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6/8

以物溯史的工作室展出,指出藝術家工作室內的一切有形工具或無形流程,皆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生態與創作考古的研究。美國人類學家迪玆(James Deetz, 1930-2000),曾提出「歷史的考古」(historical archaeology),從專注文化變遷到歷史文物之考證記錄,試圖交叉探索特定據點曾經歷的時空情境。他在1977年即出版《遺忘的小物件:早期美國生活的考古》(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American Life),藉小物件的微觀,拉出其存在時空的歷史現場。面對藝術和生活難以界分之際,其「物質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乃以散點採集方式,取代線性文本閱讀的「藝術史」(Art History)。即是,以歷史唯物史觀的方法,從生產線的概念提出藝術、生活、經濟、社會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結關係。在此趨勢下,「當代藝術史」這個矛盾的詞彙,因「當代生活模式」與「物質文化演變」的涵蓋,有了比較合理的闡釋方向。
 
當代各種策展模式,本身便具有展覽造史的意味。以「藝術家的生產據點」為研究的展覽,即回到一種「藝術人類學」的再書寫模式。從創作工具與工作室性能的演變出發,「生產據點:藝術家工作室亮相」不僅是藝術家的文件/文物展,也提出藝術家和其當下生活據點的互動關係,並揭開創作基地的神祕面紗。例如,藝術家面對所居的環境空間,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具想像力或機能性?成立於1996年的「SHoP Architects」,在參與「生產據點:藝術家工作室亮相」中,便提供出理論和設計結合的新空間模具,指出當代社會工作階層,所能配備的各種環境設計。「SHoP Architects」的工作,是以團隊組織,運用科技和設計想像,打造或改造出有創意的舊建物。至於曾參與卡塞爾文件展的南加州藝術家,玆特爾(Andrea Zittel, 1965-),則以一項創作方案,提出各種生存狀態所能營造的替代性活動空間。玆特爾的各種木造小空間,是無法獲得大空間者的最佳棲身之地。它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猶如百寶箱或多寶格,可以拉縮折疊。這些有關藝術家想像的活動空間,可以說是由「藝術家工作室」生產出的「藝術工作室」了。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