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書市集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THE BEAUTY OF LIFE: Krishnamurti’s Journal

  • 定價:380
  • 優惠價:79300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30日止
折價券 領取折價券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優惠組合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最卓越精神導師克里希那穆提珍貴手札問世
☆言行如一,體現不費力的冥想,連結來自他境的愛與美

  思想為心靈和世界所帶來的都是混亂,
  以及很快就會變成痛苦的享樂。
  ──克里希那穆提

  本書是克氏晚年的親筆手札,溫婉而私密,洋溢著對大自然的詠嘆,也透露個人過往的吉光片羽。

  他關心著人類的處境,大至世界動亂,小至個人不安,在他看來,是因為思想與知識蒙蔽了對實相的探求。

  世人耽溺於俗事,然即便是追求靈性生活者,也迷失於千百法門。克氏一針見血:「不要刻意想變成在靈性上高度敏感的人,因為尋求的只是另一種自我形象罷了。」

  克氏認為,塑造與維護自我形象會帶來抗拒,但如果抗拒不存在,我們能變得敏銳易感卻不受到傷害。

  有傷害的地方沒有愛。

  克里希那穆提公認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靈性導師,但他退出靈性修習機構,認為有形的組織難以引人洞見無形實相。他甚至說:「練習這個詞本身就是對冥想的否定。」

  這本手札,體現著他「不費力的冥想」,開啟讀者的敏銳覺知。如書裡所說:「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聆聽所有的念頭活動,就是冥想帶來的轉化。轉化不是使你變得更偉大,而是意識內容的蛻變。」

  當意識蛻變,我們或有可能接近那無法言說的實相,是愛,是生命之美。

  語言、書本以及你所樹立的一切形象是無法表達永恆的。靈魂、自我全都是思想或時間的產物。當時間和死亡消失時,愛就會出現。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能放下一切結論與期待,帶著直觀式的理解與空無的心境去領會本書,我們就極有可能與克氏文字背後的天河之流匯為一體,毫不費力地被引進那奧妙又不可言傳的維度。
  ──胡因夢/身心靈工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


  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卓越的性靈導師,一生走遍全球超過六十個國家,向世人傳達正視人心、瞭解實相、認識愛與恐懼的教育理念。

  克氏十四歲時被「通神學會」的通靈人認為是擁有最純淨靈光的彌賽亞候選人。1925年悟道,但四年後他解散了信徒為他成立的宗教機構,退出「通神學會」,宣布有生之年不再成立任何形式的組織,因為他認為真理不存於任何人為的組織中,純屬個人的了悟。

  捨棄了所有的形式之後,克氏開始真正光華四射。他遠赴歐美各地以及印度公開演講、傳播他的教言,幫助人類從無端的恐懼和無知中徹底解脫。赫胥黎、亨利.米勒、羅洛.梅、卓別林等當代重要知識分子都樂於與他交遊,並曾於他們的著作中談到這奇異而美好的經驗。

  自願追隨的門徒將克氏的教誨整理、紀錄後出版成八十多種著作,在世上流傳至今。已中譯的有《生命之書:365日的靜心冥想》、《與生活和好:克里希那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命習題》、《克里希那穆提:最初與最後的自由》、《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等多部。

審修者簡介

胡因夢

  昔為知名影星,現為身心靈工作者,並為華人世界引介佩瑪.丘卓、克里希那穆提、阿瑪斯等名家思想以及多部占星學經典著作。
                 
譯者簡介

倪慧


  實相追尋者。
 

目錄

【審修者序】領略「他境」的至善至美/胡因夢


新增內容介紹

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
義大利.羅馬
美國加州.馬利布
美國加州.歐亥
美國加州.馬利布
瑞士.格施塔德
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



 

審修者序

領略他境的至善至美
胡因夢


  在我們尚未安靜沉潛地開始閱讀這本珍貴無雙的日記全集之前,首先得試著瞭解一下克氏究竟該如何被定位,否則我們很可能曲解他文字背後無法被定義的「另類意識狀態」或是本書中所提到的「他境」(The Otherness),而錯將這位「道性自然,無所法也」的密契家看成是一名不易被理解的世界哲人。

