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管理書展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Feeling and Knowing: Making the Mind Conscious

  • 定價:320
  • 優惠價:7224
  • 優惠期限:2024年10月28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內容簡介

重量級神經科學家最新作品,了解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頂尖神經科學家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新展望,提出對腦與人類行為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與洞見,提供了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可能工具。

 
本書是針對意識現象所進行的研究調查,內容簡單扼要、具啟發性、且引人入勝。

最傑出的神經科學家之一的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最新作品,在本書輕薄短小的48個章節中,他幫助我們了解意識與心智的關係、擁有意識與清醒或感知的差異、情感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生物腦與意識的發展。本書結合各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的新展望,最重要的是,還提出了改變我們對腦與人類行為的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

意識是人類傳達與轉化自己對周遭世界的體驗與自己在其中地位的感知的基礎能力。想要了解意識,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序)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揚名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點意外的。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出心靈的機制與風貌。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既大膽又重要……達馬吉歐的觀點提供了身與心合一的新穎且獨特論點。
——《自然》(Nature
 
在本書中,大師級科學家與滑順的散文造型師聯手,產生一則又一則激動人心的見解。……達馬吉歐成功地縮小了身心之間的差距。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達馬吉歐簡潔、精確和清晰的散文有效地傳達了他幾十年來提煉出來的核心洞察力:情感——包括情緒、感覺、動機和情緒——對於理解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情緒的核心,以及我們是誰,是相當重要的。
──《科學》雜誌(Science
 
達馬吉歐撰寫了清楚面對大眾讀者的清晰散文。更妙的是,這本書簡潔而有益地分為幾十篇短章節,很多只有一兩頁。但是,請不要搞錯,達馬吉歐是熟悉諸多學科的深刻思想家,因此本書既是哲學著作,也是硬科學。熟悉大學程度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讀者會發現有價值的見解。
——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大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The Strange Order of Things: Life, Feeling, and the Making of Cultures)、《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笛卡兒的錯誤:情緒、推理與人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感受發生的一切:意識產生中的身體與情緒》(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史賓諾沙:快樂、悲傷和感受著的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曾榮獲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洛杉磯。

相關著作:《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譯者簡介

李明芝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家庭與兒童生態學系博士班肄業、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碩士。
科學人雜誌特約翻譯(2015迄今)。
譯作有:《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疼痛是你最好的心理醫生:好萊塢明星都風靡的正念自癒法》、《允許犯錯的正念管教:用愛設立界限,培育出高EQ的孩子》、《你在渴求什麼?:揭開理想體重、生活幸福、身心平衡的秘密》、《人格特質大破解》、《女性限定:你需要瞭解的男人內心世界》……等二十餘種。

 

目錄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黃揚名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開始以前
 1
 2
 
I 存有
 太初沒有道
 生命的目的
 病毒帶來的難堪
 腦與身
 神經系統是大自然後來添加之物
 存有、感受與知曉
 生命一覽表
 
II 關於心智與新的表徵藝術
 智力、心智與意識
 感覺不同於有意識也不需要心智
 心智的內容
 無心之智
 製造心像
 將神經活動轉為運動和心智
 組構心智
 植物的心智與查爾斯王子的智慧
 廚房裡的演算法
 
III 感受
 感受的起始:做好準備
 情感
 生物效率與感受的起源
 奠基感受 I
 奠基感受 II
 奠基感受 III
 奠基感受 IV
 奠基感受 V
 奠基感受 VI
 奠基感受 VII
 社會文化背景中的恆定感受
 但這感受不全然是心智的
 
VI 意識與知曉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自然的意識
 意識的問題
 意識所為何來?
 心智和意識不是同義詞
 有意識不同於清醒著
 建(解)構意識
 延伸意識
 輕輕鬆鬆,連你一起容納
 感受的真正奇蹟
 內心世界的優先順序
 匯集知識
 整合並非意識的來源
 意識和注意力
 基質也算在內
 失去意識
 意識形成中的大腦皮質與腦幹
 感受機器與意識機器
 
