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5/8
撰寫本書時,我一開始就不打算提供演化認知學系統化的綜論。讀者如果對綜論感興趣,可以在其他學術性的著作覓得。我希望能從林林總總的科學發現、動物物種以及科學家的研究過程裡,挑選出一則則故事,用以傳達過去二十年間的研究成果是何等令人振奮。我本身的研究領域為靈長類的行為和認知能力,這個領域向來扮演開路先鋒,對其他物種的相關研究影響深遠。我從一九七○年代便投入這個領域,一路上結識了許多「夥伴」(包括人類和動物),因此我在書中也將放入一些個人感觸。其中豐富的歷史值得我們駐足凝視,此領域的成長正是一場冒險旅程(或許有人會形容如同坐上雲霄飛車),但這場引人入勝的冒險永無止盡。正如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所言,「行為」就是生物最生氣蓬勃的模樣了。

第一章 神奇的井

「我們觀察到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按照我們提問的方式所展現的樣貌。」──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 1958)

變成一隻蟲

睜開雙眼,葛列戈.薩姆沙從一隻不明動物的體內醒過來。外殼堅硬的他,成了「恐怖的害蟲」,藏身於沙發底下。葛列戈沿著牆壁和天花板來回爬行,喜愛腐爛的食物。可憐的葛列戈終於變成家人的負累與厭惡的對象。現在,他的死亡對家人而言是種解脫。

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一九一五年出版的《變形記》(Metamorphosis)中,以詭異的開場為人類本位主義逐漸式微的世紀揭開序幕。卡夫卡用隱喻的手法刻意選了一個令人反感的生物,強迫讀者想像自己變成一隻蟲之後有什麼感受。約莫在同一時期,德國的生物學家魏克斯庫爾(Jakob von Uexküll)提出一個觀看動物的嶄新視角—「環境界」(Umwelt,德文「周遭世界」之意)。借用環境界一詞,他帶領我們進入形形色色的周遭世界。魏克斯庫爾進一步解釋,每個生命都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周遭環境。例如,無眼壁蝨爬上草稈,屏息等待哺乳動物表皮散發出的丁酸氣味。實驗結果顯示,母壁蝨這種蛛形類生物即使十八年沒有進食也能存活,因此有充分的時間等待與哺乳動物相遇的那一刻。只要等到那一刻,就可以投入「被害者」的懷裡,用溫暖的血液餵飽自己,接著牠將產卵,並迎接死亡的到來。我們真的能夠理解壁蝨的「環境界」嗎?與人類相比,壁蝨顯然活在養分來源匱乏的生存環境,但魏克斯庫爾認為,壁蝨環境界的簡單是種優勢:牠的目標明確,能分心的事物不多。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