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公告:反詐騙!不碰ATM、網銀、不說信用卡,認證藍勾勾FB粉絲頁詳情

夏日漫博
內容連載 頁數 4/8

藝術家的工作彈道
 
我們如何從一雙沾滿顏色的工作鞋與一件工作服,看見創作者的身體與媒介的互動,並從日常性的行為實踐,過渡到藝術性的作品呈現?
 
面對構成藝術社會運作的各種機制紛紛產業化、官僚化,藝術的生產模式與生態結構遂出現一種時代性。回溯年代文化生產的第一現場,即是藝術家的活動空間。藝術家工作的物理空間,即外在建物與室內陳設之場域,蘊含了藝術家身體與環境的互動能量。當代展覽策劃,在將命題視覺化的製作中,已想到將這個空間視為藝術物質性與精神性的原初交流場域。亦即,透過藝術家生產據點的認識,不僅是一種認識藝術家創作精神的方式,也可以從其物件設備與方法使用,看到年代文化生產的第一現場。
 
工作室作為藝術生產的第一現場,此場域隱藏著創作者從思維階段,以及如何過渡到視覺化的能量。在參觀藝術家工作室的經驗中,曾從台灣抽象表現藝術家薛保瑕一雙沉重的工作鞋與一件已僵硬的工作服,看到創作者的工作與生活間的關係。個人視這兩個工作與生活的物件,以及其三車的顏色罐,為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行動的見證。它們的本質是藝術家的工具,但卻具有藝術的元素──因顏色的聚集而產生一種「有目的性的無目的性」。此三物件成為介於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媒介物質,是工具,也是藝術。這三個作為媒介、行動、屏障的物質,因過程而產生異化,成為對應其藝術作品的一種註腳。而其生產出的藝術作品,在作為獨立文本之外,卻又如引文般,成為藝術家的身體意識與行動的附錄。
 
事實上,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理念中有一項目,即是展現藝術家的工作室。這個概念並不新奇,2010年2月初,芝加哥當代館早已提出的一個展覽:「生產據點:藝術家工作室亮相 (Procuction Site: The Artis’s Studio Inside-Out)。此展便是將「藝術家的工作空間」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公開藝術家的工作生態。2010年2月在芝加哥藝術館,藝術史家瓊斯(Caroline A. Jones)藉此發表演說,以「物質文化」為出發點,透過「物的社會生命史」概念,介紹其《工作室的機器》,作為藝術工具與創作生產的關係論述。
8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