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休息:心不累、身體不疲憊、大腦不報廢的好眠人生實踐法 (電子書)

88折$ 277
5 /5
15位讀者評分
5
93%
4
7%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4.5
|
2025/03/12
劇透警告
好好休息
隨著年紀增加、煩惱變多,面對生活上各式各樣的壓力,都會造成我們在心力(壓抑情緒)、腦力(動腦)及體力(勞力活)方面的損耗。
當白天過於緊繃,會損害夜晚的睡眠品質,長久下來導致身心受損。而當我們的心力、腦力、體力都消耗到極限時,身體就會如同舊電池一樣,效能大幅降低,怎麼充電都充不飽。
作者提及睡眠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而充足的休息是確保健康和長壽的關鍵。一個理想的休息模式,包含了日間的數個微休息(5-10分鐘),中午的休息(20-30分鐘),加上晚間的睡眠(7-9小時)。
作者同時提供了一些正念(覺察當下、腹式呼吸)及轉念(覺察情緒、轉移注意力)等方法來幫助我們應對壓力。
本書相當淺顯易讀,適合過度努力、腳步過快、生活緊湊的讀者,我們應該溫柔的、友善的對待自己,讓自己好好休息!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10
如果你是個需要睡覺的人類,那這本書一定適合你。
想想你睡不著或是睡不好時會做些什麼;喝熱牛奶、聽舒眠音樂還是隔天跑去買睡眠保健品?
會想到這些方法是因為你認為睡覺是天生就會的事情,我只是需要一點點的幫助。
也就是突然能睡好的"捷徑"。
而這本書會告訴你休息的"根本"是什麼。

/ 完全休息=微休息+睡眠
微休息=ex.午睡20分鐘、5分鐘冥想 睡眠=ex.夜晚睡覺7-9小時
注意這兩種休息可以相互幫助卻不能相互取代。
也就是白天補眠的一小時難以取代晚上睡覺的一小時,
而晚上少睡的一小時可以在白天感到疲倦時午睡一下補充下午需要的精力。

/ 影響睡眠的2個系統:1.睡眠系統 2.清醒系統
這兩個系統是可以同時運作的,所以有時才會累到不行又睡不著。

/睡眠系統up=睡眠債+生理時鐘
睡眠債=體力+腦力 生理時鐘=固定的作息
白天消耗的體力以及腦力會增加大腦中腺甘的累積,並造成睡意。
固定的作息可以讓自動化的大腦在固定的時間提前準備好為睡眠準備的激素。

/清醒系統down=降低交感神經,活化副交感神經
從書中可以總結出兩個關鍵
1.放鬆:緊張、憂慮的情緒會激發交感神經
2.減少光線進入眼睛: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有了這些"根本"的睡眠知識,其實要制定一個讓自己好睡的睡眠計畫並不困難。
這邊分享我看完這本書後開始執行的睡眠計畫:
生理時鐘:固定晚上1:00睡覺 早上9:00起床
睡眠債:午睡不超過30分鐘、感覺疲累的就先試試10分鐘冥想(這意外的對恢復精神很有效),且每周運動四天每次2小時
睡前冥想放鬆:我在很多書籍中看到各個作者都有在書中提到冥想,而我直到最近才試試;
感覺像這世界是流速很快的河流、冥想可以讓你穩定站在河中不被沖走,甚至站在河川上,任它流。
買一顆三色燈炮:隨時間調整房間內的光線,睡前調整成昏暗的黃光。
睡前不用手機 :我知道這很難,我之前都是睡前會在床上看Youtube。現在改用聽的,邊聽邊伸展。
也建議可以聽之前聽過很多次的podcast或影片,重複熟悉的內容不會讓你在睡前還在思考。

