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臺灣文學的來世

臺灣文學的來世

  • 定價:420
  • 優惠價:79331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5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延續「傳承」的思索與實踐 一起看見臺灣文學來世的動人風景
 
  文學的來世指向未來,是一種複數的想像,不同的方法學有助於拓展新的論述空間。期盼本書能居於承上啟下的位置,邀請大家啟動討論的契機,及觀察與關心臺灣文學來世的起點。
 
  全書共十三章,區分為三輯,分別從文本內緣與外緣分析,全面性勾勒臺灣1980 世代作家的各種創新形式、美學、主題、創作環境、跨媒介改編、政治關切與自身認同。輯一「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詹閔旭主編)從作品內緣角度出發,探討此一世代文學作品所揭示的嶄新主題、人物、場景與美學形式。輯二「媒介與文學環境」(謝欣芩主編)從跨媒介角度出發,探勘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電影、遊戲等媒介背後蘊含的意義與議題。輯三「新主體與身分認同」(王鈺婷、陳芷凡主編)從作者與作品裡的人物認同的角度出發,闢拓當代認同政治、寫作主體與位置(positionality)的新變貌。無論是形式美學、跨媒介敘事或寫作主體的演繹,本書結合文本內外緣的考察,探問並創生臺灣文學的多重未來性。
 
  本書研究文本
  ●《新寶島》,黃崇凱著。
  ●《文藝春秋》,黃崇凱著。
  ●《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新日嵯峨子著。
  ●《帝國大學赤雨騷亂》,新日嵯峨子著。
  ●《金魅殺人魔術》,新日嵯峨子著。
  ●《花開時節》,楊双子著。
  ●《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著。
  ●《臺灣漫遊錄》,楊双子著。
  ●《綺譚花物語》,楊双子著。
  ●《花甲男孩》,楊富閔著。
  ●《準台北人》,陳又津著。
  ●《藍莓夜的告白》,連明偉著。
  ●《不測之人》,陳育萱著。
  ●《泥地漬虹》,陳怡如著。
  ●《馴羊記》,徐振輔著。
  ●《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著。
  ●《作家身影系列I、II》,春暉影業出品。
  ●《他們在島嶼寫作》,目宿媒體出品。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導演,目宿媒體發行。
  ●《小封神》,許丙丁著。
  ●《許丙丁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小封神藏寶圖》城市文學解謎遊戲,臺文館承辦、北地異工作室執行。
  ●《帶著你的雜質發亮》,馬尼尼為著。
  ●《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馬尼尼為著。
  ●《餘地》,顧玉玲著。
  ●《山地話/珊蒂化》,馬翊航著。
  ●104年~109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
  ●《殖民地之旅》,佐藤春夫著。
  ●《殖民地之旅》,瀟湘神著。
  ●《橫斷記》,高俊宏著。
 
本書特色
 
  1. 從臺灣解嚴後的新世代文學創作切入,再現千禧世代作家如何理解存在於世界以及之於世界的關係,並揭示他們在新千禧年代的文化景象中,自我書寫的重要與可能性。
 
  2. 從歷史書寫、妖怪書寫、空間書寫、自然導向書寫等文類勾勒千禧世代作家文學作品裡出現的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
 
  3. 從電視劇、紀錄片、遊戲與跨界出版,探討不同媒介的改編、轉譯、創作與傳播過程,聚焦媒介與文學環境的發展等外緣因素,如何激發跨媒介創作與共生,並揭示四種展演臺灣文學來世的策略。
 
聯合推薦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張誦聖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出版中心總編輯
  陳國球 國立清華大學玉山榮譽講座教授
  范銘如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赤松美和子 日本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部教授
  明田川聰士 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院副教授
  Irmy Schweiger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洲與中東學系教授
  Gwennaël Ga¬ric 關首奇,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國文學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真摯推薦
 
