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7/8
當魏克斯庫爾企圖進一步探索和比對各個物種環境界的同時,這個概念更深深啟發了動物行為學的後輩。動物行為學從此不再只是上個世紀悲觀主義的美學及哲學。一九七四年,托馬斯.納格爾(Thomas Nagel)提出:「變成蝙蝠是什麼感受?」他藉此得出一個結論:身為人類的我們永遠無法得知,我們無法進入另一個物種的主觀生活。納格爾尋求的並非人類變成蝙蝠後有什麼感受,而是身為一隻蝙蝠的感受為何。這的確遠超出我們的理解範圍。奧地利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也曾為那堵橫亙在不同物種間的厚牆,提出一段著名的論述:「即使獅子可以說話,我們依舊無法聽懂。」當時部分學者對此番言論頗有微詞,他們認為維根斯坦根本不懂動物溝通的領域。然而,維根斯坦這段話的精髓在於,我們的生命經歷和獅子完全不同,因此即使獅子會說人話,我們仍然無法理解。維根斯坦的想法確實可以擴及到當我們面對陌生文化時,就算能理解其他國家的語言,仍不能立刻熟悉異地環境。維根斯坦要強調的是,進入其他個體的內在生活,我們本來就有能力限制,無論對象是不同物種或外國人。

我不打算在這本書解決這項棘手的問題,而是將焦點放在動物生活的世界,以及牠們如何探索自身環境界的複雜性。即使無法理解牠們的感受,我們依舊可以嘗試踏出人類狹隘的環境界,發揮我們的想像力。納格爾如果沒有聽過蝙蝠的回聲,他不可能寫出敏銳的反思。正由於科學家試圖想像身為一隻蝙蝠是什麼感受,他們才能發現蝙蝠的各種行為,並取得研究成果。跳脫感知框架去想像思考,正是人類這個物種的優勢。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