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

79折$ 553
5 /5
13位讀者評分
5
92%
4
8%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3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看到比爾·蓋茲出自傳,而且封面是個小男孩,不禁讓我感覺,這個人有點「不太一樣」。《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是比爾·蓋茲的第一部個人故事,從幼稚園、叛逆期、進入哈佛,到創立微軟,一步步揭開他的成長歷程。

比爾·蓋茲提到,成年後很神奇的一件事,是當你褪去所有歲月的痕跡與後天的學習,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許多特質,都是小時候就存在了。無論是在童年時和祖母玩紙牌,還是後來解決電腦產業的技術挑戰,他堅信世界上的每個問題,都有一套可以推理出的最佳解法。比爾·蓋茲在自傳提到他不是個喜歡緬懷過去的人,但有時他真希望能回到 13 歲,重新與世界約定:「只要你勇往直前、不斷學習、深刻理解,你就能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回顧比爾·蓋茲的故事,會發現一個核心特質:他總是在挑戰既有規則,並創造新的可能(呼應前陣子很紅的《失控的焦慮世代》),而且也幸運的趕上半導體時機。在這個變動快速、焦慮感滿溢的時代,比爾·蓋茲的故事也提醒我們:真正讓你脫穎而出的,從來不是順從,而是探索。而這,就是屬於他的原始碼。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4/03
讀偉人自傳有助了解偉人的養成 如果對於比爾蓋茲的生平有興趣,值得一讀。
自傳有別於傳記有較多當事人的主觀詮釋 可以有較多第一手的觀點吸收比爾蓋茲的想法 。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26
這是坊間極為少見,由傳記者親自執筆的傳記書。
比爾蓋茲的文字一點都不複雜,一點都不文學,就是一個工程宅男平鋪直敘的文字,但是是如此的溫暖、富有同理心。
高中時期就有了創業的念頭,當時自認為不可一世的的輕狂少年,經過歲月洗禮後回頭檢視自己的成功因素,竟然是那麼多的天時地利人和所湊成的。
比爾蓋茲回顧自己的童年,認為自己在當今可能會被評定為是類自閉症的孩子,他的父母是如何用秩序感與給他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摸索出自己的天命。
與外祖母相處的點點滴滴,看得出比爾蓋茲的外祖母是僅次於母親的重要家人,外祖母的智慧、一系列師長的聰明點撥,幫助他打磨出與社會接軌的能力。
這是一本相當好讀卻滿滿感動的傳記,由比爾蓋自親自執筆更完整顯現出原汁原味、第一手的感觸心得。非常推薦給身為家有青少年的父母。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15
|
電子書
內容寫的很容易閱讀,這本書裡面提到一些事情,如果有看很多教導成功書籍,會發現很符合這些書籍內容所以才能成功,當然這些成功書籍也可能參考這些成功人士寫出來,不管如何總算是互相驗證真實性,哈,整本書非常像故事,吸引我一再閱讀下去,非常棒的文筆°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10
很早就讀完終於補上讀後感,說是自傳我更認為它是一本親子教養書,我把他與《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放在書櫃中一起。各位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看,特別是媽媽,強烈推薦。

孩子還很小的就太幸運,越早看到越好。而如果是青少年反骨期,也太適合,你定會在書中找到感同身受與解答。蓋茨說會寫三本,這是第一部,著重在童年,青少年成長時期,還有大三輟學創業故事。

一本好書真的會改變人生,因為這本書,我開始檢視教養孩子的方式,省思自己對"乖小孩"的定義,學會對雙胞胎中不同更加珍惜和尊重,重新安排兩兄弟及家庭的課外活動。很幸運在此時遇見蓋茨爸媽和祖父母,並成為我的教養老師。

書中有很多地方都令人映像深刻,不想劇透太多,比如影響蓋茨生命的玩伴肯特,我看到他們的友誼和成長路上的彼此正向影響,真的非常感動,但生命無常,有一段我真的難過了好幾天。

而第一次了解到美國第一台電腦誕生及撥號遠程分發使用,也讓我瞠目結舌,相信你也如我一樣驚訝這科技的進程。另外,與我還有另一層意義,從《張忠謀自傳上下冊》,到《晶片戰爭》,再到黃仁勛《輝達之道》,還有現在的《原始碼》,這幾本書在過去三個月在我的腦海中,似乎逐步串聯起來,還原了一個更立體更完整的半導體、電腦、AI產業,我好像又多懂了一些。

湖濱學校,哈佛,創業,童軍,徒步,橋牌,電腦,軟體開發...人生每個階段都如此寶貴,遇見的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歷的事,點點滴滴都會成為美好的記憶,或不經意間深深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人生。

