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睡覺? (電子書)

375
5 /5
32位讀者評分
5
78%
4
19%
3
3%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31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3/19
為什麼要睡覺,為什麼要睡滿6-8小時,睡覺能讓人變聰明?睡覺補不回來?睡滿8小時讓效率大幅提升?我覺得這本書都能回答到你,身體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睡覺是其中一大控制變因,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一起變的更健康。
user-img
5.0
|
2025/02/13
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睡眠對身體健康/壽命長短/工作效率影響巨大,更不用說它佔據每個人生命的1/3時間,然而對於睡眠這看似簡單的事情卻又在大部分人心中被不成比例地輕忽。睡眠不足似乎也成為一種成功路上的勳章,就如同肝經常被用來作為一種過度努力的互嘲迷因。

本書對於睡眠與做夢的功能,睡眠不足的影響有詳細精準的描述,也解答了我為什麼往東飛比較難調整時差,往西飛比較簡單的疑惑。如果你想更了解更重視睡眠,或者有相關的困擾,本書是你不可錯過的科普書籍。而對其他人來說,人生1/3時間都在做的事情也值得花一本書來了解。
user-img
5.0
|
2024/10/09
大概好幾年前看完這本,現在我回想了一下,我其實幾乎不記得書本裡面提到的知識或研究,但我只清楚記得一件事,那就是每天睡飽非常的重要! 我也完全認同作者在最後的分享,睡眠的優先重要性是高於運動,我一週沒運動,身體完全不會怎樣,但我如果一天睡眠不足,全身一整天都會非常不舒服,讀完整本書,大大加深我睡眠的重要性。
user-img
4.0
|
2024/09/20
為了保持健康,我們在忙碌生活中不惜花費大量金錢與時間購買保健食品或運動。然而,若忽視了睡眠的時間和品質,這些努力可能會付諸東流?

簡介———

作者總結了幾十年來關於睡眠的研究,解構了睡眠與健康的密切關係,引起大眾對睡眠的重視,並提供了實用的睡眠指南。

心得———

書中引用多項研究,強調睡眠對我們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充足的睡眠對健康有益,而睡眠不足,尤其少於七到八小時,可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導致肥胖、情緒不穩、記憶力下降,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若你想要改善睡眠品質、了解我們在睡覺時身體發生的變化,或想要尋求免錢又能變健康的方式,不妨看看這本書。

實用收獲———

書中詳細介紹了人類清醒和睡眠的運作機制,例如近日節律和授時因子如何協助校準生理時鐘;NREM 和 REM 睡眠的機制;以及腺苷的作用——愈久沒睡,腺苷累積愈多。

▎睡眠剝奪的負面影響

睡眠剝奪與失眠症不同。睡眠剝奪是指有適當的睡眠能力但沒有給自己適當的睡眠機會;而失眠症是指即使給足夠的時間,也無法產生足夠的睡眠量和睡眠品質。

書中舉了多個科學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通常是每天平均睡眠少於 7-8 小時)會讓人變胖、影響認知表現、提高患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企業來說,睡眠不足會降低員工的生產力,並且更容易出現偏差行為和錯誤認知。

▎破解「年紀越大,就可以睡越少」的迷思

作者認為,年紀越大仍然需要充足的睡眠。只是隨著年齡增長,睡眠品質和效率降低,加上睡眠時機受身體機能干擾,近日節律和褪黑激素釋放時間提前,造成了「不用睡很多」的假象。年長者睡眠不足會影響健康,提高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解說褪黑激素、 安眠藥、咖啡因、酒精對睡眠的影響

褪黑激素:有助於有時差的人入睡,但褪黑激素藥丸的品質參差不齊。

咖啡因:通過遮蓋睡眠訊號,使我們的腦袋覺得清醒。但咖啡因去除後,強烈的睡眠慾望會來襲,造成「咖啡因崩潰」。隨著年齡增長,去除咖啡因的時間更長,因此咖啡因的影響更大。

