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2/5
現在你可以回想:在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就是那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嗎?而且,受害者還是我哩!我還沒跟對方計較,更是很有風度的不再追究哩!」你可能會很納悶的說。「可是,這麼一件小事,怎麼會演變到後來一連串那麼劇烈的衝突?」

這樣的質疑很合理。從客觀上,那是一件小之又小的事,你是受害者,你也原諒了對方,再怎麼說,也沒道理把事情鬧大,針對你開刀。糟糕的是,每一個人都是活在主觀的世界。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活在客觀的世界裡。

如果針對這件「小事」,如果從主觀的觀點上來看,你的「主觀經驗」是什麼?而對方的「主觀經驗」又是什麼?對你來說,這只是個小事件,因為對方闖的那個小禍,並不足以讓你受傷慘重,你很樂於原諒對方,當個「好人」。當然,如果讓你損失慘重,那可就不是小事件了,也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

對方呢?那可就完全相反了!對方跟你一樣想當「好人」,誰知道發生這麼一件事,害他得在大庭廣眾下向你道歉,而能不能得到寬恕的機會,還得看你願不願意!如果你不願意,他下不了台;如果你願意,不就等於他幫你創造了一個表現自己寬宏大量的機會?

對他而言,受害者應該是他才對!他又並非故意,卻意外造成你的困擾,然後他變成做錯事的人,明知如果你原諒他,他等於犯小錯來成全你的「寬恕美德」,但他還沒別的選擇,只能卑微的期待你原諒。這夠不夠窩囊?這個思考邏輯很奇怪,但並非心理學家的慈濟證嚴法師竟然異常精準的指出了這點──她稱呼受施捨者為「受難菩薩」,而且告誡施恩者:「如果沒有這些菩薩的受苦受難,你連想要行善都不可能!」

「黑羊效應」的成因就在於:焦慮的大眾都爭著當「好人」,發生的事件又很小,所以「加害者」非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壞處;「被害者」沒損失,反而占盡便宜。這會造成「加害者」心理不平衡,而後掉入一個心理陷阱,越是掙扎,卻是越陷越深,起先只是一個人的心理越來越不平衡,而後也把別人拖下水,也讓別人陷入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別人為了自救,就會拉更多人下水,連鎖反應下,就是全部的人通通掉進相同的心理陷阱當中,爬不出來。而所謂的「黑羊」,就是這群心理陷阱中努力向上爬的人,共同加害的受害者。

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陷阱,在社會心理學上已經被深入的研究過,被完整描述在「認知行為失調理論」當中,在後面的章節,會有比較完整的解釋。
5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