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1/9
第一章  傾聽心靈發出的訊息
 
數以千計的人,每週一次定期和心理治療師見面。困擾他們的問題,他們已經談論過不知多少次;這些問題在情感上給他們造成莫大的痛苦,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悲慘不堪。儘管療法有所不同,大致上治療師分析問題的癥結,有些溯源到孩提時代的親子關係,有些將問題歸咎於某種重大的緣由,諸如心中怨氣鬱積、家中有人酗酒或小時曾遭虐待。不論採取何種治療方法,目標總不外是消弭這些核心問題,使身心恢復健康或快樂。
  
照拂心靈,則是截然不同的一種對待日常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方式。重點也許根本就不在問題上。為使心靈得到陶冶,有人購買或租下一塊好地,有人選擇一所適當的學校或科系就讀,有人粉刷自己的房子或臥房。陶冶心靈是持續不斷的過程;它的目標不在「矯治」一個嚴重的弊病,而是注意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一如注意重大的決定和改變。
  
心靈的陶冶,重點也許根本就不在人格或人際關係上,因此,它並不屬於一般的心理學。關懷周遭的事物,重視家庭生活和日常作息,甚至留意我們穿著的服裝,在在都是陶冶心靈的方式。五百年前,費奇諾撰寫自助手冊《生命之書》(The Book of Life)時,特別強調審慎選擇顏色、香料、香油、散步的地點和遊覽的國家──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具體的決定,日復一日,滋養或困擾我們的心靈。我們不常想到心理,但每次想到時,總把它當作頭腦的表兄弟,因此認為它本質上是內在的。然而,古時的心理學家卻指出,我們自己的心靈和世界的心靈不可分割,而且,兩者都存在於組成大自然與文化的種種事物中。
  
因此,照拂我們的心靈時,首先要認清的是,基本上它並不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它的目標,不在袪除生活中所有問題,而是賦予日常生活深度和價值。在某些方面,它比心理治療更具挑戰性,因為它意圖在家庭和社會中培養一個具有表現能力、充滿意義的生命。它更具挑戰性,因為它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發揮想像力。接受心理治療時,我們把問題攤在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面前,指望他運用他的專業知識,為我們解決問題;照拂心靈時,我們自己得負起安排和塑造我們生命的責任,以增進心靈的福祉,並享受從中獲得的樂趣。
9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