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對美食有愛
住在台灣的人很有口福,像我只是待在家裡,門口就會有賣冰、賣香腸、賣豬血湯的推車來吆喝,這些音聲與味道,是我童年愉悅的泉源。人在客廳坐,爸爸就提了一大袋麵包回來,說是去修理烤箱時老闆送的。此時,廚房傳來一股爆香味,媽媽斟醬油入鍋正在炒米篩目,要給我和弟弟當午後點心,我們做孩子的真有口福。
最期待阿媽家辦桌,在農村廣闊的埕中,看一盤盤菜餚端上,孩子們玩冰桶裡的汽水罐,長輩喊酒拳喊破天,好喜歡這樣的人情味。同樣,在我們民雄的市場與廟旁,小吃攤食客也是這麼豪爽。吃不只是吃,還是種氣氛,我相當享受,享受爸爸帶我們去嘉義市,到某家生意好得不得了的餐廳,和朋友喝酒聊天,什麼話都敢說,什麼菜都點來吃,海派歡暢,這就是飄撇(phiau-phiat)。
台語此詞不只形容人瀟灑帥氣,也是台灣味那種隨意不拘束、又熱烈又滿足的氛圍。帶著男子的氣魄四處走跳,我南北各地奔波就為那迷死人的味道,這就是台味飄撇。
品嚐庶民飲食,總要經歷周折,親身來到食好料的所在(tsia̍h hó-liāu ê sóo-tsāi),坐在美食第一排,才道地夠味。且先放下手機,打開五感,捕捉現場的風景,觀察師傅的烹調動作,好好享用眼前這道料理。靈感來時溫柔寫詩,若困惑質疑連發,表示正在找尋氣味的核心。
我將這二十多年徵逐美食的心得,連同小時候的回憶,寫成這本《台味飄撇:食好料的所在》。人的喜好往往來自童年經驗,第一輯寫故鄉民雄與嘉義市,是我舌頭的原廠設定。第二輯從高雄、府城、彰化一路往北,到台北市、基隆,最遠至日本廣島,坐在飲食的搖滾區,沉浸於立體感環繞的空間,研究料理食材,看客人與老闆互動,勾勒城市鄉鎮風土,探討地理空間的特性。第三輯以某食物為發想,展開思考與連結。第四輯則在不疑中有疑,將這些小問題結成一面網,捕捉生活中的錯謬與有趣。
我嗜吃的食物多在河洛人的聚落,這些市井食肆主要通行台語,得據此語言的脈絡來思考名稱來源、煮食手藝、發展轉變等,才不會竹篙鬥菜刀(tik-ko tàu tshài-to,張冠李戴)。內文敘述使用華語,若標粗體字,表示為台語,亦標示羅馬字明辨發音。台語漢字依照教育部辭典制定的標準,未有定論者,如肉 sò 飯的 sò,漢字暫用肉「燥」飯。
除了有兩篇發表在《皇冠雜誌》,特別感謝時任《幼獅文藝》主編的作家馬翊航,二○二○年邀請順聰開專欄,連載一年的「點心筋肉」,點燃我書寫飲食的熱情。更要感謝遠流出版公司,是黃靜宜總編輯與蔡昀臻主編專業細心的指引,讓我得以踏實來完成作品。
這是我前半生的飲食體會,一本愛與殘缺的報告書。
說愛,因只寫我熱愛的品項,熱愛過頭不免有偏見;說殘缺,乃全台四處踏查,有太多太多的隱食仍未嚐。台灣的小吃攤,就像手機電池是有壽命的,因主客觀環境變動,遷移了位置,換手經營,甚至走入歷史。用料、手法、口味會變,各人體會也不同,難免有主觀感受,若有出入與錯誤,還望讀者包涵。
這本書和我之前的著作相當不同,是在攤子店內找靈感、寫筆記,邊吃邊想邊整理的,文章完成後,再回到吧台前、飯桌上校對,可說是移動式寫作。謹以此銘記我個人的體驗,目睹之連續動態,靈光一閃抓拍,奇思妙想天馬行空。這份美食清單若能觸動您的味覺,進而去思考飲食與己身的關係,讓五感與美好連結,就會越讀越有味。最後,我這位飄撇的男子,要向台灣美食告白:
多謝恁,幸福阮的喙舌和胃,予日子豐沛閣歡喜。
感謝您,讓我們舌胃幸福,生活過得豐富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