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語展_EZ加碼
流浪者之歌/悉達多:赫曼.赫塞傳世之作,出版100週年紀念版【歌德金質獎章譯者典藏譯本】

流浪者之歌/悉達多:赫曼.赫塞傳世之作,出版100週年紀念版【歌德金質獎章譯者典藏譯本】

Siddhartha: Eine Indische Dichtung

  • 定價:360
  • 優惠價:79284
  • 優惠期限:2024年11月30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博客來|2022兒童節書展特別企劃】一宋怡慧

    文/宋怡慧2022年03月17日

    相信每個孩子心中對未來都有一分夢想,而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就是啟發他們的天賦(gift),實現志趣。 2022兒童月書展特別企劃「夢想作家」單元,邀請各領域專業職人從己身職涯經驗出發,以過往成長經歷及心路歷程與眾人分享,期待在屬於孩子的月份,在他們心中種下希望的種子,活出專屬自己的人生。 more
 

內容簡介

「你的靈魂,就是整個世界!」
☆ 出版100周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代表作 ☆
☆ 德國歌德學會金質獎章獲獎譯者,精彩詮釋! ☆
獨家收錄赫塞〈我的信仰〉與獲諾獎時之生平自述
帶你一窺「浪漫主義最後一位騎士」的心靈世界

  知識可以用言語傳遞,但智慧不能
  為了不留遺憾的探索,為了真正的領悟
  所有快樂與悲傷,正道與歧途,我必須親自走過……

  「我有時會在散文裡表露我的信仰,更有一次,大約十年多前,嘗試將之寫進書裡。那本書叫《流浪者之歌》」──赫曼.赫塞,〈我的信仰〉,1931

  ▍鋒芒少年上下求索,滾滾長河宛如人生
  儀表堂堂、德學俱佳的貴族之子悉達多,為追求真理與自我的價值,決定與好友離家苦修,並一同前去聽聞世尊說法。好友聞法後深受震懾,加入僧團;但悉達多並沒有被那幾近完美的學說給說服,只因當中仍有無法解釋的破綻。執著於完美、執著於真知的他,就此孤身踏上求道的漫漫旅途。

  他經歷了塵世生活所能享盡的富貴榮華,但隨之而來的,是精神的巨大空虛,腐敗的生活與逝去的歲月,在他身上,在他心裡,留下醜陋的痕跡,讓他對自己極其厭倦和鄙棄。在與愛人最後一次歡愛後,他拋棄自己世俗的一切,來到河岸邊,學習成為一名擺渡人,學習傾聽起滾滾長河的天籟歌聲……

  ▍脫胎自佛陀求道故事的人生之書
  《流浪者之歌》首次出版於1922年,是赫曼.赫塞流傳最廣也最具影響力的作品,脫胎自佛陀求道的故事,並融入赫塞自身對古印度與中國道家哲學的理解,以詩化的文字與深刻的哲思,成就了這本精彩的人生之書。不論你正走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翻開書頁,你都將從中找到令你落淚的共鳴,找到最及時的啟發。

  ▍智慧如詩,悉達多如是說
  愛與美
  ▶我所關心的,只是能夠愛這個世界,不蔑視這個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夠懷著喜愛和欣賞和敬畏之心,來觀察世界,觀察我和萬物。
  ▶他熱愛一切,對眼前一切都滿懷著歡樂的愛。現在他覺得,先前他病得那麼厲害,就因為他什麼都不愛,任何人都不愛。
  ▶一切原本如此,只是他從前視而不見,因為他心不在焉。現在他成了有心人,他已是其中一分子。光和影映入了他的眼睛,星星和月亮映入了他的心田。

