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日
內容連載 頁數 6/11

到了啟蒙運動的時代,這種自信態度在新哲學的熱愛者之間已屬稀鬆尋常。洛克(Locke)在筆記裡這樣寫道:「有一大片知識田野等著人去加以利用和受益」,換言之,人可以去「找出一些縮短和減輕勞動的新方法,或是精明地調配好幾種催化物和緩化物以帶來一些新而有益的產品,讓我們的財富(即任何可為生活帶來便利的東西)得以增加或更好保存。」然後,他又意味深長補充一句:「所有這一類發現,皆為人之心靈所勝任。」比乃師洛克更注重內心生活的沙夫茨伯里伯爵(Lord Shaftesbury)2則把前述古諺運用在人的律己上:「有智慧和能幹的人要是能夠在內心建立起秩序、平靜與和諧,就是為自己奠定了一個持久的穩固基礎」,而這樣的人將能成為「自己人生與命運的設計師」。不奇怪地,這諺語與這心態也傳播到英國的美洲殖民地: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一七七○年把「人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列為他最喜愛的格言之一,而在那一些年前,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則推行一個殖民地間的科學合作計劃,希望以此解開自然界的謎團和擴大人「駕馭物質的力量,使生活的便利或快樂能以倍數增加」。在德意志文學界,詩人們在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的神話中發現了新意義,高舉它為培根著名口號「知識即力量」的象徵。「我有一個看法,」年輕的康德帶點謹慎口氣這樣說,「有時候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力量寄予若干高貴的信賴。這樣的自信可以為我們的努力增添活力與氣魄,對真理的探索具有高度的裨益。」稍後,在《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康德的語氣不再猶豫,斷言人的才智是世界中的一股活潑力量。他指出,理性會一手執著它的原理、一手執著實驗,逼近自然,從中學習──    但不是抱著學生的被動態度,而是像法官一樣,「要求證人回答他設定的問題」。實務家亦有志一同,例如,伯明罕印刷商暨地方文史工作者赫頓(William Hutton)在一七八○年就以其時代的可愛自信精神呼應了培根。「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他說。
11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