  《臺灣文學的來世》以「文學來世」為核心概念,其貢獻不僅在於各作者論文的精闢分析,更在於四位主編企圖回應新世紀臺灣文學的挑戰所展現的擔當與格局。身為資深臺灣文學研究者,我了解研究其實也意在參與文學來世的創造:有人閱讀,有人傳播,作品因而被記得。──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終身特聘教授)
 
  《臺灣文學的來世》討論千禧世代作家的創作,這個正在崛起的作家群,展現了和前行世代不同的感性與風格;全書十三篇論文的撰述者則是「臺灣文學」進入大學體制後令人矚目的專業學者。從創作到研究,臺灣文學在新主題、新美學、新形式和新興文化結構中繁榮昌盛,生生不息,既是傳承,又有創新。這部既有嶄新視野和宏觀理論的專書,是當今創作者與研究者的經典性讀物。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這部論文集所呈現的,是臺灣近一、二十年來經數位革命、新自由主義翻騰過的新世紀文學地景。大體以千禧世代作家為主力的文學創作,不只在題材上越出前輩肯認的位階壑域,在信念上也反映出不同的美學及倫理典範。撰著論文的青壯學者多出身於解嚴後始茁生的臺灣文學研究體制,認同本土,諳習當代理論,不論是平實描繪新崛起的地標,或潛心構築詮釋當下的概念框架,均展露出優越的專業素養。本書的出現在文學史上的里程碑意義是無庸置疑的。──張誦聖(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陳芷凡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清華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諮詢委員、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中心」執行委員。曾任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主任、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訪問學人、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研究領域為族裔文學與文化、臺灣原住民族文獻、十九世紀西人來臺踏查研究。著有《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專刊》、《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共同主編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1951-2014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選》。
 
詹閔旭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曾任臺灣文學學會秘書長(2018-2020)、臺灣人文學社秘書長(2015-2016)、美國UCLA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2012-2013)、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人(2010),另曾獲科技部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新秀學者研究計畫」。研究興趣為臺灣現當代文學、移民與種族研究、東南亞華語語系文學。
 
謝欣芩
 
  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曾任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美國衛斯理安大學東亞研究學院,曾擔任臺灣文學學會秘書主任、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目前為Cambria Sinophone Translation Series編輯委員。研究領域為當代臺灣文學、紀錄片、移民、女性研究,關注跨國移動與當代臺灣文化生產的關係,研究獲得「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補助。
 
王鈺婷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主任,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2012)、《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2008);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2021);並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郭良蕙》(2018)、《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艾雯》(2013)等書。
 
作者簡介(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鈺婷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萬睿
 
  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
 
呂 樾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李淑君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紀大偉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馬翊航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俐璇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國偉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陳芷凡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湯舒雯
 
  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博士候選人 
 
蔡玫姿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詹閔旭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謝欣芩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目錄

代序:作品因而被記得/邱貴芬
推薦語
導論

輯一 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
第一章 「轉型(期)正義美學」:臺灣千禧世代的時空錯位歷史書寫/湯舒雯
第二章 妖怪身體如何作為歷史記憶的裝置:
從「言語道斷之死」系列及其衍生作談起/陳國偉
第三章 千禧世代作家的南方書寫/詹閔旭
第四章 從公共行動到自我追尋:千禧世代自然導向文學史芻議/呂樾

輯二 媒介與文學環境
第五章 文學的來世,或膠卷的再生:論《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互媒性/王萬睿
第六章 影像啟動文學的來世:當代臺灣文學紀錄片的三種路徑/謝欣芩
第七章 拾藏的紋理,轉譯的路徑:從章回小說《小封神》到闖關遊戲「藏寶圖」/張俐璇
第八章 漂移、賤斥與不滿:在臺馬來西亞華裔女作家馬尼尼為的小眾創作/蔡玫姿

