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開學書展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

大腦科學的教養常識:父母應該把握的幼兒發展關鍵

  • 定價:280
  • 優惠價:79221
  • 優惠期限:2024年09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洪蘭老師最想說,爸媽一定要懂──
智慧來自愛的臂彎,最重要的教育從家庭開始。
順其天性自然發展,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成功起步!

  在強調競爭、變動快速的社會,似是而非、道聽塗說的教養理論假藉各種樣貌,挑動父母的焦慮神經。身為臺灣極具影響力的教育與神經科學專家,洪蘭教授透過發展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釐清幼兒教育的本質,導正父母的觀念同時也提供有效的教養方法──阻止不理性的瘋狂追求聰明之舉,杜絕「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謬論氾濫,傳遞愛的訊息:教養的初衷在培育一個有用的人,讓孩子勇於發揮天賦做自己。

  大腦的發展不是「刺激越多越好」,主動學習,遠比被動訓練對大腦的發展更有助益;如果大腦還沒有準備好,教了也是枉然,甚至可能因為挫折感而打擊日後學習的信心。因此,不論是從懷孕起就給孩子「胎教」,或生下來就努力幫他「開發潛能」,都只是揠苗助長,既苦了父母,又害了孩子。

  相對地,品德的教育不但比才智更重要,而且從孩子一出生就可以開始,因為習慣會成自然,成自然後就變成習性,讓孩子終生受用不盡。所以,寶寶就學前,最重要的是以良好的家庭教育養成他的生活習慣,不是逼他去學以後可以慢慢學的東西。

  最好的學校,是充滿愛心的家庭;最好的老師,是懂得孩子需要的父母。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能力,順其自然,放對地方,使這個能力發展出來就是天才。如何教好你的孩子?柳宗元一千多年前就說過的:「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作博士後研究,於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1992年回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到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於2005年獲頒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2011年獲頒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

  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也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超過五十本書,曾獲第5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金籤獎;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相關寫作專欄集結二十五本書,2006年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目錄

自序/縮短科學與教養的距離

第一篇 妳健康,他就好
盡信胎教,不如不教
媽媽健康是最好的胎教
想當媽媽,就要菸酒不沾
別光想讓孩子「變聰明」
小心產後憂鬱症
嬰兒大腦發育急不得
孩子一哭就抱他?
寶寶的安全感最重要
定時餵奶請三思
訓練寶寶夜睡別勉強
孩子是天生的科學家

第二篇 好頭腦,有方法
沒有「右腦開發」這回事
「腦力開發」只是揠苗助長
錄音帶不如遊戲場
塗色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嗎?
小心發掘孩子的天賦
孩子心中最大的恐懼
兩歲的孩子最可怕?
別讓孩子畏懼失敗
親子共讀好處多多
孩子淘氣該不該管?
別做「不要媽媽」
大欺小,媽媽最煩惱

第三篇 教孩子,慢慢來
父母的態度決定孩子的命運
拋開焦慮,陪孩子遊戲
「錯中學」的孩子最健康
幾歲開始學外語最好?
母語是學習雙語的基石
運動真的可以改造大腦
用音樂陶冶孩子的性情
會說故事的孩子EQ高
看得多,孩子自然就會數
鼓勵孩子養成好習慣
電視是最糟糕的老師
壞人沒有你想的那麼多

第四篇 講紀律,重品德
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
從小養成好紀律
管教孩子永不嫌早
品格教育越早越好
怎麼教,孩子才會有品德?
幼時的紀律比知識更重要
品德是耳濡目染的歷程
盡早教導同理心
讓孩子愛上做家事
小故事更勝大道理
當後媽才能教出好孩子?
空洞的讚美有害無益
同學講髒話,怎麼辦?

第五篇 不一樣,別緊張
孩子為什麼「左右不分」?
「工作記憶」有缺失的孩子
「注意力缺失」的孩子
不愛讀書不是他的錯
失讀症者的優勢
用哪隻手吃飯、寫字有關係嗎?
不愛聽故事的孩子
你的孩子有沒有「運動基因」?
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
早早訓練孩子情緒調節
為什麼孩子要說謊?
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自序