酒精:無法引起自然的睡眠,會使睡眠片段化,並降低睡眠修復效果。

安眠藥:弊多於利,作者認為進行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CBT-I) 更有效。

作者在文末分享了如何提升睡眠品質,以下是幾個例子,其他的建議可以參考書本內容:

1. 遵守規律的睡眠時間,盡量在睡前 2-3 小時結束運動,安排閱讀或聽音樂等輕鬆的睡前活動。
2. 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取,避免太晚吃大餐和喝太多飲料。
3. 讓臥室保持黑暗、稍涼、沒有電子產品。注意 LED 藍光和電子產品會影響褪黑激素的釋放。

《為什麼要睡覺?:睡出健康與學習力、夢出創意的新科學》
作者:#沃克
譯者:#姚若潔
類型:自然科普
出版:#天下文化
喜愛程度:4/5
展開
user-img
3.0
|
2024/04/14
內容豐富有趣好讀,除了譬喻好懂外,筆者也經常提問反詰,再丟出更多的科學回答,每則資訊也都註明初處,讓初讀的我對這一切不疑有他,並且認為他是位很棒的科普作家。

但與研究者朋友分享 P288 頁關於安眠藥的內容後,發現論述有過於武斷奇怪之處,回查原論文才發現,作者似乎某種程度的斷章取義了(又或者這是它的理解)。
最後一段第三行,他說這篇研究的結論是「安眠藥物效果很小,且臨床重要性值得懷疑」,但研究的結論該句是寫「單獨使用效用相對小,臨床使用需被探討,但兩者合併 ( 與安慰劑 ) 有顯著效果」,這兩句的結果截然不同,中文出版社也擅自在該段落加上「沒有比安慰劑好到哪裡去」的小標,容易引發誤解。

我再隨意找了一則資訊驗證,P007 有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終於宣布,睡眠缺乏是所有工業化國家的流行病」(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s now declared a sleep loss epidemic throughout industrialized nations.),網路上搜尋不到任何相關聲明,有網友看完註解標示的紀錄片,也找不到這句話。最接近的資訊是 WHO 曾對非洲和亞洲低收入國家老年人的睡眠研究,在標題打了 「一種新出現的全球流行病 ?」,以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將睡眠不足描述成 「公共衛生流行病」的消息,看起來是將這兩則資訊合併了。

前文提到的查證網友花時間做了 CH1 的註解查核,整理出了一篇文章:Matthew Walker's "Why We Sleep" Is Riddled with Scientific and Factual Errors
雖然我沒有再去驗證它查核的查核,但有興趣的朋友仍可參考看看(如果不擅長閱讀英文,按右鍵翻成繁體就可以了!)

總體而言,我相信整本書依舊有一定程度的基礎事實,但哪些屬於有較多研究支持的事實、哪些作者偏好的推論,是需要再謹慎查證的,這也是我未來在閱讀任何科普書籍時,會更加提醒自己抱持的心態。
展開
user-img
5.0
|
2024/04/06
|
電子書
可以說是我人生中讀過數一數二棒的科普。
專業科學不只寫得很容易理解,
而且還提點非常重要的如何改善睡眠,
並且告訴你這樣做為什麼可以改善、
或是做什麼行為為什麼傷身,
都會舉出很多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據
user-img
4.5
|
2023/12/16
歡迎光臨夢境百貨

還記得我在陽明念書時,就有一個老師專門做睡眠方面的研究,從基礎到臨床試圖提升人類的睡眠品質。但為何睡眠如此重要呢?首先,睡眠期間身體會釋放生長激素,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必促使老廢細胞被吞噬代謝,並鞏固記憶。
許多人認為睡眠將消耗人生中的 1/3 是種浪費,包括許多菁英階層,都已縮減睡眠時間投入學習與工作為榮,但忽視睡眠的代價十分昂貴,正在侵蝕人類福祉的各個面向,不僅使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升高、也會使人更容易感到飢餓和憂鬱,也使神經的代謝廢物無法清除,誘發阿茲海默症。

