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大展_領券
內容連載 頁數 2/8

◎管理的應用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尋尋覓覓管理的真理,如今,該是我們了解「管理既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種專業」的時候了。管理是一種實務,透過經驗的累積,根源於背景脈絡中,需要因地制宜。

管理肯定不是一門科學。科學是透過研究來開發系統化的知識;管理則是為了促進組織內的任務完成,幾乎與科學無關。管理甚至稱不上是應用科學,因為應用科學還是一種科學。不過,管理的確需要應用到科學──管理者必須應用他們獲得的一切知識,他們也會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分析。(這裡的科學方法是指科學證明,而非科學發現)

事實上,有效的管理比較依賴巧思,尤其仰仗技藝。巧思是憑直覺產生的「洞見」和「遠見」。

組織裡可以列入計畫的工作大多不需管理者費心,交由專業人士來處理就行了。如此一來,管理者手上所剩的大多是繁雜的事情,例如棘手的問題、複雜的關係。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實務基本上是「柔性」的,我們為什麼會常用經驗、直覺、判斷力、智慧等用語來形容管理的原因。結合大量的技藝,恰到好處的巧思,並運用一些科學,你就會得到一份契合實務性質的工作。管理沒有「最佳妙方」,需要因地制宜。

管理也不是一門專業。有人曾指出,工程學也不算是科學或應用科學,它本身也是一種實務。但是工程學的確會運用到大量的科學來整理和驗證其效用,所以算是一門專業,也就是說,它可以脫離具體情境,在實際投入工程之前先傳授。就某種意義來說,橋梁就是橋梁,或者說,至少鋼材就是鋼材,即使鋼材需要跟著應用的情況調整。醫學也是同樣的道理,但管理就不是如此了。

很少人可靠地整理過管理實務,更別說試驗其效用了,所以希爾認為,我們「需要先當上管理者,才能了解管理者的這個角色。」

管理中確實有許多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但內隱意指無法輕易取得,所以管理實務才必須從工作中,透過見習、指導、親身體驗來學習。此外,這些內隱知識大多是從當下碰到的情境中累積的,也就是說,在一個管理職務上學到的知識,往往無法輕易套用到另一個管理職務上,有時甚至連在同一家公司裡換個部門也無法通用,更別說是換公司或換產業了(試想,指揮家托維可以管理銀行嗎?護士長拉瓦可以指揮樂團嗎?)當然,有些管理者在不同的領域裡都表現得相當出色,因為他們有能力學習在新環境中需要的知識。只不過相對於這些優秀的例子,失敗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

真正的專業人士和科學家一樣,他們的確比一般人內行。病人不會與醫生爭論醫學知識,醫生也不會在分子化學家面前班門弄斧,畢竟「術業有專攻」。然而,自以為很懂的管理者則有礙管理,因為管理者主要是一個推動營運的角色。根據這裡的定義,管理者是指對整個組織或組織內的某個部門負責的人。套句一九二○年代瑪麗‧帕克‧傅麗德(Mary Parker Follett)的名言,管理者大多是靠別人完成任務,這些人包括單位裡的屬下和單位外的相關人員。管理者必須知道很多事情,尤其是所處的情境,他們需要根據那些資訊做決策。不過,在大型組織和重視「知識工作」(knowledge work)的組織裡,管理者更需要激發他人充分發揮潛力,這樣他們才能知道更多,把決策做得更好,表現得更稱職。

最近,我在批評專業化管理時,有人問我,那些克盡職責、認真看待管理實務的管理者難道沒有專業性可言嗎?他們的確很重要,但是大家可別把克盡職責和從事專業混為一談,我們應該把管理看成一種使命。所以,努力把管理專業化,變成一門科學,其實是在破壞這個使命。

◎這年代沒你想的那麼多變
本書是引用一九四○到二○○○年代的研究,我的二十九天實際觀察是在一九九○年代做的。如今出版的書不會這麼做,因為大家總是預期書應該要跟上時代。我們刻意如此逆向操作,因為太趕流行的東西可能適得其反。我們經常沈迷於時興的東西,卻因為太貼近故事而產生偏見。把時間拉遠一點,觀察以前發生的事件,反而更清楚來龍去脈。況且,事件發生的日期真的那麼重要嗎?你覺得前面舉的例子過時了嗎?難道就因為那些例子是發生在一九九○年代,那位業務經理(即使是在高科技業裡)或護士長一天的工作情況放在今天就不再適用了嗎?