本來不是特別喜歡蓋茨,但讀完後必須跟他說謝謝你願意分享你的人生,我已特別期待下一本,再下一本了。作為世界首富的成長過程的確值得參考,推薦給你。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23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讀後心得]
《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終於讀完了!這真的是笑中帶淚的一本書,紀錄了1955年出生的比爾蓋茲成長過程中求學、創業與同學及老師互動各種有趣的事情,然而寫下本書時,比爾蓋茲早年很重要的兩位創業夥伴肯特及保羅都已離開人世,透過寫作的過程回憶這一段與夥伴一起打拼的日子,也不免覺得感傷。

比爾蓋茲小時候有自閉症的傾向,例如:不懂的一般人的社交語言、無禮的惹怒別人等等,因此他很感謝自己的父母很有耐心的引導他,讓他接觸人群,例如加入棒球隊、參加童子軍等等,讓他慢慢具備正常的社交能力。

我認為本書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比爾蓋茲就讀湖濱學校時期(中學時期),在某些機緣下接觸到當時並不普及的大型電腦,13歲就開始寫程式,進而開啟他與幾位好友的創業之路-「湖濱程式設計工作室」。

從幫湖濱學校設計「不會衝堂」的排課程式開始,到大學時期(1970年代)為MITS及其他公司的小型電腦設計Basic語言程式,這家公司也進化為Micro-soft-「專為微型電腦開發軟體的公司」。

當然比爾蓋茲也承認主客觀的優勢造就了今天的他,例如:出生在富裕的美國、趕上發明半導體的時代、具備數學天分等等。然而創業頭幾年比爾蓋茲也遇到了許多危機,其中一次因為與MITS電腦公司的合約糾紛還甚至差點讓還在念大學的比爾蓋茲面臨公司破產的困境。

現年69歲的比爾蓋茲回憶起自己最後選擇放棄完成哈佛學業的最主要信念是:「大好機會就在面前,你為什麼不一週工作80小時、去追求這個機會?當然會很累,但同時也讓人熱血沸騰。」

隨著1975年微軟正式成立,並在1990年代和IBM合作,微軟因IBM電腦壟斷市場快速成長,比爾蓋茲本人自1995年到2007年的《富比士》全球富豪榜也連續13年蟬聯世界首富。




比爾蓋茲於本書後記提到,這是他第一本回憶錄(從出生紀錄到1970年代微軟創立的故事),他會繼續寫兩本回憶錄,第二本是經營微軟的點點滴滴,第三本是從微軟退休後經營比爾蓋茲基金會的故事,期待第二本及第三本回憶錄的出版!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19
劇透警告
比爾蓋茲
內容很精彩,從小時候的生活,與父母的相處方式,以及父母如何教養孩子,到國中、高中第一次接觸電腦的興奮,到後來上了大學結識了興趣相同的朋友,句子裡字字透漏比爾蓋茲的學習養成,以及後來造就成功的性格描述,很好讀的一本書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19
我很喜歡閱讀自傳,特別喜歡看作者自己寫的自傳,因為可以看見一個人是怎麼剖析自己的。

而且以往都是經由媒體報導去認識比爾.蓋茲,這次終於有機會藉由他本人的視角,進一步了解這位在全球科技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所不為人知的故事。

對我來說,這不只是一本自傳,更是一本解析走在未來者的思考方式與價值觀。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11
#拆解蓋茲的職涯賽局

別只是看他做了什麼,而是去想他為何這麼做。

這是我在看這本書時,會去思考的一件事。這類自傳或傳記在撰寫時,大多是在已知結果的前提下,回推與組織合理的脈絡,或許會略過不重要的細節、也可能會修飾一些記憶,讓它更符合自己認知的樣子。

所以,當成一個故事來看。

也告訴自己想想其中為什麼他要提到某個事件?為什麼他會做這樣的決定、而不是那樣的決定?隨著時間演進,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過往的決定?

這是高中歷史老師教會我的一件事。

歷史是人寫出來的,有其目的。我們應該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去質疑不合理的地方,然後去嘗試疏離與靠近更真實的脈絡。

當時只是覺得這個老師很怪、很有趣,後來才明白這叫批判性思考,而這也深深影響我後來對事情的看法。

好吧,有些離題了。

我想說的是,閱讀這本書時,除了知道蓋茲的生平事蹟之外,能不能多些理解和拆解?特別是做決定的思考模式,以及如何面對挫敗與負面影響?

這些不會是你在摘要中看得到的,而是要透過內容的脈絡中去細讀與推敲的。

...

閱讀這本書時,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位科技巨擘的個人成長故事;而是試圖從賽局的視角,拆解他是如何從一位對數學與程式充滿熱情的少年,成為影響這個世界的的企業領袖?

