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帥的所有評鑑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動盪:國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轉型?(作者燙銀簽名精裝版,含32頁珍貴歷史圖片)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17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神奇的是一邊看一邊會停下來,停下來想想臺灣的狀況;但是看完之後卻很難說出感想、或是下結論的一本書。
書裡以六個國家(芬蘭、日本、智利、印尼、德國和澳洲)為例,將個人危機的角度來看國家危機。就像<槍砲、病菌和鋼鐵>一樣,這是賈德戴蒙想要解決"為什麼"大哉問的問題。我覺得這本書其是作者在鋼鐵這本書後,尋找人生大一統理論的過程(將國家危機與個人危機融合在一起),提出於他對於國家興衰的一個理論。雖然在一開頭賈德戴蒙已經說了這引用有許多限制(我真的覺得自己在看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
其實前面講述六個國家,只是要帶回美國怎麼面對接下來的國家危機:民主逐漸兩極化、政治上越來越不妥協,而對立面越來越謾罵、不溝通(作者認為這是拜網路所賜),因為選舉的經費越來越高,導致政客都在募款、被財團政治獻金綁架,以至於政策越來越靠近富人,社會流動就越來低。大選投票率低,甚至執政的洲劃分投票區,也在以自己黨利益考量。最後談到全球化,這是難題也是解藥。
我看完整本書,其實也想用這12個危機因素,套到臺灣這塊土地上,我們要怎麼走出我們的路?想著想著,對這本書突然就沒有想法,因為我的心思已經被拉到很遠的地方。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5 人(83.33%)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恐懼:川普入主白宮

恐懼:川普入主白宮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1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很酷,對美國人來說應該讀來很有感。但對美國政治不熟練的臺灣人來說(例如我),其實每個人名都很陌生,但請查資料繼續讀下去。約翰、波頓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也出現類似的場景(寫書評的此刻8/12,仍沒有中譯書,故譯名錯誤,請多包涵)。
我相信在身為70年代初讓總統尼克森狼狽下台,水門案調查報告的記者伍華德,沒有必要說謊,也能秉持公正的態度去描寫白宮發生的事情。因為類似的荒謬劇,同樣在約翰、波頓的書出現。本書描述川普在2016年競選過程,到2018年白宮內的川普面貌。但並不是直接進入白宮採訪,而是秘密訪問提供者(我強烈懷疑書中的人可能都有爆料給伍華德,最明顯的就是班農,太多內心獨白XD),可以看到川普不受控的商人本色,如果看完整本書,你會覺得川普就是一個吵著糖的屁孩。對臺灣這塊土地來說,因為反中國的關係,臺灣其實有滿多川粉的,看完這本書後應該會難以置信或對川普破滅。
我看完這本書後,對美國的行政官僚真的深深佩服,被川普這孫悟空大鬧天庭後,白宮竟然還是沒有崩壞。但可以看得出來,川普剛當選的時候,很多官員來了又離職,其實白宮內是很不穩定的,但沒想到竟然是看川普在小孩子吵架,真的很有趣。我想起了BBC的長年節目-部長大人,行政官僚費盡心思能推延首長想做的事,而白宮的官僚也是想辦法拖住川普,讓總統不要做暴衝的事(甚至要抽離待簽的文件,真的難以想像)
或許臺灣的川粉會對川普難以想像,但我們必須回歸現實,才不會對川普有過多的想像。我在書中看到川普是很一致的,例如某些事情很堅持,雖然官僚千方百計踩煞車,但川普還是會一直堅持吵鬧的要胡搞,依據他的帳本治國哲學。有人說至少川普讓白宮不再那麼官僚,讓歐巴馬時期高傲的精英分子能更貼近百姓,某些層面也是有達到這個目的。然後川普的反中國,一開始可能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覺得中國不好,可能只是玩商人的兩面手法,我覺得臺灣的川粉不要想像得太美好,川普就是實實在在的商人,如果臺灣沒有對美國有好處,可以被當成棋子或買貴貴的武器之類的,臺灣真的對美國不重要。就這點而言,這本書讓我們能更實際一點,我覺得也是很好。(所以如何讓臺灣更有"用",在中美間可以找到生存之路,或許就是臺灣的選項)
但是我覺得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伍華德其實很多東西可以講,但可能涉及更機密的東西(作者一定知道),所以很多章節只能著重在一些八卦上面,或結束在奇怪的地方(感覺沒有重點)。然後白宮其實是很多力量在裡面角力的修羅場,每個人都想在裡面操弄川普(因為他看起來是個傻B,但我覺得他心中還是對人有評斷的),結盟、對立都是常態,最後真的超過底線就自己提離職或被離職。有點我覺得可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讓我知道,川普在書中的那些看起來像胡鬧的堅持是甚麼?川普身為破產6次的富翁,不可能沒有信念,但側面的描寫反而只是個胡鬧的人。然後一開始白宮很混亂的情形可以理解,但現在對中國的制裁如武林高手,一層疊一層連綿不止,力道之強彷彿完全不同的人,現在白宮裡面到底經過甚麼轉變?
最後川粉其實也不要太失望,伍華德訪問的都是討厭川普的,或是被fire的人吧,所以整本書對川普的形象塑造就不是很好,這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阿。