V 尾聲:平心而論
 
延伸閱讀
致謝
 

〈推薦專文〉身心共築自我意識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此刻,閱讀著這個段落的你,無疑地知曉自己理解字句的意義;同時,你也可以輕易覺察心跳、呼吸、肢體甚至器官的位置和律動;此外,你能決定自己要不要注意環境中的音樂聲、咖啡香氣、和空氣流動。更重要的是,你明確地知道這些源自內或外的感受、訊息以及思考的內容是你自己的,而非屬於其他人或物。這些你所擁有的、對於當下的所察所感,還有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想望,匯聚為自己的意識內容,縈繞在身體和心智與週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中。不僅如此,你更有能力揣想在各種情境下,其他人意識到其自我的可能樣貌,據以進行推論和選擇。

任何清醒的正常人都擁有上述自我意識。本書書名《感與知:讓「心」有意識》明白指出「感覺」(feeling)與「知曉」(knowing)同為意識(consciousness)的重要基石。作者達馬吉歐自1994年出版《笛卡兒的錯誤》一書後,持續以流暢優美的文筆,將他自己以及其他神經科學家探討意識本質的尖端理論和實驗,介紹給一般大眾。《感與知》正是這一系列深刻省思的最新力作。迥異於作者過去鉅細靡遺的論述風格,此書由四十八篇核心短文構成,篇篇直入對於意識本質的深刻思辨。達馬吉歐在首篇明言,在多次與讀者交談後,發現以往他在書中滿懷熱情地想傳達的論點,卻被埋沒在長篇論證中,未能有效傳達;於是,這一次他決定只寫他認為最核心的概念,而略過構築這些概念所需的奠基與連結材料。

藉由精簡的篇章,作者深刻地討論了「智力」(intelligence)、「心智」(mind)、「感知」(sensing)、「知曉」(knowing)、「感受」(feeling)、「覺察」(awareness)、「清醒」(wakefulness)……等種種與意識(consciousness)有關或是作為其要素的概念,並且為讀者繪制出「意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有意識?」的理論藍圖:意識是神經系統與身體共構的產物,缺一不可;它和所有生物所具備的生理構造以及行為功能一般地受演化力量形塑。具備意識,讓生物對於自己身體與環境的關係的理解與控制更有彈性,而能達到更佳的存在穩態。相對地,非生物(例如礦石和雲彩)不會有意識;某些身體條件不支援或所處環境不需要動態調整適應的生物(例如植物和單細胞生物),也不會發展出意識。此觀點明確地否定了認為「萬物有靈」的泛心論(panpsychism),也補強了認為意識純粹發生在神經系統內的物質論(materialism)不足之處。
達馬吉歐明確指出神經系統是為身體服務的,神經系統內各種功能運作演化的驅力,源自於它時時刻刻需要偵測來自於身體的資訊,設法讓身體處於穩態(homeostasis)。因此,作為反映身體在所處環境中狀態的感受,理所當然地會被優先處理,也是決定意識內容的最重要元素,不應該被意識研究者忽略。

一個好的科學理論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一定可以激盪出許多試圖驗證它的問題與新研究,讓人類對於整個主題領域的理解更進一步。達馬吉歐的思維為下列許多問題帶來新的思索方向:生物的意識內容與結構,如何與其神經系統的複雜度對應?當計算能力夠強大時,人工智慧是否會有意識?能否將意識複製到另一個大腦或雲端儲存系統?思覺失調、強迫症、植物人和夢境中的意識狀態是什麼樣的?意識存在於腦中特定部位嗎?

好奇這些問題的答案,或是如何思索它們的解決方向嗎?請細細品讀《感與知》吧!
 
 
〈推薦專文〉參透「你」為何為「你」,才能成為更好的你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在書中提到,現在關於意識的討論越來越多,我自己的感受也非常深刻。這某部分可能是因為近年來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很多貼心的客製化服務陸續問世,讓我們有種人類可能要被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取代的危機意識。

但是要取代人類的意識,哪有這麼簡單!我喜歡達馬吉歐在書中用食譜來比喻演算法則,真是太精準的說法了。雖然食譜是做一套菜的核心,但是就算獲得了食譜,演算法終究也只能把料理做出來,「他們(人們)不會獲得真正烹調和真正食物的實際味道和氣味。」