結論/
有用的方法往往很簡單,卻也因簡單而困難。
健康=運動+飲食+睡眠。三個對健康的影響環環相扣且缺一不可。
這本書除了睡眠衛教之外還有大量的心理學內容以及個案分享,說明了失眠不僅是生理上的問題也被心理因素影響。
有人說晚上想好睡白天早點起來就好,如果你有看完這本書你就會知道它其實只講對了一半(睡眠債的部分);因為它忽略了心理上的因素。
應該更正為;學會放鬆,可以的話早睡早起!
祝大家都有個美好的夜晚。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28
曾經感受過睡得太多,整個人難受到不行,也曾經睡得太少,腦袋昏沉運轉不能;白日小憩,15分就恢復活力、2小時卻睡出困倦頭疼,體會過才知道睡得剛好、恰當安排的休息有多重要;不過,到底該怎麼做才叫恰當,總是眾說紛紜,也讓人無所適從。
本書從現代人的疲勞出發,清楚剖析體力、心力、腦力耗損的狀態跟影響,並透過許多研究結論,說明了身心耗損及恢復的重要性,進一步幫「休息」建立了許多具體策略,有助於讀者了解自己的狀態,相當實用。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24
■ 提要

現代人往往把「休息」視為工作之後的附屬品,卻忽略了它才是維持身心健康與提升效率的關鍵!本書由Podcast《哇賽心理學》主持人蔡宇哲博士、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共同撰寫,結合心理學與腦科學研究,透過實證分析與實用練習,幫助讀者擺脫身心過勞,找回真正有效的休息方式。

📌 書中重點
🔹 微休息×深層睡眠——如何讓身體與大腦真正充電?
🔹 破解睡眠迷思——喝牛奶、紅酒真的能助眠嗎?
🔹 睡眠困擾案例解析——針對上班族、夜貓族、高敏型人格、50+熟齡族群提供客製化解方!
🔹 睡眠×情緒管理——如何擺脫壓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提升生活品質?

📖 不只是睡眠指南,更是打造健康人生的關鍵!
本書提供簡單易懂的腦科學知識、心理學策略與實用工具,讓你每天都能真正「好好休息」,醒來時充滿精神、迎接更有活力的每一天!

■ 心得

我們常以為補眠就能彌補熬夜的疲勞,但科學研究顯示,真正的「有效休息」不只是睡眠,而是日常生活中如何適當地調節身心。本書提出「333休息法」,幫助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

✅ 每天30分鐘——進行午休、散步、冥想或其他放鬆活動
✅ 每週3小時——規劃電影、運動、展覽等休閒活動
✅ 每3個月旅行一次——至少安排1~2天的遠離日常生活的旅程

此外,作者也針對不同類型的睡眠困擾,包含:上班族壓力型失眠、夜貓族作息紊亂、高敏感型睡眠障礙、更年期影響)進行案例分析,提供具體的改善方案,幫助讀者真正解決睡眠問題,而非只是短期補救。

這本書不僅幫助我們建立更健康的休息習慣,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休息」的重要性——因為真正的高效工作,來自於真正的放鬆與復原。
推薦可以和《完美主義的陷阱:在總想要更多的世界,掌握「足夠好」的力量》一起閱讀,走出過分努力的困境,讓我們放鬆神經、享受生活。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8/14
書評:好好休息
A
說也奇怪,讀完這本書的當天晚上,我就遇到了嚴重的失眠,半夜2:00醒過來之後,就再也睡不著了。
我運用情緒ABC理論,不讓焦慮不安的情緒,加劇失眠的壓力,我放鬆的讓自己練習專注呼吸。
我沒有再次入睡,但是至少沒有在心中給自己過於沈重失眠心理的壓力。

睡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在自己的隨身筆記本當中,第一條的規範就是「好好睡覺」!睡一個好覺對於我而言是一個一直在追逐的一個理想狀態。
但是,它似乎對於我而言,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疲勞的來源,不只體力、還有心力以及腦力,這些包含著情緒、壓力、思考用腦。
而心力跟腦力的疲勞跟體力的消耗不同,心力跟腦力的耗竭,卻會帶來失眠的後果。