有興趣認識川普的,可以看看這本。而如果波頓的書出中譯本,我想裡面會比這本側寫白宮荒謬劇更勁爆的多。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2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用常識治國:右派商人川普的當國智慧

用常識治國:右派商人川普的當國智慧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8/0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你可以把川普的支持者當成民粹的興起,我相信沒有人反對。但民粹不是惡,而是民主的功能式微,從陰影中誕生、依附民主而生的東西。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支持者在造神或美化川普(我相信某些層面的確是這本書的用意),但卻無損這本書呈現了川普支持者的某些面貌,而如你對照新聞或現實,或發現其實是有一致的脈絡,你可以用本書的觀點串起川普的核心理念(姑且不論這觀點對或不對),而且是可以預測與解釋另一些實際發生的事件。就這2點來說,我覺得這本書雖然讓我一開始都是用挑戰的視角去看,但後來我是被他說服力的。而作者余杰不愧是學者,其實仔細每章,其實也是緊扣著主題:對文化多元主義這概念的反思。這也讓我去思考、並產生收穫,這點我覺得這本書就很有價值了。
這本書給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台灣是不可能了解美國人如何看川普,就是這本書把美國基督教跟川普綁在一起,讓我覺得大吃一驚!川普說他是"被挑選的人",而就選舉結果來看,其實基督徒是支持川普的說法,也代表川普符合基督教徒的某些期待,我想這也是電視上的形象很差,但卻私底下有眾多支持者的原因;而這本書把川普的人設定為"雷根"的繼承人,這脈絡也是沒住過美國的台灣人難以想像的。而其"讓美國再度偉大"的口號與作為,確實讓仍相信美國夢的一些保守人士重燃起了希望,這本書也成功地描述這群人,呈現其脈絡。
我覺得作者余杰厲害的點,將基督徒與川普結合的這觀點,讓一些原本川普看起來荒謬的行為,突然有了合理的解釋(如不惜讓政府停擺也要修牆),並能預測川普的其他行為,這也是說服我的主要原因。再者,這本書批評了從柯林頓、歐巴馬以來,政治上左派(自由派、進步派)提倡的文化多元主義。在大學學校(學術界)進步的想法總是吸引年輕一輩與學者的支持,但作者余杰認為文化多元主義並不是真的多元,因為基督教或保守派的聲音並沒有被文化多元保護,反而因為其保守的立場而被排擠、嘲笑,我想這也是多數保守的共和黨人所感受到的。而因為文化多元被保護發聲的伊斯蘭教或左派共產主義,反而使左派失去中心信仰,進而損害了美國建國以來的基督信仰。國際上也因為歐巴馬信奉的文化多元的"政治正確",導致美國花費了很多錢、做了很多事,但卻對美國經濟沒有幫助,為人作嫁還被其他各國嫌不夠。其實川普很多被批評的地方,就是他常常表現"政治不正確"的行為與看法,而神奇的是反而達到了"政治正確"的結果。如第五章的標題,和平靠武力維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看到一半,突然想到作者這本書的受眾是誰?這本書要寫給誰看的?這本書提到台灣的一些評論家,如司馬文武(江春男)、范雲、陳禹瑄(我查不到資料)和吳明杰等等。再思考這本書為繁體字,這本書後段談到美中的趨勢,很明顯-這本書是要寫給台灣人看的!就能了解部分美國人心中川普的腳色這點,我覺得這本書就值得一讀。

