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

中文書
心理勵志
79折$ 308
4.5 /5
7位讀者評分
5
57%
4
14%
3
29%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7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1/12/22
我今天讀完了【象與騎象人】,本書以心理學 人類學及宗教的角度來探討人活著的意義,從第一篇的人體角度來解析我們並非是一個由意志主宰的人而是一種綜合體,我們無法控制心臟的跳動也無法阻止頭髮的生長,身體也有他的情緒。

後門更談到所謂的個性,有一大部分來自於DNA遺傳並非是後天造成的,而身為人有偽善、負面等行為也是正常的事情。

最後幾章談到人格依戀、何謂真愛、人的靈性與最後一張生命的意義。

整本看完之後對我的生活態度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我明白人類的負面等行為是正常現象,所以更能看透這世界的紛紛擾擾。

也明白修煉靈性培養美德的重要性,幸福的方法在於中庸之道。

讀完這一本書讓我明白我的人生該怎麼去經營,該怎麼去調整自己,讓自己成為該好的人,享受幸福的人生。

非常推薦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9/02
劇透警告
很久沒有一本書能洞察我三觀了
真的非常十分極度推薦~🌝

在書中的「大象」與「騎象人」 對應的就是潛意識(感性)與意識(理性‌)
我們在面對事情上往往就是這兩個方面去左右每一個決定
而研究得出常常都是「大象」取勝
但事情過後我們反而大多數也會後悔去相信「大象」
作者不是在書中直接說道理和「雞湯」
而是利用一系列的數據和實驗批判一些哲學和宗教理念
看起來真的十分震撼😃

那幸福的要素是什麼呢?
每個人的定義不太一樣
有些人覺得平凡就是幸福
有些人覺得被人關愛就是幸福
但在科學角度就是人類分泌多巴胺胺而致使我們神經上得到快感✨

而在書中有兩個幸福原則:

1.進展原則:就是你往目標前進的過程上得到的快感遠大於你成功後的快感。
原理就是你每訂立一個小目標就會產生壓力,而達成許多小目標後達至成功人體就會釋放壓力,而在前進過程上心靈還得到持續的幸福與滿足感,但成功來臨後卻只有短暫的幸福感後,有時候還懷疑成功原來不過如是🤔

2.適應原則:我們來做一個小測試,假設你有兩種狀況來做選擇:
1. 中得獎金高達 2000 萬美元的彩票。
2. 頸部以下完全癱瘓。
狀況1中獎時會很快樂,但過了一段時間後,生活上開始已沒有再多的變化,還可能會惹起許多麻煩,破壞了原有的人際關係,反而會得不償失,當然中獎者最後一定也會很慶幸有這種運氣
但狀況2的人,開始的時候彷如地獄,但習慣這痛苦現實後,每天如有任何康復的進展,他因希望而感覺得到一種「適應原則」帶來的幸福😚

但我們用那一種方法去追求幸福也好
最後也會隨著時間的洗禮歸於平淡
那是否意味著我們永遠追求不到幸福呢?
其實不是的!
我們發現長久的幸福感其實來自於我們的內在
強求這個世界順應自己的慾望是找不到長久的幸福🍂

我們的心,像是一頭放任的大象
我們的智,像是一個希望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者
心智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事,結果離開快樂越來越遠
如何引導大象與騎象者以協調的步伐走上快樂之道呢?
這正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書中還有很多知識等著你們來發掘~😉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8/21
前面有人質疑作者是否獲得鄧普頓獎
所以來說一下作者是獲得鄧普頓的正向心理學獎(Templeton Positive Psychology Prize) , 這個獎項沒有被登記在wiki
如另一位女作家Sonja Lyubomirsky
是在2002年同樣獲得此獎項
展開
user-img
3.0
|
2021/08/15
劇透警告
五味雜陳的書評,這本書對我而言也許有點過譽了。
這本書應該是心理學領域的專業人士與業餘讀者即使未曾親讀也至少耳聞過的一本書,
書中有一些概念很不錯,但有一些見解我卻覺得有非常主觀的偏頗解讀。