  說到克很難被定位這件事,不禁聯想起三十多歲時到英國布洛克伍德公園探訪克氏故居的往事。記得偌大的園區裡儘管處處是大樹,但深秋黃葉遍地,傳說中的神祕大能已隨著克的辭世而失去了通道,剩下的是一片雖寂靜卻略顯蕭條的沒落感。瑪麗.津巴樂斯特(Mary Zimbalist)這位克氏晚年的照料者及私人助理,邀約我共進午餐,順便探討一下中文譯筆方面的問題。食堂裡空空蕩蕩,只有我們這一桌四個人在用餐,垂老的瑪麗坐在我左邊,她向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妳認為克里希那吉和佛陀的教誨有沒有不同之處?」我的回答是:「基本上沒有明顯差異!」這句話一說完,瑪麗便轉過頭去與另外兩位來訪者寒暄交談,整頓午餐就在這樣的不言自明中結束。

  我想說的是,在克的追隨者和關注者中,有些人是堅持主張不可將克與任何既定修行體系進行對比的,因為他是無法被歸類、超越一切靈修傳統的精神導師,顯然,西方的這些圈內道友弟子們都是這麼認定的。但是在佛學研究者當中,例如斯里蘭卡上座部及大乘學者瓦爾普拉.羅睺羅博士(Walpola Rahula Thero)、桑督仁波切、梵文學家優帕迪雅、台大哲學教授傅偉勳、阿瑪斯(A. H. Almaas)等諸多學人及實修者,都曾詳盡對比過克氏思想與釋迦法教、龍樹中觀以及理入禪之間的相通處。

  雖然,以毫無結論的放空心態去閱讀克氏教誨仍屬最佳入門基礎,但是三十多年來的觀察和經驗,讓筆者深切體認到正確的類比與定位,的確可以幫助讀者更貼近地領會克的直言深意,甚至可能因此接引更多有心在日常關係中實修轉化的佛道行者和年輕尋道者們,而這涉及克氏對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大自然交感互動的獨特洞見,畢竟,傳統佛道文本最缺乏的就是關係中的當下覺察。

  以下是一場名為「你說的不正是佛陀說過的話嗎?」(Are you not saying what the Buddha said?)論壇當中,由羅睺羅提出的兩者之間的類比與闡述,筆者將其摘譯出來以供參考:

  一,    我關注你的思想著作已有多年,作為一名通曉佛法內涵的人,按照我自己的理解,你是以嶄新的慣用語和風格在傳達佛陀兩千五年前的法教。每當我開卷閱讀你的大作時,總會在書中空白處寫下你的解說與佛法某些偈頌的共同點。我很驚訝地發現,你以如此優美貼切的方式闡述了佛陀的原始教義,以及後進佛學哲人的許多概念。

  二,    佛陀不接受神創造世界、主宰著萬有、按照人的行為施以賞罰之說,我認為你同樣是不接受的。而且,古吠陀所主張的靈魂不死、永生不滅概念,你和佛陀也都持否定態度。

  三,    佛陀的法教是從人生的困境──悲苦、衝突、悔恨──展開來敘述的,我發現你在書中也一直強調這些問題。此外佛陀曾經說過,這些煩惱都是源於錯誤的自我概念所導致的自私自利傾向,人如果能從欲望、執著和自我中心的活動中解脫出來,他就能擺脫心中的痛苦與衝突;我記得你也說過同樣的話。

  四,    你和大衛.博姆博士談到過「當下的真相與實相」的差異,此觀點和佛法的「世俗諦與勝義諦」之分非常類似,亦即相對真相與終極實相的差別。

  五,    你和維卡特薩蘭達老師做過一次有趣的對談,內容與佛法的建議雷同:人必須親自發現和認清事物的真相,不能透過師者、經典或任何人的教導去證悟真理。我在你的那本《智慧的覺醒》中,也看到了佛陀在《法句經》裡所說的:自己就是自己的依歸,豈能將他人當成依歸……你們必須自己努力,如來只是宣講者。

