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週年慶(止)
疾病的隱喻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09月0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加購推薦

( 未選購加購品 )

明細
 

OKAPI 推薦

  • 【博客來大講堂】到書裡找個好人生——重啟可能性的共讀計劃 / 講座側記

    文/劉怡青2023年09月11日

    為什麼翻開一本書?找答案,找知識,還是找愛?你曾經在書裡找甚麼?書曾經把你帶向何方? 依然酷暑的夏末,難得無雨的台北,華山四處都是觀展、逛店的人潮。而在園區中3館二樓拱廳空間裡,還有一群渴望於閱讀的人難得地面對面齊聚一起。博客來因應閱讀起造節邀請陳蕙慧與張惠菁兩位策展人,延 more
  • 沒有打光的偉大雕像的背面──讀《永遠的蘇珊:回憶蘇珊.桑塔格》

    文/蔣亞妮,|,聯經出版2023年07月07日

    每一次,當我與同好討論起「蘇珊.桑塔格」時,不管叫她全名、或者稱她桑塔格,都幾乎帶著一種與名字相生而起的敬意,穿越時地,蘇珊.桑塔格總以她的文學成就,成為了許多人心中的「那個蘇珊」與「那個桑塔格」。雖然我們都曾經聽說,真實人生裡她與病相伴,與兒子的關係親暱而後疏離,甚至與哪些文 more
  • 看更多
 

內容簡介

  「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陰森恐怖的隱喻構成各種風景的疾病王國而不蒙受隱喻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寫作此文,是為了揭示這些隱喻,並藉此擺脫這些隱喻。」--蘇珊.桑塔格

  1987年,當桑塔格被診斷出罹患乳癌之後,她赫然發現我們早已發展出一套應付疾病的神話學,這套神話的誇張程度,經常扭曲了疾病的真相,讓病患備感孤立。

  桑塔格提出,人們對某些疾病,尤其是癌症的迷思,不但給病患加諸更多的痛苦,且往往壓抑了他們去尋求適當治療的方法。她因此為文闡釋,去除了癌症的神祕面紗──癌症不過是一種疾病,而非詛咒或懲罰,當然更不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

  十年後,另一種同樣被神祕化與污名化的疾病──愛滋病出現了,桑塔格再次寫下另一篇論文,針對愛滋病這種流行病,延伸了自己之前的論述。

  《疾病的隱喻》一書主要闡釋三種曾被視為絕症的疾病,肺結核、癌、愛滋病,全書包含了〈疾病的隱喻〉與〈愛滋病及其隱喻〉兩篇論文,桑塔格剝除掉疾病千百年來在文化中被誤解的種種迷思,呈現出它們的真正意義。〈愛滋病及其隱喻〉更將她的評論範圍延伸到與愛滋病相關的種種隱喻,揭露真相,讓病患免於罪惡、羞恥和恐懼。本書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對醫學專業人士,以及成千上萬的患者與照護者,造成了無比深遠的影響。

本書特色

  《疾病的隱喻》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解放人心的經典之作
  女性國家書會列為「改變世界的女性著述」
  這是一本關於疾病、死亡、美學、文學與社會的書,
  當我們的身體為疾病所苦之際,社會的論述如何解釋疫病的恐慌呢?

作者簡介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1933年1月1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難以被歸類的傑出寫作者,不僅是一名小說家、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也是電影導演、劇作家與製片。影響遍及各領域,與西蒙.波娃、漢娜.鄂蘭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識分子,而有「美國最聰明的女人」的封號。

  她每發表一本著作都成為了一件文化盛事。代表作品包括:1966年出版的《反詮釋》即成為大學校院經典,令她名噪一時。1977年的《論攝影》獲得國家書評人評論組首獎,至今仍為攝影理論聖經。1978年的《疾病的隱喻》肇於她與乳癌搏鬥的經驗,被女性國家書會列為七十五本「改變世界的女性著述」之一。2000年面世的小說《在美國》為她贏得美國國家書卷獎。

  桑塔格一生獲獎無數,1996年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並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2001年獲得耶路撒冷獎,表彰其終身的文學成就,2003年再獲頒德國圖書交易會和平獎。雖然她已於2004年12月28日離世,但她提出的問題仍敲打著讀者的心靈,世界也從未停止對她的思考與懷念。

  桑塔格部落格:www.susansontag.com/

譯者簡介

程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譯作有《疾病的隱喻》、《反詮釋》等。

 

目錄

疾病的隱喻
愛滋病及其隱喻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1738086
  • 叢書系列:桑塔格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6k菊 / 14.8 x 21 x 1.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疾病是生命的暗面,是一種更麻煩的公民身份。每個降臨世間的人都擁有雙重公民身份,其一屬於健康王國,另一則屬於疾病王國。儘管我們都只樂於使用健康王國的護照,但或遲或早,至少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每個人都被迫承認自己也是另一王國的公民。

