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妳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戀愛前總是嚮往戀愛中的美好;進入感情後才發現,天啊,這好像是個坑,讓妳不禁納悶:「他到底在想什麼?」
在這自由多元的時代,談戀愛已經不單單是為了結婚,多數人都更希望能在感情中品嘗甜蜜與幸福,收穫一段舒服的親密關係。不過,如果不曾好好地探索伴侶的想法,沒有了解男人在親密關係中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就一廂情願地認定「戀愛本該如此」、「男人就是XXX(歡迎讀者們自行代入各種形容詞)」,那麼最後很可能就會迎來分手的局面,或至少肯定是一段讓妳滿心憋屈、滿頭問號的感情狀態。
因為諮詢的關係,我看過許多女性朋友在戀愛當中,總是充滿抱怨以及對伴侶的不理解,在不了解男人戀愛邏輯的狀況下,所有的溝通方式可能都是事倍功半,不但模糊了原本應該看重的焦點,還很容易讓一個問題衍伸出另一個新的問題,導致兩個人的紛爭沒完沒了,情份都被吵到淡薄了。
妳可能會認為:「就是男人都不夠細膩呀,所以才看不到我在戀愛當中的需求。」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曾經有個諮詢者,她向我諮詢時,抱怨著男朋友種種不夠理解她的表現,她說:「我真的不懂,為什麼兩個人同居相處這麼久,每次吵完架他都不主動來跟我和好,難道他不知道我在不開心嗎?」
如果從她自己的角度來看,可能確實會感受到這男朋友白交了的這種感覺,但我請她仔細想想,是不是過去兩個人的爭吵時,她曾經表現出不想講話的態度?她回答:「確實有過,你怎麼知道?」而我回答:「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妳的男朋友曾經觀察到妳擁有這樣的表現,所以認為先讓妳靜一靜會更好?」在吵架的時候人往往只會顧及自己的感受,卻忘記了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可能也會是伴侶的一種參考依據,妳我可能都在感情當中犯過這樣的錯誤。那麼就這個案例來說,我們還會覺得是男人不夠細膩,所以沒有察覺到女人的情緒嗎?
如果妳也看懂了上述的癥結點,代表妳有客觀的洞察力,畢竟大部分的女性朋友對於男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追求」、「曖昧」、「約會」這幾個階段所帶來的刻板印象。除非,進入一段關係去驗證,不然看到的都只是男性極力「想要表現好」的那一面,自然而然會把這種「表現好」當作是一個基準,所以一旦男人做出一些超出妳預期劇本的行為,妳更有可能因為過往不好的經驗,讓妳常常將伴侶的行為跟這些情感創傷做連結。
我相信會拿起這本書的妳,一定曾捫心自問:「到底有問題的是自己,還是對方?」然後一邊焦慮一邊找尋各種能有效判讀男性行為動機的方法。那麼妳是否也曾因為找不到方法,只好繼續將就於一段不滿意的關係之中呢?或者是分手後開始自我懷疑「該不會自己根本不適合談戀愛吧」、「對方一定是爛咖才會跟我分手」這樣的想法呢?
雖然情傷的後座力會突然浮現,但如果一味地用這種二分法、非黑即白的標準來看待戀愛與伴侶,就可能永遠無法用理性的角度去看待並解決戀愛當中的種種問題,也無法從戀愛經驗中得到重生,陷入「疑惑→抱怨→批判→爭吵→無奈→分手→內心受傷」的死循環,不僅把感情這條路走得越來越窄,對自己的人生也沒有一點幫助。
所以每當有粉絲問我:「羅馬,你覺得談戀愛的方式應該是要感性,還是理性呢?」我總是回答:「相處的時候,多半靠感性;解決紛爭的時候,多半靠理性。」會有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我和多數人一樣,在剛步入戀愛關係時,會直覺性地讓自己的感性來決定感情的走向,卻往往以失敗收場。隨著感情經歷越來越多,我漸漸學會透過採取理性的策略、維持清醒的頭腦,慢慢發現一直存在於感情中的問題端倪──在需要思考的地方,想得太少;在應該察覺的行為訊號上,了解得不夠。
所以接下來的文章,將有別於一般的療癒雞湯文,我會分享我在社群經營兩性關係的諮詢經驗以及容易被忽略的一些兩性生活日常來做舉例,讓大家能嘗試用第三人稱的理性角度來觀察那些似曾相似的戀愛情境與心情,從中得到一點反思。
如果妳正處於一段不滿意的關係中,我希望妳看完這本書後,能夠更加理解另一半不知道如何說出口的想法。如果妳還深陷上段感情的打擊,拼命地想忘記那些不好的體驗的話,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帶妳從經驗中學習成長,更重要的是慢慢學會如何愛自己。或許書中所提到的現實觀點,會有點讓妳難以招架,不過,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帶給妳一個有別於以往的思維,重新看待戀愛這件事,收穫一段雙向奔赴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