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10月號/2016第176期

科學人 10月號/2016第176期

  • 雜誌名稱:科學人    新功能介紹
  • 刊別:月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2016/09/29
  • 定價:280
  • 優惠價:952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人類世:形成中的地質年代】             我們會在地層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個名詞的使用,純粹是克魯琛(Paul Crutzen)於2000年墨西哥一場會議上的靈機一動。這位備受尊崇的荷蘭學者曾提出知名的「核冬」理論:全面核子戰爭將危及全球動植物的生命;他也針對臭氧層的破壞進行研究,並因為這項人類造成的全球威脅獲得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
那時克魯琛在會議上聆聽專家討論全新世發現的全球環境變遷證據。全新世是地質學家定義的一個地質年代,從1萬1700年前開始。他顯然越聽越覺得不吐不快,最後脫口:「不!我們已不在全新世了,我們正處於……」他想了一下才說:「人類世!」
會場內一片靜默,這名詞顯然直指核心,接下來也一次又一次在會議中被提及。同一年,克魯琛與矽藻專家史多麥(「人類世」一詞即是他在1980年代獨創,已於2012年過世)共同撰寫一篇關於「人類世」證據的文章。他們認為證據十分明確:工業化之後,人類改變了地球大氣和海洋的組成,重新塑造地球的環境和生物圈,矽藻族群當然也受到影響;我們居住在由人類建造、與以往很不一樣的地球。受到克魯琛的名望和熱切、說服力十足的文筆加持,這概念很快傳遍「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墨西哥會議正是由此組織資助)數千名科學家的耳裡,「人類世」正式出現在全世界的科學論文。
但這真的算是地質改變嗎?改變真的如此顯著,在地層中留下切確的印記?就像1萬1700年前全新世開始時,覆蓋大半地球的廣闊冰河漸漸消融,海平面上升120公尺;人類造成的改變是否同等劇變?260萬年前更新世開始,冰河期席捲地球,難道人類對大地的影響也像當時一樣顯著?地質歷經多次劇烈變動,人類以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的時間單位進行分野,我們不過存在短短數世紀,可與其他大變動相提並論嗎?
「人類世」這類想法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便曾出現,當時學者例如義大利教士斯托帕尼和美國自然學家勒康堤,都曾提出「靈生代」這樣的名詞,但地質學家不予重視,甚至尖酸批評。無論人類活動多顯著,要怎麼與海洋與山脈的創造和破壞、大規模火山噴發以及天外隕石的驚人撞擊等巨變相比?人類活動如此短暫且轉瞬即逝。
還有另一個問題。侏羅紀、白堊紀、更新世和全新世這些地質學名詞並非表面名稱,而是複雜的地質年代表上一個個正式名稱,寫下地球46億年間演化、物種繁衍和求生的過程。這些名稱必須經由人們持續數十年蒐集證據並討論,國際地層學委員會才會採納。地質學家非常認真看待這些名稱,「世」(epoch)和「代」(era)都有嚴格的定義;一旦宣告新的「人類世」,就表示科學家認定人類正在改變地球。
「人類世」尚未經過上述的評估,即使克魯琛備受敬重,但他是研究環境壓力的大氣化學家,並非研究岩石地層的地質專家。然而在2008年,英國倫敦地質學會的地層學委員會察覺到,「人類世」越來越常出現在文獻中,簡直就像正式定義的地質年代,學會決定正視這項趨勢。
這群保守謹慎的委員聚集倫敦柏林頓府古色古香的會議室,牆上掛著一幅幅莊嚴的肖像畫,達爾文和許多維多利亞時代的科學巨擘都曾在此出入,人類世的地質學評估會議就在深厚的傳統之下展開。但出乎意料,多數人都同意此名詞「值得」成為地質年代表上的正式名稱,且應該進行詳細審查。地質學家吉柏德是當時國際地層學委員會第四紀地層學分會主席,有權決定地質年代表,他組織一個團隊開始探究這個問題。
「人類世」若要成為真正的地質年代,科學家必須證明人類會留下清晰印記,也就是在地層中形成化石,讓數千萬年乃至數億年後的地質學家能夠立即辨認。對地質學家來說,地層等於地質時間,因此著眼於地層很重要,關鍵是「時岩」(time-rock)間隔:這是指人們能夠敲打、取樣或挖掘(就像研究恐龍骨頭),並且界定出一段地質史的地層。若人類世真有如此深層的地質學意義,而且有機會成為真正的學術名詞,人們就必須證明有獨特的時岩單位存在。然而現在是否已找到足以通過檢驗的證據?
 