我認為這本書深入淺出地講解了睡眠對於人類如何重要,適當的休息才是使我們能夠妥善利用能集中精神寶貴時間的關鍵,如果你讀了《歡迎光臨夢境百貨》意猶未盡,並想了解更多關於睡眠的知識,這是一本很棒的科普書籍,深入淺出地講解目前對於睡眠的科學研究。
user-img
4.5
|
2023/11/21
劇透警告
比爾蓋茲活到60多歲,他才明白的一件事


一、前言

不知道你有沒有常聽到這句話:「睡這麼多幹麼?以後進棺材就可以一直睡了。」

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也有這樣的觀念!

他認為睡覺是一件浪費時間又懶惰的行為,於是常跟同事比較──看誰每天睡更少(據說常常只睡5、6個小時)。

直到比爾蓋茲父親得到阿茲海默症;又得到他女兒的贈書──加州大學神經科學暨心理學教授Matthew Walker所寫的《為什麼要睡覺?》,才改變了比爾蓋茲。
此書不但令他重新思考睡眠觀念與習慣,還入選他的2019年度推薦書單!

為什麼要睡覺?這問題到現在仍是一個謎,科學界無法有一致答案;也由於沒有答案,導致人類忽視睡覺的重要性!

不過,地球上所有物種都離不了睡眠,可見睡覺一定有其必要。

因此,作者撰寫《為什麼要睡覺?》,透過書中許多研究與數據,說明睡覺對人的好、壞處,從不同角度出發,回答「人為什麼要睡覺」此問題。

進而幫助社會大眾重新認知:「『睡覺』絕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因為它不僅會影響我們身心,更是能讓我們在人生中不斷前進的燃料!」


二、睡眠週期

在了解睡眠對我們影響之前,必須先了解睡眠有兩種形式:

1. 快速動眼期
睡眠時,眼皮下的眼球會快速移動,這時候腦波快而混亂,且沒有固定模式,活躍程度與清醒差不多。而快速動眼期與做夢緊密相關,所以又稱夢境睡眠(dream sleep)。

2. 非快速動眼期
睡眠時,眼皮下的眼球不會快速移動,這時候腦波活躍程度較平靜──緩慢上下起伏。而非快速動眼期又依深沉程度分為一到四期(最深沉為第四期),其中一、二期為「淺度」非快速動眼期;三、四期為「深度」非快速動眼期。

這兩種睡眠形式,以大致規律的模式,在夜晚不斷循環發生;並且對腦部與身體有不同好處,不管缺哪一種,皆會導致身心出問題。


三、睡眠對我們的影響

1. 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睡眠不足會造成我們得到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原因如下:

(1) 傷害冠狀動脈(供給心臟血液的血管)
睡5到6小時的人,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機率,比睡7到8小時的人,可能提高200至300%!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會導致冠狀動脈「變窄或阻塞」,供給心臟的血液或氧氣不足,會增加心臟病風險。

(2) 缺乏生長激素
生長激素可修補「血管內襯(皮)」。但睡眠不足,會缺乏生長激素,使得無法修復血管,血管會不斷磨損而脆弱,容易發生血管阻塞狀況;最常見是中風與心臟病發作。


2. 變胖及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
睡愈少,得到糖尿病可能性會顯著提高,原因如下:

(1) 血糖狂升
飲食後,你血液中葡萄糖會上升,胰島素會刺激細胞快速吸收葡萄糖。每晚只睡4到5小時的人,細胞會拒絕吸收葡萄糖,令血糖狂升,達到糖尿病前期程度的高血糖!

(2) 飲食過度
人體有兩種控制食慾的激素:

● 瘦素──濃度高時,會有飽足感,不會想要吃東西。
● 飢餓肽──濃度高時,會有飢餓感,就會想要吃東西。

缺乏睡眠時,瘦素濃度會降低、飢餓肽濃度會升高。換句話說,當飽足感訊號減少、飢餓感訊號增加,食慾得不到滿足之下,人們會暴飲暴食以至於肥胖,因此罹患糖尿病風險也增加了。

(3) 想吃垃圾食物慾望增加
我們缺乏睡眠時,對垃圾食物的渴望會提高30至40%!

