簡、濃縮、好理解。
 
但你可能會很好奇:為什麼是一張圖?文字和數字難道不夠嗎?答案是,當我們的目標是讓複雜的想法變得易於理解且令人記憶深刻時, 單靠文字和數值往往是低效的。相較於逐行閱讀文字或計算數據,一張透過精心設計的圖表更能讓我們一目了然的捕捉到全貌,甚至是快速洞察深層的關鍵訊息。
 
事實上很多成功的溝通者早已善用這項技能。賈伯斯在產品發表會上,經常用一張圖表來展現蘋果的願景和策略;在商業簡報中,圖表、圖示與圖解的運用,更是稀鬆平常。而在日常生活中,從時間管理到旅行規劃,一張圖能幫助我們理清思緒、提升效率。
 
我們的「視覺腦」是如何運作的?
 
在撰寫這本書時,我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活用自己的「視覺腦」。
 
這是一種不同於日常邏輯推理的能力,它更接近直覺和圖像化的思維方式。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提出的「大腦的兩個思考系統」理論,為我們理解視覺思維提供了寶貴的框架,也是這本書的論點基礎:
 
●    系統一:一種快速、直觀且自動化的思維模式。例如,看到一張臉, 瞬間辨認出對方是喜怒哀樂。
 
●    系統二:一種緩慢、理性且需要努力的思維模式,像是解決數學問題或做出複雜決策。

會員評鑑

4
4人評分
|
4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4.0
|
2025/05/01
🤓【我學到的2件事】
1️⃣將「想法」轉化為「觀點」—結構化思考的3X3模型
許多人會被漂亮的圖表給迷惑了,但其實要產出真正有價值的視覺化圖表,最重要的是要有「觀點」,也就是你想告訴別人什麼事情。

作者提供一個可以具體運用的「結構化思考的3X3模型」,共有3個階段、9個步驟。以「該做喜歡的工作、或擅長的工作?」為例:

(1)理解:為了掌握想法或問題的本質
- 想法蒐集:蒐集提問對象的提問理由、期望答案等。
- 背景分析:了解提問對象的工作背景、喜歡與擅長的工作類型及特質等。
- 目標設定:喜歡和擅長的工作,有可能並存嗎?

(2)分解:為了拆解為更小、好管理的部分
- 目標拆解:請大家列出喜歡、擅長的工作分別有哪些特質。
- 資訊過濾:將大家的答案整理成一張表格。
- 訊息歸納:針對表格中的訊息進行歸納,發現喜歡和擅長的工作存在部分共通特質。

(3)再構築:為了將多個結論重新組織,形成一個完整的觀點
- 訊息整合:將歸納的訊息與大家的討論整合在一起。
- 觀點萃取:將2個獨立的圓形,重新組成彼此交疊的2個圓,交集之處就是想傳達的觀點。
- 結構梳理:將觀點、依據及佐證整理為一個完整的論述。

雖然不是100%契合,但有趣的是,我發現我撰寫閱讀筆記使用的方法跟這套模型很類似:先整本書讀過一次(理解),挑選出自己覺得有趣或重要的部分(分解),最後綜整寫成一篇閱讀筆記(再構築)。

2️⃣在對方分心之前,用「一頁報告」切入重點
一頁報告的重點在於掌握全貌、增進理解、喚起行動意願,讓聽的人清楚知道這件事和他的關聯和效益,並引導他做出決策或採取行動。

對於聽的人來說,可以節省時間、聚焦重點;而對於報告者本身,也有提升溝通效率、展現專業印象的作用。

打造有效的一頁報告,你需要掌握以下4個關鍵:

(1)明確目標與對象→聚焦核心訊息
針對不同「階層」和「角色立場」,強調不同重點:
- 高層重視效益(成果效益),中層著眼方向(企劃目標),基層在意細節(具體作法)。
- 對上(主管)先說結論,對外(客戶、合作夥伴、媒體公關)先給重點,對內(同仁)先提影響。