輯三 新主體與身分認同
第九章 零餘地與間隙者:《餘地》的多重史觀與敘述/李淑君
第十章 家庭、性別與族群的三重奏:以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為例/王鈺婷
第十一章 少女投胎─楊双子百合小說的女性主義現象學閱讀/紀大偉
第十二章 成為原住民(文學):原住民族文學獎場域中的同志議題與非寫實風格/陳芷凡
第十三章 路線問題:《殖民地之旅》、《新寶島》、《橫斷記》的位移、體感與文學方案/馬翊航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代序
 
作品因而被記得
邱貴芬 (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終身特聘教授)
 
  《臺灣文學的來世》由陳芷凡教授擔任召集人,連同王鈺婷、詹閔旭、謝欣芩等中壯輩臺灣文學研究學者擔任共同主編,邀請同輩或更年輕輩、活躍於臺灣文學場域的學者撰稿,以「文學來世」作為核心概念,以1980 年代出生且於目前臺灣文壇位居要角的千禧世代為對象,探討他們創作的主要關懷、美學特色與新意。這群作家究竟構成甚麼樣的臺灣文學風景?而文學創作出版面臨影音媒介不斷更新的衝擊,又如何開拓生機,回應時代的挑戰?千禧世代作家如何想像和試圖創造臺灣文學的來世,創造文學的續航力與影響力?這是《臺灣文學的來世》主要的命題。《臺灣文學的來世》全書十三章,作者也幾乎都是中壯輩的臺灣文學研究者。他們就「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媒介與文學環境」、「新主體與身分認同」這三大面向展開這個世代彼此之間的對話,讓讀者一窺二十一世紀初臺灣文學的風貌。
 
  臺灣文學由兩個關鍵詞組成:「臺灣」與「文學」。我認為對於這兩個關鍵詞的探討,是解讀臺灣文學的金鑰。回顧百年前臺灣新文學的啟動,就主題而言,我們可看到當時殖民地臺灣的作家的徬徨。他們關切的,乃是「臺灣」如何面對殖民統治和急速現代化的臺灣社會環境。賴和的〈歸家〉、呂赫若的〈牛車〉、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王昶雄的〈奔流〉、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乃至試圖透過超現實主義讓臺灣與他們所想像的「世界」接軌的風車詩社詩人楊熾昌等,他們的創作呈現了不同面向的「臺灣」和「臺灣人」。如今這些創作已經成為臺灣文學的經典,歷經百年存活下來。這些經典展現了本書四位主編在導論裡所言文學作品的「續航力」和「影響力」,成為具有「文學來世」的作品。
 
  當時的作家在創作這些作品時,面對的挑戰,不僅是時代所帶來的新主題──「臺灣究竟是甚麼?可以是甚麼?」,這樣的臺灣的來世問題。「文學」究竟該透過甚麼樣的媒介和載體來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這同樣也困擾當時的作家。這也就是「文學是甚麼?可以是甚麼?可以做甚麼?」問題。這兩個問題基本上也是本書「文學來世」的提問。在二十世紀初以古典漢文為文學主要載體的時代,臺灣作家應該採用甚麼樣的文學語言創作,以回應時代所需、創造新局?這是日治時期臺灣作家的一大課題。這些前輩作家,有的(如賴和)主張創立具有臺灣特色的臺灣話文,而不少作家更因時勢所趨(迫)和讀者對象的考量,採取日文創作。甚或有些作家突破對於固有「文學」的想像,填詞以歌曲作為媒介,推動「聽歌識字」的民眾啟蒙運動。(註1)1930 年代陳君玉與鄧雨賢合作的〈跳舞時代〉是早期文學的跨媒介嘗試,展現了當時臺灣人對於「現代文明社會」的憧憬。而〈奔流〉作者王昶雄戰後與呂泉生合作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更是文學跨媒介的成功案例。文學該採用甚麼樣的媒介才能創造時代性的革命?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文學,從日治的臺灣話文、皇民化時期的日文書寫、戰後的中國抒情美文、現代主義的西化實驗、鄉土文學納入本土語彙的混語書寫,到原住民作家凸顯漢字象徵性暴力的原漢夾雜的語言使用,作家在不同歷史情境和媒介環境裡對於文學「媒介」的思考從不間斷。
 