  六,    另外有一點非常重要,許多人並不瞭解你所強調的覺察與關注,其實就是佛陀在《大念住經》裡所說的正念或四念住。佛陀和弟子們無論行腳至何處,他都會提醒弟子要培養覺察力和正念,永遠維持住覺知。他的意思就是要留意每個當下,而這也是你教誨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很欣賞你這方面的指引,並且一直奉行不渝。

  另外一點也很有趣,你一向強調生命是無常悲苦的,此即佛法的基本教義,所謂的諸行無常。我記得曾經在《從已知中解脫》這本書中看到:你要去發現沒有任何事物是永恆不變的,這是至關緊要之事,因為唯有如此,心智才能獲得自由,而這正是佛法四聖諦中的重點。

  我還要指出另一個有趣的點,你的教誨和佛法之間真的沒有任何衝突。我應該也是透過《從已知中解脫》這本書發現了你的主張:外在的修練或者完全不修練,都無法使人解脫。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寫下了一位婆羅門與佛陀的對談:「您是如何達成甚深悟境和理智至高點的?您依循的究竟是什麼修練法則、方式或知識?」佛陀答曰:「我不是透過任何知識、修練法則或言說達成的,但也並非完全不借助它們!」我認為這是他很重要的一句話:既不借助它們,也不完全拋棄它們。就像你所說的:人不能成為修練方法的奴隸,但是缺少了紀律,生活不可能有任何價值。禪與佛法的主張與這一點完全相同,事實上禪就是佛法,它將刻意修練看成是一種執著。成為修練法門的奴隸一向是禪所譴責的修行態度。

  克氏對羅睺羅以上的所有觀點全都點頭認同,沒有做出任何反駁,但是等到博士闡述完自己的論點之後,克便開始直接反問他;「你為何要比較?」接下去則是一連串綿密的邏輯推演與對談,於是乎我們發現,大學者所依恃的佛學知識瞬間從拐杖變成了當下自我認識的絆腳石。雖然他力持鎮定回應著克所拋來的一波波深究能量,也勇於承認自己受制於知識的局限性,但仍然主張知識應分為正確與不正確兩種,而克則毫不妥協地上提下拉,試圖瓦解一切「知識障」,協助參與這場討論的友人們,能夠在過程中超越時間與積累、頓然體悟空境(讀者若有興趣完整地閱讀這個對談錄,可以上網輸入英文標題,即可看到全文)。

  此外,也有許多學者將克氏教誨和禪或勝義諦、究竟真理進行比對,例如被譽為「台灣生死學之父」、辭世於1996年的旅美哲學教授傅偉勳,就在他有關日本道元禪師的大作《道元》一書中,將克氏與這位卓越的「宗教天才」做了不少對比,筆者將其中的重點節錄下來供讀者參考:

  最勝義諦的「真理」證悟,不能依靠任何特別的方法或路徑作為嚮導,只有當下頓然放下一切,尤其要放下私我私己的無謂負擔,才有可能莫圖抉擇地將其覺知出來。道元在最勝義諦的探索上所強調的身心脫落、現成公案、無染汙地莫圖成佛等修證上的一級體認功夫,著實與克里希那穆提的根本見地相得益彰,顯現出異曲同工之妙。

  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智慧無有師承,也不屬於任何傳統或學派,不過他自己承認,基本上與佛教最為親近。佛教自釋迦牟尼以來,對終極真實的探索始終講求「如實知見」,而此知見無任何私意或邊見存在。克里希那穆提亦然,始終堅持如實觀察、經驗、覺知等等,但並無一個觀察著的、覺知著的、經驗著的「我」存在。佛教與克里希那穆提的「無我」立場可說是完全一致,道元禪當然亦是如此……

  尤其令人驚訝的是,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終止時間」與道元的「有時之而今」現成說,又顯異曲同工之妙……時間積存了過去的回憶、傳統觀念、各種知識與思想、種種妄心與妄念等等,因此時間如不終止,此類積存會一直構成心理困擾,阻塞我們的內在自由。克里希那穆提和道元都認清,為了建立超世俗的宗教智慧,我們必須克服世俗諦意味的常識時間觀……