-------------問題的分隔線----------------
讀完書我產生一點問題:
1.本書將基督教跟獨立宣言綁在一起,是真的還是假的呢?
2.川普的角色究竟代表著是白人至上,還是基督至上,其實就我這外人來看,其實看不出來。
3.書中(p.137)說左派執政的城市都充滿了危機,是如書中所說的因果關係,還是倒果為因?
4.美國有共產黨嗎?
5.美國現在正在跟中國對抗,也因此台灣變得更重要。而美國要提高拉攏的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
6.書中p.262提到,隨者非法移民不斷湧入,"非西班牙裔白人"在美國總人口的比例持續下降。為什麼是"非西班牙裔白人"這個類別,這一定有其意義,台灣人應該要了解其脈絡。

書評越寫越囉嗦,希望以後能簡略一點,感謝您看完。我推薦這本書嗎?如果你想了解川普支持者的某些面貌,這民粹的背後的民意是甚麼,你可以看看這本書,會有收穫的。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6 人中有 4 人(66.67%)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黑馬思維:哈佛最推崇的人生計畫,教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黑馬思維:哈佛最推崇的人生計畫,教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7/19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我覺得"黑馬思維"這本書,就是初版2009年"讓天賦自由"這本書的延伸,其實也是1983年美國哈佛的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多元智能"的延伸。而我覺得前面評論的都寫得很好,都有提到這本書的重點,我就不再贅言。首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多元智能,我非常認同;如果能發揮自己的多元智能,人生應該會非常美妙,這我也認同。但是我想提出一些反思:
1.問題真的是出在學校的標準化嗎?譬如說我確認了"當醫生"是自我實現的目標,而這時候我是不是要進入醫學系的標準化訓練,才能習得夠格當醫生的背景知識?當我們要變得某方面的專業的時候,標準化就沒有優點嗎?所以學校的標準化的確不能讓我知道我自我實現,但學校100%不要標準化就真的更好嗎?
2.在35頁,其實提到一句很重要的話:"個人化的成功,就是「兼顧」實現自我與成就卓越"。如果多元智能是對的,難道就不會有人就覺得"我不能當一個一般的普通人嗎?"如果我知道自己要甚麼,卓越不是我的第一順位,那"我一定要卓越嗎?"
3.裡面提到"選擇"的重要,不過盲點在你不知道你選擇的,是不是真的你想要的。裡面提供一套很有效的解決方法,讓自己不斷朝著自己的"自我實現"這目標邁進。個人覺得這方法非常棒,但現實中常出現那種不曉得自己要甚麼,卻又甚麼都不想做的人(就好高騖遠、嫌東嫌西,甚麼都不要卻也不知道自己要甚麼)!所以我才提出第2點的問題。
4.當然工作能實現渴望很棒,但渴望一定要跟工作結合嗎?譬如有人很喜歡騎腳踏車或跑步,運動這讓他覺得很快樂。但他一定要當"職業"的選手嗎?我一定要結合才能算"自我實現"嗎?譬如在博客來寫書評的,一定也都很喜歡看書吧,那我一定要做書相關的工作,才叫"自我實現"嗎?不是工作,就不能實現渴望嗎?
5."黑馬思維"這本書提到成功的黑馬例子,會不會只是一種鎂光燈效應?倖存者效應?事實上會不會也有很多人用相同的做法,辭去工作,卻仍失敗收場,只因適合他的工作現在還沒出現?意思是,能選擇就一定能變成黑髮嗎?這一定有因果關係嗎?
6.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多元智能都看成一種演算法(新的視角),每種演算法都一定會成功嗎?難道在你的強項上,就永遠不會遇到"既生瑜,何生亮"的比較與競爭嗎?再者,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社會上有那麼多資源讓每個人都"自我實現",讓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生態區位嗎?人類學家預估人口最多會到120億左右就會維持平衡,不再增加。而目前地球上有75億人口,你覺得地球可以容納120億人口嗎?然後地球的資源多到讓每個人都"自我實現"嗎?如果真的做到,那代價是甚麼?
7.有的人當了老闆,完成了他的自我實現(如亞馬遜的老闆),而我們把老闆的個體性與員工的個體性放在一起,誰的個體性比較重要呢?
8.父母如何分辨孩子是在追尋自我還是只是在追求享樂呢?譬如我們看到孩子在打電動,他究竟只是在玩樂?還是在追尋自我呢?
9."自我實現"一定就是對(善)的嗎?我想要非常非常有錢,我想要過我自己想做的生活。你覺得「鯨吞億萬」書中的劉特佐算不算自我實現了呢?各種惡性倒閉坑殺投資客的公司、詐騙集團或經營手段,你覺得這些人自我實現了嗎?有沒有隱約的不安感呢?
10.書中的黑馬例子,到底有多少是依靠"天賦"這件事來達到黑馬,而不是靠努力?就像第6點提到的,我們的天賦是否只是比較擅長,而別人可能比我們更擅長?如果真如書所說,每個人都找到自己的天賦,那我們一定會成功嗎?
11.黑馬思維是否是另一種資本主義(或利益主義)的偷渡概念?當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自我實現),就會造成(或促進)社會的最大利益?但我們也常看到個人與團體某部分利益是衝突的!有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反而會侵蝕團體的運作。
12.在270頁中提到,幸福:自我實現的代名詞。我想是因為追求幸福很快樂,但快樂一定很重要嗎?吸毒不是最快得到快樂的方式,而且快感是做愛的20倍?所以"幸福感"這件事一定是最重要的嗎?