  那麼,臺灣千禧作家關切的議題是甚麼?面對的挑戰又是甚麼?這些作家所處環境的文學跨媒介樣態又是如何?如同四位主編在導論裡所言,這些在1980 年代之後出生,並於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嶄露頭角,在2010 年都陸續出版第一本書,成為臺灣文學生力軍。了解這群作家文學關懷的主題、美學形式和文學環境,是二十一世紀初臺灣文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回顧過去數十年間的臺灣文學史著,不同的史家在不同的時間點試圖站在不同的角度描繪臺灣文學史的歷程,從民間學者葉石濤出版的劃時代之作《臺灣文學史綱》(1987)、彭瑞金的《臺灣新文學運動40 年》(1997)、宋澤萊的《臺灣文學三百年》(2011)、陳芳明的《臺灣新文學史》(2011)、乃至李時雍等12位千禧世代作家合力完成的《百年降生: 臺灣文學故事1900~2000》(2018),大致呈現了二十世紀臺灣文學作家的關懷與作品,但是因出版年份或範圍設定之故,這些史著仍不及探討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文學創作與環境。《臺灣文學的來世》以新世代臺灣文學研究者的視角來探討千禧作家的創作和環境,也因此別有意義。
 
  「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與「新主體與身分認同」的九篇文章呈現千禧世代作家如何承續二十世紀末臺灣後殖民時期臺灣作家對於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的關懷,而他們就性別、族群、移民、國族的演繹又如何另闢蹊徑,開展新局?紀大偉、湯舒雯、與陳國偉等人的章節以歷史記憶書寫為重點,湯舒雯凸顯千禧作家時空錯位的歷史書寫模式、陳國偉則闡述作家如何以妖怪文學文類來展現作家的歷史想像。其中湯舒雯所提的歷史記憶書寫問題,美國學者Yomi Braester 在“Taiwanese Identity and the Crisis of Memory: Post- Chiang Mystery”(2007)(註2)和范銘如解讀賴香吟小說歷史書寫手法的“Democracy Detoured and a Narrator Detached in the Political Fiction of Lai Xiangyin”(2023)(註3)裡也都有觸及,不同的解讀可以對照來看。無論是二十世紀臺灣文學作品為主的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2007)或是以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學為對象的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和《臺灣文學的來世》,臺灣作家的歷史記憶書寫都是重要的研究議題,顯然可視為1980年代以來臺灣文學的特色。但是新世代作家歷史書寫的方式與前輩作家有何不同,則是研究的新課題。李淑君與紀大偉的論文則著眼於文學系譜問題,分別以左翼和同志書寫為重點,但是兩者所討論的作家(顧玉玲和楊双子)創作也可歸類為歷史書寫,加上馬翊航探討旅行與歷史記憶的篇章,印證歷史記憶在千禧作家創作裡的份量。
 
  而承續上世紀末臺灣文學對於身分認同政治的探討,性別政治和原住民在本書中也扮演重要角色。陳芷凡的論文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探討原住民文學獎場域裡同志議題與非寫實風格兩大特色,在臺灣原住民文學創作裡在主題、形式美學上的意義。王鈺婷則以馬翊航作品為例,深入解析其中同志身分與原住民認同的多重身分如何展開新世紀「原住民」的辯證。呂樾的論文主張千禧作家的自然導向書寫有「自我轉向」的趨勢。如是,這與周序樺(Shiuhhua Serena Chou)所指出的新世紀國際間環境文學的跨國轉向(the transnational turn)(註4)大異其趣,值得再深入探究。詹閔旭的論文則把千禧作家的創作放在一個「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視野,認為這些作家的關懷已「不再侷限於臺灣本土,跳脫後鄉土文學系譜,朝全球南方與世界邁進」,提出另一個理解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學的方法。
 