  錯誤與重生
  ▶我想閱讀世界這本書,閱讀我自身存在這本書,卻為了迎合一個預先臆測的含義而輕視這些詞語和字母,稱現象世界為假象,稱自己的眼睛和舌頭為偶然和無價值的現象。不,這已經過去了,我已經甦醒過來。
  ▶我經歷了那麼多愚蠢,那麼多罪惡,那麼多錯誤,那麼多噁心、失望和痛苦,只是為了重新成為一個孩子,為了能從新開始。然而這顯然是正確的,我的心對此表示贊成,我的眼睛為此歡笑。

  智慧與真理
  ▶知識可以傳達,智慧卻不能。人可以發現智慧,可以體驗智慧,可以享有智慧,可以憑智慧創造奇跡,卻不能講述和傳授智慧。
  ▶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同樣真實!一個真理如果是片面的,那就只能掛在嘴邊不停地講,不斷地形諸文字。能夠讓人思考和能夠言說的一切,通通都是片面的。
  ▶在其他所有方面,凡夫俗子都與智者賢人不相上下,很多時候甚至還遠遠勝過他們,就像在頑強而堅定地完成必須完成的行動方面,動物有時還顯得勝過了人類一樣。

導讀推薦

  蔣勳/作家
  鐘穎/諮商心理師、《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
  詹慶齡/資深主播、《名人書房》主持人

感動好評

  宋怡慧/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馬欣/作家
  陳文茜/《文茜的世界週報》主持人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謝旺霖/作家
  謝哲青/作家、旅行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名人讚譽

  赫曼.赫塞是浪漫主義的迷人行伍中,最後一位騎士。──雨果.巴爾,德國詩人、作家、達達主義運動創始人

  在我要去就讀表演藝術學院時,有人送了我這本書。表演,對我來說,是發現自己是誰、究竟為何而生最有力的途徑,而這本書肯定了這點,告訴我:是的,我走在對的道路上。
  本書講一名循規蹈矩的年輕男子,質問起何為真理的故事,不是對他的父親或這個社會,而是對他自己。悉達多的旅程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永遠都要找到自己的真理。──休.傑克曼,國際知名演員

  這本書會讓你更聰明,帶給你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智慧,為管理生活的複雜與挑戰提供想法,並促進我們對世界更深入的理解。──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作者

  任誰都有陰暗的、羞恥的、不那麼美的一面,而本書的溫柔之處,就在於不教你追求「正確」。──中谷美紀,日本知名女星

  因為赫塞,我喜愛上一種獨白式的文體,像日記,也像書信;像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赫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蔣勳,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德國詩人、小說家、畫家。

  1877年生於德國南部小鎮卡爾夫,少年時期曾短暫進入神學院,輟學後從事書店店員等工作。1904年以《鄉愁》步入文壇,引起廣泛回響。1911年,為逃離他所厭棄的歐洲,探尋自己理想中的「印度精神」,展開為期八個月的東方之旅,對他後來的作品帶來了深遠影響。

  一次大戰期間遷居瑞士,在戰爭與家庭因素影響下,開始接受精神治療,結識知名心理學家榮格。期間經歷促使他從哲學、宗教與心理學等方面,探索人類精神解放的途徑,並陸續發表了多部批判西方文明、或以東方思想為題的作品。

  1946年,他以「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病逝。

  著有《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荒原狼》、《流浪者之歌》、《知識與愛情》、《玻璃珠遊戲》等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譯者簡介

楊武能


  重慶人,德語文學研究家、翻譯家。

  1938年生,1957年入南京大學德語專業學習。1978至1981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師從馮至先生研修德語文學,主攻歌德研究。現為四川大學教授、重慶國際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長年從事德語文學翻譯,譯著甚豐,譯有《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茵夢湖》、《魔山》、《格林童話全集》等書。曾獲頒德國聯邦十字勳章、德國歌德學會歌德金質獎章、中國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等榮譽獎項。
 
 

目錄

導 讀 一條大河,像一部佛經/蔣勳
導 讀 辯證之中,活出完整的圓/鐘穎
推薦序 不惹塵埃何以離塵/詹慶齡
 
第一部
婆羅門之子
與沙門同行
喬達摩
覺醒
 
第二部
珈瑪拉
塵世
輪回
河岸
船夫
兒子

果文達
 
譯後記 以河為師,悟道成佛/楊武能
附 錄 我的信仰/赫曼.赫塞
附 錄 生平自述/赫曼.赫塞
 
 
 

