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

FRIENDS:Understanding the Power of our Most Important Relationships

  • 定價:480
  • 優惠價:66316
  • 優惠期限:2024年06月18日止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社交上有疑惑、困難嗎?
劃時代的「朋友科學」經典──《朋友原來是天生的》
以數據、事實不斷刺激你反駁它、同意它、思考它,
詳述友誼發生、維持與逝去的科學實證,極可能就是你的交友解方。

朋友,是激發腦內啡、帶來幸福感的重要泉源。
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及人類學家羅賓.鄧巴,
將科學研究的洞見、親身的體驗與文化相融,
探索並整合了心理學、人類學、腦科學、社會學、神經科學、遺傳學等知識,巧妙地把它們編織起來,為你深度解析社交的神奇密碼!

  *一個人在6歲時社會整合的程度越高,到30歲出頭時,血壓和身體質量指數就
  越低。換言之,童年時期參與社會的結果會影響到成年的健康。

  *每當社交群體達到4的倍數時,就會分成另一個對話群組;4個人還能組成一組
  對話,對話也最有效;5人以上,就會分裂為2組;8人以上將是3組……

  *在一項為時7年、抽樣了近350萬人的研究中發現,人到了60歲之後,社交孤立、
  獨居和感覺孤獨等因素,會使死亡機率提高約30%!

  友質、友量,有關係!

  朋友遠比我們想像的更重要。羅賓‧鄧巴30年前就提出了「鄧巴數字」:一個人最多能保持關係的朋友是150人,其中關係最密切的不超過5人。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是鄧巴全面研究友誼、人際關係的科普大作。社群年代、臉友無數的現代人,將能透過鄧巴的科學分析與觀點,重新思考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如何從素昧平生變成摯友,窺探社交世界令人驚奇的複雜性,並且深刻理解友誼。

  朋友就像阿斯匹靈,可以瞬間消除你的疲累和鬱悶!

  然而更有趣的可能是與大腦的腦內啡(endorphin)系統有關。腦內啡是在化學上與嗎啡相似的神經化學物質,我們和朋友一起做的許多事情都會觸發它,例如,歡笑、唱歌、跳舞,甚至互相撫觸。

  腦內啡也會刺激身體釋放自然殺手細胞,是免疫系統的突擊部隊,搜尋和摧毀使我們生病的細菌和病毒,調整免疫系統,增強我們對致病細菌的抵抗力。

  男生女生,相處方式大異其趣

  對於女生而言,保持友誼最有效的活動是一起聊天,無論是面對面還是透過電話都一樣。但對於男孩來說,一起聊天對是否能夠持續友誼毫無影響。造成男生友誼的不同之處在於比以前更頻繁地聚在一起「行動」──上酒吧、踢足球、爬山,或者做他們過去常做的其他活動。當然,一起「行動」對女生的友誼也有正面的影響,但其效果遠不如一起行動對促進男生友誼的效果大。

  緣分早已注定?好友難尋嗎?請看看科學家們的研究與有趣解讀!

  鄧巴認為「物以類聚」是有科學根據的,而友誼的誕生非常依賴時間累積。他引述了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觀察取樣,發現他們在初識後,大約需要45小時相處,才能變成普通朋友;後續需要在3個月內相處50小時,才能變成重要朋友;最後晉級為最好朋友的人,則還要再共處100小時。實際上,要成為「密友」,可能需要我們平均每天投入近2小時,日復一日的長久經營。

  友誼絕不廉價,慶幸的是在檢視友誼的同時,鄧巴也發現了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相同的語言、成長地、學經歷、興趣、世界觀、幽默感、音樂品味,可以協助大家迅速辨識誰有可能成為朋友,也就是說具有越多同質性的人越容易互相產生歸屬感、建立友誼,你只需要找到他們!

知名國際媒體推薦

  精彩迷人……友誼的質與量對我們快樂、健康和死亡風險的影響可能高於其他一切,僅次於戒菸。──英國《衛報》今日選書(Book of the Day)書評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提供了深刻的觀察,說明我們如何演化到彼此依賴,相互幫助和陪伴,以及這些關係如何讓我們的生活有意義。──克莉亞.史柯佩提(Clea Skopeliti),《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專業推薦