  「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與「新主體與身分認同」的論文大致以「臺灣」為何,重新思考臺灣的內部記憶、身分認同,與外部的連結(日本、「全球南方」)。輯二「媒介與文學環境」的四篇文章則以文學的跨媒介活動為討論對象。其中王萬睿與謝欣芩分別討論《天橋上的魔術師》電視劇改編和臺灣文學紀錄片,可歸類為「文學電影」研究論文。前者為電影改編(adaptation)研究,後者討論的文學紀錄片則多以文學挪用(appropriation)來串聯文學與其他媒介的關係。文學電影其實在臺灣出現得相當早,瓊瑤是一個膾炙人口的例子,林芳玫早在1994年出版的《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裡即對瓊瑤現象進行深入分析。(註5)但是,從媒介角度出發的改編研究課題,則有待開發。張俐璇討論文學解謎遊戲,介紹臺灣文學館的「藏品轉譯」遊戲如何提供文學記憶的再生。蔡玫姿則在分析在臺馬華作家馬尼尼為書寫的特色之餘,闡述作家如何以木刻、繪本等方式嘗試「小眾文創」。
 
  自古以來,文學作品改編和文學作品翻譯,即是創造文學來世的兩大重要途徑。早期的改編以平面媒介為主,插畫、繪畫是常見的形式,晚近利用科技時代的媒介,如電影、電視、電腦遊戲、甚或AI,管道更加繁複。科技急速進展,文學跨媒介活動勢必愈趨頻繁,但是這方面的研究仍方興未艾。本書裡「媒介與文學環境」的四篇論文開闢臺灣文學研究新課題的企圖,值得重視。不過,我也注意到這個單元並未納入有關新媒介(new media)的相關論文,這不僅意味此研究課題之「新」所帶來的挑戰,也反映了作家的跨媒介活動涉及新媒體的案例還相當不足。
 
  在此脈絡下,何敬堯的妖怪術創作的跨媒介活動特別值得注意。何敬堯在2023年7月出版的《臺灣妖怪百寶圖》(九歌)是具有鮮明特色的圖文共構妖怪書寫,內附108種臺灣妖怪獨特造型的手繪彩圖,並進一步超越文學「書」的想像,在YouTube平台上建立「臺灣妖怪散步道」,以短片走訪妖怪傳說的景點,以 google blogspot架構「臺灣妖怪寰遊記」的資料庫(yokaiwalk.blogspot.com/),補充實體書內容之外的臺灣妖怪與怪談景點之踏查資料,並以google map標示實體書裡的妖怪景點(/www.google.com/maps/d/u/2/viewer?mid=1HDwWCNkyhLHGNhQnhn2WR6KFsx1xP_c≪=23.581799577459723,120.65125599999999&z=7),上有妖怪簡介、景點實景照片等等,皆為公開且讓讀者互動、免費使用的網路平台。作家這樣多層次文學跨媒介活動的意義,尚待研究者探討。但是,文學跨媒介活動耗時耗力,且須駕馭多種媒介特性與技術,實需團隊合作來展開。
 
  《臺灣文學的來世》與吳家榮、范銘如合編的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這兩本都同樣以二十一世紀臺灣文學為對象,且在2023年先後出版的臺灣文學研究,我們可參照來閱讀。在這兩本書中,歷史記憶與族群、性別政治都是重點議題,顯示千禧世代作家的傳承和關懷。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並未對媒介這個議題多所著墨,但設計了“Genres, Forms, and Ideas”,收錄三篇討論美學形式的論文,其中兩篇由張誦聖與奚密分別撰述,探討王文興與夏宇的實驗美學風格,利文祺的篇章則分析伊格言的科幻小說如何以類型小說包裝嚴肅的主題,與陳國偉在《臺灣文學的來世》所討論的妖怪文學一樣,闡述千禧作家以類型小說包裝嚴肅主題,挑戰傳統文學位階,拓展讀者群的趨勢。兩部書最大的不同在於,《臺灣文學的來世》輯二「媒介與文學環境」對於臺灣文學跨媒介的探討,而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則有“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的設計,討論陳思宏、楊小娜、李琴峰的跨國文學出版。跨媒介和跨國出版均為跨界,但是「跨界」的意涵與實踐大不相同。而無論是哪種跨界,跨媒介或是跨國翻譯出版均為創造文學來世的重要途徑。
 
