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2/8

其名為利維坦(Leviathan),在希伯來語有「扭曲」、「漩渦」等意思。啟蒙年代的政治哲學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於1651年曾出版《利維坦,或教會國家和市民國家的實質、形式、權力》(Leviathan or The Matter, Forme and Power of a Common Wealth Ecclesiastical and Civil / 又譯《巨靈》、《巨靈論》)一書。他把「利維坦」稱為「有朽的神/人造的神」,並視這個「人造的神」為一種以意志力取代理性的管理主權與法則。
 
對霍布斯而言,人類生活就是一種困境(predicament),政治的永恆企圖就是尋求人類的救贖(deliverance)。針對每一種政治哲學都在於其特定情境中揭露普遍的困境,霍布斯指出:柏拉圖的思想誕生是源於雅典民主的錯誤;奧古斯汀的哲學在於解釋為何羅馬被野蠻人入侵;而他自己所面對的年代困境,則是要如何說明英國內戰。這些視野,深入了發生事件的背後,提出比社會症候群更重要的個別案例,皆具深層的鏡照功能。
 
延伸霍布斯的政治哲學觀,藝術哲學也是兩種世界的對話。一方面是有關藝術生活與其所包含的價值與目的,另一方面是有關看待整個世界的概念。如果藝術作為一種具消費力量的「有朽之神」,以及作為一種具精神力量的「人造之神」,我們同樣面對當代藝術能不能作為人類生活困境的鏡照、現實政治的折射、群體或個人精神的救贖?而在享用資本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種種利便與威脅之餘,基於每一個時空環境對於人類困境的不同看法,藝術所試圖提供的救贖之道,是否已具異化中的差異性?更進一步,當代藝術生產模式與機制倫理的形成,究竟意味著什麼?
 
藝術作為一種社交行為,此人類行為自然介入了社會學、人類學、認知心理學等領域。在演化論的框架下,人類學家必須要找到,藝術行為的出現與演變的內外狀態。自20世紀後期,此人類行為在後現代論述的網罩之下,曾逐步被引為碎化的、邊緣的、斷裂的、跳躍的、多元的一種文化精神分裂狀態。非道德成為一種抗爭態度,文化生產的目的不再是榮耀於一個宏大的人類社會向度。唯一被再度拼組出的一個大論述,則是與消費主義發展有關的藝術經濟學。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