  讀了以上的觀察和比較之後,讓我們回過頭來瞭解一下克里希那穆提自己對佛陀的看法。

  有人問克氏:「你是怎們看待佛陀的?」

  克氏答道:「我對佛陀沒有任何看法!思想無法進入到深刻體認的領域。有愛的地方不可能有思維活動,如果心中真的有了愛,內心的確是處在那種狀態裡,而且意念活動已經完全止息,那麼你是不會進行任何比較的。」

  當我們看見克在上述的回答中將愛與空寂或止念畫上了等號,而且暗示著他與佛陀是在「至愛」(The Beloved)狀態中相遇的(可以參考普普.賈亞卡﹝Pupul Jayakar﹞所寫的《克里希那穆提傳》當中克氏的啟蒙經驗)。這時我們應該聯想到,在佛法中除了慈悲之外,你是看不見佛陀用愛這個字來描述悟境的,但慈悲與大愛真的有區別嗎?按照傳記上的描述,克所證悟的應該就是自性、本覺或是合一境界,而這與保羅.布倫頓(英國著名翻譯家和密契主義者)所謂的「高層我」,印度聖哲奧羅賓多原創的「超心智」之說,阿瑪斯所指的「非二元之愛」,弗拉基米爾.索羅維耶夫與湯瑪斯.莫頓所讚頌的「蘇菲亞」,畢德哥拉斯和所羅門王口中的「智慧」(東方所謂的般若波羅蜜多)相當近似。但必須強調的是,根據2018年出版的、由瑪麗.津巴樂斯特撰寫的個人自傳(In The Presence of Krishnamurti),我們可以發現克氏始終沒有對他所連通的神祕「他境」下任何具體定義,雖然時不時地會跟身邊的瑪麗談及。這是他一貫地不想造成任何執著的傳法方式,所以我的聯想只是個人多年來對神祕經驗或密契體驗的研究總結。由於這個主題在目前西方的出版品中已經有數十本著作深入揭露了其歷史由來和靈性上的重要性,以及它被陽性意識打壓數千年之久的深層原因,所以期待後續能精選出一些佳作譯成中文發行,屆時讀者將更加體認到克氏的「無法之法」在連結這股大能上,有著多麼深刻精微的作用力和必要性。我們可以說他的教誨為人類靈修上的「聖婚」奠定了自知之明的基礎。在這本《生命之美》日記全集中,克氏以非第一人稱的主觀視野,大量呈現了對「他境」的豐富描述,包括聖潔的愛、智慧、難言之美、靜謐中的純然動能、至樂、至福、無邊的空寂、解脫的行動、聖靈降福、沒有中樞及周邊的浩瀚無際。這在已經被譯成中文、流傳較為廣泛的克氏演講錄和對談錄當中,可以說是鮮少能看見的表達方式。筆者即便浸潤於克氏的思想文字長達三十多年,在審修此書的四十多天裡,仍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觸動,畢竟近五年來清晰覺知到的難以邀約、來來回回的密契體驗,讓筆者更能同頻共律地融入此書所揭露的「大音希聲交響曲」。作為一名讀者,如果我們能放下一切結論與期待,帶著直觀式的理解、空無的心境去領會這本書,我們就有極大的可能與克氏文字背後的天河之流匯為一體,毫不費力地被引進那奧妙又不可言傳的維度中。 如此方能強烈對比出我們身處的AI輻射場所強行製造的偽一體性以及內卷式生活,有多麼扭曲和令人窒息了!在這難以逃離的痛苦外境和人人都具備的高層內境之間,達成當下的平衡與解脫,便是克氏所示現給我們的言行一如典範,一種生命的至善所蘊含的美。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3784
  • 叢書系列:Holistic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4.8 x 21 x 3.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書籍延伸內容

滿699元現折50

 

