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尖端醫學

科學人 :尖端醫學

  • 雜誌名稱:科學人
  • 刊別:特刊
  • 出版地區:台灣
  • 語言:繁體中文
  • 出版日期:2013/08/01
  • 定價:350
  • 優惠價:95333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載入中...
  • 分享
 

封面故事

■尖端醫學

抗生素無敵的時代已經遠去了,愛滋病等重大疾病的疫苗發展卻停滯不前。人類對抗病原體的戰爭,距離落幕還遠:狂牛病依然讓人捉摸不定,瘧疾每年帶走數百萬條人命,抗藥性細菌在各大醫院中肆虐,新興疾病與基因不斷重組的流感病毒,從各種動物竄向人類傳播。在《尖端醫學》特輯中,站在最前線的科學家,執筆寫下與病原鬥智鬥力的過程、在各戰役中的貢獻,以及對未來醫學的看法,帶給我們警惕,同時也帶來希望。

除了藥物,許多新技術不但能夠對抗疾病,還能搶救因休克而瀕死的病人。原本是毒素的肉毒桿菌毒素,已廣泛使用於醫學美容,還能緩減頭痛。科學家結合了幹細胞與組織工程的技術,做出人造肌肉、在試管中培養牙齒,人工器官也已在望。電子科技讓患者在虛擬世界中減緩真實的疼痛,讓膠囊大小的無線內視鏡仔細檢查人體內部。這些醫學技術上的最新發展,都在《尖端醫學》特輯裡從頭細說。

精采單元:防治傳染病.細菌戰爭.疫苗妙用.公衛焦點.五花八門新醫技

■推薦序

◎陽明大學特聘講座、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教授   徐明達
這本特輯收集25篇與醫學發展有關的文章,從防治疾病到飲水加氟及人造器官、試管牙齒等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知識,非常?得閱讀。《科學人》的文章一向圖文並茂,不但內容精采、深入淺出,生動易懂的插圖更讓一般民眾可以很容易了解先進的科學知識,甚至對在這些領域的專家也很有啟發性。這本書雖然是集結這幾年的文章,但我查閱最近有關的論文,並沒有發現更新的觀念或進展,它仍然提供了這些領域最好、最正確的知識,對年輕學子的學習特別重要。我建議中學及社區的圖書館都應購置它,來提升我國的科學教育。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陳建仁
《科學人》雜誌發行的《尖端醫學》特輯,集結了2003至2010年間,很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的精采醫學科普文章,他們以流暢易懂的文筆、精緻豐富的圖解,深入淺出地介紹最新的醫藥新知。本書內容涵蓋傳染病防治、細菌戰爭、疫苗妙用、公衛焦點、創新醫技等,不僅讓一般讀者興趣盎然而獲益良多,也讓醫藥領域的讀者溫故知新而見賢思齊。近年來,台灣的醫藥科技研發蓬勃發展,給世人帶來平均壽命的延長和生活品質的提升,希望未來能看到台灣傑出科學家所撰寫的尖端醫學科普文章。

◎長庚大學奈米材料實驗室主持人、長庚生技董事長   楊定一
《科學人》雜誌結合科學趨勢與前瞻思維,有此科學與人文對話的平台實為廣大讀者的福氣。不同於其他科普期刊,《科學人》由編輯與各領域具代表性之專家合作,運用深入淺出的文字闡述科學新視野。10歲時它就已是我最喜愛的科普期刊。個人與《科學人》淵源深遠,1988年我為其寫了篇封面故事,分享免疫系統中的殺手細胞如何辨識與殺死目標,之後幾乎每10年我就為它寫篇文章,發表最新研究。很高興獲知《尖端醫學》特輯即將發行,其內容結合尖端技術與實用議題,相信必能為讀者開啟科學新思維。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講座、中國醫藥大學講座教授   賴明詔
在人類歷史中,死於傳染病的人數不遜於死於戰爭的人數,而醫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抗生素的發現及疫苗的研發,終使人類脫離瘟疫的威脅,所剩下的就是一些難纏的細菌、寄生蟲、不斷出現的新病毒及抗藥細菌,尚待科學家持續與之搏鬥。《科學人》雜誌在過去10年介紹了許多有關傳染病的新知識,以及幹細胞、生醫材料等新醫學科技的進展,這些文章集結成為《尖端醫學》特輯。它淺顯易懂,引人入勝,讓我們更加了解對付傳染病的新武器,同時也是現代人了解現代醫學必讀的書。
 

