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半導體的故事:發展與現況

半導體的故事:發展與現況

  • 作者:李雅明
  • 出版日期:2013/12/19
內容連載 頁數 5/10
貝克勒爾這個家族的名字,在物理學上可以說是大名鼎鼎。貝克勒爾一家祖孫四代都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首先,安東尼.西撒.貝克勒爾(Antoine Cesar Becquerel, 1788-1878)年輕的時候,曾經在拿破崙的軍隊中當過兵,後來退伍改學物理,成為一個著名的科學家,在螢光方面作了許多研究,對於電學和電化學極有貢獻。他的兒子亞歷山大.愛德蒙.貝克勒爾(Alexandre Edmond Becquerel,1820-1891)是法國巴黎大學的教授,也是法國科學院的院長,研究晶體和光學。亞歷山大.貝克勒爾的兒子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 1852-1908)由於發現天然放射性現象而與居里夫婦共同獲得一九○三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的兒子尚安.貝克勒爾(Jean Becquerel, 1878-1953)也是物理學的教授。尚安.貝克勒爾曾經寫道,他們家在「在同一個房子,同一個花園,同一個實驗室裡」過了有四代之久,這真是物理學裡面最有歷史的家族了。
 
另外,一八七六年,英國的亞當斯(W.E. Adams)和戴伊(R.E. Day)發現硒與金屬的接觸也有光伏特效應,也就是說硒與金屬的接觸,在照光以後會產生一個電位差。
 
(四)光電導效應
 
一八七三年,英國的史密斯(Willoughby Smith, 1828-1891)注意到線路中的一個硒晶體在照光後,電阻下降,他因而發現了光電導效應。也就是說,照光會改變半導體材料的電阻,使半導體的電導率增加了。這個效應可以用來偵測光。
 
這四個效應就是後來在發明了電晶體以後,貝爾實驗室的皮爾森(Gerald Pearson, 1905-1987)和布萊登(Walter Brattain, 1902-1987)所總結的半導體四項特徵。
 
此外,我們還應該把另外兩個對於量測半導體性質非常重要的效應,也在此一併敘述一下。第一個就是湯姆生(William Thomson, 1824-1907),也就是後來的開爾文爵士(Lord Kelvin),首先注意到的磁阻效應(magnetoresistance)。這個效應就是說,有些材料的電阻在加了磁場以後會有改變。第二個就是在一八七九年,美國的霍爾(Edwin H. Hall, 1855-1938)所發現的一個效應。他把一個晶體放入磁場後,發現在晶體的兩邊之間會有電壓產生,這個效應後來就用他的名字命名,稱為霍爾效應(Hall effect)。這個效應後來對於半導體的研究變得很重要,因為用這個效應,可以決定半導體的傳導是由於電子還是電洞(hole)得來的,還可以用來量測電子和電洞這些載子(carrier)的遷移率(mobility)。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10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