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7
十六世紀法國作家蒙田(一五三三~九二年)提出男人之間最典型的友誼範例,他與博耶提相當短暫卻熱情的關係,被蒙田記述在他著名散文〈論友誼〉中永世流傳,這篇文章其實是仿效這兩人一起研讀的希臘和拉丁文文學的人物。他們立志要實踐夙昔典範,因此渴望達到相當於亞里斯多德「異體同心」(one soul in two bodies)的理想境界。在他驟然離世後,博耶提化身為蒙田筆下的文字,流芳百世,啟發後人。當蒙田自問為何他喜歡博耶提時,他的答案召喚兩人之間相互吸引的奧祕:「因為是他,因為是我。」

蒙田對女人成為朋友的公開看法完全是負面的,這在他的時代以及他之前的時代都是司空見慣。他寫道:「女人的普通能力不足以促成這種交誼……她們的靈魂看來也無法承受如此緊密且持久關係的壓力。」諷刺的是,在他生命接近尾聲時,當時蒙田有著一段自博耶提之後最為認真的友誼,不過對方是一個女人─年輕的古爾奈,她幫忙編輯他論說文的最終版本,全新全意配合他在文學上以及個人的需求。

鑑於男人擁有這段值得讚揚的友誼歷史,那麼女人又是如何把友誼帶到世人面前?當然,雖則缺乏紀錄,但在過去女人之間還是有某種女性連結存在。女人間的友誼究竟是何時讓全世界都知曉並在她們生活中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呢?除了中世紀的修女,歐洲女人最初並未留下她們對友誼觀點的隻字片語,直到十五世紀,當方言取代拉丁文成為書寫文字時,女人立即提起了鵝毛筆,她們更得心應手,也更頻繁寫給她們的友人。許多人也寫些文章或小說,所以從大約一四○五年克里斯蒂娜.德.皮桑以法文書寫的《女性之城》一書開始,我們擁有從女人觀點來看女性友誼的證據。在義大利,莫德拉塔.豐特寫了一篇有關友誼的小對話,她根據的論點是「女人跟其他女人交朋友,比男人跟其他男人交朋友來得更為容易」,而且女人的友誼更為持久。

一五九二年豐特過世時,女人的友誼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不只是發生在歐陸上的法國和義大利,也發生在英國。許多中上階級女人獲得新自由,包括與其他女人公開交友的自由。莎士比亞的戲劇即反映了這個女人新友誼的形成,特別是要保護彼此遠離那些誤入歧途的男人(譬如《無事生非》中總督的姪女畢翠絲與總督女兒希羅,以及《威尼斯商人》中才貌雙全的富家女鮑西亞和她的貼身女侍奈莉莎)。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