導讀

一條大河,像一部佛經(節錄)
作家/蔣勳


  赫曼.赫塞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一八七七-一九六二)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寫作了Damian(《徬徨少年時》)這部小說,用青年心靈對話形式反省人類的困境,試圖為廢墟裡的文明找尋出路。這部小說到戰爭結束一九一九年才出版,也在歐洲適當地成為許多戰爭倖存青年的精神依靠吧。
一九二二年赫塞以同樣心靈對話形式,借助東方佛陀修行的故事原型,創作了Siddhartha(《悉達多》)。

  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知識分子,在屠殺毀滅中思考生命存活的意義,思考文明的價值,這些省思在赫塞去世的一九六二年前後才逐漸在以美國為主的英語世界被廣大閱讀。二十世紀六○以後,美國青年的嬉皮運動,從體制出走,反現代文明,流浪於印度、尼泊爾,學習冥想苦修、放棄物質,或衣衫襤褸,或沉迷於大麻迷幻藥物,許多樂手歌者,學習古印度西塔琴,受赫塞的文學書寫啟發,創作搖滾音樂,實踐廣義的東方心靈禪修,赫塞或許沒有想到,在自己去世之後,他的文學才開始影響一整個世代的青年精神。

  一九七○年代前後,赫塞的小說,主要通過英語,陸續翻譯成華文,《徬徨少年時》、《鄉愁》、《荒野之狼》,都成為那一年代臺灣青年愛讀的文學作品。赫曼.赫塞文學裡特有的內省、冥想、傾向少年心靈獨白的敘事方式,彷彿孤獨的流浪者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在臺灣體制威權的年代,也使許多善感而夢想的青年從嚴密的思想禁錮出走,從喧囂的教條出走,走向自我心靈孤獨的修行道路。

  文學不是一味自我炫耀、自我表現,文學,不是聒噪的囂張。文學,或許有一種力量,使青年可以向內對自己作更深的生命質問──我活著為了什麼?我可以不再只是現在的我嗎?我可以告別親愛的人,告別俗世,獨自一個人出走嗎?

  赫曼.赫塞的文學使一整個世代的臺灣青年,記得一種獨白的安靜文體,文學首先是傾聽自己內在安靜的聲音,學習獨自一個人與自己對話的力量。

  許多青年喜歡在背包裡帶著赫曼.赫塞的書,一個人出走,獨自走向流浪途中。

  流浪者之歌

  一九七二年後,赫曼.赫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悉達多》(一九二二)也翻譯成了中文,在臺灣出版,很快成為當時許多文藝青年傳閱討論的一本書,其中有一種華文譯本(蘇念秋),用的書名,就是《流浪者之歌》。

  也有人直接音譯這本小說為《悉達求道記》(徐進夫)。

  悉達多是佛陀成佛以前俗世的名字──「悉達多-喬達摩」(Gautama),還在俗世,還沒有悟道,沒有成佛,悉達多,當時是迦毗羅衛國(Kapilvastu)太子,因此也有人稱為悉達多太子。

  東方傳統美術裡常有悉達多一足盤膝靜坐、在樹下沉思的造像,稱為「思維菩薩」。尚未悟道成佛,於人間世還有諸多眷戀不捨,於有情世界還有迷惑、思索、猶疑、徬徨。這尊像,靜坐樹下冥想,青春的悉達多,如此年少,喜悅又略帶憂愁,不同於悟道後圓滿無遺憾的佛陀寶相,這初入冥想的少年悉達多,對於大多悟道還不徹底的眾生,似乎特別覺得有與自己相近的親切吧。