相較於達馬吉歐的務實,近來一些影視作品,倒是對於意識都存在一些尚不切實際的想像。其中一個常出現的,就是我們未來的科技可以完整複製人的意識,不論是要做備份保存,或是移轉到另一個個體身上,都是可行的。

不過,就連當代的大夢想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都還不敢肖想我們能複製大腦的運作,要能夠複製意識,還是很漫長的一條路。或許也是看清這樣的事實,馬斯克的作法不是複製意識,而是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可以和機器結合,想辦法讓人腦的運作升級,就有點像大家在電影《駭客任務》(The Matrix)中所看到的那樣。

從學術上的發現,簡單的腦機互動(Brain-Computer Interaction, BCI)已經行之有年,但老實說,目前做得最好的也只不過是動作的控制。要做到所謂的讀腦,恐怕還非常遙遠。在很受矚目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有個2021年的新研究,說明了我們在這件事情的發展上,並不如想像中神速。

這個研究團隊,在一個有發音障礙(anarthria)病人的腦中,植入記錄腦部活動的電擊。透過二十幾個小時的大腦活動紀錄,他們後來可以很精準的(98%正確率)預測,這個病人想要講50個單字庫當中的哪個單字。雖然研究上是個突破,但從現實面來說,這能力差不多相當於爸爸媽媽從一歲多孩子含糊的語調中猜出孩子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也還是非常簡單的訊息。

我在想,我們在解讀大腦活動上的發展之所以會這麼龜速,一部分當然是因為大腦的運作本來就相當複雜,另一部分的原因,則是很多研究者對於大腦的運作可能沒有正確的設定。

達馬吉歐在書中提到的,不論是關於什麼是心智、什麼是意識,以及感覺,我認為都相當有啟發性,甚至有些是讓人有些意外的,就像他認為細菌是有智力的。

推薦大家跟著達馬吉歐的腳步,重新思考我們身而為人,此時此刻所體會到的存在,究竟怎麼來的。當你參透這背後的道理,你或許也能更好的和自己以及他人相處!
 
 
〈推薦專文〉身體感受、自我與意識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任 謝伯讓
 
人類如何決策?情緒是否影響行為?自我究竟為何?意識的本質又是什麼?談到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到本書的作者,美國南加大的神經心理與哲學教授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達馬吉歐是決策、情緒、自我、與意識研究領域的頂尖人物。他最早在研究人類的行為決策時,就率先指出了「笛卡兒的錯誤」。笛卡兒認為,身體和心靈二元分立,心靈所涉及的思維和推理決策等心智能力,皆不在身體內。笛卡兒這樣的想法,也瀰漫於早期的經濟決策理論之中,這些決策過程模型,通常不包含情緒,而僅有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

然而,腦科學的興起,在理性至上的氛圍中掀起風暴。

達馬吉歐和其他科學家在腹內側前額葉的腦傷病人身上觀察到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他們無法表達情緒,甚至也無法正常的經驗情緒。達馬吉歐因此點出「笛卡兒的錯誤」,提出了「身體標記假說」(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他認為來自身體的內在感受,應該也是行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當腹內側前額葉受損時,病人會無法取得身體的內在感受訊號,此時就只能使用相對緩慢的邏輯推理和損益計算,決策行為也就會因此失常。

達馬吉歐後來更把內在的身體感受,視為是「自我」概念的重要根基。

「自我」這個概念,一直是哲學上困擾眾人已久的問題。為什麼人類的心中會存在著一種關於自身、持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達馬吉歐認為,自我概念的起源,就在於我們的大腦創造出了一個關於內在身體的表徵地圖,並以此來做為所有其他知覺表徵的指涉參照點。其原因就在於,關於內在身體的表徵,通常極為穩定且僅會緩慢變動,因此非常適合作為不變的「自我」參照點。

現在,在這本新書中,達馬吉歐更進一步主張,這種內在的身體感受其實就是意識的前提。他認為,大腦中的腦幹表徵了內在身體感受,也就是「自我」,而大腦皮質只是提供了知覺與意識的經驗內容而已。

然而,「內在感受」作為意識的前提,似乎仍有讓人不甚滿意之處。例如「內在感受」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意識狀態嗎?把「內在感受」當成意識的前提,不是一種循環論證嗎?還有,達馬吉歐的意識主張,真的有解決查爾默斯(David Charlmers)的「意識艱難問題」?

