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我的孩子是憂鬱,還是不開心?:變懶、易怒、冷漠、抗壓性低?這是少年的必經過程,還是情緒生病了?二者都需要辨識與處理

我的孩子是憂鬱,還是不開心?:變懶、易怒、冷漠、抗壓性低?這是少年的必經過程,還是情緒生病了?二者都需要辨識與處理

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

  • 定價:390
  • 優惠價:9351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332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不要老是找藉口不去上學,你就是懶而已!」
  ◎「我沒給孩子壓力呀!是他對自己要求比較高。」
  ◎「我也想給孩子建議呀,但不管我說啥,他都回我『沒用』。」
  ◎「小孩的生活就是學校和家裡,這麼單純,怎麼可能得憂鬱症?」
  
  當孩子走到失眠、自閉、厭學甚至有輕生念頭,開始對外求助時,
  父母第一時間的抱怨多半是:「你什麼都不和我說!」
  另一頭是氣得說不出話的孩子:「我跟你們說過了,但你們聽了嗎?」
 
  這就是作者楊意的心理諮商室,最常出現的場景──
  孩子憂鬱了,父母卻以為他只是耍脾氣、不開心!
  
  作者楊意為康乃爾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
  多次受邀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以青少年心理為主題演講,
  擅長憂鬱症、焦慮症、家庭關係、多元文化方面的心理諮商與治療。
  
  她在書中結合臨床和生活事例,為家長解答情緒障礙的各種困惑,
  變懶、易怒、冷漠、說出或寫出胡思亂想的念頭、抗壓性低?
  這是少年的必經過程,還是情緒真的生病了?
  
  ◎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障礙
  ‧經常哭、不吃飯、不理人、愛胡思亂想,可能是進入了青春期,
  若持續一段時間(至少兩週),
  且面對愛好、娛樂,感受不到樂趣,就可能有憂鬱症傾向。
 
  「易怒」也是重要指標。如何判斷是憂鬱還是單純壞脾氣?
  本書提供六點參考方向。
 
好評推薦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知名兒童專注力發展專家/張旭鎧(阿鎧老師)
  基隆市東光國小校長/顏安秀
 
  這本書出自富有臨床經驗、訓練扎實的人之筆,內容點出為人父母面對的關鍵性問題,針對父母常犯的錯,提供實用、詳細、極具洞見的解決方案。──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副教授,麻省總醫院憂鬱症臨床和研究專案主任/楊世賢
 
  楊意博士作為受過系統訓練的心理治療師,從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的角度來介紹憂鬱症,非常有系統、仔細,既講究科學心理學的實證,同時又有人文心理學的溫度。──醫學博士,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趙旭東
 
  這本書是照進黑暗的一束光,它既可以照亮孩子,也可以照亮養育者。──史丹佛整合醫學中心臨床副教授及正念專案主任、《正念父母心》譯者/童慧琦
 
  ‧不寫作業、成績退步,看起來在偷懶──憂鬱症跟懶差在哪?
  某些症狀是懶惰者不會出現的,包括憂傷、自責,甚至幻聽或幻覺;
  此外,懶會貪睡,但憂鬱症既可能貪睡,更會失眠。
 
  ‧「我沒給孩子壓力呀!是他對自己要求比較高。」
  是你沒對孩子施加壓力,還是你沒意識到自己對他們施加的壓力?
  別再說「我為你好」,而是要變成「我和你關係好」。 
 
  ◎拯救在憂鬱危機邊緣的孩子
  「我想和孩子交流,但他一回家就關在房間裡。」怎麼讓他知道我關心他?
  不管給孩子什麼建議,他都說「沒用」。如何讓他願意和父母溝通?
  孩子過度追求完美,對學業、同儕關係感到焦慮。如何引導他調節情緒?
  
  當孩子從父母身上獲得溫暖,不僅能平復他的不安,更能體會──
  原來,最愛我的人,真能幫助我。
  
  我的孩子是憂鬱,還是不開心?
  康乃爾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給父母的建議。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意
 
  臨床心理學家、督導。武漢大學法學、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雙學士,牛津大學實驗心理學碩士,康乃爾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哈佛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臨床心理學博士後。
 
  曾就職於哈佛大學醫學院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哈佛大學醫學院劍橋健康聯盟。曾就職的其他臨床部門包括大學心理諮詢中心、精神科急診病房、精神科慢性療養病房,以及社區精神健康中心。
 
  現於美國獨立執業,為心理治療師和督導師提供督導,擅長憂鬱症、焦慮症、家庭關係、多元文化方面的心理諮商與治療。曾受邀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十一學校、華南師大附中等學校,進行青少年及成年初期心理健康方面的演講。
 