編者的話

百年來細菌與病毒帶給人類的啟示∕蘇益仁

    雖然人類與微生物在自然界相處可上溯自人類初始,但微生物被發現與人類疾病息息相關,也不過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法國的巴斯德與德國的柯霍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揭開了微生物引發人類傳染病過程的序幕。繼而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真面目也為科學家所觀察到,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態及對人類的威脅也逐漸明瞭。到了21世紀,科學的發展已能經由監測工作及分子基因診斷而發現早期的疫情,並開發藥物及疫苗來預防。2003年的SARS及2009年的豬流感pH1N1,幾乎都在疫情發生的幾個月內就受到控制,免除全球性災難的發生,這在19世紀之前是不可思議的事。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20世紀人與微生物的戰爭中,科學家發現,對於微生物的控制,不如20世紀初抗生素如盤尼西林剛被發現時的樂觀,細菌及病毒自有一套生存之道,就如俗語所說「一枝草、一點露」,這些病原體在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的攻擊下,衍生出一系列的防衛機制以茍活殘存,而後演變成金剛不壞的「超級細菌」或發展出對抗藥物的機制等,令科學家及醫藥界傷透腦筋、疲於奔命。人類會不會面臨到無藥可用、被微生物反噬的境界,正是目前醫學界面臨的課題。人與微生物間如何共存,其實是科學家必須好好思考及研究的主題。

    本特輯中的四個單元其實勾勒出科學界在過去一百多年間,從人與微生物互動的經驗中所獲得的寶貴知識。在第一單元的「防治傳染病」中,指出自然界生態的改變及破壞,是人類傳染病大流行發生的根源。自然界環境中,動植物的互動經歷千百年或更久的演化,已達成一個共生平衡的生態環境,人類只不過是這一個生態系統中的一員而已。但隨著人類的戰爭、遷徙、對資源的採取與利用,使得原始的生態環境的平衡遭受破壞,原本只存在動植物間的微生物開始傳染到人類,形成所謂的人畜共通(zoonotic)感染。

    人畜共通感染幾乎是20世紀及21世紀以來人類全球疫情的主要來源。狂牛症、瘧疾、水患而來的血吸蟲病及鉤端螺旋菌、鼠疫、愛滋病、SARS、禽流感等引起大疫情疾病,其病原體幾乎都和環境及動物間的傳播有關。因此,監測環境中生物的病原,也成了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疾病管制局最重要的任務。2003年引發恐慌的SARS,最後被證明其原始病毒本來存在於野生的蝙蝠,之後傳到市場的果子狸,最後再傳給人類。在這系列的人畜傳播過程中,病毒為適應不同宿主的免疫攻擊,不斷演化,終至造成危害人類的傳染病。

    與人畜共通病毒傳染的演變類似的是細菌的演變。第二單元的「細菌戰爭」其實也代表著20世紀抗生素發明以來醫學的勝利與困境。如上所述,細菌在抗生素的攻擊下,衍生出一系列針對細胞壁、蛋白質、核甘酸等不同藥物的突變及抗藥性,進而演化出超級細菌,目前有許多細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結核分枝桿菌等,都已出現這樣的情況,對人類構成嚴重的威脅。目前在醫院中,尤其是加護病房,都存在著這些超級細菌,有5~20%的病人因住院而感染這些抗藥菌株,而須以最後一線且昂貴的抗生素治療,但依然有很多人死於這些細菌。

    在第三單元的「疫苗妙用」中,代表人類發明抗生素後另一項對抗微生物的法寶,即疫苗的開發。在人類醫學史上很多疫病的消失或控制,都有賴疫苗的發展,這是人類科學的勝利,天花、小兒痲痺等的絕跡或控制,都與疫苗的應用有關。對愛滋病及瘧疾的疫苗的開發,並不成功,乃因病原體的突變過快,所開發出的疫苗無法應付這些狡猾的病原。人類的免疫系統雖然健全及完整,但整體免疫系統的弱點也在這些病原的攻擊下呈現出來。科學家正竭盡全力研究如何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如以新佐劑去增強原始免疫系統中的樹狀突細胞(dendritic cell),以便活化T細胞,配合抗體的產生,聯合夾攻病毒,或對病毒引起的癌細胞提供免疫治療。