我並不想描述移民至疾病王國並在那裡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只想描述圍繞那一處境所編造的種種懲罰性的或感傷性的幻想:不是描繪這一王國的實際地理狀況,而是描繪有關國家特徵的種種成見。我的主題不是身體疾病本身,而是疾病被當作修辭手法或隱喻加以使用的情形。我的觀點是,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制隱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陰森恐怖的隱喻構成各種風景的疾病王國而不蒙受隱喻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寫作此文,是為了揭示這些隱喻,並藉此擺脫這些隱喻。



第一篇 疾病的隱喻
1
兩種疾病一直以來都引人注目地被隱喻修飾所複雜化,那就是結核病和癌症。

結核病在十九世紀 所激發出來的和癌症在當今所激發出來的那些幻想,是對一個醫學假定自己能夠包治百病的時代裡出現的一種被認為難以治癒、神祕莫測的疾病——也就是人們不甚了解的疾病——的反應。這樣一種疾病,名副其實是神祕的。只要它的病因沒有被弄清楚,只要醫生的治療終歸無效,結核病就被認為是對生命的偷偷摸摸、毫不留情的盜劫。現在,輪到癌症來成為這種不通報一聲就潛入身體的疾病,充當那種被認為是冷酷、祕密的侵入者的疾病角色——它將一直充當這個角色,直到有一天,像當初的結核病一樣,其病因被查明,其治療方法變得有效為止。

儘管神祕化疾病的方式被置於新的背景上,但疾病(曾經是結核病,現在是癌症)本身喚起的就是一種全然古老的恐懼。任何一種被視為神祕之物並確實令人感到恐懼的疾病,即使事實上不具有傳染性,也會在道德上具有傳染性。因此,數量驚人的癌症患者發現他們的親戚朋友在迴避自己,而家人則把自己當作消毒的對象,好像癌症和結核病一樣是種傳染病。與患有被認為是神祕惡疾的人打交道,那感覺簡直就像是一種過錯;或者更糟,是對禁忌的冒犯。光是這些疾病的名稱就似乎具有一種魔力。在斯丹達爾 的《阿爾芒斯》中,男主人公的母親拒絕說「結核病」,因為她擔心一旦說出這個詞,兒子的病情就會迅速惡化。卡爾.門寧傑(Carl Menninger)在《重要的平衡》(The Vital Balance)說過,「單是,癌症,這個字眼兒,據說就能殺死那些此前一直為惡疾所苦、卻尚未被它(立刻)壓垮的病人」。他做出這番評論,是為了支持在當代醫學和精神病學中大行其道的那些具有反智色彩的虔信態度以及廉價的憐憫。「患者之所以找我們,是因為他們遭受疾病之苦,感到灰心喪氣而又無能為力。」他接著說,「他們不想被貼上那種使人身敗名裂的標籤,他們當然有這個權利。」門寧傑醫生建議醫生們不妨丟開「名稱」和「標籤」(「我們的作用是幫助這些病人,而不是加重他們的痛苦。」)——而這實際上可能強化了疾病的神祕性和醫學的權威性。不是命名行為,而是「癌症」這個名稱,讓人感到受了貶抑或身敗名裂。只要某種特別的疾病被當作邪惡的、不可克服的壞事而不是僅僅被當作疾病來對待,那大多數癌症患者一旦獲悉自已所患之病,就會感到在道德上低人一等。解決之道並非是對癌症患者隱瞞實情,而是糾正對這種疾病的看法,瓦解其神祕性。

僅僅數十年前,一旦獲悉某人患了結核病,無異於聽到了死刑判決——正如當今,在一般人的想像中,癌症等同於死亡,因此人們普遍地對結核病人隱瞞患病的真相,在他們死後,又對他們的子女進行隱瞞。即便對那些已獲悉自已病情的患者,醫生和患者家屬也有顧慮,不想多談。「人們並未明確告訴過我什麼,」卡夫卡1924年4月從療養院(兩個月後,他死於該療養院)寫信給一位朋友說,「因為一談到結核病……每個人的聲音都立刻變了,嗓音遲疑,言辭閃爍,目光呆滯。」隱瞞癌症病情的傳統甚至更為牢固。在法國和義大利,醫生仍堅守此成規,也就是向癌症患者家屬通報癌症診斷結果,但對患者本人卻諱莫如深;醫生認為,除了那些極其明事理、知天命的患者外,其他癌症患者全都無法承受真相(一位頂尖的法國腫瘤專家告訴我,在他的癌症患者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在美國——部分原因是醫生擔心因治療失當而招惹官司——如今對患者要坦率得多,但美國最大的腫瘤醫院在給門診病人寄通知與帳單時,卻不在信封上屬名寄信人,理由是病人可能不想讓家裡人知道自己所患何病。因為一旦患上癌症,就可能被當作一樁醜事,會危及患者的性愛生活、晉升機會,甚至他的工作,所以知道自己患了癌症的人對自己所患之病即使不是三緘其口,也往往表現得極為謹慎。1966年通過的聯邦法《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將「癌症治療」作為不得公諸於眾的事項列入排除條款,因為這些事項一旦公之於眾,就可能「不當侵犯個人隱私」。癌症是該條款中提到的唯一一種疾病。

