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臺灣茶的前世今生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最早在詩經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詩句,茶外觀形多,內容豐富,可謂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亅生活中的甘露;也可以是文人雅士「寒夜客來茶當酒,黃泥小爐火初紅; 從前一樣窗前月,纔有梅花便不同。」【杜甫】;歷史上文人詩詞詠茶,有數以千計的佳作,我們都曾在課本中讀過幾首,可見生活中,茶無所不在。
中國古典茶書至少有 124 種,陸羽《茶經》是其中的第一部,它不僅是中國飲茶文化的第一本專著,也是影響日本茶道,被日本人奉為經典的茶書。唐朝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及茶樹帶回日本栽種,深得天皇喜愛,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也讓飲茶在日本成為一種高尚的享受。
目前臺灣所栽種茶葉,是約300年前,傳承自中國福建茶系,由中國福建移民所帶來的,製作技術亦多承自福建。一開始產製的茶葉,除內銷外,大部份銷至中國大陸。日治時期,除了最早從中國大陸引進之茶種,日本人選出青心大冇、青心烏龍、大葉烏龍、硬枝紅心為四大茶種。日本政府並大力推廣紅茶之產製。到了二戰時期,由於茶園多改種糧食,使茶葉產量減產90%以上。國民政府來臺早期多推廣紅茶。在70年代因工資上漲,外銷茶多轉為內銷,臺灣紅茶產量日減。80年代後臺湾改以內銷為主。近代在臺灣社會流行的泡沫紅茶文化是新的發展,各種連鎖茶飲店紛紛成立,口味亦極為多變,其中珍珠奶茶,已成為揚名國際的代表性飲料之一,飲茶文化的改變是最跟得上時代的。
作者陳國任博士為我臺大同屆同學多年好友,曾共同修課也住同一宿舍,一生投入茶的研究、推廣,見證近40年臺灣茶的演變,以專業述說臺灣茶產業,以精采文筆,深入淺出分享臺灣茶的真實面貌,讓我們進一步瞭解茶精彩的故事,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是值得一讀的好書,特別推薦。
陳保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農業委員會前主任委員
推薦序
茶產業鏈之變遷與發展
頃聞陳國任場長,也是我的學長將出版「茶言觀色評茶去(趣)」一書,令人十分振奮。更令我驚訝的是,他竟邀請我,也就是他的學弟,為書寫序,實在令人戰戰兢兢。
茶與飲茶在臺灣早已深植人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臺灣茶無論在生產、製造、加工、文化、藝術、消費各層次,在全球都稱得上是舉足輕重,其中茶業的研發更是受到重視;由於人才輩出,因此各領域相關之著作非常豐富,但作者具有深厚產業背景,能提出有完整且系統的專業論述並不多見。國任場長無論在茶業改良場任職或是在臺大求學期間,都是我的前輩,曾經提供我很多指導與建議。他從作物生產研究出發,有感作物生產科學不足以影響消費產業,因此以作物生產的深厚基礎,轉進茶葉製造與加工,同時為推展茶葉消費鏈,建立有系統的茶業感官品評體系與檢定制度,對臺灣茶產業之貢獻,能出其右者不多。本書可說是陳場長從事茶業研發與推廣的寫實,由茶的始源、品種與原料生產開始,談到茶葉製造、精製與陳化,然後進入茶消費行為與動向的轉變,最後談構成茶的品質的元素與評鑑,可說是陳場長公務生涯的精華與寫照。
最令人驚豔的是,一般研發人員寫作,大多一板一眼,內容深邈且拗口,較難感動人心。但本書雖然引經據典,但文字與內容深入淺出,雅俗共賞,初看似為一般通識文章,但又深藏非常多專業知識,深閱則每一篇都足以視為科學性專著,可供後人參照,真實呈現整個產業鏈之變遷與發展歷程。