    20世紀末期繼人類基因組計畫完成之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另外開啟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發現人類腸道菌與益生菌之間的精彩互動,也許可以為人類與微生物的互動提供發展應對方向及策略。醫學界開始利用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以對抗病原菌,或去應用細菌毒素如肉毒桿菌毒素,來增進人類幸福。這也是本書第四單元「五花八門新醫技」所嘗試要探討的主題,也可能是21世紀生物科技的全新發展方向。

    醫學的發展中,新創造的原理其實並不多,主要的還是去探討已存在的生物奧妙,進而提出良方去治療疾病。所有的這些發展都必須根植於細微的觀察、好奇心的驅使、科學能力的養成以及跨領域科技的應用方能成功。過去百年的科學發展已告訴大家,匯集全人數的智慧是可以一步步解決微生物禍害,更進而藉由新科技去發現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及其產物,進而造福人類。(作者為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
 

雜誌目錄

導 讀
4 百年來細菌與病毒帶給人類的啟示
撰文∕蘇益仁

單元一 防治傳染病
8 狂牛哪裡逃?
撰文∕普魯希納(Stanley B. Prusiner)

18 終止瘧疾悲歌
撰文∕敦納凡(Claire Panosian Dunavan)

26 對抗血吸蟲
撰文∕斯科利(Patrick Skelly)

34 水漫蟲生鼓脹病
撰文∕鄧致剛、陳玉純

38 監測野生動物
預防下一個傳染病
撰文∕沃爾夫(Nathan Wolfe)

單元二 細菌戰爭
46 幽門螺旋桿菌:胃的友善敵人
撰文∕布雷塞(Martin J. Blaser)

56 看不見的傳染病
撰文∕歐秋斯(David M. Ojcius)、達維爾(Toni Darvill)、巴沃義爾(Patrik M. Bavoil)

64 迎擊抗藥性細菌
撰文∕華爾希(Christopher T. Walsh)、費希巴哈(Michael A. Fischbach)

72 反制結核
撰文∕巴瑞(Clifton E. Barry III)、張梅嘉(Maija S. Cheung)

80 細菌的制勝兵法
撰文∕芬利(B. Brett Finlay)

單元三 疫苗妙用
90 漫漫30年,輪狀病毒疫苗終有成
撰文∕葛拉斯(Roger I. Glass)

100 抗體水晶球,疾病新指標
撰文∕諾特金斯(Abner Louis Notkins)

108 愛滋疫苗路迢迢
撰文∕華金斯(David I. Watkins)

116 佐劑,讓疫苗更夠力
撰文╱加康(Nathalie Garcon)、高德曼(Michel Goldman)

124 創新疫苗 終結瘧疾
撰文╱卡邁克爾(Mary Carmichael)

單元四 公衛焦點
134 飲水加氟的公衛爭議
撰文╱費根(Dan Fagin)

142 吃麵包為何也會拉肚子?
撰文∕法沙諾(Alessio Fasano)

150 美容聖品的致命危機
撰文∕柯爾曼(Ken Coleman)、奇林斯卡司(Raymond A. Zilinskas)

156 聞肉毒桿菌而色不變
撰文╱龐中培

單元五 五花八門新醫技

162 試管牙齒來了,假牙bye-bye!
撰文∕夏普(Paul T. Sharpe)、楊恩(Conan S. Young)

170 整合生物科技 組織工程再出發
撰文∕卡丹赫沙尼(Ali Khademhosseini)、瓦康堤(Joseph P. Vacanti)、蘭格(Robert Langer)

178 幹細胞醫療 起死回生
撰文∕奧契德林格(Konrad Hochedlinger)

186 搶救休克
撰文∕藍德瑞(Donald Landry)、奧利佛(Juan Oliver)

192 虛擬雪世界,無痛治燙傷
撰文∕霍夫曼(Hunter G. Hoffman)

200 膠囊內視鏡:肚子裡的變形金剛
撰文∕達里奧(Paolo Dario)

204 中英名詞對照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各期珍藏

上頁 下頁
 

詳細資料

  • 條碼:4719025004783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現代出版,由此開始。商務印書館暢銷展,精選滿888現折88。
 

購物說明

退換貨說明

請注意!下列商品購買後博客來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請務必詳閱商品說明並再次確認確有購買該項商品之需求及意願時始下單購買,有任何疑問並請先聯繫博客來客服詢問: 
1.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
2.客製化之商品。
3.報紙、期刊或雜誌。
4.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下載版軟體、資訊及電子書。
6.涉及個人衛生,並經消費者拆封之商品,如:內衣褲、刮鬍刀…等。
7.藝文展覽票券、藝文表演票券。

非屬上列品項之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