我刻意的在生活之中,添加了很多的運動元素,讓自己的運動量提升,這個部分確實對於身體的疲勞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最終影響睡眠的,我真心覺得還是跟心力、腦力有關。
值得開心的一件事是,心力可以靠正念來調節,這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讓自己的心力可以更好的得到掌控,而不是隨時處於「戰與逃」的情境之中,讓交感神經極度活躍。
腦力的使用部分,就是要更好的安排:思考時段,避開睡前的時光,做一些燒腦的決策、思考,所以,通常睡前都是我耍廢的時光,購物、玩遊戲,這些不用腦子的活動。

這本書,算是敘述休息跟睡眠很多元跟豐富的內容,推薦給想要好好休息的你。

Action:
從體力+心力+腦力出發,一夜好眠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7/25
非常感謝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知識,讓在忙碌生活的我們,有機會可以慢下來,好好休息,真的非常推薦對休息有疑惑或不知如何休眠的人購買唷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6/22
現在資訊發達 隨時可得大量資訊 讓人不得無時無刻一直學習 但大腦還是要休息的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休息非常有幫助喔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5/02
一直以來都是《哇賽心理學》的Podcast 粉絲,我是哇寶!


在節目裡,宇哲老師還有Nana心理師分享的各種心理學知識,還有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都讓我獲益不少,宇哲老師更是睡眠方面的專家,所以他們也製作了另一個節目《睡眠先生的活力學》,裡面專門解說現代人在睡覺方面的疑難雜症。


這次,筆者將他的所學,輔以個案的經歷,寫成了《好好休息》,原來「休息」也是需要學習的,你今天有好好休息了嗎?


忙碌,是現代生活的常態。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外在事物還有他人的要求,讓我們不自覺的過度努力,像倉鼠一樣,在滾輪上無止盡的奔跑。


「休息」需要刻意安排,適當的休息反而能產生更高效的工作效率。
真正的休息,說的不是追劇熬夜滑手機,而是遠離數位干擾、擺脫工作,與自己的內心連結!


現代人日子過的多工,以為很有效率,事實上消耗的「腦力」,還有應付情緒的「心力」,讓我們疲憊不堪又很是心累。


《好好休息》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
練習按下生活暫停鍵,擺脫身心過勞,找到屬於自己的大腦不報廢好眠人生實踐法!!
展開
user-img
4.0
|
2024/04/19
如果你有聽過《哇塞心理學》的Podcast,應該對這本書的兩位作者不陌生。

如果還沒聽過,我建議可以試著聽聽看。

說到好好休息,你會聯想到什麼呢?充足的睡眠、什麼也不做讓自己放鬆一下;還是想到自己根本沒時間好好休息,不禁悲從中來?

如果你覺得休息就是睡覺,等到工作做完或是累了再來休息,那麼你可能就誤解了休息真正的意思。

「每一天,請允許自己好好休息。」

這本書告訴你:真正的休息,是需要學習與練習的;也需要你主動排入每天的重要事項之中。

...

整理書中三個重要的觀點:

一、休息有其功能,不是被動或無用的。

休息,不僅可以幫助恢復先前消耗的的體力、腦力和心力,也可以對大腦神經系統進行重整與強化,甚至還能對未來將要進行的目標啟動而做準備。

二、完整的休息,包含三種不同的形式。

在一天之中,完整的休息應該包含微休息、休息和睡眠這三種不同的形式。

微休息指的是在工作中的短暫休息,例如每工作一小時後起身、喝杯水或聊聊天。而睡眠則是最完整、最全面的休息,除了恢復在白天的精力消耗以外,也讓大腦跟身體都可以回到一個精神飽滿的狀態。

三、休息,應該視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部分。

腦科學學研究已經證實了休息對身體和大腦健康的重要性,特別是夜晚的良好睡眠對於大腦健康、減少失智症的風險都是很重要的。

「管理精力,就像存入一筆應急款。」

不少人將休息視為工作完成後的次要活動。事實上,休息和睡眠是身心修復的重要過程,也會影響工作上的表現,應該被視為日常生活中的必要部分。

...

