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翻譯文學展
內容連載 頁數 4/7

此處出現的廈門英華書院於1899年,由英格蘭長老教會取代倫敦宣教會,成為核心經營者。中文和聖經相關的科目之外,全部用英文上課,畢業生免試即可得到愛丁堡大學及香港大學的入學資格。該校設立翌年發生義和團事件,但在廈門因為對日軍出兵有很大的反感,居民認為英國人可以預防日本永久占領廈門,反而對英國人抱有好感。上述突然出現的卡內基,應該是指蘇格蘭出身的「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雖然後來並沒有從卡內基那裡拿到捐款,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論福州英華書院或卡內基,都參考了美國的動向。
 
吳道源等人的提案是自己募集必要的資金,有求於宣教師的只有教師派遣而已。即使如此,仍因在宣教師會議被否決而中斷。吳學明著眼於這個提案的重要性,指出宣教師關心的是長老教會的教勢擴張,而非高等教育的普及。他引用當時長老教中學校學生趙天慈的回憶證明。趙天慈說他從某宣教師那裡聽到「讓你們愈有學問,會讓你們後來愈怨恨我們」,這要如何妥當解釋呢?結果,宣教師的判斷和忽視高等普通教育的總督府方針同步調。
 
但是,吳道源等人的提案並不是沒有帶來任何變化。費仁純針對東西學校的報告主張,應該整備中學校,而非擴充原有的「優質初等學校」;此外,為了提高中學校水準,應該開始英語教育。實際上,1908年起,英語變成三、四年級的必修科目。如本書第一章所見,英格蘭長老教會以使用當地語言傳播「福音」為原則,對英語教育態度消極。這個提案之後,雖然和過去一樣,教授漢文及教會白話字,但也在提高教育程度的脈絡中導入英語教育。這正反映臺灣人信徒的期待,即為了「開化文明」而要求更高度的教育。此時剛好是對岸中國廢止科舉的前一年。
 
「治外法權」時代的結束
 
日本領有臺灣以後大約十年間,長老教中學校雖然都有日本人教師以日本語授課,但是臺灣總督府幾乎沒有干涉。開始出現變化,是在1905年。這一年總督府廢止1898年制定的《私立學校設置廢止規則》,而新制定《私立學校規則》(府令第88號)。此規則除了仿照內地的《私立學校令》(1899),規定教員的資格之外,也規定如果違反此法令將關閉學校。
7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