著書為千百年之大計。陸羽之所以偉大,是其所著之「茶經」讓後人得以知道當時茶業之盛況。學長的大作,相信也可成為後人瞭解近40年來臺灣茶產業鏈之盛況與演變,為產業留下最佳之見證。
陳右人─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前農委會茶業改良場場長
推薦序
承先啟後的茶事勉勵
1961年入行臺灣茶葉迄今60年,志業臺茶,渠任公會理事長期間,配合外貿協會主導成立臺灣食品團,銜命帶領食品團參與美國、法國及日本等各食品國,展開國際茶葉市場,深受日美茶界肯定。1980年在美推廣臺灣茶,精製拚配茶葉外銷美國,深受華人喜愛。1992年首創茶展於松山展館展出,至2020年歷經30年替茶農與茶葉廠商鋪設平臺,增加茶葉經濟收益,並榮獲農委會頒發「臺茶傑出供獻獎」殊榮。
近年來臺灣茶葉種植面積與產量逐年減少,欠缺加工與精製原料,同時國際競爭日益增加,國內產業面臨巨大壓力。展望未來,國際市場依然潛力無窮,國內市場也具規模,而且臺灣具有優勢的一級產業、產品具獨特性及臺茶衛生安全水準高於東南亞絕大部分國家。未來策略應對內鞏固國內產業,吸引青年人從事茶業生產,使種植面積回升,吸引投資加強市場區隔,藉由研發、行銷系統改善、產業加值與品牌建立,來厚植國內市場與產業,進而拓展國際貿易。對外加強國際貿易,掌握反守為攻的策略,擴增茶葉國際貿易量,整合國內產業及產品安全發展,製造優良產品之國際市場。
結緣相識相交陳國任先生於茶業改良場,他歷經製茶課長、研究員、場長等職務,退休至今已三年。臺大畢業及高考及格任職,屬於高學歷的茶技術專門人才。他任內和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互動多,公會多項工作活動,如茶農子弟學習受訓,全國製茶技術競賽,甚至公會每年主辦之世貿茶展,皆大力動員全力配合協助,公會歷屆理事長們,感激感謝。為人忠懇、謙虛,每逢見面必尊稱〝學長〞,因為同是臺大人,我卻比他虛長多歲,又在茶界已一甲子的老茶匠呢。
茶界中官商技職人,著書出刊者不多,陳君退休後著書求序,令我驚奇敬佩。提筆寫書很辛苦,問他所為何來?他笑談,一生事茶精研茶葉製造、感官評鑑及推廣輔導,願不藏私分享讀者,也可倡導國人多喝茶,既效法學長著書,所以要求寫序。
本書分篇〝茶之源〞、〝茶之造〞、〝茶之飲〞、〝茶之品〞分別敘述茶之歷史、品種、製造、品茗及品評,用其公務生涯對茶之歷練專精,分享茶青、茶人及國人消費者,其用心美意,值得尊敬及推薦。本書讀者展讀有益,茶界感謝陳君辛苦。
黃正敏─臺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前理事長
推薦序
讓茶成為最美的文化風景
宋 <大觀茶論>「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也。」 經過數百年在當代我們把他延伸成一個全方位的味道,在現代可以重新定義。源於味覺不止於味覺的文化,已經延伸到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等。 茶葉從製好是固態的外形經過茶藝的詮釋從固態到液態,臺灣發展壺泡漸呈式的沖泡,延長了品味時間且豐富品茶內容, 除茶湯品評探討,進而發展更多茶事的形式、美學、哲學等諸多概念。
品茗藝術講求名茶、茶水、茶器及事茶技巧,否則一留敗筆則會減損品茗氣韻。《陸羽.茶經.六之飲》「…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擇一優良茗茶為茶人功課之一,其中二曰別,即為對茶葉的鑑別。因此在事茶之前,基礎的對茶樣做鑑別乃是事茶者不可忽略。