對癌症患者撒謊,以及癌症患者自己撒謊,所有這些,都證明在發達工業社會裡人們多麼難以正視死亡。既然死亡現在成了一個毫無意義、令人反感的事件,那麼,被普遍認為是死亡同義語的那種疾病當然就被當成某種需要加以遮掩的東西。對癌症患者隱瞞其所患之病的政策,反映出此信念:最好不要讓將死之人知道他們將死的消息,所謂好死就是猝死,要是死亡發生在我們處於無意識狀態或睡眠狀態時,那就最好不過。然而,當代對死亡的拒斥,並不能解釋人們撒謊的程度,亦不能解釋為何人們希望他人對自己撒謊;拒斥沒有觸及最深處的恐懼。患冠狀動脈血栓症的人也許拖上若干年後發作致死,而患癌症的人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死亡。同樣面臨死亡,但沒有人會考慮對心臟病人隱瞞病情:患心臟病沒有什麼丟人的。人們之所以對癌症患者撒謊,不僅因為這種疾病是(或被認為是)死刑判決,還因為它——就這個詞原初的意義而言——令人感到厭惡,對感官來說,它顯得不祥、可惡、令人反感。心臟病意味著身體機能的衰弱、紊亂和喪失;它不會讓人感到不好意思,它與當初圍繞結核病患者並至今仍圍繞癌症患者的那種禁忌無關。從加諸於結核病和癌症之上的這些隱喻,可以看出某一類特別能引起共鳴的、令人恐懼的隱喻之進程。

會員評鑑

2.5
2人評分
|
2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1
1.0
|
2022/04/27

這個版本的譯者怎麼回事,沒看過這麼差的譯本,如果譯者只是直譯沒有把文字潤飾成適合中文的閱讀語序或是閱讀邏輯,我們幹嘛不直接丟google translation
展開
user-img
4.0
|
2021/10/19

版本不同 對於理解文字是否差異很大?
以下是對
疾病的隱喻
Illness as metaphor ; and, AIDS and metaphors

作者:蘇珊.桑塔格/著
譯者:刁筱華
出版社:大田
初版日期:2000 年 11 月 10 日
這個已絕版 的回應 大體也適用於其他譯本

剛過了一個秋冬,天氣涼了, 專家學者又開始呼籲,小心SARS再度氾濫,眼見去年過去,除了一個烏龍的染病事件之外,看來一切都完好,但是人們還是心中在擔心,標語四處可見,陰影尚未消除,又來一個禽流感,是否會傳染人們未可知,看來目前是不會,難保病毒變形開始傳染人類。

很多事物都可以已因果關係來解釋,例如髒亂可以導致食物不潔,則容易發生霍亂,腹瀉等各種病痛。因者多年的經驗,人們總是習慣於將很多症兆與各式各樣的疾病聯想在一起,這也是無可厚非,畢竟經驗顯示,各種疾病的發生都可以預防與有其固定特徵。

但是隨者人們不斷的工業化,以往的經驗不在繼續可用,但是人們的刻板印象依然不變,這反而就是疾病的譬喻來源,例如此書作者言到肺結核成了悲慘的命運,不但不是病,反來可能增添命運的美感,藝術家的特徵。也因者文人的妙筆,很多疾病的象徵深入人心,除了在病人的身體上必須對抗疾病之外,另外也必須對抗社會的刻板印象,曾幾何時連不小心生病都便成了社會公敵,老實說,之前SARS的清潔工,個人藉以為他們不需要向社會道歉,自己生病已經夠可憐,又何必在道德上給予譴責增加他們的負擔。

這也是這本書的作者,不斷的提醒大家,當病因未明之時,不要給予疾病任何額外的代表象徵,人們需要的是對待病就像他本質就是人體的一種功能不正常,只是為什麼,也不需要在沒有明顯證據之前,多加憶側。更多媒體更是隨美國起舞,當美國宣稱只有東方人會得sars,是否有上帝逞罰的看笑話心態,這也是不得不察,科學的力量就在於信而有徵,沒有證據,只是在增加大眾的錯誤觀念。

前一陣,呂副總統,沒事又比喻中國人得愛滋病活該,引起國內病人的反彈,本書更值得大家閱讀,身體力行,任何對疾病意義化的行為,如果對於治療疾病無幫助,那就無須廢話。

去意義化,雖然文學習慣,也必須已不同疾病代表不同的象徵,但哪只是譬喻,在真實人生中,了解並真實了解疾病才是個人的態度。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最新巨作《連結:從石器時代到AI紀元》,洞悉人類發展的急迫選擇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知遠語言加碼(9/7-9/8)
  • 新時代折20
  • 小天下領券(9/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