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打開自我結節的心靈鑰匙
壺雕藝術家 丁仲星
本書主題很貼近藝術家的心境,有幸受邀擔任推薦人,也讓我一覽本書內容,拜讀餘韻,許許多多書裡的字字句句,竟然不自覺地跳躍在我的作品裡,陪伴我,鼓勵我,啟發我每一刀一琢的靈感與動力。
感謝此書,讓我的創作路上,更加自在快樂,也增添了許多的對話融入作品之中。
▲停下來,好讓靈魂跟上來
壺雕藝術本就是一門冷門的創作,半路出家的我,雖有上課學習基礎工法,但實際上大多還是要靠自己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
一刀一琢,深淺層次;一筆一畫,勾勒神韻,無一不是在不斷地自我思考、自我磨練、自我堅持之下,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作品。
常常好不容易完成一個作品,接著要將成品送入不可預測的燒窯,運氣好時,完美呈現。然而大多時候,辛苦雕琢的作品,出爐時卻已不成原形,只能報廢重新來過。
以往,自己常會陷入自責不已的鬱悶情緒之中,那時整個人幾乎無法再捉刀下筆,總要花上幾天的時間去盤整思緒,沉澱心情後,才能再次上工!
有幸拜讀蔡惠芳小姐的大作《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頓時好像給了我一把打開自我結節的心靈鑰匙。
「停下來,好讓你的靈魂跟上!」我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自己,假使一直向前邁進,衝過頭了,連一個可以稍微倚靠一下的肩膀都沒有,何不等等自己的靈魂,和他聊聊,找出真正的自我欲望和需求,凝集自己和靈魂的共識,一起手牽手向前大步邁進。突然發現,腳步輕鬆多了,速度也快了起來,更重要的是,整個心情輕鬆而愉悅。
▲解憂角落,啟動心靈連線
逢此疫情時代,更多人透過電子產品溝通交流,而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互動也變得越來越少,彼此透過貼圖或罐頭文字互相鼓勵取暖,卻無法真正啟動心靈上的連線。
如果你是過慣團體生活方式的工作環境,此時的改變,想必會給你帶來些許的不適應,那麼建議你參讀此書,學習如何――從生活裡尋找自己、從人際中發現自己、從經驗塑造自己、從想像中相信自己、從調整轉換中尋找自己、在際遇中安放自己……。
透過一層層地解析,能讓你遇到無所適從的節點時,迅速找到掙脫束縛的最佳方法,也可以重新審視如何真正善待自己!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常常必須和自己作伴的孤獨工作者,那麼更應該拜讀此書。
除了可以為你找到自己的「解憂角落」,妥善安頓自己的空間之外,還可以讓你學習接納自己,讓自己不再覺得孤單,進而重新和自己接軌,勇敢面對現實的未來而不懼怕,堅定迎接全新的考驗而不退縮!
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跟自己作伴》希望與你一起稀釋孤單。
自序
在不勇敢的時候,找自己
我們都希望活得精彩,於是在每天的日子裡一步步開拓、創造人生。
有些人忙得不亦樂乎,有些人玩到樂不思蜀,還有些人選擇淡泊恬靜,只是不管哪一種生活,都經常會被問到:「這是你想要的嗎?」此時,你的回答是什麼?
▲迷茫時刻,開啟心中對話
迷茫世代,我們需要為自己找到定位,難免會在某個「困住」的時刻,渴望找到一個出口,此時就有機會展開自我對話。
多數人可能會問自己:「接下來該怎麼辦?」、「這件事情做了會怎麼樣?」、「我應該做哪個決定?」發問當下,就是在和自己對話。
也許答案不見得很快出現,或許沒有答案,但是這個歷程讓我們看見心中的情緒、瞭解自己更多的想法。
在混雜的思緒裡面可能有緊張、擔心和期待,這麼多東西攪在一塊的時候,會讓我們更加混亂,找不到方向。
透過自我對話的整理,我們得以慢慢去蕪存菁,明白整個事件裡,自己的想法、期待和感受,於是原本的擔心、丟臉、害怕的事情,就逐漸清楚了。
此時,內心會重新演繹出一個對自己更清晰的期待、想法及渴望,那個「覺醒的過程」可能一閃而逝,因此,容易讓我們忽略了自己給出的訊息。
▲不再逃開,重新遇見自己
為什麼需要「跟自己作伴」?
當我們感到混亂的時候,為什麼不去諮詢前輩、專家的意見?透過別人來跟自己作伴,不是一件簡單又省心的方式嗎?
我們仔細思考這件事,「別人」可以提供一種陪伴,但是他們終究會離開,最後真正能夠陪伴我們的,其實就是自己。有些人透過心理諮商想為自己的困頓找到解答,這是很好的方法,但如果只是希望能很快得到問題的答案,結果可能會讓你失望。曾經聽到一個抱怨:「我花了那麼多時間跟你聊,都沒有作用,因為你從不給我答案!」心理師是用陪伴及引導幫我們找到自己的方向,陪我們看見情緒在哪裡、情緒怎麼來的,這些情緒又在傳達什麼訊息?即便你急著說:「我就是想要聽聽看你的說法啊!」急著求解的背後,可能只是想藉此逃開焦慮的表現。
生命中有太多的匆忙與混亂;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我們囫圇吞食著各種生活體驗,又用逃避來消化它能夠帶來的滋養,孤獨也好,喧鬧也罷,總之,當外界有更多想要追求的事物時,心中渴望的那份踏實也將變得渺茫,而我們卻不見得會把「找回自己」當作優先次序,試問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跟自己作伴
我們常在情緒中糾結的同時,也看到自己的堅持,在事件中、在關係裡,伴隨著面對與放下、或輕或重的抉擇,當時的起手無回,如今的不勝唏噓。生命裡有很多精彩光榮的時刻,也會有惆悵落寞的孤寂,而我們敲打著生活的日常前進,把「過去的我」及「現在的我」都拿來作為點綴,再把「遺憾」撿起來縫補,能讀懂當中的故事,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假使有一個機會,在事情發生當下,學會看見自己的「珍惜」、「脆弱」與「遺憾」,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
▲獨處很可以,脆弱沒關係
因此,當我們感到混亂迷茫的時候,不知道如何尋求解答,做出更好的因應與行動時,若是能夠有一個溫暖的照引,在我們不勇敢的時刻,提供一個心理支援,體會到――原來我們也可以陪伴自己,就是本書《跟自己作伴:找回獨處不心慌的安定力量》的最大立意。
或許在某些情況和考量之下,我們不一定能及時找到專業心理師的諮商和引導,但是如果可以藉由本書分享的概念,試著和自己對話,在心裡慢慢演繹出一個對自己更清晰的期待、想法和渴望,從中找回邁步向前的力量,便是我寫本書的最大期盼。
當我們遇到自己,然後把好久不見的自己接住了,甚至是抱抱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就能帶來一股支持、療癒的力量。
希望你打開這本書,就像是打開了自己,讓我們一起重新和自己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