------------------其實不是吐臭的分隔線----------------
雖然上面提到這麼多看起來像吐臭的反思,但其實我必須說我認為這本書提到的方法是很有效讓自己變得更好,也真的能趨近"自我實現"(如書本所說,爬上山頭)的方法。但我想提出反思的是,"黑馬思維"是不是只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離現實仍有段距離。但這真的是一個讓自己變更好的好方法,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是黑馬,我只是存疑而已。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9 人中有 18 人(94.74%)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

民主是最好的制度嗎?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6/15

每次當人在吵民主制度與專制獨裁孰好孰壞時,我們真的了解民主制度嗎?那些支持專制獨裁說的民主缺點,真的都是雞蛋裡挑骨頭?其實民主制度,還真的滿多缺陷的。這本書提到很多"實務面"各國民主制度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不太一致。
其實不管民主也好,獨裁也好,都是人類解決群體社會的一種方式。人類大歷史的哈拉瑞也提到,宗教、神話等,其實也是一種管理眾人的方法。既然是一種方法,當然就會有缺點,但現在民主制度的缺點在國際全球化、民主制度趕不上市場經濟和社會老年化等等因素影響下,問題漸漸變得無法解決。
這本書可以看到各國正想盡辦法要利用民主制度解決其國內問題,但各國本身環境不一樣,要解決的問題不一樣。書將呈不同國家相關的問題匯集成節、聚合成章,問題看起來似乎多而雜,但本質上卻有其相通之處。不用理論用各國觀察訪談的這種方式很有真實感,但也可能帶給人盲人摸象,片片斷斷的感覺。但看到後來,你會發現其實每章最後的總結是畫龍點睛的精華,他將脈絡呈現給你,並引導到新的問題而開啟下一章。
看到最後,你會發現書裡可能並沒有問題的答案,但就像編者群在序中寫的,本書提出並確立問題,期望作為讀者思考的墊腳石。我看了兩遍,思考了很多問題:
1.民主變成國家對抗全球化的防線(因為民主著重在自己國家人民的福祉)。而民粹式的民主是一種民族主義嗎?有何不同?
2.民主制度是否要達到"公平"?還是只是一種解決眾人之事的制度?
3.民主制度該為了財產分配的公平正義服務嗎?換言之,稅金的存在是為了實踐公平正義嗎?可以做到縮小貧富差距嗎?可以做到所得的重分配嗎?
3.經濟問題能(該)用民主制度來解決嗎?
4.如果人民本身是可以被煽動與鼓動,激起不理性的情緒。那麼這樣而選舉投票的結果,是否也是一種偏見?
5.一直投出肚爛票的我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6.紙鈔能流通是因為國家的擔保,是繳稅後的稅捐支撐起國家財政,撐起的"信用"使市場機能得以運作。但全球化的市場卻逐漸摧毀國家的界線,有些甚至大到不能倒。我們該怎麼做?