  微信公眾號「楊意談心」,網站DrYiYang.com。
 

目錄

推薦序一 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王意中
推薦序二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走出陰霾/張旭鎧(阿鎧老師)
推薦序三 用愛與方法,帶孩子遠離憂鬱/顏安秀
前言 孩子憂鬱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
 
第一部 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障礙
1小孩生活簡單,懂什麼憂鬱症? 2「不要胡思亂想,你就是懶!」
3「我沒有給孩子壓力呀!」
4孩子憂鬱了,該如何幫他?
5以痛療傷──聽到孩子的求救信號
 
第二部 拯救在憂鬱危機邊緣的孩子
6從「我是為你好」,走向「我和你關係好」 7所有的情緒都能被允許
8走出舒適區,走向學習區
9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10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結語 父母的協助永遠不可替代
致謝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
 
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所有情緒都可以被允許存在,憂鬱也不例外。然而,當情況嚴重到演變成憂鬱症,就不能再視為理所當然。
  孩子從憂鬱走向憂鬱症的過程中,父母是否能事先察覺到,孩子的情緒有哪裡不對勁?是否聆聽到孩子正在求救?
 
  我在從事兒童心理諮商與治療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青少年為憂鬱症所困。他們長期情緒低落,對原本感到有趣的事物失去興趣;精神渙散,且經常猶豫不決,很難做決定;充滿負面想法,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餘的存在;總是出現想自殺的念頭;時常失眠,或容易在睡夢中清醒,又或嗜睡;食慾降低導致體重明顯下降,或暴飲暴食造成體重明顯上升。
 
  這些指標在在顯示孩子的心理生病了,他被憂鬱症的烏雲籠罩,時常感到窒息。若父母不理解孩子,很容易以為過一陣子,他的心情就會變好,殊不知孩子正被痛苦吞噬。
 
  此時,父母不能期待孩子主動開口求助,因為他往往也不理解,為何自己會陷入如此困境。而本書能幫助父母更加了解憂鬱症,察覺到孩子的異樣,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如果孩子遭受憂鬱症侵襲,本書也提供充分的指引,協助家長扮演溫暖的陪伴者,讓孩子了解他不是一個人、不是被這個世界冷落的人。
 
  當爸媽引領孩子躲過憂鬱症的風暴,孩子便能在成長過程中看見希望。
 
推薦序二
 
讓我們一起陪伴和引導孩子走出陰霾
知名兒童專注力發展專家/張旭鎧(阿鎧老師)
 
  回想起我剛踏入臨床領域的那幾年,那是充滿挑戰與學習的時光。
 
  過去在一次聚會中,透過朋友介紹,我認識了阿宏。當他得知我是職能治療師,專長是專注力訓練時,他迫不及待的把我拉到一旁,開始講述他兒子小傑的故事。
 
  小傑是他的大兒子,當時正在為國中會考做準備。但隨著課業壓力增加,小傑變得難以集中注意力,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在家,他都顯得心不在焉。阿宏的話語中充滿焦急和無奈,他提到小傑經常坐在家裡,眼睛盯著電視螢幕,卻對周圍的一切毫無反應。
 
  我後來接受阿宏的邀請,到他家進行家訪。小傑的母親開門迎接,家中的氣氛似乎有些緊張。不久,我親耳聽到阿宏嚴厲的指責小傑。他對於小傑連最基本的家務事都處理不好感到失望,而小傑只是默默的重新排列放錯的餐具。
 
  小傑的外貌和我預想中的形象大相逕庭,他並非身形瘦小、面容憔悴,而是如同被灌飽氣的氣球──受到壓力影響,他只有靠「吃」才能獲得短暫的愉悅。這時我想,會不會是垃圾食物導致小傑變得不專心?阿宏透露,小傑除了在學習上漫不經心,面對他過去喜愛的活動也無法引起他的興趣。
 
  後來在小傑的同意下,我參觀了他的房間。一走進去,就被一片黑暗震撼──牆壁、天花板乃至地板,都被漆成黑色。小傑似乎對此感到自豪,而對於這樣的環境,我選擇給予中立的回應,這也促使他願意開口和我聊天。
 
  與小傑的對話中,我努力聚焦於他的內心世界和注意力問題,同時也在思考他生活中的飲食習慣,是否可能對注意力有所影響。我們後來約好,在另一天進行更詳細的評估。
 
  在評估過程中,我發現小傑並沒有顯著的注意力缺失症狀,於是我推薦他尋求更專業精神科醫師的幫助。同時我也應小傑的請求,每週定時到訪,僅是為了陪伴和交談。阿宏告訴我,自從我開始定期訪問後,小傑的情緒明顯變得比較穩定,專注力也有所提升。
 
