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的成績單,
當成自己的成績單。
●聯合推薦:國中教師、高中教師、大學教授、諮商心理師、親子教養作家、親職教育講師。
/
教育部統計,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八倍,
補習班前線,一班有近三成孩子看身心科。
手機成癮、學生過勞、動力喪失、神童焦慮、比較成癮、成績競逐、優秀標籤、
否定標籤、自我貶低、挑剔教養、偏心悲劇、溝通斷裂、選組迷思、羞辱創傷……
比起擔憂成績問題,更重要的是探究在成績背後,
究竟是「什麼」讓孩子出了問題。
/
●母親持刀威脅兒子「不考醫科,我就跟你同歸於盡」;少年意圖舉刀自刎,最後一名的他,父親在成績單大大寫下「丟臉」兩個字。
●學霸考全校第二,母親埋怨補習班沒教好,害孩子沒拿第一;女孩考三十八分,進步了十分,爸媽罵她是賠錢貨、只配睡垃圾桶。
●父親極力栽培、跳級補習的小神童,有天失控地對爸爸大吼:「我要殺了你!」
●在校受挫、補習壓迫,回家繼續承受「你很爛」的責罵,自信全失的孩子只能遁入手機,逃離分數、比較、榜單的層層夾殺……
一週跑三家補習的小學生問:「我得這樣考試考多久?」
沒考到爸媽要的成績,學生崩潰:「我活著有什麼意義?!」
逼孩子一直「贏」,但贏的標準是什麼?終線在哪裡?
想要贏的人,到底是誰?
身處補教最前線,近二十年來,種種教育怪象在張祐嘉眼前輪番搬演,不計其數的孩子從教育高塔墜落,來不及被接住……
教育本應是昇華可塑性、構築夢想的殿堂,卻在社會及家庭的扭曲壓力下,變形成殘酷的修羅場,一個孩子的成長竟成了以成績決定人格,無休止的痛苦學習。大人膜拜高分,卻漠視問題的「根源」,還會有多少孩子成為榜單祭品?
沒有分數值得拿親子關係換,一生的學習更不該被考試綁架。請多給孩子等待的時間,凝神注視孩子真實的模樣,陪伴著他們,穩妥地走往自己的方向──
在一切來得及以前。
本書特色
●資深高中英文補教名師,深入論述二十年近身觀察、親身接觸的教育怪象與實際案例。
●.永無止境的神童焦慮:「我們幾個資優生家長的小孩都是這樣栽培的,不提早布局的話,長大會輸給別人。」
.被分數吞噬的孩子:學生懵懂地被推去攀爬教育的高塔,想要當爸媽心中優秀的孩子。爬著爬著,還沒搞清楚人生是怎麼一回事,便硬生生地摔下,而身邊他信賴的大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接住他。
.手機成癮:折磨人的考試、墜入低分地獄,加上失去了家裡的情感支持,孩子只能躲進手機世界,麻痺自己。手機給了他久違的歸屬感。
●孩子的成績出問題,若沒找出背後的「病因」,光是死命地輔導、責罵、刷題,根本沒效。
●建立在痛苦上的學習,不是真的學習。沒有以興趣支撐的學習,不可能持久。
●張祐嘉(楊陽老師)(摘自本書後記):
很無奈的是,我寫進書裡的警世故事,有許多仍是現在進行式。每天在教室看到類似的事情發生,我常想:在這座競逐成績的修羅場上,老師、學生與家長三方,究竟有誰是贏家?
期許這本書能幫助家長們避開親子教養的地雷,在教養的路上順利、平安。也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在暗夜書桌前逐漸枯萎的同學,得到些許的療癒。
同學們若有緣讀到此,如果需要幫忙,請一定記得要找可以信賴的友善大人求救,千萬不要自己一個人把問題越想越糟。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摘自本書推薦序):
這本書的好多地方,都處處重擊我的心!這些案例故事如同當頭棒喝,因為,我們都可能被焦慮所驅使,不小心就成為這樣的父母。其實,父母也很可能帶著自己的「學習創傷」一路走到現在,一不小心,也造成孩子的「學習創傷」。唯有父母能先覺察自己的內在焦慮,試著安頓自己的心,才能真正靠近孩子,陪孩子好好走這段路。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教師)(摘自本書推薦序):
懇請關心臺灣教育與未來的朋友們翻開這本書,一起好好思考,臺灣社會及家庭的價值觀是否已扭曲變形?分數值得拿親子關係去換嗎?逼孩子一直「贏」,但「贏」的盡頭到底在哪裡?或許當我們開始閱讀這本書,因此願意改變沉痾的教育現狀,我們才能慢慢看見孩子幸福的未來。
專家推薦
●專序推薦: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
蔡淇華(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教師)
●聯合推薦:
王文仁(虎尾科大語言中心教授/「文科教授跨域國文學習筆記」粉絲頁)
尚瑞君(暢銷作家/講師)
洛洛老師(國中教師/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