(2)善用結構化思考→邏輯清晰易懂
萃取出一個核心論點,並安排描述的故事線。

(3)引導與凸顯價值→帶出行動呼籲
透過調整標題、精簡文字等方式,引導聽者關注重點訊息。

(4)化解疑慮與阻力→展現專業價值
避免過度強調視覺化,回歸到想傳遞的訊息。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本書給我的感覺,很像作者於2021年出版的《20道資料視覺化難題全解析》的升級版,有些相同的概念,但加入更多解說與例子。
展開
user-img
Lv.1
5.0
|
2025/04/27
|
電子書
恰好遇到職場上的溝通難題,無法提供主管心目中的完美「簡報架構」,就剛好在社群上看到這本書。
表達不順暢、溝通不夠確實、有想法卻說不清楚,其實都是因為沒有結構化思考、以及充分運用視覺化的力量。
一邊閱讀,老闆口頭告訴我、希望我能做到的事情,在書中一一出現,我都懷疑老闆和作者是不是好朋友了!
是一本對工作很有幫助的書~
以前以為自己在大學和研究所的報告訓練都已經足夠了,但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
非常感謝這本書的即時救援!

P.s. 圖3-82 文字雲圖有誤、圖3-108數字表示與文字不符
user-img
2.0
|
2025/04/16
|
電子書
劇透警告

閱讀心得

對比於其他相近題材的書籍,內容過於重複和概念性,過多的文字概念內容實在較難捉到重點和記憶點,文字和例子的大小可以再稍為調整,又大又小的字看得有些疲累
user-img
Lv.4
5.0
|
2025/03/19
遇到問題時,你是否時常覺得自己想不清楚?需要表達時,也覺得自己說不明白?那麼,劉奕酉老師的新書《#看得見的高效思考》很適合你!

這兩年,由於有了撰寫閱讀心得的習慣,所以開始追蹤劉奕酉老師的臉書。總是不斷的,被老師的發文頻率、閱讀速度,及清晰的邏輯能力所驚艷,能力根本直逼A I!

好奇老師的腦袋中,到底裝了些什麼樣的機關?總是能夠如此快速的輸入、處理及輸出?而《看得見的高效思考》這本書,恰好可以幫我解惑。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的核心目的,是要「揭開高效思考的黑盒子」,將精準、神速、零成本的思考術,以具象化的方式,展示出來!

裡頭提到,黑盒子的真面目,就是「#結構化思考」與「#視覺化表達」的結合運用。

老實說,在剛拿到書時,我有點被它的厚度給嚇到!

但翻閱後,發現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它的圖表很多!有了圖表的輔助,讓人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傳達的概念,讀起來其實一點都不難!

以下與大家分享,書中我感到最受用的三個觀點:

❤️混亂沒有頭緒?畫兩條線簡化複雜的想法

「#只要在紙上畫兩條線,#就能解決所有問題」

兩條線可以變成什麼?

可以變成 #表格框架、#矩陣框架,也可以成為 #圖表框架。

像史蒂芬.柯維提到的「時間管理矩陣」,就是將任務依照「重要/不重要」與「急迫/不急迫」來劃分,分別成了四個象限。

這讓我聯想到,只要用2×2的思考,就可以從原來的思考中,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比如:當自己陷入負面思維時,就是陷在「對方不好/自己也不好」的象限中。

但事情的發展,是不是也有可能,朝著「對方好/自己也好」的雙贏象限呢?

如此一想,就能讓自己,從消極的思考泥淖中,瞬間跳脫出來!

❤️為什麼能想得快又好,還很有道理?