  然而數週後,阿宏告訴我──小傑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從那一刻起,我與阿宏開始了陪伴和引導小傑走出陰霾的旅程,同時致力於改變阿宏對於教育和溝通方式的認知。
 
  如今翻閱這本書,我不禁想到,若當初阿宏和我能接觸到這樣的資源,或許在陪伴小傑的道路上會少一些坎坷。本書不只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和案例,也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在青少年憂鬱症防治路上,不斷摸索的家庭和專業人員。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力量,並支持和理解正在成長路上的孩子。
 
推薦序三
 
用愛與方法,帶孩子遠離憂鬱
基隆市東光國小校長/顏安秀
 
  新冠肺炎疫情雖已趨緩,人們的生活也逐漸回到疫情前的樣態,但有些影響已經形成──根據國外調查,有三分之二的年輕人認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另外,根據2023年董氏基金會調查,臺灣有將近14%的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當我們的孩子不開心、情緒不穩定、易怒、討厭學習、厭惡社交,此時是青春期荷爾蒙作祟,還是他們已經走向憂鬱了?
 
  辨識孩子的情緒問題是否需要幫助,是父母的責任。但大部分的父母不了解憂鬱症,不知道如何釐清症狀,也不了解怎麼協助一個毫無生氣、甚至憂鬱到自殘的孩子。而《我的孩子是憂鬱,還是不開心?》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判斷症狀、理解憂鬱症、聽到孩子的求救訊號,甚至協助孩子改善問題。
 
  當孩子出現異樣時,家長會想先確認,孩子是不是患上憂鬱症了?作者在書中提出十大症狀,如情緒低落、自我價值低下、睡眠障礙、精神活動過度活躍或減退等,這十種症狀只要存在至少五個,且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發生,並持續兩週以上,那就是孩子在發出警訊。這時,爸媽若沒有支持與接納孩子,很可能會把孩子推得更遠。面對憂鬱症,絕不是從「孩子有問題」下手;應該從「親子關係是不是發生問題」的角度思考,促使親子關係往好的方向改變。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循序漸進的說明「孩子憂鬱了,怎麼辦」跟「預防孩子憂鬱,怎麼做」。核心重點在於,就算孩子罹患憂鬱症,已有專業人士協助,但父母的作用還是不可替代,因為愛能平復孩子的不安、自我懷疑或否定,是帶孩子走出憂鬱的關鍵。
 
  書中花極大的篇幅,告訴父母怎麼思考、怎麼做,以避開大部分父母都會犯的錯。不只將青少年帶出憂鬱症泥淖,更幫助父母省思如何和孩子溝通互動。本書也告訴家長,只有愛孩子是不夠的,必須加上方法,提供有效的幫助;當親子關係變好,才有機會幫孩子培養正向穩定的情緒,並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所以,家長別再老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上,只有在「我和你關係好」的狀態下,真正看見、欣賞和信任孩子,才能創造出理想的親子關係,間接為孩子培養健康的人際關係、自我認知,也才能不再為憂鬱所困。

前言
 
孩子憂鬱了,我卻以為他只是不開心
 
  這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媽媽上班、做家務、接送孩子,每天都很忙碌,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連散步也是出於帶孩子出門運動的目的去做。爸爸工作非常繁忙,脾氣有些暴躁,跟家人說話的語氣像對待部屬一樣,但一有時間就會帶家人外出遊玩。孩子就讀高一,從小到大,所有衣食住行、考試、競賽、升學等事情,主要都是由媽媽負責。媽媽細心照顧孩子,但容易感到焦慮,孩子總嫌她嘮叨。這位媽媽雖然不是完美的母親,然而仍認真努力的做好每件事。
 
  某一天,媽媽收到班導師的訊息,提到孩子「上課狀態越來越差,時常分心、發呆,經常看見她兩眼放空的狀態」。後來,媽媽震驚的發現,孩子大腿內側有幾條未癒合的割痕。當她問孩子割痕是怎麼回事時,孩子給了讓她害怕的回答──「我想休學」。這位媽媽把孩子的事想了又想,為孩子預約心理諮商,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如果什麼都不做,我害怕會家破人亡。」
 