在達馬吉歐的這本最新著作之中,你將會見識到一位學界領袖的獨特洞見。他的文風獨樹一格,用與眾不同的詞彙描繪出心靈的機制與風貌。至於他的理論正確與否,則留待讀者自行反思。意識問題的撲朔迷離與眾說紛紜,正是它千古迷人之處!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3180659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1 x 15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65歲
 

內容連載

為什麼是意識?為什麼是現在?
 
或許你很好奇,為什麼目前有這麼多哲學家和科學在書寫意識,為什麼直到近期科學文獻(更別說是廣大群眾)都還不太提及的話題,現在卻成為學術界的重要主題和好奇對象。答案其實很簡單:意識很重要,而大眾終於領悟到這點。
 
意識的重要性來自它直接帶給人類心智什麼,以及它隨後讓心智發現什麼。意識讓心智經驗成為可能,從愉悅到痛苦,以及當我們描述周遭世界和內在世界時,在觀察、思考和推理的過程中所知覺、記憶、回想和操弄的一切。如果我們從持續不斷的心智狀態中移除了意識成分,你和我仍擁有在心智中流動的意像,但這些意像就變成與我們無關的單獨個體。如此一來,這些意像就不屬於你或我或任何其他的人。它們不受約束地流動。沒有人會知道這樣的意像歸屬於誰。若是如此,薛西弗斯(Sisyphus)就會沒事。他是悲劇人物的理由,只是因為他知道這糟糕透頂的困境是屬於他的。
 
如果沒有意識,那就什麼都不可能知曉。人類文化的興起絕對少不了意識,因此意識也插手了改變人類歷史的進程。意識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儘管如此,了解意識如何出現的難度卻很容易被誇大,所以很容易把意識宣傳成難解之謎。

會員評鑑

3.5
1人評分
|
1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7
3.5
|
2022/04/05

書評: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
Feeling and Knowing: Making the Mind Conscious

總評價: ★★★✫☆
(書本身不錯;但主要是原文寫作方式與翻譯問題,不適合此領域閱讀經驗少的人讀)
----------------------------------------------
通用性: ★★★★✫
實用價值: ★★★★☆
內容深度: ★★★★✫
敘事密度: ★★★★☆
論述易讀度: ★★★☆☆
翻譯與排版: ★★☆☆☆
----------------------------------------------

【內容】
本書講述,從大家本就知道但習慣忽略的「不同物種間」的生理反應、神經系統、意識有無等方面解說。作者本次著述主要以很多極短篇論述的結合呈現。每篇約1~4頁。

在以上編寫方式下,本書點出一些關鍵的事實與現象,說明所指示出的意義與已確定的事證。至於要怎麼轉譯成「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要讀者自己去作最後的組合、與領悟。或者就算不組合,只是劃出很多的邊界樁也是有用的。

而意識,真的是你認為的「意識」嗎?

作者於書中講的意識(p.121, p.147, p.155),也不一定是你想問的那個意識(p.117「沒有正式宣告、也沒有適當定義」or「我」, p.139, p.147)。至少作者不像是要講一個會飄來飄去,晚上睡覺、白天醒來的某個靈魂(p.131, 133, p.148)。

大腦中沒有個小人,或某個等同或承載著你的「意識」的單一主控細胞。這是閱讀神經心理學書籍的前提認知。對相信或想用一個會飄來飄去的「靈魂」解釋一切的人,並不會在這類書中看到有所謂會飄來飄去的的「靈魂」這種答案,腦中也不會有哪一個細胞是靈魂的總司令。在本書中也會提到更多這在過程中,「不由自主」的部份。

本書重心放在中樞神經與其他非神經部份之「連結」機轉及互動,這類較實質的部份(p.162,這也符合了一個基本原理:有輸入才有輸出)。而實質面的意義也就是,會較著重於個體生存相關的初階機制與反應(這在神經系統與行動上的優先權也較高)。這也是原始進化出並保存神經系統的原因(p.127)。