對我而言,關注的不只是他的經歷,而是學習他在關鍵時刻的決策邏輯、策略思維,以及如何建立一個長期優勢的競爭格局。

最後,我總結了關於職涯賽局的四個觀點:

一|競爭的關鍵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掌握規則。
二|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對賽場。
三|職涯的本質不是努力,而是決策的複利效應。
四|別單兵作戰,要塑造生態系統的經營格局。

當然,這些運用在商業賽局上也是通的。

...

一|競爭的關鍵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掌握規則。

我認為,蓋茲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是他對於遊戲規則的理解與塑造能力。在創辦微軟時,他自認未必是世界上最聰明、技術最好的的程式人員,但他深知掌握市場關鍵點比技術本身更重要。

時間推回到 1975 年,微軟與 IBM 簽下 MS-DOS 的授權合約,這是業界的一個分水嶺。

當時 IBM 需要一個作業系統,但蓋茲並沒有自己寫一套,而是選擇收購 Tim Paterson 開發的 QDOS,然後以「非獨家授權」的方式提供給 IBM,確保微軟能夠對其他 PC 廠商也提供 DOS。

這使得微軟在 PC 產業中取得了壟斷性的市場地位,遠遠超越當時專注於單一硬體的競爭對手。

這是一個經典的「控制上游供應鏈」策略,類似於現今軟體產業中的「平台壟斷」模式。

當我們談論職場競爭時,關鍵不是如何「打敗」競爭者,而是如何透過策略性的選擇,占據有利位置,讓競爭對手無法取代你的價值。

這讓我聯想到輝達的 CUDA 平台。

核心策略是透過「生態系統」建立市場壟斷,讓競爭對手難以進入,並讓用戶、開發者、企業都「離不開」它們的技術。

然後藉由軟體優勢帶動硬體銷售,擴大壟斷效應。

從賽局的概念來說,這再合理不過。

...

二|比努力更重要的,是選對賽場。

蓋茲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比別人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在對的時間點投入對的領域。

書中所描述蓋茲的成長歷程,我體會到他的個人成長不僅是技能的累積,更是對環境變化的敏銳度。蓋茲從小就沉迷於數學與邏輯思維,並且在 Lakeside 學校接觸到電腦。這在現在看來稀鬆平常,但在 1960 年代是極為稀有的機會。

當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軟體的價值時,蓋茲已經開始思考如何透過程式來解決問題。

後來,他選擇從哈佛退學,專注於微軟的發展,這並不是一個衝動的決定,而是基於對市場趨勢的深刻洞察。因為 PC 浪潮即將到來,而他清楚必須全力投入。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選錯了賽道,再怎麼努力都只是徒勞;而在對的選擇下,努力能帶來更大的效益。蓋茲的故事提醒我們,在職涯發展的過程中,與其盲目競爭,不如先問自己:

「我選擇的這條路,是否具有長期價值?」
「長期價值對於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

三|職涯的本質不是努力,而是決策的複利效應。

蓋茲有一個習慣:他會大量閱讀,將學習到的知識進行結構化整理,建立自己的決策框架。

他的決策風格不是單靠直覺,而是透過系統性思考分析所有可能性,再做出最佳選擇。

換言之,他懂得建立高效能的學習與決策系統。

舉例來說,當微軟面臨網路時代來臨時,他在 1995 年寫下著名的 The Internet Tidal Wave 備忘錄,預測網路將顛覆軟體產業並迅速調整微軟的產品方向,全力發展 IE 和 Windows 的網路功能。

這是一種「反思與學習」的能力:不固守過去的成功模式,而是能不斷調整自我認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反思與學習,對於個人職涯也同樣重要。

很多人在工作中,只是被動應對問題,而不是主動建立一個高效的決策框架,讓自己能夠持續提升。

職涯的本質不是持續的努力,而是一連串決策帶來的複利效應。而蓋茲的成功,來自於他能夠不斷優化自己的決策機制,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

四|別單兵作戰,要塑造生態系統的經營格局。

蓋茲的影響力,不只是因為他創立了微軟,而是因為他改變了整個產業的運作方式。

微軟的商業策略,從作業系統壟斷到雲端轉型的轉變,一直圍繞著建立標準,讓市場圍繞自己運作。

在職場中,很多人將自己視為個體競爭者。

挑戰與衝撞著標準和體制,但由於不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而抑鬱不得志,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卻沒有意識到,真正能持續成功的,大多是能建立生態系的人。

即便是作為超級個體,也會懂得運用生態系統來建立競爭門檻與護城河。

當我們將市場看作一個系統,就會明白一件事。

無論是創業還是職涯發展,關鍵不是你個人有多強,而是你如何讓自身價值變成市場運作的一部分,讓別人離不開你。

這才是職場競爭的真相。

...