另外裡面訪問了幸福國家不丹,和正義,一場思辨之路的作者邁可、桑德爾,發起佔領華爾街的發起人,裡面的訪談廣泛而深入,真的是一本鍛鍊思考的重要好書。你覺得民主制度走下神壇了嗎?為什麼民粹主義越來越盛行?或許我們可以從這本書找到答案。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2 人中有 2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

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王浩威醫師親子門診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13

浩威醫師的作品都有種溫暖的筆觸,讀起來有溫度。醫師提到因為"我的青春,施工中"接到朋友不少電話,書裡的故事雖然呈現了青少年的一面,但父母在故事中卻消失了,其實父母也是掙扎與辛苦的。我想,這就是浩威醫師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看完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有時直覺地刻板印象,並不是真正的原因與癥結點。等浩威醫師抽絲剝繭後,有時會出現完全翻轉的故事脈絡。
我喜歡書中的幾篇
浩威醫師自己寫的序-好父母是盡力的就好
當受傷的孩子成了父母(p.44)
頑皮遊戲到弱肉強食(p.157)
男孩失落的男性氣概(p.204)
自戀的文化(p.218)
生命的壯遊(p.249)
後記:好父母是來自整個社區的努力(p.257)

浩威醫師的這本書也提到我在看教育現場的一些困惑,也嘗試給出一個方向,讓我有所收穫。
推薦這本書給想了解父母、青少年和自己的人。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03

樓上Ed.的評論真的很有趣,我想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不過我可以體會Ed說的,看少部分的片段,我腦袋也會浮現:"阿,證據在哪裡?(ex58頁和其他....)",但以作者的學經歷來說,大部分的還是有提出證據,如果說以部分而推翻全部,我覺得這評論仍不夠中肯。我覺得沒有證據的先以存疑的態度,其他有證據的好好看作者的論述。把這本書當成在闡述某種人生態度,希望用"滿足"來面對人生的各種"不幸福",也不失是一個好方法。其實裡面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好問題,思考也會有收穫的。

看得出來編輯找推薦人有心思,找台大的教授錕P和在FB有經營粉絲專頁的洪仲清心理師,是兩大亮點。再來找清大生科系黃貞祥助教,想必是請生物相關背景來背書。最後請斜槓洪雪珍教練推薦,都很有味道。但必須說找錕P真的有點失策,因為我看過錕P的書,錕P就是積極改變、突破自己的人生態度,怎麼可能"知足而滿足現況"呢?

而書裡(p.223)也提到一個人Viktor Frankl,剛好他的書中文翻成"活出意義來",我也在博客來上寫了書評。看到感覺特別讓人開心。

看完書之後,我在書頁寫下幾個人生疑問:
1.作者是德國人,由德國人來寫"滿足",代表的意義是甚麼?
2.我們不容易滿足,是否是一種適應演化的特徵?意思是不容易滿足是否更適於演化?
3.比較造成的快樂與不快樂是否有助動物的演化?(畢竟食物越多越好)
4.選擇與比較,是否只是一體的兩面?
5.好奇帶來滿足感,是因為改變造成?還是因為接受新的刺激造成?
6.安於現狀是否是一種不思進取?
7.滿足慾望與戰勝慾望有何不同?
8.正向心態與心靈毒藥如何區分?

在我有限人生中,或許追求人生答案的我,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吧~~~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1 人中有 1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把自己變成光:走過「死亡」,「生」便有了意義,台灣第一位日方認證送行者不得不說的生命故事

把自己變成光:走過「死亡」,「生」便有了意義,台灣第一位日方認證送行者不得不說的生命故事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5/02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首先,我必須先承認,我沒有看作者的第一本書。在誠品翻這本書的原因,純粹是因為封面的作者很漂亮。但翻了後來就決定買了,其實是值得買的一本書。
書中題材很特別,是作者跑到日本學習喪葬禮儀,最後並考取了證書的過程。我覺得能完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其中的心路歷程,也只有請各位看書才能體會了。

------------------暴雷的分隔線-------------------------

「一切都是過程」作者的憂鬱症是一切的起點,但卻不是終點,只是過程的一部份;作者在台灣的喪葬經驗也是過程,成為在日本喪葬經驗的食糧;作者完成困難的考照,這段艱辛時光時的人生的體驗,卻也是達到精靈茶會的過程。我覺得"精靈茶會"就是作者目前最想做的事吧!但沒有這一串痛苦與掙扎,作者是無法擁有足夠的能量,跟自己和解、跟父母和解,也帶著別人完成團體治療的和解之旅。裡面很多話我覺得不錯,也讓我深刻地去思考,但我筆記本沒放在身邊,就待讀者自己去發現了。