  赫曼.赫塞採用了悉達多思索人生、流浪於紅塵世途的少年原型,寫作了小說。

  「悉達求道」的書名容易讓讀者以為是一部佛傳,當然作為小說創作,赫塞可以重新賦予「悉達多」不同於佛傳故事的意義。譯為《流浪者之歌》似乎更想切近赫曼.赫塞書中悉達多少年心靈尋索徬徨於途中的本意吧。

  佛傳的真實故事細節,在長久信仰佛教的國度,因為崇敬禮拜,反而不為人知了。

  佛陀常常被神化為天生的悟道者,失去了,或忽略了悉達多在俗世艱難修行的過程。

  赫曼.赫塞家族有印度的文化薰陶,赫塞的外祖父在印度傳教,深通印度語言,赫塞的母親在印度出生,在印度與赫塞父親結婚,雖然是歐洲知識分子,家族的印度基因,卻似乎在他身上呼喚著不可知的東方的前世血源。他的家中有許多父祖輩從印度帶回歐洲的佛像,面對這些造像,身在歐洲,戰爭塵囂喧騰,在德語寫作的文化氛圍,赫塞與佛陀,似乎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它可以以佛觀佛,他也可以以人觀佛。

  「佛」,像是「人」的解構。「佛」,像是「人」的否定。「佛」,像是從「人」修行昇華到了放棄作為「人」的執著。

  「佛」是沒有故事了,「佛」的故事都在祂作為「人」的流浪中。

  赫曼.赫塞把佛還原成為人,重新述說悉達多作為一名流浪者的故事。

辯證之中,活出完整的圓(節錄)
諮商心理師、《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鐘穎


  《流浪者之歌》面世一百年,影響這個世界的精神面貌之深,已經很難用文字描述。一方面,「流浪」的意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使他們勇於背離自身傳統,探索屬於自己的「真」;另一方面,故事主人公悉達多高舉對愛、對世界的肯定,鼓勵著讀者去擁抱自己的生命。更甚者,書中的內容涉及了東西方價值的碰撞,關於真理的本質,赫曼.赫塞以他的切身經驗使雙方產生了有意義的對話。

  相信所有熟悉佛陀生平的讀者都發現了,悉達多是一個身世與佛陀接近的人物。他們同樣出身高貴,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並受到所有人的喜愛。佛陀在見到生老病死之苦後離開了王宮,走向了苦行之路,最終在菩提樹下證悟。而悉達多則是不滿於婆羅門所教導的那些知識,決心拋下貴族身分,追隨苦行僧的腳步;而後他又遇見了佛陀,但在兩人對話之後,他卻離開了佛陀的教團,走向自己的證悟。

  都說赫曼.赫塞受到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啟發頗深,但他是在本書的第一部完成之後,才開始接受榮格的分析。因此這部作品中有多少是受榮格所影響,又有多少是他個人的原生感受,是很難完全釐清的。但他們二人的觀點都是近代西方的產物殆無疑義。

  有著高貴出身,受著良好教育的悉達多,無論如何在文字裡、在老師的教導中都找尋不到平靜。用深度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一點描述的正是「自我」無休止地渴求。學習、分類、比較、命名,這一切都可被形容為意識的功能。正是在這一點上,自我才自潛意識中分化、獨立,透過意識能力的擴展,我們建構起了世界,建構起了自己。

  佛陀教義清楚明白地指出:意識自我不斷追求成長與增加,向外抓取攀附的天性造成了「苦」的來源。因為一旦有了對事物的區別,我們就建立了「我」的概念,而有「我」就有苦。西方肯定了「自我」,認為那是人類文明得以建立、個人身分得以成形的基礎。東方卻早早對「我」提出了質疑,並建立了一連串消除我執的修行方法。年輕的悉達多越加渴求著學習,就越加不明所以。這樣的苦也逐漸被西方世界所認識,但西方心理學家所使用的語言叫「分裂」,這是源於一種人類與自然、理智與感性、自我與他人,乃至自身與感受之間的分裂。這樣的隔閡,被人本心理學家稱為孤離(isolation),這樣的孤獨與隔離感,同時被佛洛姆視為是焦慮的源頭。

