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2/6
那麼,即便以上這些與流量相關的數據,無法產生立即看得見的成效,仍是必要的投資。
 
在品牌經營上,很多事情與投資或是取捨,都不應該只是為了「增加營業額」而做。而是專注於品牌理念的訴求、商品的特色、提供美好的消費氛圍及理
性尊重的服務。
 
以我二次創業所成立的新品牌「Wstyle」為例。
 
新品牌成立的第一年,我從未透過購買廣告的方式獲取流量,而是透過持續創造品牌理念與態度的軟性文章與受眾溝通,即便大家可能只是因為看到某篇發文而加入粉絲專頁或按讚、留言回應和主動分享。
 
而非產生立即購買,更不會直接反應在商品銷量上,我也樂此不疲。
 
因為我知道,品牌認同與信任,是需要時間慢慢建立的,一點兒也急不得。
 
我投資的不是消費者的立即效應,而是在心中所留下的烙印。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檢視現行許多社群媒體的經營模式。
 
如果品牌本身無法堅守核心訴求,只為了搶攻表面上的數據方式,看到炒作「梗行銷」好像很有話題性,就趕快來一波噱頭造勢。
 
或者緊跟網路流行話題,看當下什麼最火紅就趕緊搭上,只為引發網友回應。
 
我看到許多粉絲專頁,經常淪於這樣的狀況,銷售的產品極不相關,只為了炒作而搭上時事話題,網友在單篇文章下按讚或回文,但是並非會購買該商品的客群,而粉絲頁上除了該篇文有高回覆率外,其他貼文卻都相當冷清,這並不是好的現象。
 
那麼,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搭配熱門話題或時事操作呢?重點仍在於是否符合品牌核心理念。
 
比方,如果你做的是餐廳,那麼就可以在食安問題發生時,搭上相關的話題,替自己的餐廳食材背書,藉此吸引關心此議題的受眾。如果你的客群是母嬰或親子相關,那麼有關親子或母親的社會議題就可以拿來發揮。
 
千萬不要將所有不相關的議題都拿來炒作。
 
當讚數、留言或分享數,未必能代表業績,也未必代表品牌好感度時,這些看似漂亮的數據,就會淪為品牌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
 
如果大多數的消費者,通常點擊一次以後就流失了,既沒有對品牌留下良好印象,也沒有進一步的帶動銷售。那麼,要這樣的流量又有什麼用呢?
6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