因為睡眠少,會令腦部能夠深思熟慮、控制欲望的區域變得較不活躍;血液中刺激食慾的「內生性大麻」濃度也會升高。以上這兩原因使得好吃的高熱量食物,對我們變得更有吸引力。


3. 生殖系統出問題
睡眠不足可能是導致少子化原因之一,所以睡眠不僅是個人問題,亦是國安議題。

(1) 對男性影響
睡眠時間少、品質差的人,較睡眠好的人,精子數少了29%,而且精子本身有較多畸形問題!另外,如果男性只睡5小時,較睡眠充足時,「睪固酮」顯著下降,會讓男性覺得疲勞、性慾降低,進而影響工作與性生活。

(2) 對女性影響
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濾泡釋放激素降低了20%,此激素在受孕上相當重要。另外,女性睡眠不足8小時,較睡眠充足時,懷孕前三個月「流產」風險明顯較高!


4. 罹患癌症風險提升
睡眠不足會令我們免疫力低下,除了容易感冒、生病,罹癌風險也會增加。原因如下:

(1) 免疫力低下
只要睡不好,免疫系統中「自然殺手細胞」會減少。而自然殺手細胞對付的其中一個壞東西,便是「癌細胞」!

(2) 交感神經系統活躍程度升高
缺乏睡眠會使得交感神經過度活躍,引發免疫系統不必要的持續性發炎反應。而癌細胞會利用「發炎因子」增加腫瘤的能力,或幫助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簡單來說會加強癌症的增長與擴散。


5. 睡眠與精神疾病的關聯
科學家證實──缺乏睡眠和躁症或憂鬱症的發作,有「因果關係」!另外,加州大學研究亦證實,藉由改善睡眠質量,對於治療憂鬱症、躁鬱症、自殺等,有顯著效果。


6. 睡眠與阿茲海默症的關聯
當睡眠進入「非快速動眼期」,才能有效清除一整天神經活動產生的代謝廢物。而清除的有毒廢物之一,正是「類澱粉蛋白」──與阿茲海默症有關的毒素。

因此,非快速動眼期很少的話,類澱粉蛋白斑塊會累積愈來愈多,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也會上升!


7. 睡眠與記憶、學習能力的關聯
「知識」是「記憶」的一種。我們在學習時,腦部就是不斷接受新的短期記憶。

新的短期記憶會暫存腦中的「海馬迴」區域,不過此區域類似隨身碟有容量限制,滿了則無法存取記憶並影響學習。那滿了怎麼辦?腦部有兩個方式處理:

(1) 清醒時,把新的短期記憶覆蓋舊的短期記憶(類似硬碟滿了,只能將新檔案覆蓋舊檔案)。

(2) 睡眠時,在深度非快速動眼期,透過慢速腦波,將記憶從海馬迴(短期暫存區)搬到皮質(長期記憶區),騰出新空間;這個過程叫「記憶鞏固」。

因此,我們睡眠時要有足夠「深度非快速眼動期」;它可以把我們學習到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並騰出短期記憶暫存區的空間,以學習新知識。

由上述可知,深度非快速動眼期的重要性!這亦是為什麼我們老年時,學習與維持新記憶能力會衰退,原因在老化時,深度非快速動眼期也會減少。


四、我的後記

看完文章,相信大家都了解睡眠的重要性。
我個人認為人生不斷地在拋接三顆球──身心健康、親友關係、工作事業。

親友關係是橡膠球,掉了有機會重修舊好。
工作事業亦是橡膠球,掉了有機會東山再起。
身心健康卻是玻璃球!掉了即碎了──無法挽回。

所以我認為人生第一重要是身心健康!而「睡眠」又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你先讓自己有充足且高品質睡眠,才會身心健康,接下來才有能力顧好親友,並在工作事業上大展鴻圖。

最後,我想分享一句話:「睡眠是一種禮物,感謝它給你的一切,並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睡眠。」



以上是我的一些讀後心得,要是你看完產生興趣,不妨去看一下這本書,書中還有其他值得學習的內容:

● 為什麼會想睡覺的兩個因子
● 我們一生中的睡眠變化
● 安眠藥真的能安眠嗎?
● 咖啡因、3C產品、鬧鐘、睡前小酌對睡眠的影響
● 「夢」是什麼?