到底為什麼能想得快又好,還很有道理?原來是老師具有以下三個關鍵能力:

1.#背景知識帶來的理解力

背景知識帶來的理解力,是知識的累積效應。關於自己特別擅長的領域,能夠快速萃取重點、組織自己的想法,進而產出觀點。

這讓我聯想到「樊登讀書」的創始人樊登,在《讀懂一本書》裡頭說的一段話:「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夠讀懂多難的書。」

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有些第一次讀不懂的書,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次重讀,可能忽然豁然開朗,讀懂了作者字裡行間的深意。

有時讀不懂一本書,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理解力不夠,而這種能力得靠循序漸進,長期累積。

2.#刻意練習下的熟能生巧

在掌握模型和技巧後,任何人都能透過刻意練習,提高熟練度。像老師就是每天定期投入兩個小時,進行閱讀和產出。

如此持之以恆的訓練,讓思考到產出的速度和品質,逐漸提升。此外,書中也提供了 #三個高質量快速產出的技巧:

(1)#在每個階段層層過濾雜訊,而不是到最後才過濾
(2)#帶著提問來進行思考,發揮柴嘉尼效應
(3)#結合生成式人工智慧,打造我的第二大腦

原來,輸入時同步篩選需要的資訊、帶著提問思考,加上與人工智慧協作,就是老師能快速產出秘訣啊!

最近嘗試與Chat GPT聊天,發現它的回答都非常有邏輯,不但會給滿情緒價值,還會主動提問。真的不失為一個,提供寫作靈感的好方法呢!

3.#結構化思考的靈活運用

結構化思考的靈活運用,就是 #從抽象的想法,#到具象觀點的思考過程。

內容包含了「#理解、#分解、#再構築」這三個階段。

首先,我們要理解問題的全貌;接著,將目標分解為更小、可管理的內容;最後,再構築成一個完整、合乎邏輯的觀點。

就像是把積木拆解為獨立的零組件,然後加以歸納分類,再重新組裝成新作品的過程。

❤️帶著想法閱讀一本書,產出自己的觀點

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就屬老師時常以撰寫閱讀心得為例,來說明書中的概念。

比如,老師就建議我們,可以使用 #3×3模型結構化思考,幫助自己產出閱讀心得。實際做法如下:

(1)理解:掌握書中的內容、主旨與方向

閱讀一本書之前,先了解書本與作者的背景、經歷和寫作目的;接著,閱讀目錄、前言和結語;然後,設定閱讀本書的閱讀目標。

(2)分解:將書中的內容分解成更小、更可管理的部分

這裡要做的是,依章節主題逐步閱讀,過程中篩選並筆記關鍵資訊,接著將資訊進行整理和歸納。

(3)再構築: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將分解的訊息重新組合,從中萃取出核心觀點與自己連結的部分,最後整理產出成一篇文章。

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要吸收他人的思想,#還要學會提煉和重構,#形成自己的見解。

透過這樣的思考模式,不僅能更深入地理解書本的內容,也能在思維中增添個人色彩。

💕寫在最後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中,劉奕酉老師通過結構化思考和視覺化表達,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有效地解構和重組思維。

讓我深刻體會到,思考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一種藝術。

雖然自己平常,有用文字寫下閱讀心得的習慣,但幾乎很少使用圖像式思考。然而,讀完《看得見的高效思考》後,在寫作或思考問題時,我的腦中,偶爾會浮現書中的某些圖像。

彷彿是在提醒著自己,無論是閱讀、寫作或是解決問題,都要有邏輯、有結構。還要想想,聽者或讀者,是否真的能精準地接收到,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一書,不僅提供了實用的技巧,還能激發思考的潛能。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帶著這些觀念,持續進行深度思考,並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高效思考,從此刻開始!


#塔妮雅閱讀
#2025年第19本
展開
 

特惠贈品

  •  買就送(數位贈品)感電出版《致富的心魔》(博客來獨家試讀本)+20元折價券

    • 贈送條件:

      買就送

      活動說明:

      2025/4/27~2025/5/11 期間凡購買商業類指定書單,就送感電新書《致富的心魔:金錢、成功與自我懷疑的致富人生》獨家電子試讀本+專屬20元優惠代碼!

      1. 優惠代碼於電子試讀本內頁中,使用期限至2025/6/30。
      2. 紙本書、電子書皆適用優惠。

    • 注意事項:

      單筆訂單不累送

      本贈品不限量

      單一會員帳號不累送

    • 檔案大小:

      0.4MB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商業創意展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時報全書系
  • 聯經暢銷展
  • 親子天下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