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照顧展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

當日出日落同步上演:致香港流行文化2012-2017

可購買版本(1)

  • 定價:430
  • 優惠價:9387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66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對香港人來說,2012至2017年,是無法忘記,甚至影響深遠的五年。
 
  我們送走了曾蔭權,迎來了梁振英,又過渡至林鄭月娥;經歷了幾場龐大的社會運動,一起反國教,要求看電視,喊著特首下台,也曾撐起雨傘──這些記憶我們歷歷在目。
 
  那麼,這段時間的流行文化,你記得幾多?與政局大事相比,流行文化被看為次要──聽一首歌,看一套劇集,究竟有幾重要?這些明星八卦新聞,這些不合情理的節目,為什麼值得一提再提?
 
  「我已經無睇TVB好耐啦!」
  「我唔聽廣東歌架啦!」
  「我當然要XXX,而唔要XXX!」
 
  這些說話,我們不陌生。然而,打開Facebook研究數據,在茶餐廳做田野考察的時候,你會發現現實的世界不是這樣。
 
  「我已經無睇TVB好耐啦!」(但談論某劇集的時候,個個都能發表幾句,最多聽到的一句是「同其他TVB的劇集好唔同」。)
  「我唔聽廣東歌架啦!」(但某歌手登上頒獎禮的台上時,整個Facebook都在share/ comment。)
 
  這是流行文化的厲害之處。
  
  更重要的是,以為流行文化是獨立於整個社會氣候環境而風花雪月嗎?恐怕不是如此。
  
  我們有什麼電視台,看怎樣的電視節目,其實都是(我們很討厭的)政治。是以,被人詬病的大台繼續一台獨大,有著改革野心大量投資的電視台不獲發牌。
 
  看回這幾年的流行文化大事,我們看見的是香港故事。在我們以為最困難的時候,有些人、有些事就悄悄冒起──這幾年,是日出與日落同時上演的時刻,也是我們的轉折點。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阿果
 
  《明報‧星期日生活》「果欄」作者,喜歡流行文化,肉緊大眾媒體,關心社會政治。著有《拾年記:香港流行年代誌(2000-2010)》,文章亦見於《立場新聞》、《號外》等。
 

目錄

序:
梁款
馬傑偉
黎佩芬
張鐵志
林日曦
6號
自序

時間軸

電視風雲:
導讀 
香港電視,香港故事
電視迷奇遇記:小箱子裡的平行世界
兩年後,香港電視觀眾怎麼了?
安息吧!亞視
一個電視迷,寫於ViuTV開台、港視敗訴的一天
重新認識ViuTV——商業電視的醜惡與自由
守護港台,誰有責?
歲月無聲消逝——TVB 五十年的變與不變 

電視節目有好多種:
導讀 
由阿燦到老表——中港矛盾與文化認同 
從《半沢直樹》到《巨輪》,為何還要講港劇?
開電視,我們看見的警察
危殆以外,香港電視劇的點線面
綠豆之於香港
不懂乜乜的女人
港式臥底何處去?當合拍劇成為新潮流
家常菜有毒——《東張西望》的日常意識
又再提防假人騷
一場香港「常識」之爭

一小節也許足夠你抖震:
導讀 
當BIGBANG遇上RubberBand——流行文化再出發
陳奕迅與梅艷芳——兩場大騷,三點感想 
悼新聲,再於今日香港覓巨星
純恩對偉文——讓流行文化走第三條路
向北望?百感交集的香港觀眾
流行音樂,不如我們從頭來過?
經過那些年——流行文化的中年危機
流行經典幾多年
方力申、鄧麗欣分手,你為何感觸?
年度樂壇謀殺案

我們默默愛過的明星:
導讀 
港味不再的周星馳
互不相干的成龍與香港
我們愛過陳百祥
王晶作為香港仔
A餐定B餐?新女人的紅綠燈
邊個港女?邊個女神?
致RubberBand:在高牆與巨蛋之間
多謝黃耀明——流行文化再平反
吳業坤現象
致何韻詩:藝人不止飯與鍋
當一切輪流,時代會怎樣處理C AllStar

毛記狂潮:
導讀 
《100毛》與《號外》──由1976到2013年的香港
毛記狂潮(上):香港流行文化是雙面刃
毛記狂潮(下):流行文化的世界變了嗎?
爛台慶以後,毛粉想什麼?
毛記的燈泡

題外話 當曾經流行的不再流行:
導讀 
是HMV告別我們,還是我們離開HMV?
歲月如歌又如何?
滿城盡見黃金鴨
香港兒童真面目——恐怖短片與玩具展覽
麥記結業,與我何干
是新城市廣場,也是香港故事
這不是我們熟悉的社區
旺角終變MK仔
至少踏出了第一步──第一城罷買後記
家是香港2.0

結語:厭世香港人
 

推薦序
 
未完成的文化革命
 
  我的第一本書叫做《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是對搖滾樂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的社會與政治力量的提問。作為一個樂迷,我當然相信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和許許多多的人一樣,都是一個被流行文化改變的例子,我們在搖滾樂中認識世界,被empowered、被inspired,且許許多多的閱聽者都可能在某些歌聲中,形塑起對世界的共同價值與圖像。當我們都被改變時,不就是世界被搖滾樂改變了嗎?
 