陳國任博士所著《茶言觀色品茶趣》此書提供完整的識茶知識,有助提升茶湯的沖泡與美學詮釋。陳博士自民國70年起迄今擔任各區優良茶葉比賽評審,其專業知識與累積的豐厚經驗提供了茶農產製技術,深入茶區與茶農深談更建立了產官學的良好互動。臺灣茶藝發展趨向多元化,陳博士以其學術專業進入大學校園培養優秀茶產業全方位年輕學子,近年來更深入參與茶藝活動給予茶科學的專業知識多方的指導,提升茶湯的沖泡。
隨著臺灣經濟穩定生活品質提高,日常喝茶的態度亦重視品茶藝術,此品茶藝術的內涵涵蓋二個層面。第一、代表鑑賞力提高,是喝茶到品味的昇華。第二、慢,放慢去感受茶的味覺、嗅覺的滋味變化;慢,代表一種觀照,透過茶湯觀照你的內在,在官能中去探索,發現茶裡的苦、澀、甘、甜、酸。 品茶的過程中當然會有差異性,陳國任博士所著《茶言觀色品茶趣》正好完整提「味覺地圖、嗅覺密碼」,帶著我們跟著茶進行一段「香與味的旅行」,這即是品茶氛圍深層美感的樂趣!日復一日經由一種專注觀照歷練出品茶藝術之美,而在東方有情文化映照下,品茶有了源於滋味而產生的哲理境界!但前提是能夠瞭解每種茶葉特色,陳國任博士所著《茶言觀色品茶趣》提供茶藝愛好者能以無適無莫謙和態度隨時適應調整,通過深層鑑賞而梳理出品茶哲學。
明朝張源曰:「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是古人對茶的浩瀚情懷!而當代愛茶人士更可藉由《茶言觀色品茶趣》一書聞風而瀹。感謝陳博士在其四十年之職場生涯,退休後亦不遺餘力提升國內茶產業,讓茶成為最美的文化風景。
陳玉婷─國際大觀人文茶書院、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
自序
1977年因緣際會踏入茶業改良場服務,一路從基層做起,歷任技佐、助理研究員、文山分場分場長、臺東分場分場長及製茶課課長,2015年接任茶改場場長重任。自完成臺灣大學農學博士學位,一生都在為提升臺灣製茶與茶樹栽植管理技術而努力,為提升臺灣茶農經濟收益和臺茶品質及競爭力不遺餘力。同時,2003年起兼任臺大農藝系兼任副教授,講授「茶作學」,另自2011年起在私立大同及亞太技術學院兩所學校,擔任茶業相關課程講授,教育上千位莘莘學子認識茶樹品種、茶園經營栽培、茶葉製造及茶葉品質評鑑等相關知識,輔導就業及產業人才之培育。2012年以茶之名獲選第 36 屆「臺灣十大傑出農業專家」,2014年獲得農業委員會優秀農業人員等殊榮。
一路走來秉持初心,40年如一日,以身為茶人為榮,努力貢獻自身所學所長,於2018年1月16日退休。40年的茶路旅程,不論是茶農的憨厚,茶園的翠綠,製茶的茶香,品評的茶味,都是心中最美的回憶,並以終身茶人為職志,為熱愛的臺灣茶繼續盡一分之力。
回憶過往,特別感念茶業界評審權威,同時也是前場長吳振鐸老師的栽培提攜,從1981年起進入臺灣優良茶比賽領域,初期跟隨老師四處走訪,親身體驗所有比賽的評鑑情形,發現茶葉品質存在許多複雜因素,也深刻體悟到評鑑茶葉的工作,必需擁有許多專業領域的知識,包括田間栽培、製茶及烘焙技術、包裝和儲存等等,都會影響茶葉品質好壞。於是開始摸索茶的世界,從茶葉品種、栽培管理、氣候環境、製茶技術、包裝儲存和精製等作業流程切入,以深入瞭解茶葉品質。自1981年迄今,擔任各茶區優良茶比賽分級工作高達六百場次,也在歲月洗禮和專業累積之下,以提升茶農產製技術及建立品牌及輔導茶葉行銷為重任。
如今卸下公務職位,更有機會深入茶區與茶農深談,及踏入陌生的茶藝領域,認為臺灣茶業蘊含著深厚的產業根基、文化及觀光等面向之發展潛能。於是彙整茶業改良場昔日同仁的研究成果,茶人深厚的茶經驗以及個人茶知識心路旅程,以【茶之源】探討臺灣茶的產地起源及歷史,了解多樣豐富的茶樹品種及採摘方式;【茶之造】專業深度解析臺灣茶最重要的兩個製程-「發酵」及「烘焙」對製程的影響;【茶之飲】探索臺灣特色茶風味及特色,並加入近期風行的陳年老茶介紹;【茶之品】解密臺灣茶感官品質評鑑之關鍵密碼,以【茶言觀色品茶趣】為書名出版,為臺茶永續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