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筆者一輩子從事群眾文化工作,其間,太極拳運動一直伴隨著我,為祛病健身、延年益壽,以身試拳已達五十餘載。
太極拳是一種「以意導動,動靜結合,內外兼練,性命雙修」的運動,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鍛鍊功能是全身心的,健身效果是全面的,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華養生功中的一顆明珠。
太極拳又是一種「鬆、靜、慢、柔、圓」的運動,它動作優美,情趣高雅,內涵豐富,運動量小,出汗不覺累,疲倦不喘氣,練完一趟拳以後滿身輕利,精神特爽。這種有氧運動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太極拳更是一種「塑型健美、增智益慧」的運動。它理法嚴實,功夫深奧,把一個自然形體雕琢成一尊「立如秤準」的塑像,要求「活似車輪」的圓動,不斷調理身形,隨時修正不足。
筆者練拳至80歲,依然身軀挺拔不駝背,兩腳走路似有彈簧。在行拳走架時,聚精會神憶拳理、合拳規,在悟拳理中悟拳法,在悟拳法中悟人生。長期堅持演練,寒暑不輟,如春風化雨,滋潤無聲,在不知不覺中強壯了體魄,淨化了心靈,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來,拳術的核心是「技擊」。太極拳產生之初,也是為技擊所用,而健身是次要的。在傳統太極拳各派傳人中,不乏「楊無敵」這樣的高手「放人丈外,跌者懵然」「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但在當今世界,冷兵器逐漸失去了主要地位,傳統技擊的價值已經削弱。若不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太極拳豐富多彩的內涵和深奧莫測的妙境,則有深陷入誤區之虞。《普及太極拳》的出現,是時代的產物,大眾的需要,更是歷史的必然。
筆者出於職業本能,長期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不斷求索中華民族優秀的太極拳如何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如何讓工人、農民掌握和接受它?如何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村地區推廣和普及?這就是《普及太極拳》萌發的初衷。
經過50餘年的實踐,在學習各派太極拳傳承經驗過程中,精心演練,博採眾長,比如,舒展的拳架學習楊澄甫;科學的纏絲勁效法陳鑫;太極理境繼承王宗岳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創新。
第一,改直線行拳為圓形走架。練拳者在一個圓圈中(太極圖)以圓形、圓勢、圓動完成一套優美的太極拳運動。
第二,補偏刪繁。每式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左右平衡,全面發展。
第三,圖像力求清晰準確,立體直觀,易懂易學。消除畏難情緒,縮短學拳時間。
第四,文學解說盡可能追求形象生動,簡約明瞭,使授拳者減少許多贅語,學拳者一「點」即明。為普及太極拳解決一些難點,讓太極拳運動平易地進入尋常百姓家。
《 普及太極拳 》涵蓋了傳統太極拳修煉的三層功夫:架功、氣功、勁功。「闖過三關再分手,健身、技擊任君走」。透過套路演練,一層一層攀升,循序積累功夫,必將達到強身健體、防身禦侮的目的。
凡學練過這套太極拳的人,都親身感受到運動效果明顯,別有一番新意。式子編排雖多(100式),但學習時間大大縮短。不論男女老少,不論學識水準高低,都可以從書本上輕鬆愉快地學會這套普及的太極拳。
廬陵布衣老人 劉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