內容連載

1973年9月18日

此處依然是最美的山谷之一,四周群山環繞,遍地都是橙園。多年前你還很難在這些樹林和果園裡看見房屋,如今增添了許多;道路也寬敞許多,但是噪音和車流量也增加了,特別是在山谷的西端。群山和山頂還是原樣,沒有被人改造過的痕跡。有許多小路都通往山頂,沿著它們可以無止盡地走下去。此人與熊、響尾蛇、鹿都打過照面,還有一次遇見了一隻山貓。那隻山貓出現在他腳下狹窄小徑的前方,牠一邊蹭著岩石和矮小的樹幹,一邊發出滿足的咕嚕聲。微風正吹進峽谷裡,所以他能夠走近牠身邊。牠怡然自得,愉悅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牠的短尾巴向上揚起,尖尖的耳朵朝前豎直,紅褐色的毛髮明亮乾淨,完全沒意識到有個人正站在約莫二十英尺遠的地方看著牠。我們一同沿著小路走了大約一英里,彼此都沒發出一絲聲響。牠可真是一頭美麗的動物,活潑靈動、體態優美。我們的前方有一條狹窄的溪流,為了避免走近時驚嚇到牠,他溫柔地發出聲音向牠打招呼。牠根本沒浪費時間環顧四周,只是迅速地跑開,瞬間不見了蹤影。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朋友。

山谷間彌漫著橙花的味道,香氣撲鼻,特別是在清晨和傍晚時分。房間、溪谷以及土地的每個角落都充盈著它的氣味,這個山谷是受到花神庇佑的。夏季裡它真的很熱,獨有的一種古怪的熱。多年前當他剛到那裡的時候,氛圍是相當令人讚嘆的;現在還是如此,只不過美的程度有點下降。人類正在毀掉這片美景,如同他們對許多事物造成的破壞一樣。但它仍然會恢復到以往的模樣。一朵花也許會枯萎死亡,可是它會帶著它的美捲土重來。

你們有沒有想過人類為何如此作惡多端,為什麼腐敗墮落、行為不正——充滿野心、暴力和狡詐?抱怨環境、文化或父母是無濟於事的,我們總是將墮落的責任歸咎於他人或某些事情,合理化和找理由是最簡便的開脫方式。古印度人稱之為業力,意思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心理學家把問題推到父母身上;而所謂的宗教人士則宣稱這些問題全都符合他們的教條和信仰的內涵。但問題依舊存在。

還有一些人天生慷慨、友善,富有責任感,不會被環境或壓力改變。儘管身處喧囂浮躁的環境中,他們依然保持原樣。為什麼?

會員評鑑

5
15人評分
|
15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5.0
|
2024/05/24
二十來歲時,當時交往的情人帶我回父母家,一進房間,令我十分意外的是,平常嚷嚷不愛看書的情人,房間裡竟有一小書櫃的身心靈書籍,我就是在那時認識了克里希那穆提、奧修等靈性大師。

後來,那場戀情以慘痛悲劇收場,帶給我巨大衝擊,我彷彿陷入黑暗的冰河期,外表看似正常過日子,內在的時間卻冰封停滯,情感不再流動,眼裡看著世界,世界卻沒進到我心裡。儘管如此,靈性大師們的身心靈書籍,依然悄悄在冰層下撒了種籽,不知不覺地滋養著我的內心。兩年後,我在鎌倉葉祥明美術館望著一陣風吹動窗簾,冰封的心河突然流動了起來,種籽剎那開花。

那一瞬間的心情,就如《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中描寫的──

❝清晨慢慢來臨;東方的地平線出現了微弱的曙光。隨著光線越來越強,南十字星逐漸淡出。樹木的輪廓開始清晰可辨,青蛙安靜了下來,晨星則消失在逐漸明亮的光線中,新的一天已經展開。烏鴉的飛翔和人聲出現了,但那個清晨的恩賜仍然存在著。❞

最近閱讀這本書,我突然想到當時的心境,領悟到原來我冰封的內心之所以開始流動,是如克里希那穆提在日記中所寫的:「知道愛不是什麼,才知道什麼是愛。不要害怕否定這個詞。只有否定了一切不是愛的東西,慈悲才會出現。你的真相是什麼這件事太重要了,因為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這才是真正的慈悲。」