也許是近期看了許多名人自傳和傳記的緣故吧。

下意識地會去對比這些人在性格與心態上的差異。坦白說,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忠謀和蓋茲兩人;畢竟他們也就從輝煌中褪下了光環,真正可以審視前半生做出的選擇與解讀。

蓋茲的故事,讓我看見職涯賽局的本質。

我最大的感受是: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來自於對市場的理解、對學習的執著、對決策的嚴謹思考,以及對競爭規則的掌握。

對於每一個想在商場或職場上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人,蓋茲的這本書都是一個值得深思與學習的案例。

或者說真正體現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道理。

「職涯賽局的本質,不是打敗別人;而是建立你的競爭規則,讓市場跟著你走。」

我想用這句話總結從這本書中獲得的啟發。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07
《原始碼》是我目前看過的傳記中最喜歡的一本。
這本傳記意外的流暢和平實,原來曾經在我們的青春歲月裡,都面臨了一樣的煩人的問題。

9歲就進入叛逆期的他,開始跟父母爭執,當時他的父母在束手無策下,去進行了家庭諮商,他跟諮商師說他正在跟父母打仗,但諮商師給了他關鍵的一句「你會贏的!」

這是60年前的事情,而我們在60年後的現在,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仍是挑戰著彼此之間的關係。

但,他從中啟發了~
「透過我們之間的談話,我發現克雷希博士是對的,在我自己想像的親子戰爭中,我一定會贏得最後的勝利。
隨著我不斷長大,我會變得愈來愈獨立,終有一天,我會獨立生活。在此期間,不論是現在或未來,我父母都會一直愛我。這樣多好啊?贏得這場戰爭,又不會失去父母的愛。」

我很敬佩他的外祖母和父母對他在成長過程中的各方面引導。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什麼都會,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的未來是充滿希望和快樂,那我們得讓他們可以在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光💡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06
比爾・蓋茲的第一本自傳,完全聚焦在他的早年人生,很顛覆我對這個世界首富、科技巨擘的想像,也讓這個人物變得極為生動、立體。雖然生長在不同的年代,蓋茲長大的歷程卻意外地引發共鳴、擊中人心,許多段落的描寫都充滿臨場感,就像在看電影一樣,在餐桌上看小小蓋茲與外婆打牌、每次都輸卻不放棄求勝;看到蓋茲在學校裝作漫不經心,回家超用功讀書,希望同學覺得他功課好得毫不費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蓋茲十三歲時第一次接觸到電腦,他形容寫程式是一種強迫自己動腦的過程,很愛這種智識上的挑戰,無時無刻都想著如何寫出更好的程式,甚至為了用電腦半夜偷溜出去,如果趕不上最後一班公車,就自己一人走路回家。
看完蓋茲小時候的故事,瞭解了家人、老師與同儕對他的深刻影響,才能理解為何他能夠在不到二十歲時就敢於創立事業,相信自己能在「大人的世界裡」佔據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也真的開啟了新的時代,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展開
喜歡這本書的封面,是孩提掉牙的比爾蓋茲,從小開始,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

關於比爾蓋茲的故事,零零散散也讀了不少,但一口氣有脈絡的縱觀,還是痛快!

所謂的『原始碼』,就是許多的特質,小時候就開始了!如果0是開始,1是終點,在中間有什麼讓這些人超凡?踏上人生的旅途,沿途的征服,從家庭、學校、社會的形塑,其中的學習習慣、態度與性格,讓人生這條修習場,能有更多的勝算,影響他人,也幸福了自己。

電子書買下,立即可讀;而巨頭們傳記類的書,我選擇放在客廳,提醒我自己與孩子,要時時觀察成功的人,「做對了什麼」及如何面對失敗。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05
書籍本身製作的非常精美,封面還有燙金,閱讀起來很舒服,收藏和展示起來也非常漂亮!

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點,是比爾蓋茲成長過程中的貴人。我非常喜歡他與外婆「加米」的互動,從紙牌遊戲中指導孩子如何思考,以及發現自己心裡深層的人格特質。蓋茲的叛逆時期在湖濱中學遇到的師長,讓他在圖書館工作獲得成就感以及自我認同與價值感。其實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關注或舉手之勞,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在蓋茲就讀哈佛時期,可以看到他與同儕之間的革命情感。還有蓋茲自己對於夢想堅持不懈的精神也非常令人敬佩,他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情,付出了非常多我們看不到的努力。這種執著與熱忱很令人感動,閱讀後也會激勵自己在對於喜愛的事物上也要學習「蓋茲精神」!

這本書也給我一種,比爾蓋茲爺爺坐在火爐邊講故事的感覺,閱讀起來非常溫暖。非常棒,值得一讀的好書,推薦!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