  當我和這位媽媽回顧孩子的情況時,她說:「我的孩子憂鬱了,我卻以為她只是不開心……但我沒辦法,只能流淚。我明明是最愛她的人,卻保護不了她,感覺正在失去她,我好害怕,我需要有人教我怎麼幫孩子,孩子需要我。」
 
  爸爸說:「我們一心為她好,她卻好不起來,反而越來越糟糕。不管我給她什麼建議,她都會說『沒用』,還會邊哭邊說我不理解她。我安慰她『沒事的,會好起來的』,她又認為我不重視她。我的孩子怎麼變成這樣?我承認我有些逃避,害怕見到她,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也承認我很憤怒,憂鬱症把整個家都毀了。」這些話語,道出了成千上萬父母的心聲。
 
  家庭的幫助不可或缺
 
  近年來,憂鬱症患病率普遍上升。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憂鬱症檢出率為24.6%,每十個高中生裡,就有一人已經達到了重度憂鬱的程度。北京大學有關中國家庭的追蹤調查資料也顯示,每四個中國家庭中,約有一個家庭的兒童或青少年有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按:根據董氏基金會2023年調查,臺灣有13.8%青少年「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
 
  有些孩子正經歷憂鬱症,更有許多孩子雖然尚未達到診斷標準,但已出現部分症狀,處於亞臨床憂鬱的狀態,若不積極干預或干預不力,容易導致憂鬱症發作。若在兒童、青少年和成年初期發作,屬於早發性憂鬱症,必須高度重視。
 
  比較不同年齡階段,我們發現憂鬱症越早發作,伴隨的後果越嚴重,包括終身未婚、職業能力和社交能力受損更嚴重、生活品質更低、症狀嚴重程度更高、對生活和自我的看法更負面、人格障礙發病率更高、憂鬱症發作和自殺企圖出現得更加頻繁。憂鬱症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破壞他的人生規畫,甚至讓他變成自己都厭惡的樣子。父母看在眼裡,心痛、焦急、恐懼,甚至也會陷入憂鬱。
 
  孩子罹患憂鬱症不一定是父母的錯,然而防治一定是父母的責任。我承認大部分憂鬱症需要專業治療,但家庭的幫助仍不可或缺,而且是專業人士無法代替的。令人感嘆的是,許多家庭無法發揮防治的作用。
 
  僅以我的臨床工作為參考,無論是女生還是男生、國內還是國外,不同年齡的憂鬱症患者有著不同的故事,但有三點是相同的。
 
  第一,他們都默默忍受著憂鬱症之苦。第二,他們講述有關父母如何幫自己的故事時,耐人尋味、令人難過。數不清有多少次,我不由自主的感嘆,要是他們的父母能聽到這些話該有多好。另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也就是第三個相同之處:他們的父母恐怕不會從孩子口中聽到這些話,因為這些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已出現斷層。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有人過於繁忙無暇照顧孩子、有人關心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幫他,或因為孩子的問題隱藏得深而未察覺;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有人不願與父母溝通、有人想說但不知道該如何說,或說過但因父母的反應而受傷。
 
  絕大多數的父母把孩子當作生命的重心,甚至是全部,而且他們可能只擁有這麼一個孩子。當孩子走到失眠、自閉、厭學甚至輕生的地步時,怎能不令人焦慮?一邊是父母向孩子抱怨:「你什麼都不和我們說!」一邊是孩子氣得說不出話來:「我和你們說了,但你們聽了嗎?」
  
  將責任歸咎於任何一方都是不理性的,還會激起不必要的情緒。因此,我希望大家從「對或錯、好或壞」的對立思維中走出來,把焦點投向更有意義的事上──如何面對、理解和改善。父母是最愛孩子的人,因此協助父母幫助孩子,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
 
  原來最愛我的人,真能幫助我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前面談「孩子憂鬱了,怎麼辦」(第一部「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障礙」),後面談「預防孩子憂鬱,怎麼做」(第二部「拯救在憂鬱危機邊緣的孩子」)。
 
  讀完第一部後,你會認識憂鬱症的症狀、種類、嚴重性,能全面看待形成原因,從年齡、性別、人格特質、教養方式、學業壓力、父母期待等角度,深入理解導致孩子憂鬱症的因素,以及早避開大部分父母易犯的錯。
 
  第二部談預防憂鬱症的始發與復發。憂鬱症對孩子的日常生活造成許多方面的損害,包括情緒變得低落且不穩定、認知消極而脫離現實、人際關係惡化、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弱、自我價值感降低、身體虛弱易患病。
 
  父母通常對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會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在改善孩子的人際關係、情緒、認知、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價值感方面,則還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因此第二部主要從這五個方面,來談如何預防憂鬱症。
 