如果你喜歡此篇文章,歡迎分享或按下有參考價值。想看更多我的文章,歡迎搜尋「地才先生」~
展開
user-img
5.0
|
2023/10/21
這本書用科學的方式來進行敘述
看完這一本書之後,會願意每天提早睡覺
也對於睡覺的幫忙有很大的理解歐!
誠摯地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user-img
4.5
|
2023/09/19
劇透警告
本書作者 Matthew Walker 是研究睡眠的頂尖科學家。以往睡眠對在人類演化上的功能定位,一直裹著神秘的面紗。睡眠並不單純只是深度的休息來節省能量耗損,因為睡眠比不睡眠所節省的熱量約150大卡,這些能量並不足以和睡眠時段所面臨的生存風險相比。顯然,睡眠對人體有其他更重要機能和任務 。
直至今日,研究人員運用高端的醫療儀器在受試者睡眠時對他們的腦部進行監測,才發現睡眠對人的生理、心理,甚至生存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提幾個書中印象深刻的部分:
1. 青少年的近日節律和成人不同
青少年的褪黑激素升高到有睡意的濃度約比成人晚2-3小時。明白這個就能理解,家中處於叛逆期孩子晚睡晚起的作息並不是要和你作對,他們而只是服從生物學上的命令。
2.作夢並不是日間事件的重演
作夢通常發生在快速動眼期。根據研究,這些夢境的內容並非日間人事物的重演,比較相關的是日間的情緒,而這種帶有相關情緒的夢正是睡眠修復心理創傷的重要機制。
作夢並不是比較淺或品質比較差的睡眠,和較少作夢的非快速動眼期相比,兩者有不同的功能,非快速動眼期強化記憶和學習;快速動眼期整合知識和激發創意,不能互相取代。
3. 鬼壓床也許是只是睡眠麻痺
進入快速動眼期睡眠時,身體的肌肉會處於癱瘓狀態,這在演化上是為避免非現實的夢境活動在現實中演出的保護機制。當睡眠結束進入清醒,麻痺的肌力會同時恢復,而睡眠麻痺就好像清醒狀態和肌力恢復沒有同步,導致清醒的自己被困在無法動彈的身體裡。
4. 睡眠對於免疫的重要性
你曾想過在打疫苗前要好好睡覺來增加疫苗的效力嗎?研究發現,打流感疫苗前一週平均睡八小時的人,打完疫苗的抗體反應比未睡足八小時的人高50%。
5. 老人並非隨著身體退化需要比較少的睡眠
老人所需要的睡眠和中年人差不多,只是因為某些原因在量或質上無法獲得充足的睡眠,如夜尿問題而頻繁起床,導致睡眠片段化;或褪黑激素提早釋放加上近日節律強度的減弱,讓老年人無法維持八小時的睡眠。

看完本書,會對睡眠這件被認為理所當然,甚至輕忽的生活日常重新改觀。
展開
user-img
4.0
|
2023/09/07
這是一本蠻有趣的科普書,多是用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專有名詞,而且很多的論述也都以科學證明,讓人可以很快明白其中道理。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因晚上沒睡好,導致隔天早上精神不濟,但為什麼睡眠會影響隔日的表現?又睡眠真的如此重要嗎?如書中所述,就生物演化觀點而言,通常是不需要或是不重要的功能,會漸漸退化,但就睡眠來說,卻從未被捨棄掉,且已知影響甚深,更重要的是沒有一種生物是不需要睡覺,僅差在睡眠時間長短罷了。