  鄧巴以交織科學與文化的精彩推論,系統性地告訴我們朋友的數量與品質如何正向影響健康與幸福。今天我們可以在虛擬網絡中與成千上萬的人連結,但技術發展並不會改變我們交朋友的能力與數量,所謂的「鄧巴數字」取決於大腦演化與認知。這本書讓人不忍釋手,循著鄧巴的指引,用一種全新的觀點來理解友情。──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副教授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運用動物演化和大腦神經等實證科學重建親朋好友的社會理性,把枯燥的自然實驗變做精彩的人文故事,不但解開了友情網的密碼、心智、身體和語言,並由此重估社交鏈的科技、浪漫、性別和老年。──高國魁,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鄧巴好奇物種為何會有特定的社會制度,沉浸在東非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野生動物,因經濟低迷,轉而注意人類,偶然發現社會腦假說、鄧巴數字、社交整飾、及語言演化的八卦理論,竟是架起「友誼」的框架。──鄭雅薇,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不僅會改變你的行為,更會對你的生理、想法、情緒以及幸福感產生全面性的影響。曾經以「鄧巴數字」和「社會腦假說」聞名世界的牛津演化生物學家鄧巴,將透過演化概念與科學證據,告訴你居必擇鄰、遊必就士的重要性。──謝伯讓,臺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


  演化心理學家,也是牛津大學實驗心理系認知與演化人類學前任所長。他知名的作品包括《150法則:從演化角度解密人類的社會行為》(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 ?)以及與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合著,被譽為「大眾科學傑作」的《哈拉與抓虱的語言》(Grooming, Gossip and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業,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創作者的日常生活》、《香料共和國》、《森林癒》、《她們的創作日常》等書。

 
 

目錄

推薦序:友誼的發生、存在與逝去/林秀嫚
前言
1 朋友為什麼重要?
2 鄧巴數字
3 大腦與朋友
4 朋友圈
5 你的社交指紋
6 心智能力與朋友
7 時間和觸摸的魔力
8 鞏固友誼的聯結
9 友誼的語言
10 同質性與友誼的七大支柱
11 信任與友誼
12 友誼的浪漫關係
13 友誼的性別差異
14 為什麼友誼會結束?
15 老後的友誼
16 網上好友
延伸閱讀
 
 
 

推薦序

友誼的發生、存在與逝去
林秀嫚


  在《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這本書中,作者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兼顧人類以外的靈長類(猿與猴)的社會現象下,從生理與心理等面向出發,來討論朋友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在第1章〈朋友為什麼重要?〉中,鄧巴就開宗明義地述及「友誼和寂寞是一體兩面,在人生的旅程上,我們總在兩者之間徘徊」、「孤獨成了現代的致命疾病,迅速取代其他更常見的病痛,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我們並不確切了解友誼怎麼會帶來這些健康的好處,但有幾種可能都會奏效。一種是在你生病時,朋友會送雞湯來探視,並關懷照顧你。⋯⋯另一個原因是朋友來訪時,會讓你振作,使你心理上感覺更好,⋯⋯可能與大腦的腦內啡(endorphin)系統有關。」

  所以哪些人會被我們定義為朋友?在一生中的特定時間內,我們會有幾位朋友?不同的年齡、性別或是性格是否擁有不同數量的朋友?喜歡上網的人是否朋友數比較多?這些都有在這本書中被討論到,其中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鄧巴數字」。鄧巴數字一般介於100 至250之間,但典型規模在150左右,基本上它與個人所擁有的資源有關,因為個人的資源有限,因此我們可以付出的關係或社交網絡就會進行篩選,也因此,依資源分配(熟悉度),我們可以將朋友劃分成莫逆之交(5人)、親密朋友(15人)、普通朋友(150人)、熟人(500人)、叫得出名字的朋友(1500人)。而隨著時間的遷移,這些人的面孔會在這個社交圈中產生變化,大抵只有最中心的5人(莫逆之交)不太會產生變化。

  除了性別、年齡、個性、資源、時間等外顯性因素,朋友交往的數量也與大腦相關。以瓊安.鮑威爾(Joanne Powell)的研究為例,她指出:朋友比較多的人往往和社交技巧有關的大腦區域就愈大(包括前額葉皮質、顳葉、顳頂交界處),但又以前額葉皮質的關係最強。除此之外,性別也與大腦的生理現象有了交叉作用,舉例來說,依同齡人來論,因男性體型往往大於女性而導致男性的大腦也較大,但是,女性卻多半有較多的蛋白質與前額葉皮質。1980年代,貝瑞.凱弗恩(Barry Keverne)即發現:我們擁有的新皮質似乎遺傳自母親的基因,而大腦的情緒機器卻來自父親的基因。

  觸覺在人際關係中亦占了一項重要角色。以在猿猴身上可以看到的、具有社交性的梳理(grooming)為例,它是構成靈長類友誼和運作的基礎。互相梳理使友誼間的信任與義務逐建形成並建立關係,而這種相互相理的行為啟動了我們的腦內啡系統。大腦吸收腦內啡,而腦內啡的化學性質類似嗎啡,其作用更甚於嗎啡30倍,因此導致我們上癮而產生放鬆感,讓相關的人有了強烈的親密關係和信任感。此時,時間又以不容置疑的方式決定了腦內啡的流量。