健康和情緒管理,是我認為相當重要的議題。

而休息在這其中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即便你是個高效工作者,也不該忽視好好休息的重要性。

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每天的睡眠時間很短,但我會有意識的安排休息時間、正念冥想、伸展運動,以及和家人朋友聊天,包括看書也是,來讓自己獲得充足的放鬆與休息。

這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科普了腦科學和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說明身心疲憊的成因、生理機制及解方。也提供了生活上可以應用的練習。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休息方式,而不是跟隨或套用他人的做法。好好休息,也會對於你的學習、產出和工作效率帶來正向的影響。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18
常有言,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當一個人疲憊之時,身體總會發出訊號告訴我們自己,「該休息了!」,若是當我們無視這樣的警訊,進而勉強自己,強迫自己要在繼續,要把所有時間利用的淋漓盡致,到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如果我們能夠在身體發生警訊時,讓自己休息一下,有時候在生活中停留,留下一點空白,在忙碌之餘調節自己的,讓自己從永無止境的忙碌生活中脫離而出,那麼,便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得到修復。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15
這本書對現代人來說確實非常適合,因為我們常常忙於應對工作壓力和生活琐事,而忽略了充分的休息和睡眠。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科學地進行有效的休息和睡眠,以幫助我們正確地恢復身體機能,並保持持續的精力和動力。這本書讓我們了解到休息對大腦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些原則。

我特別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個篇章,即"微休息的重要性:快速充電,心靈再生"。這個篇章強調了適時的放鬆和改變注意力對提高效率和專注力的重要性。微休息只需要幾分鐘,但可以為我們提供極大的好處。透過適時的放空,我們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更高效地完成工作。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實用的技巧和建議,幫助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提高生活質量,並保持身心健康。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2
我是一個滿容易緊張的人,也反映在我的睡眠上,從還是妹仔的時候就時常睡不好,有了小孩之後加上工作與生活的快步調,動不動就睡不好更是家常便飯。
前幾年發現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關於生活作息調整、睡眠要注意的小細節,這一兩年因痛定思痛,終於有比較改善。
但我還是會偶而容易睡不好,不太會放鬆。

因為書名《好好休息》而被吸引,看了書發現,原來休息本來就應該要主動好好的被安排在生活作息裡面。
而且休息也分層級,不要小看微休息,雖然只是3-5分鐘,用對方法真的能夠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我特別喜歡書中作者分享給大家如何透過一些活動,像是看重複的電視劇或電影等來放鬆。
讓我察覺平時認為的休息,比如說看劇、滑手機,並不是真正的休息。

書裡引用很多研究,還有許多檢視的方法,可以讓自己想想是不是真的做到了,
甚至可以透過書裡的指標與引導,幫自己檢查時常疲倦睡不好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之前一下就看完書了,但我還是會時常翻閱,提醒自己與家人。

畢竟能好好的睡飽充電,真的是一件超幸福的事啊~
展開
user-img
4.5
|
2024/04/01
我是哇賽心理學的長期聽眾,買了這本書之後,發現內容不但實用有趣,這本書在表達上也承襲了兩位作者在主持PODCAST節目時的輕鬆詼諧,介紹給讀者很多一般人不知道的腦科學和心理學知識。
這本書其實講的不只是好好睡覺,更是全方位的好好休息,我自己尤其對於書中所說的「情緒勞動」深有所感,心累真的有時候比身體疲憊還讓人覺得無力。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休息和睡眠,不應該是工作完成後的次要,而是最重要的身心修復過程。學會好好休息,就是學會關愛自己!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