縮短科學與教養的距離


  自從老布希總統在一九九○年宣布「這是腦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匆匆已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大腦研究在大量經費的支援下突飛猛進,科學家在基因體解碼後,幾乎可以扮演半個上帝的角色了。可是大腦的知識在臺灣還是沒什麼進展,社會的迷信跟半世紀前比起來也沒太大差別,政治人物仍然事事不問蒼生問鬼神。他們若是虔誠的敬神也就罷了,但是其實是利用神祇來達到政治目的,例如今年過年時,南鯤鯓代天府抽出的國運籤為「病中若得苦心勞,到底完全總未遭,去後不須回頭看,心中事務盡消磨」,這明明是個下籤,卻被炒作為上籤。求籤本是因為人看不見未來,所以希望鬼神告知,對籤文的態度應該是有則改之,無則勉之,想不到媒體竟然連著三天大肆渲染,好像這個籤就決定了臺灣的命運,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不敢相信當別人不但登陸了月球,還在計畫移民外太空時,我們還在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遊戲。迷信加上政治因素,這對臺灣的科學生活化大大的不利。

  另一個到處可見的例子是每年基測或大學指考之前,各廟宇的文昌君桌上都壓滿了准考證,我每回經過時都很替文昌君煩惱,錄取的名額有限,他要保佑誰呢?若是因為供奉的牲禮有差別,那豈不是嫌貧愛富了嗎?而且報上甚至常看到那些沒有猜中明牌的人,會砸神像來洩憤。我們應該鼓勵學生靠自己不要靠運氣,不是嗎?很奇怪的是,我跟父母講這個道理時,他們都點頭,但是仍然把准考證拿去壓在神桌上。為什麼科學的觀念這麼難推呢?我從一九九二年回到臺灣教書後,就一直在想:怎麼樣才能縮短科學跟生活的距離?

  更令人擔心的是,迷信對還沒有自我保護能力兒童的傷害。在媒體上常看到吃了可以變聰明的藥丸廣告,將功效吹得天花亂墜,使父母趨之若鶩,後來檢驗出來,都發現裡面有西藥或重金屬成分,西藥傷肝和腎、重金屬傷腦,是愛之反而害之。而且鼓勵孩子用藥物來增進成績是危險、不足取的教育方式,其實孩子只要飲食作息正常,不必吃那些來路不明的補腦丸,大腦一樣發展,還可能發展得更好。二○○九年在臺南曾經有個潛能開發班,一期收費三十萬臺幣,要孩子去吞火,這惡行在孩子嘴巴被灼燒之後才爆發出來,當時榮總神經科主任胡漢華醫生曾在記者會上說明大腦跟記憶的關係,強調大腦不可能這樣開發,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現在這種大腦開發班反而越開越多,業者利用神經科學家在實驗室研究大腦的一些電腦作業,宣稱可以訓練注意力、增進孩子記憶力,且收費越高,越搶手。這種不理性的瘋狂追求聰明,令我們感到宣揚正確的大腦知識是刻不容緩了。

  我們的心就像肥沃的稻田,若是不幸讓野草取得先機,稻子就長不出來了。在過去的十年裡,每一年暑假我們都舉辦教師的大腦研習營,將跟學習有關的大腦知識教給第一線的老師們,但是比起無孔不入的大腦開發廣告,我們的努力只是杯水車薪,這使很多一起努力的同事最後因沮喪而放棄。我會堅持下去是因為中研院吳成文院士曾經告訴我,為了要成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前後歷經六任行政院長;他說,在臺灣想要做點事,需要有耐心、恆心和信心。我父親也說,人的觀念是最難改變的東西,至少要經過兩個世代才會見效。

  關於後面這點我有很深的體會。大一開學時,我去跟父親拿學費,聽到祖母在罵我父親:「為什麼花錢栽培別人家的媳婦,錢不會留下來自己用?女兒十八歲就可以嫁了,養久了只會浪費米。」父親說:「她現在還是我的女兒,能念書,我想讓她念。」祖母搥床大怒,責備我父親不孝。父親出來看到我,只說一句:「好好念書,希望二代以後,觀念會不一樣。」現在二代過去了,果然很多朋友即使只有兩個女兒也不再多生(周美青夫人也是生兩個女兒),並全力栽培,觀念的確會改變,只是很慢。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做就好,不要去想效果。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資訊,翻譯書,把新知介紹進來,也寫專欄,把一些實驗結果以淺顯的用語講給家長聽。這本書收集的多半來自我替《學前教育》和《父母世界》雜誌所寫的專欄,很多是父母來信所問的問題。