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
這句話在作者的解讀下是認為好色這個行為[會威脅到]好德這個行為,以下為書本原文。

==
211頁:甚至連孔夫子,其論述不以切斷依戀為重心,也都視浪漫的愛情跟性欲為會威脅到孝順及忠誠等崇高美德的惡,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
這裡使用的詞彙是威脅,並將孔子的意思解讀為浪漫愛情與性欲為[惡],會影響到[崇高美德]的發展。

但我個人認為這句話[僅僅顯示了A不如B],最多只能解讀成:追求浪漫愛情與性欲的人數與其行動能力遠遠大於追求美德的人數與其行動能力,若要解讀成威脅或阻礙之類的意思,似乎有點扣帽子的感覺。
何況,當浪漫的愛情與性欲與孝順與忠誠等等美德互相衝突的時候,是指什麼時候?
如果這個所謂的惡會影響到所謂的美,那這個惡應該是在任何形式都能被指定;定義的表現,除非在先確立了惡,才能以二元論的對立面去討論惡的存在,若是如此,這個討論注定失去客觀。

在關於道德討論那章節,我第一個浮現的人物就是近年很火熱的[正義論]作者 邁可‧桑德爾,但我認為討論道德難題不會狹隘了道德發展,我認為討論道德困境之類的題目是一種練習技巧,是幫助個人了解自己如何處世,了解自己的三觀也許不是自己以為的那麼理所當然的一種方式,是一種以[製造矛頓尋求真知]的學習過程,這個層次與作者要討論的議題應當是[兩個層次]的區別,但作者似乎認為探索這類的道德難題似乎會萎縮了人們對於美德的認知能力,我不太能夠理解作者的焦慮為何。

本書的確有許多不錯的概念,但也有一些我認為並不是很客觀中立的表述,帶有一點射箭畫靶的勉強感,所以在閱讀此書的時候建議保持思維清晰。

PS.在其它書評有看見對於作者取得鄧普頓獎的疑慮,我去查詢了之後也沒有得到答案,2001年該年度得獎人並不是強納森.海德特,似乎有什麼誤會存在其中。

2000年 弗里曼·戴森 物理學家、數學家 美國
2001年 阿瑟·皮科克 分子生物學家、牧師 英國
2002年 約翰·波金霍爾 物理學家、牧師、神學家 英國
2003年 霍姆斯·羅爾斯頓三世 哲學家、環境倫理學之父 美國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12
我們同時是象也是騎象人,往往會發現:我們不是天生的「騎象人」,故常無法控制「象」。在大多數的時間裡,常會感覺象在任意奔馳,而有騎象人的「黔驢技窮」。人往往被自己的先天性格及本性所侷限,看不清自己也錯估了他人,造成更多的挫折與衝突。而古代中國、印度、猶太人的哲學往往只能提升一部份的自我控制技能,但因時空環境與文化背景已大不相同,且歷史絕不會重複發生,故人應重新思考自我的定位,思考不同的行為模式與調整心態,才能夠面對愈來愈複雜的挑戰。追求幸福,是人的理想。物質能帶給人溫飽及炫耀,但無法帶來精神的滿足。因此,充實騎象人的精神領域與視野實是當務之急。傳統的自尊與道德往往帶來更大的壓力與摩擦,消除自視甚高與歧視他人的心態,增進自助與助人的勇氣,可以帶給自己與他人更大的幸福感。最重要的,實踐優良德行的行動,才是創造自己與家人美好人生的不二途徑。
展開
user-img
3.0
|
2020/11/07
wiki 該獎項,2001 獲獎者沒有這位作者

wiki 該人物,沒有表示作者曾獲此獎

其餘內容沒有 comment
展開
user-img
4.0
|
2020/10/22
人的心理分成兩部分
一半像是行動自如的大象(心)
一半像有掌控力的騎象人(智)
我們以為是人在支配大象
也可能大象在引導騎象人
象與人,會各行其事
心與智,會意見不和
情與理,會矛盾衢突
支配與被支配,微妙的協調關係
你能看見自己心裡那頭大象嗎?
那是感性在直覺主導?
還是靠理性衎生信念?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