編者的話

未來,你怎麼想?
時間的物理學這麼說:我們只會活在當下,而非活在未來。隨著時間之箭,我們每個當下的決定,都會形塑人類的未來。
以近年反覆討論到疲乏的全球暖化為例吧!有些人遲遲無法下定決心,如今遭受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只好設法尋求〈氣候變遷求生術〉。環境持續惡化、資源有限,當人口越來越多,已經面臨〈一個地球,兩樣世界〉;由於這樣的〈不平等,潛藏威脅〉, 2015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特此為文,闡述維持民主與繁榮之道。 
醫學與生物科技進步神速,已可輕易深入修正DNA,但我們真的容許〈基因編輯踩過紅線〉,改變現代智人的遺傳組成?〈挑戰120 歲〉非夢事,長壽又活得有品質談何容易?腦機合體不科幻,就問你是否選擇〈上傳心智得永生?〉。
過了本世紀末,請改以百萬年、億年為單位思考。我們的科技製品十分堅固耐久,這些垃圾(講白話)未來不只是考古文物,還可能埋入地層〈人類世:形成中的地質年代〉。但即便撐過全球暖化,地球與太陽系也非久居之地,我們必須合作指引後世子孫〈穿越危機 尋找活路〉。
雖說〈未來的事誰知道〉?就看你要不要去想。《科學人》2016年10月號年度專輯,邀請您一起思考未來、決定當下。
 

雜誌目錄

年度專輯
【未來,你怎麼想?】
9大關鍵提問探索人類前景、指引未來方向
 
地質學
34 【人類世:形成中的地質年代】
文/札拉希維奇(Jan Zalasiewicz)
我們會在地層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全球暖化
42 【氣候變遷求生術】
文/皮克(Katie Peek)
我們改變了氣候,氣候又將如何改變我們?
 
人口政策
46 【一個地球,兩樣世界】
文/馬語琴(Mara Hvistendahl)
靠著綠色革命與適當的政策,我們安然度過第一次人口爆炸危機。面對全球人口結構的新問題,這一次,解藥在哪裡?
 
經濟學
52 【不平等,潛藏威脅】
文/迪頓(Sir Angus Deaton)
繁榮、民主的社會能長存嗎?
 
生物科技
58 【基因剪輯踩過紅線】
文/霍爾(Stephen S. Hall)
基因剪輯工具在手,我們將能控制人類的遺傳命運?
 
健康
68 【挑戰120歲】
文/吉佛德(Bill Gifford)
我們能戰勝老化嗎?
 
機器人學
78 【上傳心智得永生?】
文/羅斯納(Hillary Rosner)
肉身變機器、大腦連電腦,人生如何定義?
 
天文太空
84 【穿越危機 尋找活路】
文/格林史本(David Grinspoon)
面對接踵而來的危機,人類還能生存多久?
 
評論
88 【未來的事,誰知道】
文/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
我們經常勾勒未來的模樣,並加以預測,但我們能夠相信自己的預言嗎?
 
科學人觀點
6 【笑史記】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現代方舟,乘載未來】文/李家維
 
13 【讀者論壇】
 
14 【科學人新聞】
醫用大麻減少止痛劑濫用?|最後的單位原器|一覽世界科技進展|我們都是識字高手|鏡像分子現身銀河深處|神經科學成顯學,是福是禍?|嫌疑犯血液透露年齡|為研究冷藏眼淚|太平洋無人島保育計畫|自閉症的聽覺世界
 
形上集
24 【實驗學家vs.理論學家】文/高涌泉
 
網路不打烊
26 【讓抽象的物理方程式動起來】文/葉平
 
不可勝數
28 【評比宜有統計概念】文/黃文璋
 
健康與科學
30 【基因檢驗也難解癌症!】文/瓦普納(Jessica Wapner)
 
專家看新聞
96 【發現行星容易,生命起源難尋】文/戴維斯(Paul Davies)
 
資訊世界
97 【啟動錄影帶時光機】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98 【走在已知與未知的交界】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99 【喵星人的幸福指南】文/喵斯基(Steve Meowsky)
 
聊聊科學人
100 【豪豬老師的人生物理課】
――林秀豪文/洪志良
 
科學人書摘
104 【自然朝聖之旅】文/摘自《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
 
圖表會說話
108 【錢進市中心!】文/皮克(Katie Peek)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R030063330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