  曾經有人質疑為什麼人類的童年期這麼長,斷奶後還需跟在父母身旁這麼久?這是因為濡化(enculturation)的關係,父母要把自己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透過跟孩子共同生活,傳遞給他們。但是假如父母的時間多花在加班賺錢,把孩子送去才藝班、補習班,一天見面不到兩小時,這演化的任務如何達成?民族的命脈如何延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我們怎可為了眼前不重要的分數犧牲了最基本的文化和認同呢?所以每當父母來問要不要讓孩子上全美語幼稚園,要不要上什麼課、學這學那時,我都建議他們先固本,讓孩子人格健全、身體健康再去追求別的,請他們把握孩子還依賴父母的童年期,跟孩子在一起,盡量的享受天倫之樂。

  父母必須趁這段孩子崇拜你、會聽你的話的時期,把你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教給他。我們從大腦的發展,以實驗的證據去說服父母:孩子的安全感對他日後遭遇挫敗的回彈力有多重要;他的樂觀態度對他未來的健康,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又有多重要;為什麼閱讀會使創造力奔馳,它的神經機制是什麼?父母為什麼應該陪孩子念書而不是放錄音帶給他聽?

  親子的親密關係是人生最珍貴的禮物,很多父母以為現在先做虎媽、狼爸,逼孩子練琴、念書,等他成功以後,就會感謝他們。其實從很多成名者的回憶錄看來,這是不值得的,時光一去不返,蓋世功名抵不上心中沒有童年、父母關愛的空虛。「名利穿腸過,親情心中留」,幾乎所有的過來人都認為,不值得為社會上所謂的「成功」,犧牲掉生活的品質和生命的意義。

  因為人生不可逆轉,所以很多事不能等經驗來告訴我們,在教養的路上,順著大腦的發展去做是最正確的,因為如果大腦未成熟,還沒有準備好,教了也是枉然。在書中,我希望傳遞一個訊息:珍惜你的孩子,讓他自然的長大,在這過程中,不放棄一分一秒可以跟他在一起的時光,因為這才是生命真正的意義──繼起宇宙的新生命。不管你是誰,只要教好你的孩子,就不虛此生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76074
  • 叢書系列:洪蘭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鼓勵孩子養成好習慣
小時候的習慣,會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頭;
哪怕將來得了失憶症,小時候的壞習慣也都還在。

 
一個朋友生病了,我去探望時,看到她兩歲的孩子玩完玩具後,居然會把玩具放回木箱中,才過來要她抱。朋友抱著他,親他的臉說:「寶寶好乖,玩具放的好好,媽媽好高興。」然後誇張的對我說:「看我們家寶寶自己會把玩具收起來,是不是好能幹,好乖?」
 
我了解她的用意,便努力稱讚,寶寶高興得樂不可支,不一會就在媽媽懷裡睡著了,我這才輕聲問她是怎麼訓練的。
 
不懲罰,只獎勵對的行為
我們不是說「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嗎?兩歲的孩子智慧沒有開,講也講不聽,精力又充沛,常把父母整得恨不得把他再塞回子宮去,為何她的孩子這麼乖?
 
她嘆口氣說,做完化療之後沒有什麼體力帶小孩,只能盡量把孩子抱在懷裡,唱歌、講故事給他聽。她發現,孩子只要有人抱,尿片濕了也不鬧,就知道孩子喜歡被人抱,便用抱他、跟他說話來獎勵他。她說:「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是可以教的。」
 
這位媽媽的親身體會,讓我想起幾年前,我們所裡請了一位美國教授來幫我們設立眼動實驗室,這位教授是摩門教的長老,有十四個孩子,帶了六個年幼的一起來臺灣,每帶他太太去買菜,都得出動四個學生幫忙推購物車,但是,這位太太並沒有忙得不可開交。
 
我觀察到,她才三歲的女兒就幾乎可以照顧自己,吃飯時會去拿自己的餐具,吃完了會把盤子拿去廚房,也有分配的家務事要做(餵貓、撿報紙、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衣服)。她的每一個孩子都有應分擔的家務,家裡牆上掛著的一個鏡框,上頭有兩行字:「做完應該做的事後,你就有時間去做想做的事。」
 
當我們嘖嘖稱奇時,這位教授說:
 
「你們不是都念過行為主義的『塑造』(shaping)嗎?假如你們可以教會一隻豬站起來用後腳走路,還推著購物車上電視賣廣告,小孩子怎麼不可能教他處理自己的事呢?只要記住『塑造』是不懲罰錯誤(動物聽不懂人語,我們無法責罵牠),只獎勵對的行為就好了。」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親子、童書、國中小】養成多元學習力!天下文化教育教養電子書展,單書88折、雙書任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參考書(9/7-9/10)
  • 年度關係展
  • 年中考試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