  當然,搖滾樂也被世界改變。意思是,流行文化不是在真空中被生產與傳播的,它反映了特定時空中的政治權力、產業結構、意識形態和美學觀念。因此,每一首歌,每一部電影,每一部電視劇,都可能成為我們理解時代的鑰匙。這也是研究流行文化的魅力與意義。
 
  我在2012年的秋天搬到香港,擔任《號外》雜誌的總編輯。這份雜誌和其中的人和過去三十多年香港流行文化是如此不可分割,而香港的流行文化又曾是如此強大:畢竟我們都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孩子啊。如今當我的名字被印在這個雜誌上,可知我心中之惶恐是難以言喻的。
 
  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香港正進入一個很不一樣的新時代,無論是政治、社會或流行文化。作為一個關注先鋒趨勢的媒體,我們需要去捕捉新的香港精神。
 
  很快地,我在《明報》上注意到一個作者:阿果。他對電視、音樂等流行文化的評論,不僅精準,且能從個別故事之中,詮釋出整個城市的情緒,不論是焦慮或憤怒,我非常喜歡。不久後,我邀請阿果成為我們的作家之一,而他的文章從不讓人失望。
 
  接着,當時甚有影響力《主場新聞》做了一個《號外》專題,阿果寫了一篇文章比較《號外》和2013年7月創刊的《100毛》,並且評論說後者釋「這個年頭香港最具代表性的雜誌,起碼從形式上」,因為他們的語彙和形式,更能掌握到這個時代青年的sensibility。
 
  這個評論我是接受的——但我要抗議的是:阿果對比的《號外》年代是早期的狀態,而不是從2013年初開始的《號外》。當然,基本上我們和他所描述的過往《號外》在形式、語言和美學上,仍然是一脈相承的,你可以說是老派、知識份子或者文化人。
 
  但在內在精神上,正如阿果寫到,《100毛》誕生的年代如同七十年代的中期,是一個「變」的年代,那麼我當然也希望讓《號外》去和這個變化的年代對話,甚至成為這個「變」的一部分,不論是新的政治運動、社會議題(如同志運動、土地正義),或者當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逐漸消逝,而新一代的獨立音樂和電影開始出現時,我們要讓這些新聲音更宏亮、更強壯,更成為新的香港精神。
  
  說來是一種特殊的緣分,阿果提到2012年香港進入這個改變的年代(這也是本書的起點),而我正好是在這一年秋天、在反國教運動佔領政總後的一個月,來到香港,進入《號外》。這個城市和這個媒體都正在改變。
 
  在我2015年春天要離港返台時,劉細良曾在一個場合提出一個很犀利評論。他說《號外》一直是要讓香港精神變得glamorous:在八九十年代,這個對象是流行文化,所以封面是那些迷人的明星icon。但我主編的2013年1月開始,我們是讓香港的新社會聲音和獨立文化變得glamorous,不論是改版第一期的封面人物學民思潮、第二期的大愛同盟,或者在fashion issue的封面放上獨立樂隊觸執毛。因為他們才是這時代的香港精神。
 
  是的,從2012到2015年,香港的確在經歷一場巨大的典範轉移。然而,當舊的典範已然崩塌,而獨立音樂看似起來了,《十年》拿到了金像獎最佳電影、新媒體好似更活躍,但這個文化革命真的會完成嗎?
 
  此刻的我們不能知道答案。本書中的批評與研究,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更重要的是,革命尚未成功,香港不能放棄。
 
張鐵志
台灣文化評論人,曾在2012年11月到2015 年5月擔任《號外》雜誌總編輯暨聯合出版人
 

詳細資料

  • ISBN:9789888392728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連載

多謝黃耀明——流行文化再平反
 
星期五晚,黃耀明在紅館開《太平山下演唱會》。那夜,我坐在太平山頂(又名平價飛區),遠距離欣賞演出,嘴巴一直忘記合上,心情不停翻滾打轉。
 
先旨聲明,我不是明哥的歌迷。他出道那年,我負七歲;達明一派首次開紅館演唱會的時候,我腦囟都未生埋。對於這個文化傳奇,我自覺有距離。之所以最終決定購票入場,一半為公,一半為私。
 
先談公事。這場演唱會(及其主題曲)以「太平山下」為名,明顯衝著已經「難聽過粗口」(林夕語)的「獅子山下」而來。入場之前,我讀過《號外》訪問,聽見黃耀明形容這場演唱會開宗明義,會講「一個關於香港、關於我的半自傳故事」。我喜歡聽故事,更喜歡聽香港故事。該怎樣講現今的香港故事?作為平民百姓,我想聽聽台上的黃耀明怎樣用歌聲作答。
 
入場也為私事。大家知道,我一向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忠實擁躉。自讀書時期開始,我就喜歡聽吳俊雄老師口沫橫飛,分享黃霑書房如何令他開眼、開竅、開懷;也愛聽馬傑偉重提舊事,分析大眾媒介怎樣意外建構港人身分。我為許冠傑高聲訴說的昔日大眾心事而著迷,也為達明一派音樂裡承載的沉重歷史而肉緊。我喜歡流行文化,全因它有技藝,有歷史,既細說心情,又建立身分。
 
但近兩年,這個擁躉,時常面紅,間中作嘔。我親眼目擊(無數)歌手走音而面不改容,也見證大眾媒體如何篡改大歷史(如《食為奴》),扼殺小心情(如《愛.回家》)。近年我更時刻提醒自己,放下「大眾文化造香港身分」的理論——因為近年的本土意識,立足廣東(道),游走港鐵,徘徊政總……就是跟紅館、電視和電台,毫不相干。作為錯過黃金年代(兼且連流動電視也看不了)的年輕擁躉,我想入場請教明哥,是否應該認清事實,與流行文化這個老友絕交?當下的普及文化,究竟還有什麼可能?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2024臉譜全書系展,電子書單書85折,任選二本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自然生態展(止)
  • 運動瘦身展(止)
  • 考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