  焦慮之源(亦即苦的起因)並非源於我執,而是源於對孤獨的意識以及對愛的失能,這是佛洛姆的觀點。而對精神分析來說,焦慮之源在於性慾;對存在心理學來說,焦慮之源則在於死亡。這些觀點只要換個說法,也可以說都是起源於我執。但在西方的心理學中,我執卻不是一種必須克服的對象,這一點我們在《流浪者之歌》中同樣可以看到相近的意涵。

  對榮格而言,苦的觀念則複雜多了,他似乎承認苦具有某種合理性。因為苦是一種源於潛意識的「補償功能」,目的是使人錯誤的或者片面的生活態度變得更加完整(而非完美)。從這個觀點來說,就沒有所謂的「治癒」可言(亦即四聖諦中的「滅」與「道」)。人生的重點應該被放在「個體化」,並從個體化的過程中尋求治癒。

  個體化的意思是成為一個獨特且完整的人。榮格所謂的「獨特」指的是一種充分的覺知,不僅覺知到「人格面具」對我們的影響,同時也覺知到本能衝動(原型)對我們的束縛。舉例來說,一般人以為的獨特是特立獨行,但「特立獨行」很有可能仍舊是一張「人格面具」。青少年嚮往微旅行,嚮往成為一位網紅,並模仿著他們的穿著打扮以及用語。這些看似獨特,但在榮格心理學中卻恰好相反。我們是跟著自己真實的想法去從事某種行為的呢?還是跟著「想要獨特」的想法去從事某種行為的呢?兩者的差異就在這裡。

  而「完整」指的則是認識我們內在的黑暗面,在榮格心理學裡,那稱為「陰影」。陰影是人格面具的對立極,事實上,無法認識內在黑暗,以及接受個人黑暗面的人,根本不可能達到「完整」。從這裡我們就看見了榮格心理學的獨特處。有別於鼓勵我們追求「完美」、發揮個人天賦的當代教育理念,榮格心理學卻提醒我們,要記得那些在我們成長過程中被我們所背棄和遺漏的東西,唯有將之認同回來、重新擁抱回來,人才能變得完整。悉達多之所以在遇見佛陀之後覺得內心仍有不足,原因即在此處。因為佛陀的語言文字(也就是教法)並未能清楚闡釋他在開悟瞬間所明白的那些事。如果他要證悟,非得走出自己的路,留心自己的體驗不可。所以他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佛陀的那種法。除非那是從他自身汩汩流瀉而出的。這正是這本小說的第一部所要揭示的道理。

推薦序

不惹塵埃何以離塵
資深主播、《名人書房》主持人/詹慶齡


  初見《流浪者之歌》,在我的徬徨少年時!

  做為人生最重要的啟蒙書之一,它像一泓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智慧寶泉,每番重讀都如飲甘露,同時生成新的提問與思考。從蒙昧少年期如獲至寶地囫圇吞嚥,到成年後似懂非懂的妄加點評,乃至些許滄桑的哀樂中年,靜心默觀沉潛其中,不同階段的碰撞,恰似中譯本書名《流浪者之歌》以及主人翁悉達多的求道旅程,幾經輾轉往復,浪跡俗世歷練體嘗它的精妙奧義。

  年少第一次相遇,我認定悉達多是以佛陀為原型的角色設定,高貴的婆羅門之子,為求證悟,走上苦修之路,縱然一度墮入紅塵淫奢逸樂,享絕人間富貴,終能幡然醒覺解脫六道之苦,以擺渡人之姿到達彼岸。
  