各位去聽管理方面的演講時,開場白很可能是說:「我們活在巨變的年代。」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低頭看看你的衣服,注意衣服的扣子,然後自問,如果我們真的活在巨變的年代,為什麼還在扣扣子?為什麼還在開四輪驅動的汽車?每天早上穿衣服時,你怎麼沒注意到上面的鈕扣?當你開車來聽演講者告訴你「我們活在巨變的年代」時,怎麼沒意識到車子還是用以前的技術?沒錯,你在上班時,的確會注意到微軟的視窗作業系統又更新了。重點在於,我們只注意到正在改變的東西,然而多數事物其實是一成不變的。我們都注意到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經濟總是變幻莫測,管理又是如何呢?

管理的今昔。的確,管理者隨著時代的演進處理不同議題,但是他們的管理方式並無不同,管理工作本身並未改變。我們持續加新的石油,不時添購新的襯衫,但是那不表示汽車引擎和鈕扣也改變了。雖然我們一直強調生活上的改變,但人類活動的基本面向其實穩定不變,況且還有什麼比管理和領導更基本的呢?

早期我在做研究時(研究結果發表於一九七三年),發現當時觀察到的行為和更早期的管理者行為幾乎難以區別。不同年代管理者所需要的資訊大致上不同,但他們取得資訊的方式大同小異,都是透過口耳相傳。他們的決策可能和最新的技術有關,但是決策過程幾乎沒用到那項技術。

當時我發現的情況,如今有任何改變嗎?我們可能會覺得一切都變了,但諸多證據顯示並非如此。如果管理是一門科學或專業,它會改變(例如醫療實務不斷改變),但管理既非科學,也非專業,所以除了來來去去的潮流以外(很多潮流並非常態),管理還是以老樣子延續至今。即使是新出現的資訊科技,尤其是看似顛覆傳統的電子郵件,其實也只是強化了管理存在已久的特質。(我們將在第二章中討論這點)

◎廣納眾家之長
所以,我在撰寫本書時廣納素材,包括各種案例、證據、概念和語錄,只要是有幫助的內容,我並不在意它們源自哪個年代。事實上,我希望讀者也覺得本章所引用的老觀點都稱得上是經典,他們之所以流傳至今,自然有其道理,就像醇酒一樣,愈陳愈香。

我在一九七三年的著作是從兩個基本方向來描述管理工作:工作的特質和內容。管理工作的特質是談它的忙碌步調,充滿干擾,強調口頭溝通和行動等等。管理工作的內容則是探討管理者扮演的各種角色,例如公司門面、危機處理者。我對前者的研究結果比較滿意,所以第二章談管理動態時,我會引用很多該書的內容。該書出版後,我幾乎沒看到什麼證據推翻那些結論,事實上,我在第二章中還引用很多例子佐證那些論點。

「無可避免的管理難題」,亦即管理者無法解決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例如「膚淺症候群」(Syndrome of Superficiality)、維繫人脈的難題、授權的兩難。我寫這章時,寫得相當開心,希望讀者也讀得盡興。

很多作者大膽探討「有效管理」這個主題,尤其是打著「領導力」的大旗,但是最後都流於誤導與平庸。因此,我戰戰兢兢地探索這個主題,卻意外地樂在其中。這一章我以嚴肅的觀點思考一個問題:管理者和常人一樣都有缺陷,但是為什麼很多管理者有出色的表現?這章引用了一些探討幸福與不幸家庭的文獻,來分析快樂與不快樂的管理單位。最後的結論是,想成為有效的管理者,甚至是卓越的領導者,其實你不需要過人的天賦,只要腳踏實地,頭腦清楚就夠了。

我已經提過,寫這本書不是為了強化傳統的認知,聲援那些沉悶的管理理論,而是為了開拓大家的視野,開始細探和深思管理這件事。我並沒有期待讀者讀完後茅塞頓開,而是希望讀者能和我一樣,進一步地想像、思考、提出問題。管理者只要能以自己的方式徹底解決問題,就是優秀的管理者。我想再次重申,管理是個充滿矛盾、難題、神祕的工作。任何管理捷徑能保證的唯一結果是失敗,絕不會是成功。(當然,我提的妙方也不例外)
所以,我們就此開始吧,一起來探索古今管理實務的樂趣、責任與苦惱。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