  釋放腦內啡的機制還有很多,如開懷大笑與餐宴。笑是人類普遍有的現象,我們從嬰兒期就會笑,而且笑是具有傳染性的,以珊卓拉.麥尼南(Sandra Manninen)與羅瑞.努曼瑪(Lauri Nummenmaa)所做的腦部造影研究為例,笑確實會使大腦充斥著腦內啡。餐宴或者說進食也具有相同的效果,因為攝食與消化產生的熱量,外加餐後的飽食感,多半會觸發腦內啡的分泌。換言之,笑與餐宴等行為成為啟動腦內啡系統以連結社群的一部分,同時,這些共享的情緒經驗就成為鞏固友誼的重要因子。

  當然,溝通也很重要。不論是聲音、手勢或肢體動作所傳遞的語言訊息都必須確保其對象是所要針對的個體,並被對方接收,因此,維持成功的對話也就要求高度的心智技巧,也就是說,語言的複雜性會隨著社群的規模而改變,所以對話的脈絡性在認知上也比我們想像的繁重。在另一個層次上,我們還會利用語言來說故事,而故事、傳說、神話等主題(或事件)就會將一群人串聯在一起,並形成新的社群。而這一點說明了友誼於同質性上的重要性。舉例來說,我們會因為相同的語言、家鄉、教育和職業經驗、嗜好與興趣、世界觀等因素而結交為友,換句話說,也就是物以類聚。

  除了友誼的開始、進行與轉化,友誼也會結束,其方式不外乎逐漸凋零或災難性的破裂。破壞的原因可以存在於親屬間、兩性間,而破壞的程度也會隨著年齡而增加。欺騙或背叛也會造成友誼變質,但其發生的頻率於目前的資料來說,尚是一個未知數,另外,雖然說謊不是一項令人稱讚的特質,但某些形式的說謊確實可以使社區內的交流更加順利。

  綜合上述所論,《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這本書依據心理與生理、個人與社會,兒童與老年、面對面與網路等各個面向來討論友誼的發生、存在與逝去。許多人的研究分析被引用,樣本的採樣與分析多是大量而多樣化的,不同於我們一般以為的:朋友是社會性行為,在作者羅賓.鄧巴的眼中,朋友的形成其實需要一種跨領域的研究與分析,它需要心理學、社會學、醫學、神經學、靈長類研究等等多樣化的科學來加以說明。對生物多樣性有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真的值得一閱!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0865349
  • 叢書系列:生命講堂
  • 規格:平裝 / 376頁 / 15.5 x 22 x 2.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1 朋友為什麼重要?

30多歲的記者瑪麗亞.萊利(Maria Lally)描述了她搬離大都市的經驗。自投身職場以來,她一直都很喜歡熙熙攘攘的倫敦生活,然而當了媽媽之後,為了孩子,她搬到郊區薩里(Surrey,倫敦西南約48公里)過比較安靜的日子。她很快就發現,她非但不認識村子裡的任何人,而且也很難結交朋友,因為其他人早就已經建立了長久的友誼。她寫道:「我清楚地記得,在聽到兩名女子相約喝咖啡時,我差點就哭了出來……」我們大部分人都能體會這樣的經驗。有很多時候,我們似乎都像維多利亞時代寂寞的流浪兒一樣,站在屋外,透過水汽氤氳的窗戶,凝視著充滿歡聲笑語舒適溫暖的房間,看著屋裡的人快樂地面對一種或另一種關係。

友誼和寂寞是一體的兩面,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總在兩者之間徘徊。這十多年來醫學界的研究人員感到驚奇的是,友誼竟有這麼大的影響──不只我們的幸福快樂,健康福祉,甚至連我們的壽命長短,都受到友誼的主宰。我們不太能應付孤立隔離。然而友誼是雙向的過程,需要雙方理性地相互適應,彼此包容,願意留時間給對方。這點在現代世界中尤其明顯。就在我們認為社交生活再好不過的時候,卻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孤獨的時疫。

「十一鬍子月基金會」(Movember Foundation)2014年委託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近4千名澳洲男性後報告說,朋友很少和社會支持低的男性精神困擾最嚴重,尤其是友誼只建立在如運動等共同興趣上的人更為脆弱:在社團成員結婚生子或搬遷分散後,剩下的人失去了朋友,而這些朋友很難取代。孤獨成了現代的致命疾病,迅速取代其他更常見的病痛,成為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為什麼如此?或許我們該反過來說:如果你還不相信友誼對你有益,那麼讓我看看能不能用這本書說服你。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用閱讀傳遞正能量!圓神電子書全書系,三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自然生態展(止)
  • 運動瘦身展(止)
  • 考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