  《臺灣文學的來世》以「文學來世」為核心概念,其貢獻不僅在於各作者論文的精闢分析,更在於四位主編企圖回應新世紀臺灣文學的挑戰所展現的擔當與格局。身為資深臺灣文學研究者,我了解研究其實也意在參與文學來世的創造:有人閱讀,有人傳播,作品因而被記得。我有幸應邀撰述序文,恭喜四位主編與所有作者戮力完成這部有新意、有其特殊貢獻臺灣文學來世之作,也欣喜後浪推前浪,臺灣文學研究來世可期。
 
  註1 陳培豐,《歌唱臺灣》(臺北:衛城出版社,2020),頁97-100。
 
  註2 Yomi Braester, “Taiwanese Identity and the Crisis of Memory:Post-Chiang Mystery,” in Writing Taiwan, eds. David Der-wei Wang and Carlos Rojas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 213-232.
 
  註3 Ming-ju Fan, “Democracy Detoured and a Narrator Detached in the Political Fiction of Lai Xiangyin,” in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eds. Chia-rong Wu and Ming-ju Fan (Springer, 2023), pp. 15-25.
 
  註4 Shiuhhuah Serena Chou,“Wu’s The Man with the Compound Eyes and the Worlding of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6.4 (2014):
 
  註5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時報出版,1994)。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470807
  • 叢書系列:臺灣研究系列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文學的來世,或膠卷的再生:
 
論《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互媒性(註1
 
文/王萬睿
 
一、前言:製作文化記憶─串流時代的媒介轉向
 
2010 年以來,在多媒體的擴散效應下,從數位匯流、多元行動媒體裝置與跨國影視整合平台的興起,閱聽人的觀影習慣也產生改變。在臺灣電影產業發展相對疲弱的情況下,文學改編影劇成為一個內容開發上相對「超值」的戰略思考。近10 年來文學改編影集的原著作者群中,1970 年後出生的新世代作家作品逐漸躍上檯面,包括楊富閔(1987-)《花甲男孩》改編的《花甲男孩轉大人》(2017)、吳曉樂(1989-)短篇小說改編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2018)、江鵝(1975-)同名散文改編的《俗女養成記》(2019)和《俗女養成記2》(2021)、吳明益(1971-)的《天橋上的魔術師》(2021)、劉宗瑀(1980-)同名作改編的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2022)等劇都相繼登上了Netflix 或My Video 等數位串流平台。針對文學改編電影或影集的研究上,互媒性(intermediality)是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關鍵詞之一。互媒性可說是互文性的延續,具有反本質主義傾向,強調話語的交流與聯繫,鼓勵跨學科研究,就文學與其他的媒介關聯而言,互媒性重申語言的靈活性、開放性與適應性。(註2)上世紀末數位影像技術的急遽發展下,使得串流影像的媒介優位性逐步上升,不只漸漸成為文學來世的隱喻,更提供了電影膠卷的再生與修復的機會。然而,儘管當前非印刷媒介市場競爭激烈,互媒性研究與開放的文化批評語境息息相關,而非輕視文學語言的敘事性。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人文社科、生活風格】堡壘文化|奇光|雙囍|廣場,電子書聯展, 單本88折,雙書82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_加碼
  • 三采尋寶記套書加碼
  • 世界閱讀日(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