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5/7

趁青春年華,盡情燃燒生命
 
恆星之間的差異來自於質量的隨機變化。大約90%的恆星是主序星,主序星都在做同樣的事:把核心的氫核擠壓在一起,形成氦核,也就是進行核融合的過程。恆星的質量越大,核心的溫度越高,氫核就會融合得越快──於是亮度越亮。恆星越亮,顏色就越藍。
 
恆星的質量也決定了壽命有多長。雖然質量較大的恆星有較多燃料可燃燒,但也燃燒得更快,死亡得更早。那些質量最大的恆星,短短幾百萬年就會把氫消耗殆盡。相較之下,太陽已經燃燒了46億年,而且還會繼續燃燒數十億年。
 
每顆主序星終有一天會用完核心的氫,那時就會一邊膨脹冷卻,一邊開始燃燒核心外圍的氫,這時就成了一顆巨星或超巨星。
 
這些巨大的恆星過著短暫卻戲劇性的生活。它們開始融合氦、碳、氖、氧、矽和硫,矽和硫又會融合成鐵。但鐵不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到了這個階段,這顆恆星就注定爆炸成為超新星。爆炸後,殘骸會塌縮成一個體積很小、密度卻很大的球體,這可能是黑洞,也可能是中子星。
 
較小型的巨星不會爆炸,而是慢慢縮成高溫、高密度的幽靈,稱為白矮星,如果經過的時間夠久,白矮星會完全變暗,成為黑矮星。不過目前還沒有黑矮星,因為宇宙還不夠老。
 
宇宙到底是由什麼組成的?
 
宇宙比你原先想的還要複雜,而且是複雜得多。事實上,就宇宙的大部分而言,你我是很奇怪且又微不足道的。組成我們自身和我們在乎的一切事物的普通物質,只占了宇宙的十分之一不到;其餘都是由暗物質與暗能量這些神祕的實體構成的。暗物質與暗能量共同組成了當今最大的宇宙謎團之一。然而,暗物質與暗能量究竟是什麼,誰也不曉得。
 
這兩種帶來不便的實體當中,第一個硬著頭皮登場的是暗物質。早在1930年代初,荷蘭天文學家歐特(Jan Oort)就注意到銀河中的恆星軌道運動有一些反常現象,唯一的解釋就是去假想大半個太空中充滿了某種黑暗、看不見的物質。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