-------------最後碎念的分隔線---------------
我沒有看過作者的第一本書,所以對於作者第一篇就寫出自己的憂鬱症,其實是覺得很訝異的。雖然讓這本書一開始就有張力,但也讓我覺得很突然(可能是我們預期我會看到憂鬱症吧)。
第二篇寫到長大後跟父母和解的結局,可惜的是並沒有我想知道的和解心路歷程。我知道這是鋪陳,重點是交代啟程去日本的原因,接著要進入主題。但因為個人閱讀習慣的關係,我覺得第一篇和第二篇有斷層的感覺,也許只是因為我太吹毛求疵了。
雖然如此,無損我認為這本書是值得買的。
從生到死,從死看生;葬禮安慰的不是死者,而是活著的人。裡面沒有長篇大道理,只有一個又一個深刻的體會,不錯的書。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3 人中有 3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共病時代:醫師、獸醫師、生態學家如何合力對抗新世代的健康難題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08

我讀的是2013年11月出版的一版二刷,封面跟這本不太一樣,但我想內容應該是差不多了。因為已經找不到前一版的書,所以就寫在這版以資紀念吧。
每本書都提供他們的視角,討論問題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因此,我覺得多看書的好處就是,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就不只一種,世界就此變得多元,我們也就能想得更廣泛更透徹。
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就是,很多我們自以為只有萬物之靈的人類才有的,事實上你問獸醫,很多都在獸醫的疾病史中存在已久,而且已經有解決的方法。但是人類的醫學貌似還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法,直到打破醫學與獸醫之間的藩籬,我們才得以找到治療人類疾病的方法。從動物與人類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某些疾病在演化的過程中,其實一直被保留下來,也因此不是人類才有這種病,而是從其他哺乳類動物鐘就可以觀察到。而獸醫與醫學的交融,也提供了看待疾病的另外視角,當看事情的角度改變,新的治療方法也就可能因此誕生。書名共病時代真的是非常貼切的點出這點。
或許你想從這本書中找到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從動物傳人的原因,但很抱歉的是,這本書的走向並不是談人與動物的共同傳染病,與如何跨物種的傳播疾病(可能有談到一點,但真的只有一點點)。主要還是從人類跟動物都有的疾病談起,證明這疾病並不是人類特有,然後從治療動物的過程中,試著找到治療人類的方法。看完的心得我以寫在這本書內頁的話來作總結:

比較人與動物,發現我們因疾病而拉近彼此的距離,其實人與動物並沒有那麼多不同,因此顯得人如此平凡;同時,人與動物存在的微小的差異,也就是在這小小的不同點上,人顯得是如此的獨特。生命如此的美麗,感謝這本書給我新的想法。

希望你看完這本書,也有類似的感動。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5 人中有 5 人(100%)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

  • 會員評鑑等級
  • 評鑑日期:2020/03/08

此書評可能透漏關鍵情節

這本書翻譯的其實不錯,寫的內容其實也滿有內容的,但是星級給的不高,原因是跟我預期的很不一樣,所以分數給得比較低,這點希望看評鑑的書友能了解。
我是在編輯上廣播電台的時候知道這本書,那場廣播全部都在討論網路上使用FB、IG或Line等軟體的一些現象,以及網路世代對手機產生的焦慮感等。聽了介紹之後,感覺這本書會有網路、手機對人的制約,使用這些APP為何會帶來焦慮感,以及我們該如何因應網路即時的方法。
但....看了這本書之後,感想是其實只有第一章簡略提到這部分,如作者在作者序中所說,這本書本來的名字是"做自己人生的執行長"或是"人生真靠杯",其實這本書應該歸類為作者的創業史,而不是廣播上我以為的網路成癮、手機成癮的內容,看到後來,更像是心靈雞湯之類的書。
但如果你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我會非常建議你看看這本書(但是拜託,書名不要再用社群假象,這關聯性真的很少,我會覺得我被騙了,雖然書的內容算不錯)。裡面提到作者經營youtube頻道的過程,如果你想當直播主或youtuber,你一定要看看第6章;你有被職場霸凌的經驗嗎?那你得看看第7章;你想認識適合的對象嗎?你得看看第13章;你想知道怎麼好好分手嗎?來看第14章吧;出社會之後,你覺得友誼不再嗎?看看第12章吧.......
總之這本書是很有料的,撇除書名之外,我會介紹給剛畢業的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看這本書,真心不騙。希望這篇書評對您有幫助。

... 看更多

分享 

你覺得這篇書評有參考價值嗎? [ 7 人中有 6 人(85.71%) 覺得這篇評論有參考價值 ]

9上一頁 123456789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