正因為如此,我很喜歡閱讀日記體的書籍,在看似日常的隨筆中,我的心靈得以和大師交流激盪,那些在白天日復一日忙碌行程中一閃而過的疑問,夜裡閱讀時,一一沉澱反思,比方說,克里希那穆提在《生命之美》中提問沉思──

什麼是冥想?冥想會帶來什麼樣的轉化?
為什麼人類如此作惡多端、腐敗墮落、嫉妒怨恨?
❝什麼是神智清明?什麼是精神失常?誰是理性的,誰又是瘋狂的?政客有理性嗎?那些牧師們,他們瘋了嗎?那些執著於意識形態的人,他們的神志是正常的嗎?我們被他們掌控、模塑,任意擺弄,那我們是正常的嗎?❞
人類的心靈有可能永遠不受傷嗎?
如何真正地活著?怎麼樣才是真正地活著?
什麼才是真正的寂靜?如何寧靜自處,不受外界影響?
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如何從制約中跳脫出來?
宗教是牢籠嗎,還是通往自由與洞見之門?
什麼是神聖?
為什麼會產生衝突、悲傷和痛苦?
人跟人之間,如何真正交流,理解彼此?
愛是什麼?愛是一種執著嗎?愛是感官享樂嗎?愛是陪伴、溫情和友誼嗎?是照顧和信任嗎?是承擔責任嗎?是男女之間的歡愉嗎?是依戀和孤獨帶來的痛苦嗎?
為什麼知識無法終結暴力?在人和社會的轉化過程中,知識究竟扮演著什麼角色?
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生命存在著深度嗎?所有的關係都是膚淺的嗎?「我」是一種幻象嗎?
美是什麼?我們如何感知到這個大千世界的美?
……

這種種提問,在日常繁雜的瑣事與忙碌的工作縫隙中,多少都曾在你我的腦海中一閃而過,不論是青春年少,還是年屆中年,甚至邁入老年,我們對生命、對世界都有許許多多的疑惑,隨著年紀與閱歷,也多少有了一些自己的答案,但我更好奇大師怎麼想,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彷彿旁觀大師與世界的對話,回頭反思自己──有些事我曾想過,但想得不夠深,有時則是想得太深太複雜,反而不夠簡單不夠本質……。

《生命之美》看似克里希那穆提的日記,但其實也是讀者重新閱讀自己生命的旅程──看著同樣的人間風景,你腦海中會閃過什麼念頭?你眼裡看著世界,但,世界可曾進到你心裡?你心裡是否裝滿了俗世的塵埃,不再明心見性,看不見大千世界之美,也看不見真相?

❝你要活在世上,但心卻要遠離塵世的一切。❞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5/24
一幅自然景緻的畫面,是這麼描述的……
1981年8月12日
一棵至少數百年的老樹枝葉茂密的,展現它的姿態
活躍在它周圍的群鳥們,閑靜也躁動
林蔭中的日照,讓河成了金光大道
水流接應著日光的照拂,漣漪波光閃動
這條迷人的河是神聖的
這棵老樹非常美,在森林裡獨領風騷,
於是,他時常在太陽升起之前,坐在那棵老樹下,
沉浸於黎明的靜謐中,壯闊的樹幹是寧靜安詳的
散發著數百年的生命氣息
陽光出現,灑落的是舞動的影子
落葉凋零,樹也終將失去生跡
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死亡都是很美的
作者如是說,在書裡,他不只一次歌頌著這紋風不動的生命體
觀看樹,帶給他的啟發和心靈的意境之美
在綠色田野中佇立的一棵孤樹
初次相見會心生仰慕之情,再次回到此地,心更悠然自在
樹幹上沒有被利器破壞的痕跡,天氣晴朗時,坐在樹下,感受它令人肅然起敬的高齡,只有彼此,得以洞見生命的深邃與美
他說,當你的背脊貼著樹幹時,內心平靜
便能與自然建立持久的關係,
就能喚醒熱愛樹木的天性,也是神性
知道樹與我們皆是地球的孩子
不再讓蒙蔽的意識摧毀萬生萬物的存在
聆聽,成為一個人的真實性
純淨「我執」的意象,寂然,獨立的如同一棵樹
就得以窺見生命的真相,宇宙的奧妙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5/24
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彷若貼近作者的視角、近距離跟隨其手札留下的所思所感、生命點點滴滴印記,同時也回過頭思索自己的感觸和體悟。
有好長一段時間未能靜下心來閱讀日記體的書寫,有時候也害怕日記書寫的直接、赤裸,但這過程又能夠迫使久未在忙碌生活撿拾重要片刻並紀錄的我,得以反躬自省。



