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應該像番茄
如果米其林三星主廚柏納德.羅梭(BernardLoiseau, 1951-2003)能多多向番茄學習,那麼他可能就不會自殺了。
羅梭的自殺,當時是驚動美食界的大事。對於羅梭的死,我雖然無法冷酷到說他是咎由自取,但他的確應該為自己的死負責,法國廚師界同聲譴責是美食評鑑把他逼上絕路的說法,我並不以為然。
自殺時僅五十二歲的羅梭,從二十七歲起,就一直努力要獲得米其林三星;等到四十歲圓夢之時,他已經負債數百萬歐元。從哪裡下注,就從那裡加倍取回,登上三星寶座之後,他充分利用米其林光環,不但遠征美國與日本開拓餐飲版圖,還把名字賣給冷凍食品業者當商標。不僅如此,他更野心勃勃展開上市計畫,成為全世界唯一的廚師上市公司,從中賺了五百萬歐元之後,食髓知味,繼續擴張事業,在巴黎開了三家餐廳,並計畫在土魯斯開設一家旅館。
正因與美食評鑑所帶來的名與利糾結得如此之深,所以當另一本美食評鑑《Gault Millau》將他的餐廳評等從十九分降為十七分時,他非常消沉;而聽說《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要摘掉他一顆星時,他親自拜訪米其林。
「多待在廚房,少做點生意。」米其林給他忠告。
「如果丟了一顆星,我會自殺!」他回應。
結果,在該年《米其林指南》出版的前三天,焦躁的他在家裡舉槍自盡,完全沒有機會看到該年《米其林指南》仍然給他三星的肯定。
另一位米其林三星主廚班諾.維奧里耶(Benoit Violier, 1971-2016),雖不像羅梭汲汲於名利,但承受不了壓力的他,竟也步上後塵,於二○一六年在瑞士自宅舉槍自盡——他自盡前二個月,法國官方美食評鑑《La Liste》(名單)才將他的「克里西耶市政府餐廳」(Restaurant de I'Hotelde Ville Crissier)評為全球最佳餐廳。
我想,如果羅梭和維奧里耶在自殺之前能到廚房走一趟,仔細看看他們經常拿來入菜的番茄,那麼他們也許可以領悟出番茄的處世哲學,然後把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