  然而,當青年沙門悉達多值遇佛陀,僅管對那莊嚴崇高的教誨滿懷敬畏,卻難以自欺去忽略「萬物一體性和連續性的小小裂口。」因而大膽與佛陀辯證「您已達到那個至高無上的目的,找到擺脫死亡之道。它是由於您自身的探索,遵循自己的途徑,透過思索、透過禪定、透過認識、透過證悟所獲得的。您獲得它不是透過講經傳道。」教說的表象無法使他從眾跟隨,早慧的悉達多彼時已然感知「知識可以言傳,智慧卻不能。」任何能形諸語言文字的事物都只是片面,他深信佛陀大徹大悟的秘密,唯體驗可得。不同於至交果文達皈依佛陀遁入空門,悉達多選擇了完全相反的路途,投身凡塵俗世去追尋那令他困惑又著迷的「因果鎖鏈上的裂縫」。

  悉達多的探索映照出每個生命獨立的探索,悉達多的流浪意味著每個生命各自的流浪!

  多年以後,我如此解讀。早年對書中人物的揣想,悉達多與佛陀喬達摩是否同為一人?已不再重要!或許,肉身凡夫的我們是萬千個可能的、隱形的悉達多,亦或喬達摩。

  透過暮年的果文達親吻好友悉達多蒼老的臉龐,如真似幻現前的眾生萬象,你、我、神、獸、新生、死亡交融一體,另一個悉達多、另一個喬達摩,在終生渴求真理的果文達心中隱隱然具象化,似乎也支撐著此刻,僅僅此刻,我對境而生的臆想為真。

  然,何謂真假?虛實?得悟後的悉達多與老友分享他向世間、向河流習得的「發現」,睿智而堅定地闡釋「存在即是善,死即是生,罪孽即神聖,聰明即愚鈍。」當下我以為的真,可能只是這個瞬間片面的感知,但又何妨,在悉達多的圓滿圖像裡「每一個真理的反面也同樣真實。」隨悉達多流連本書數十載,今昔每個起落生滅的念頭、作為、心得、想像,當皆屬「完整」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吧?它曾帶我到心靈的天涯海角,未來也許引我走向荒僻或豐美的未知之地,繼續流浪,具足體驗。

  可不是嗎?聰明高傲如悉達多也得落入俗世同眾生愚蠢痴傻,耽溺罪惡,才能抹除他眼角那絲睥睨嘲諷;必得經受愛子叛逆決絕而去的椎心之痛,才懂世間求之不得那愛別離苦;他要遍嘗生活裡萬般極致滋味,才能貼近那些曾讓他冷眼旁觀,庸俗激情與行動的煩惱來處。如你,如我,如滾滾紅塵中流轉的千姿百態,如河中閃現所有的舊顏新貌,各自掙扎,卻相互促成,獨立存在,又不可分離。在求真求智追尋自我的道路上,請容我這麼述說,悉達多是我們,我們是悉達多,必經彎彎繞繞殊異且相同的流浪旅途,沾滿塵埃,始得離塵。

  敬獻給我的心靈之書,一百年紀念!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095041
  • 叢書系列:心靈方舟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塵世(節錄)