高階思考的部份則非本書重點(p.165)。高階思考(或一些不需要、或不會產生立即物理影響的煩惱)的原始目的或實際作用,也是在於要能達成更好的生存發展才有意義。神經系統對於長期效果的(感知與)反應方面,主要靠的也仍然還是天擇演化。

原文書名會比較明顯在講連結與互動:Feeling and Knowing: ” Making” the Mind Conscious,這種較實質面機轉的東西(A 與B「之間關係」)。什麼是Mind(心智)或什麼是Consciousness(意識)並不是本書的實質標題。

唯本書在說明上,很多地方(以寫書來說,必然)限於/陷於用語言思考與分類的問題。如在詞語中什麼是:心智、心思、意識、感知、認知、思考…。誠然作者是在講神經心理學、認知心理/神經學的東西,但討論對象受限於語言中的認知與分類,有時會變成字典定義的問題。

本書p.48:「以下會談到三個『不太牢靠』的概念,而『澄清它們代表什麼』的工作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Lv1-智力(Intelligent/不一定需要意識的智慧)、(Lv2-心智)、(Lv-3意識)」


註:受陷於語言這一點作者本身也有明確瞭解,其另一本著作「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核心就是在講這方面的事。

當然讀者也是基於此類詞語在思考,故一般是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中譯本的話,又要加上中英詞語不等義的問題。如一開頭就提到例如單細胞生物「具有智力」,這在中文裏會覺得怪,但在英文中的Intelligent的話則無問題(此處中文應較偏向譯成「智慧」)。

所以讀中文本時,很多時候要把用字回復到英文用字去思考會較好。即前面講的本書篆寫上,無可避免會碰到語言裏詞語的定義問題。對事物的認知與分類會在語言的限制下進行,特別是討論到細部問題時。


【實用價值】
因本書題材特性,雖然和所有人有關,但知悉與否不會對生活直接產生什麼改善或影響。

如果要表現出什麼實質外顯效果,較可能的是在增強自制力(認識思考與情緒的機制與限制),或其他間接方式的呈現。及可能的對人生觀與情緒穩定與否的影響。不同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結論,或是沒有要往任何結論移動都行。只要不要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困擾就好。


【翻譯與排版】
翻譯:不佳。原文語句本就寫得不太好讀,但中譯時又多了新的問題進去。

雖受限於本書主題與中英文用語的本質差別,先天不利因素相當大。但光就譯出的部份,中文結構上的組合方式就不是很順暢,中間還有選字問題。原文語句的寫法雖也不好讀,不過譯本的存在,本應有讓它變成比較好讀的意義在內。

本書多處另有翻譯惜字的問題,如應是Mindless未經說明直接翻作「無心」,但中文「無心」是既成語詞一般有別的意義。慣例上不用這麼省得打字…除非是論「本」計算固定酬。在其他詞語翻譯潤飾的取捨問題也有類似問題。諸如此類。

本書翻譯看來是受限於短跨距的字對字翻譯。譯者可能不太敢動裏面的用字及語句架構。譯出文句沒有到直翻的程度,但很明顯是來自外文而不順暢的翻譯句。內容技術上是正確,但不是譯者會從自己口中說出的文句。

本書閱讀上經常需要把中文譯本的單詞,轉譯回英文的可能原用語,才能形成合理的意義。

排版:還好。頁邊留白大了些,但大約就是閱讀時手指會架著的範圍,不至成為明顯問題。
(紙面21cm x 15cm。留白上2.7下3.6、左右外側2.7cm。上下留白 30%、左右留白36%)


----------------------------------------------
補註1:書評為對書評比解析、提論延伸等;並非內容摘選或學習心得、非供代替買書使用。
補註2:深度密度評比,為相對於:從書名系列推斷,預想目標讀者程度為參照。

【類似讀物】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本書同作者)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本書同作者,但內容很薄)
●思考不過是一場即興演出,用行為心理學揭開深層心智的迷思
●人類這個不良品:從沒用的骨頭到脆弱的基因(Mr. 蔣中正:生命的意義?我知道啊!)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自然科普、電腦資訊】天下文化電子書商業趨勢展:看見無限未來,單書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共和國_領券現折
  • 學霸作文
  • 重版文化全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