此部著作,很適合一頁一頁慢慢捧讀,即便臨時有要事離開座位,一回神翻起已讀畢的篇章,仍然有許多深刻的「對話」,與之彼此交織。在不同的地點、旅途、穿越林木山谷,人們和動物、自然界的「關係」,哪怕是語言所無法涵蓋、隨著生命的歷程與經驗世界的擴充,我感受到許多未解但又不斷觸碰、渴望企及的命題在打轉、縈繞著。


《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有許多可貴的箴言,也帶領閱讀者如我反芻何謂「愛」、何為「自由」,並且這些比較宏觀的、困難的命題,往往是在每日每刻的積累與沉澱,綿延著的心智與身處的外在/內在世界不斷互動,而逐漸生成的。難以用簡短的語彙表達對此書的喜愛,願再次閱讀後能使我理解、分享更多更多更多。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5/24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度不一的圈化,與真實的自我有著遠近不一的距離,然後又一窩蜂的投入性靈追尋的無限循環,卻忽略了特意尋找往往是不真實的同義詞。而《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就像是一篇篇自然引力,不論讀者從哪一篇章細細體會,無須特意,就見真心。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5/23
最混亂的時刻,需要最靜美的文字,
也最適合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


這本書把所有的一切:死亡,愛,覺知,聆聽,自性,用最簡要直白的話揭示出來,一點都不高深,讓人想起德蕾莎修女的方式,走上「一條簡單的道路」,最輕易也最艱困的路。
克里希那穆提說的扼要,「你要活在世上,但心卻要遠離塵世的一切」。
他以這本日記為我們做出示範。意識來了又去,即使他用文字記錄下來,也沒有重量。事情來了又去,即使別人還記得,也不在腦海裡刻下痕跡。


我們總以為,必須努力生出各種念頭,以思想與意念回應外在世界,思想形成的秩序則是理智,事實上卻像是鬼打牆一樣的徒勞無功,只是不斷重複已知事物,也帶來內在衝突。因為意念的本質就是支離破碎,我們也辨別不了自己的意念是瘋狂的、合理的、或愚不可及的,而且越試圖控制,就越受控制。
理想,思考,分析,往往導向的不是自由,卻是把人束縛在依賴、執著和對經驗的慾望之中。


聆聽他人的傷痛時,不帶著自己的過往、殘存的記憶、理智的判斷,或者邊聽邊找出建議。這樣只是在加深內心的苦,自己的,他人的。
單純的傾聽對方,用自己的心,用整個生命。這樣的探究是美的,專注的,不是以自我為中心,如此才聽得到無聲之語。
面對自己也一樣。沒有一絲念頭,不是要去經驗,而是要看見眼前的事物。


一旦經過心思/心智,事情就變調了。
比如用語言,「草」一詞不真的是田裡的草,「上帝」一詞不真的是上帝。
文字不是事實,意象、象徵、符號也不是。過度重視語言,就忽視生命中那些真實的、活生生的人事物。
與真實發生關係,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聆聽所有念頭活動,關切的對象從自己身上轉移到面前,不帶動機的觀察。
除非念頭和時間感完全靜止,內在的衝突不會停歇。


觀者如被觀之物,冥想者如冥想本身,控制者即被控之物,思想者就是他的思想,經驗者也是經驗之物。
執著於佔有、耽溺悲傷、自我中心,內在就沒有空間可言,徹底捨棄自我才能帶來源源不絕的熱情。
深刻的覺知這一切,活著本身就是全部的意義。
這些理念一點都不空無,反倒是一場極為激進的內在革命。
展開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用閱讀傳遞正能量!圓神電子書全書系,三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鏡文學全書系
  • 飲食保健書展
  • 華文創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