悉達多去拜訪商人迦馬斯瓦彌,被指引進了一幢富麗堂皇的宅子。僕人領他穿過珍貴的地毯,進入一間房間,在那兒等候著主人。

迦馬斯瓦彌進來了,是個敏捷、幹練的男子,頭髮已經花白,目光機靈、謹慎,嘴巴卻顯出貪婪。主客二人寒暄起來。

「人家告訴我,」商人開口道,「你是位婆羅門,是位學者,想找商人謀個差事。你難道陷入了困境,婆羅門,所以要來找工作嗎?」

「不,」悉達多回答,「我沒有陷入困境,從來也沒陷入過困境。要知道,我是從長期一同生活的沙門那兒來的。」

「既然你從沙門那兒來,又怎麼沒有陷入困境呢?沙門不都一貧如洗嗎?」

「我確實沒有財產,」悉達多回答,「如果這就是你所謂困境的意思,那我確實一貧如洗。可我是志願的,也就是並未陷入困境。」

「你既然一貧如洗,又打算靠什麼為生呢?」

「這點我還從來沒想過,先生,我一貧如洗已經三年多了,卻從沒想過靠什麼生活。」

「那麼,你是靠別人的產業過活囉。」

「可能是吧。可商人不也靠別人的財產為生嗎。」

「說得是。不過,他不從別人那兒白拿他的一份,他把自己的商品賣給了他們。」

「情況看來就是如此。每個人都索取,每個人都付出,這就是生活。」

「可是請問,你既然一貧如洗,你又想付給人家什麼呢?」

「每個人付出他所擁有的東西。士兵付出力氣,商人付出商品,教師付出學識,農民付出稻穀糧食,漁夫付給人鮮魚。」

「很好。那你準備付出的是什麼呢?你學過什麼?你會什麼?」

「我會思考。我會等待。我會齋戒。」

「就這些嗎?」

「我想就是這些。」

「這些又有什麼用呢?比如說齋戒,它有什麼好處呢?」

「它大有好處,先生。如果一個人沒有飯吃,齋戒就是他最明智的選擇。比方說,悉達多如果沒有學會齋戒,那他今天就必須找一份工作,不管是在你這兒,還是在別的什麼地方,因為飢餓會迫使他這麼做。可是悉達多卻可以心平氣和地等待,他不會急躁,不會窘迫,可以長時間忍受飢餓的困擾,而且對此一笑置之。先生,這就是齋戒的好處。」

會員評鑑

5
7人評分
|
6則書評
|
立即評分
user-img
Lv.5
4.5
|
2024/09/18
探索心靈本質,追尋內在快樂,這是多數人一生窮究的課題,然而上天不會透露玄機,時間緊迫盯人,進入涅槃與否,得等到離世後方能窺見端倪。僧人對心性的追求,修為比一般人更加深刻,於悟道途中,一點一滴體驗痛苦和快樂,他們願意分享佛法精妙,卻無從論起修習進度,高僧上人亦不敢斷言,自己是否超越庭中望月的境界,唯一能做的,便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願行動比想法更多,期盼終有一天,出現在諸神祝福的法門面前。


悉達多從小鑽研經典,在眾人眼中,是前途無量的未來之星,然而內心痛苦無人知曉,選擇與高聞達一起踏上求道之路。苦行三年後偶遇佛陀,卻執著於自我理念,選擇和好友分道揚鑣,經歷一連串奇妙的人生故事,飽嚐世情冷暖,最終以流水開悟,昂然立於天地之間;在與好友重逢當下,兩心皆充滿喜悅,這才明白獲得比失去更多,只要放下貪嗔執著,一切事物皆有道理。


人生不外乎兩種門徑,一是內在的快樂探求,二是外在的協調溝通,悉達多和我們一樣,皆歷經凡塵苦難,曾以為的開悟並非真實,而隨著年歲漸長,終於得窺天道美好。在他內心獲得平靜的那一刻,對世間苦難諸多微詞的作者,或許也尋得片刻寧靜的情感歸宿,這發人省思的題材,難怪被許多愛閱者視為命定之書。陪伴悉達多走過字裡行間的人生,彷彿也讓我們找回生命真諦,如何看待人間所有愛恨,才是決定本心喜悅憂傷的重要關鍵。
展開
user-img
Lv.2
5.0
|
2024/07/26
譯者參考了前人的譯本,翻出原文精髓和可讀性兼備的譯文,且文筆優美,讓這本如詩的小書有昇華之感。看完忍不住去尋找他的其他翻譯著作,只可惜同樣為赫曼·赫塞所著的《納爾奇思和歌爾得蒙》目前已經售罄。
展開
user-img
Lv.5
5.0
|
2024/04/21
這本書市面上有很多種譯本,我選這本是因為出版社強調是對岸翻譯名家根據原本的德文版翻譯的。讀完之後,我覺得整體翻譯品質良好,文字簡潔優雅,富有詩意。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3/25
劇透警告