  先建立足夠好的關係,不期待孩子和同伴、老師、他人的關係變好,而是先從改善親子關係入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孩子的人際關係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所改善,孩子的社會支援系統就會更加完善。當我們和孩子的關係變好,孩子才願意接受我們的幫助。
 
  以足夠好的關係為基礎,接下來還要幫助孩子培養正向穩定的情緒、積極務實的認知、改善問題的能力和健康的自我價值感。這些需要透過父母和孩子在心態與行為上的轉變來實現,我會在後續章節中一一討論。
 
  讀完本書,你會認識到為什麼「我是為你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做到「我和你關係好」。你會掌握到幫孩子增加感恩、調節焦慮、減少自厭、穩定情緒的方法,有能力處理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會更加接納、欣賞、信任孩子,從而提升他的自我價值感。
 
  本書是一座連結孩子與父母的橋梁。很多憂鬱症孩子的父母,都感到「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沒用」,雖然父母一片好意,但孩子聽起來是紙上談兵。究竟他需要什麼樣的幫助?這本書就在幫孩子發聲,尤其是在憂鬱症邊緣徘徊、谷底掙扎的孩子。你可以把我的話當作孩子心裡話的「轉述」,我還會抽絲剝繭,分析發生了什麼、如何在困難中找到希望與方向。本書也會幫助父母,聽到孩子想說卻沒說的話。
 
  如果用一個公式定義這本書,那就是「愛+方法=幫助」,在很多家庭中,愛是足夠的,但須增加方法。具體而言,是了解憂鬱症和相關心理學的理論,根據不同情況運用應對的方法。你不必擔心這本書沒有用或不好懂,它是務實、全面、經過檢驗的,是我研究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以及在臨床實務中防治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的經驗合集。由淺入深,有理論、有方法、有練習。
 
  閱讀並實踐這本書中的內容,你不僅能幫到孩子,而且清楚知道是什麼幫助了孩子。每一個父母的成長,都在向其他父母傳播希望,也平復著所有孩子心底的不安──原來最愛我的人,真的能幫助我。
 
  雖然我希望能對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的防治做出系統性的講解,盡可能明確的指出方向,提供許多方法,但無法做到盡善盡美。如果你發現本書的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82574
  • 叢書系列:issue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小孩子怎麼可能得憂鬱症?」
 
有人會說:「小孩子怎麼可能得憂鬱症?」這不僅使普通人困惑,而且在臨床和學術界,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也曾長期得不到承認。首先,兒童精神病學本身就是一門相當年輕的學科,在1930年代才誕生。然後,從1970年代開始,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才被逐漸接受並被視為真實存在的疾病,在臨床上得到承認,在學術上得到廣泛的研究。如今,憂鬱症已經成為青少年面臨最普遍和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在2005至2015年的10年間,憂鬱症的發病率增長了18%,憂鬱症患者中有半數在14歲以前就已出現相關症狀,但多數人未被發現,沒有及時被重視,也沒有得到治療。憂鬱症成了精神失能(mental disability)和身體失能(physical disability)的首要原因。
 
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發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心理教育普及、精神衛生意識增強、醫療條件提高,使得許多原本隱蔽的憂鬱症案例得以被發現;另一方面,高度緊張的社會環境、日益激烈的學業競爭、加速擴大的親子代溝,以及追求快感又充滿霸凌的網路世界、社群媒體、線上遊戲等,都增加了當今兒童和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兒童和青少年憂鬱症,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特點。在兒童期,即小學階段(6至12歲),多表現為:經常無故頭痛、肚子痛或其他身體不適;過度的焦慮、擔憂;沒人招惹就產生敵意和突然表現出攻擊性言行,經常不聽話、發脾氣;呈現出悲傷或無助的言行,愛流淚;低自尊;過度敏感、情緒起伏大;明顯的體重增加或減少;作息發生變化;不想上學,經常曠課;學校表現變差;過度活躍、多動;社交減少,對和別人玩耍幾乎沒有興趣,與人溝通的狀態差;有離家出走的想法或嘗試;開始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想法。
 
兒童期憂鬱症有三大特點。第一,因為孩子對情緒識別和表達的能力有限,他可能沒有憂鬱症的概念,即使有部分概念也可能無法意識到自己患病了,所以很難聽到孩子直接以語言表達「爸爸媽媽,我得憂鬱症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透過身體語言來表達,這又存在性別差異。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用閱讀傳遞正能量!圓神電子書全書系,三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兒童自然生態展(止)
  • 運動瘦身展(止)
  • 考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