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諮商展
小組對話:教學與研究

小組對話:教學與研究

  • 定價:450
  • 優惠價:9542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9折405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小組對話的教學實踐與研究案例,主要是以對話教育、體知學習,以及團體分析的自由談,營造教學對話的空間,藉著這些實作的教學研究案例,說明小組教學的各種形式、學習內容以及實踐智識。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教學篇、對話篇、體知篇,每篇各有6章,全書包括導言共計19章。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蔣欣欣


  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教授,曾任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理事。擔任教職至今逾40年,致力於融合東西方哲學於臨床照護,並將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用於提升護理倫理教育之內涵,以促進人性化照護之實踐。已於國內外雜誌發表逾百篇相關論文,並編著《護理照護的倫理實踐》、《團體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護理與社會》等書。
 
 

目錄

目錄
自序   
各章出處   
第一章 導言   

教學篇
第二章 生命的成長   
第三章 小組教學的學習內容   
第四章 對話與關懷   
第五章 反思學習   
第六章 閱讀療法   
第七章 教學的反思實踐  
 
對話篇

第八章 醫護教育的夥伴關係   
第九章 小組教學的自由談   
第十章 團體中的話語   
第十一章 自由談的體驗與導引   
第十二章 帶領者的教育訓練   
第十三章 參與者的全人體驗   

體知篇
第十四章 臨終照護的情緒工作   
第十五章 人性化照護的感通   
第十六章 照護行動的身體感   
第十七章 正念活動的身體感知   
第十八章 社會劇的人際互動   
第十九章 課程變革的介入行動   

附錄一 各章小組教學之性質簡介   
附錄二 教師手記─關於教與學   
 

自序

  服務教職四十餘年,深感小組教學實踐著「育才先育人」的信念,在每個教學現場,持續累積著生命交會的感動,化為篇篇的文字。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自己這樣的走下去?

  服務生涯裡,經歷兩次臺灣護理教育的變革,第一次是1980年代於國防醫學院將分科護理課程的各科護理學,改為統合性課程的護理學I、II、III。第二次是2001年於陽明大學實施的問題導向小組教學,見證當前大學護理教育的發展脈絡。之後,擔任臺灣護理教育評鑑委員、科技部及教育部計畫的複審委員,了解臺灣醫護教育的研究取向。教學方面,除了參與學士、碩士及博士班心理衛生護理學相關的必修課程,指導研究生之外,也開設「團體分析」取向的課程。研究方面,師承余玉眉的護理田野研究法,以照護病人的現場為研究田野,每天結束照護病人後,隨即開始記錄自己與病人的互動,此觀察紀錄與反思實踐的習慣,延伸至團體心理治療與教學的現場。經由記錄的書寫,省察自身的作為,又由現象學的互為主體性、面對他者、存在與存有等觀點,深化對他者的理解與尊重,致力於探究照護關懷的本質。累積這些教學、研究、服務的經驗,建構一種融合團體分析、現象學、照護倫理等觀點的教學實踐研究。

  回顧與小組教學的緣分,源自學生時代的小組學習經歷,每當自己陷落於疾病學理知識與技術的苦悶時,卻由臨床實習的小組討論中,找回學習的生命力與活潑性。擔任教職後的繼續進修,逐漸熟識團體分析的領域,發現團體分析的自由談可掌握老莊思想的逍遙自在與無為而為,使人能發展自性與自我導向學習,因此致力於將團體分析應用於小組教學。初轉任至陽明大學時,安排暑期實習課程的每週小組討論,某次課程結束前,受到一位學生的質問,「為何到四年級才有這種對話?」當時自己無言以對。幾年以後,護理學院余玉眉院長主持提升大學護理基礎教育改進計畫,本人擔任學科整合及問題導向學習之分項計畫主持人,著眼於辦理教師成長活動,提供教師體驗團體互動工作坊,推動小組教學,並以人本導向小組學習(person-based learning)取代問題導向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充實護理教育的人文關懷。

  小組對話的教學模式,不僅應用於專業養成教育,也有助於提升臨床照護的品質。本書主要匯整本人從事小組對話的教學研究著作,再次考量其可閱讀性而加以編修,並依文章內容性質將其歸納為教學篇、對話篇、體知篇。教學篇是關於不同形式小組教學的學習歷程與內容。對話篇是介紹夥伴關係及自由談的小組教學。體知篇是呈現依小組教學而發展的身體感知識體系。藉著這些篇章,分享小組對話的教學實作經驗與研究歷程。並整理各章之小組教學性質於附錄二,以便讀者參閱。

  本書的誕生,由衷感謝家人、師長、朋友、學生、同事以及團體心理治療領域的同好,出版的過程中,感謝五南圖書王俐文副總編輯及金明芬等編輯群的全力支持,王美惠協助論文匯集與整理,以及各雜誌社慨然允許轉載。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71794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任何一個年代,教師們都肩負者生命價值傳承的使命。然而,如何傳承?

對人心靈的看法影響我們對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西方學者指出如果相信「人心為白紙」,白紙需要外力介入才能產生色彩,就會認為教學的任務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客觀知識的獲得,類似於計算機似的輸入、作用、輸出過程;如果相信「人心像是一顆種子」,而種子裡面蘊含它成長所需要的養分,則重視提供滋養的環境,讓人擁有於內心世界與自己相處、以及面對外在世界的生活能力。中華文化的道統裡,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本身就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故能以盡心養性,陶養自身。荀子以人性本惡的觀點,認為人需要教化,才能積善成德,也指出人為萬物中最為貴者,「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作為一個人,身處於世,最可貴的是具反省感知能力。

處於基因體醫學與人工智慧科技不斷更迭的資本主義潮流中,身為教師的反省是,大學如何維護其追求知識真理的清流?大學的學術殿堂裡,教師、學生與知識,誰是主人?如何教?教什麼?

追求知識的教育歷程裡,當大學被資本化,知識被量化,知識成為主人,教師與學生都淪為追求知識社會價值的工具,那麼難以被量化的師生互動,就容易被邊緣化。當學習被量化、人性化約成數字,身體僅被視為知識的載體,忽略身體的需要與情感的訴求,也就輕忽學習的情境性與文化性。

實際上,學習是身、心、靈同步,經由對話促成身體與環境互動,學習主體通過認知、情緒、意志、行為的整體活動,不斷完善與豐富自身的心智體驗,不僅由環境中學習,也塑造著環境。尊重身體經驗的體知學習,可以減少知識導致的異化,不會盲目服從於知識生產體系。心理學家Maslow認為教育應培養健康的潛意識、健康的潛能、健康的直覺,學習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成長,更要學習健康、愉悅、創造性的人生。他進而指出,人不是僅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自我實踐的需求,還有更高層次的超越個人之靈性需求(圖1-1)(李安德,1997;Maslow, 1993a)。小組教學,提供一個對話與體知的場所,促進人的超越性。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經典翻譯文學展
  • 世界閱讀日(書評)
  • 兒童自然生態展_本本折$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