孤絕與詩性。
如同「人不能踏過同一條河兩次」,每次的變化與相遇都是嶄新的。

時間不是客觀而是主觀,現實與虛幻也不是能截然清楚劃分。而是源於記憶,源於己心,主人翁從青少年就開始了苦修的路線,擅長的是等待、思考、齋戒。

遇到了世尊講道,雖然對那些所講之道均認同,但卻認為那是屬於別人的,而非自身所領悟而得的,於是選擇了要用自身的方式去尋找。

而後,遇到了美麗的妓女,為取得女子的芳心,向她學習愛的藝術,他開始成為了商人以滿足女子向其所提之條件,漸漸的他脫離了原有的樣子,那些過往所引以為傲的等待、思考、齋戒都消失了,變成了貪圖金錢、喜愛華美的衣服、飲食浪費、跟著時尚流行之人。

偶然遇到從前修行的夥伴,對方卻認不得他了,開始認如到如今的生活真的是他所要的嗎?對方則是持續跟隨著世尊講道。

為了搞懂自己,於是主人翁又開始了流浪,但不執著去取得什麼,或有什麼目標。也不會後悔以往的日子,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段過程。若沒有那些墮落,自然不會有著真正的覺悟。

後來,他開始向河流學習,也成為了一個擺渡人,幫著大家跨過河流這個阻礙。某天,世尊即將去世,大家都想過河來找世尊,也聽聞說擺渡人是個有智慧的人,然這次又遇到從前的夥伴了,而對方這次又沒認出他來。

他們講了很久的話,從前的夥伴還是在不斷學習、求道的路上;而他則覺得雖然知識可以傳遞,但智慧是不能的,也根本無需去探求什麼。

...
世事不斷在變換著,從年少到壯年又到老,有時是該向從前的自己學習的。

來到好久沒來的實踐大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圖書館空蕩蕩的,都沒有聲音,很享受這樣的寧靜快樂,也覺得正適合讀這本流浪者之歌。

開頭是講述悉達多的故事,但後來又有遇到真正的世尊講道,所以是分成了兩個人。

所有相信都是一種選擇,所有的戒律也該是有所自我思考。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1/04

20年前就聽過朋友讀此書,隨著時間之河的流動,歷經工作、結婚、育兒,直到最近才有機會閱讀此書。人生不就是如此,百轉千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看別人走得輕鬆愉快不代表適合自己。唯有經過獨立思考過後的體驗人生,遍嚐人生各種酸甜苦辣,此時沉澱下來的心情別有一番風味。

苦行的悉達多不願只歸隨佛陀,他決定走出自己的路,去紅塵中體驗自己,體驗財與色的快樂,體驗貪婪與恐懼,然而幾年的生活下來,他覺得他越來越像這群他曾經嘲笑的人類,無法保持客觀而是被同化。所以他又回到那條河流附近,忽然他想通了,變成一個單純的船夫,跟著老船夫一同頃聽河流傳出的各種智慧之音,也協助人家渡人生之河。當他覺得自己已經覺悟時,又讓他碰到自己親生兒子,兒子不想待在那簡陋的地方,所以他產生了愛別離苦,就像他的父親當初承受他要離開求道時的痛苦,人生其實就在痛苦的輪迴中反覆上演的類似的劇情。

從外在物質追求到回歸內心的寧靜;從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從小孩到中年到垂垂老已的老人(但心靈又重回原始的無分別)。這一切過程累積的智慧,唯有自己經驗過,才能深刻明白。若像果文達一樣,只想靠著別人的教義或學說幫助自己,沒親自深入體會,可能到老還是無一定見。

在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是流浪者,但願透過寬廣平靜的慈悲心,我們都能在流浪的輪迴戲中,唱出首首動人的曲子。
展開
 

特惠贈品

載入中...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日系推理】悅知文化電子書全書系|單書88折、雙書82折|我心中有個不滅的夜讀時光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GL百合展
  • 人文社科經典展
  • 金典獎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