老一輩總說嬰幼兒要多睡覺,一眠大一吋,至於青少年父母總也希望他們早早上床睡覺,藉由充足睡眠長高長壯,而成人時總會聽到有人說只需要睡3-4個小時即可,所以睡眠時間長短真的會因年紀而有所變化嗎? 那到底要睡多久才算充足呢? 其實中、老年所需的睡眠是差不多的,只是隨著年紀漸長,因為睡眠的量與質甚至於睡眠效率都逐漸降低,更糟的是睡眠時機易受干擾,以致於年長者較難產生同樣分量的睡眠。

因為睡眠不只豐富腦功能,包括學習、記憶,對於心理健康亦有關聯,因為睡眠會重新校準腦中的情緒迴路,至於身體則可藉由睡眠重振免疫系統,避免各種疾病…等。

就書裡面做的實驗來說,運動選手睡眠充足與否確實是會影響比賽表現的,而且頂尖的運動選手,其實格外重視睡眠,例如現今MLB當紅球星大谷翔平曾說到:「睡覺對我很重要,什麼時候要上床睡覺?這必需提前幾天就先計劃好。」 或許也因為大谷翔平睡好、睡滿,所以才有如此超高水準的二刀流表現!! 另外NBA 球星詹皇 (LeBron James) 也曾表示充足睡眠對於身體修復是極為重要的,也因為詹皇對於睡眠的重視,所以一直維持在極佳的狀態。

若長期睡眠不足,則會對大腦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繼而產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失智症、憂鬱症、中風..等,再者也會增加身體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更令人擔憂的是,45歲以上若每晚睡眠時間在六小時以下,則增加心臟病發及中風的機會為每晚睡七至八小時的人的200% (驚!)

同樣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做夢竟然是一種夜間治療,藉由夢來舒緩甚至於撫平傷痛,因為與壓力相關化學物質”正腎上腺素” 只有在進入做夢狀態時才會完全停止釋放,此時腦中會進行情緒記憶處理,換言之,相關的重要構造也會重新活躍起來,像是杏仁體(掌管負面情緒,例如:恐懼..)、

有睡眠障礙的人,通常多仰賴安眠藥,但依據書中所提,安眠藥其實助益不大,或許只稱得上安慰劑,所以書中也提出一些建議,像是規律的睡眠時間、遠離咖啡因和尼古丁及睡前不用3C產品…等,期望能幫助到有睡眠障礙的人。

看完書之後,更加了解到睡眠的重要性,也讓自己有所省思生活習慣是否影響到睡眠,總之,為了健康,卡早睏卡有眠實為上上策啊!
展開
user-img
5.0
|
2023/09/01
很棒的一本書,從科學學理來討論睡眠對人的重要性。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看完這本書之後就不敢熬夜,這本書真的很有警示作用啊!另外書裡面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睡眠,很實用
user-img
5.0
|
2022/06/04
雖然裡面的方法我嘗試之後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失眠的狀況 但是至少這本書裡面也給了我一些安慰
我是需要睡覺8小時的人但是我常常都只睡兩個小時就醒來了
然後一天就在頭暈跟渾渾噩噩根本思緒不清楚的情況下度過
真的非常辛苦但是這本書裡的方法並沒有辦法幫助到我
user-img
4.5
|
2022/05/17
很羨慕那種一天只需要睡個三四個小時的人
曾經碰到同僚 他表示一天只需要睡三四個小時
她表示因為她身體很好
所以曾經嘗試過.,有時候是因為工作忙睡眠不足
但是發現睡眠不足 影響眾多 像是記性不好 身體也變不好
看了本書
睡眠與做夢的功能,超乎想像:
  .學習之前的睡眠,幫助腦準備形成新記憶;
   學習之後的睡眠,可以鞏固記憶、避免遺忘。
  .夢提供虛擬實境,讓過去與現在的知識融合,激發創意。
  .夢還能撫慰痛苦的記憶,幫助我們走出創傷。

  睡眠不足的壞處,不容輕視:
  .只要一晚睡四小時,對付癌症的自然殺手細胞數量剩下不到一半。
  .腦中的清潔大隊運作不良,無法清除阿茲海默症的毒性蛋白。
  .連續清醒十九小時後開車,你的精神狀態和酒駕沒兩樣。
  .容易覺得肚子餓,吃飽了卻還想再吃,體重居高不下。

  睡眠對專業領域和職場的驚人影響:
  .NBA籃球運動員一晚睡眠超過八小時,每分鐘得分會提升近三成。
  .NASA發現,短短二十六分鐘的小睡,就能使太空人的表現更好。
  .企業中,睡眠不足的員工會缺乏生產力與創意;
  
  我們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記憶力、學習力、創意、生產力、
  領導力、決策力、智商與情商、吸引力、運動表現,甚至食慾,
  這些讓日間生活更精采的能力,
  原來都與夜間那場神祕的睡眠有關係。
展開
user-img
5.0
|
2021/12/18
就像書腰寫的,整個閱讀的過程是那麼有趣又深刻!從小耳提面命的那些警語(一眠大一寸、早睡早起身體好、生病的時候要多休息...等等)確實是有原因的!當初就是因為好奇「為什麼人要睡覺」才看這本書,看完以後,更瞭解睡眠對我們何等重要。你以為只是犧牲幾個小時的睡眠,會造成多大的傷害與影響,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強烈推薦所有”人類“都要看這本書!它不艱澀難懂,相反是有趣又令人心有戚戚焉的!
user-img
5.0
|
2021/10/23
「睡覺」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本能,但你曾有想過這個生物演化機制不曾淘汰過的現象是怎麼而來的嗎?這本書透過科學的說法,讓你知道睡覺為何重要?佔據人類一生的1/3時間裡究竟發生什麼事?看完本書才有恍然大悟,原來睡覺是這麼神奇的一件事,若要變得更健康、更幸福、更有效率地看待每一天,不得不好好重視睡眠這件事。作者的口吻與編排,正符合他想要傳遞的概念,讓你隨便進入其中的章節,不用按照制式順序,就可以讓你對睡眠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user-img
5.0
|
2021/10/02
淺顯易懂的說明,搭配非常謙虛的分享,看的很過癮。

最棒的是作者雖然是學者,卻不會犯學者最常犯的問題,就是想辦法盡量發現什麼,反而他會說:雖然數據是這樣,但是因果關係我們還不清楚。

總之就是棒!
user-img
4.0
|
2021/08/06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睡覺」的重要性,但我想很少人會雙眼正視睡眠,給睡眠一個 RESPECT,乖乖好好去睡覺,因為我們人就是貪小便宜心態,覺得少睡就是多賺到一點時間,而這本書就是公正客觀的跟你說——為什麼我們人要睡覺、為什麼睡覺不是浪費時間,看完後,你真的會打從心底認真規劃,怎麼把睡覺當作一回事,一回正事在處理。

《為什麼要睡覺?》內容清晰易懂,打破很多普世對睡覺的誤解,最後還附上如何睡好覺指南實在有夠貼心!

看完後真心覺得,睡覺這麼簡單又有這麼多好處,這種不費吹灰之力的努力,真的是造物者給我們建立成就感的最大禮物了!

---
【誰適合看這本書】

想減肥、想變聰明、想變厲害、想不透為什麼睡覺不是浪費時間的人。



更多好書心得分享可以追蹤 IG: lizaisreading
展開
劇透警告
延後上學時間救了小孩
對9歲兒童來說,近日節律會讓他們在晚上9點開始想睡,但對16歲的青少年,需要再過幾小時,才會感受到睡意來臨。

但父母就是合理認為小孩要在晚上10點上床睡覺,早上7點就要起床,就相當於父母自己要在晚上7、8點就寢,早上4、5點就要起床。
爸媽辛苦吼叫命令小孩起床,還要要求他們表現聰明、優雅、心情好,可能要先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到。

在美國超過80%的公立中學在早上8點15分之前就要開始上課,更有一半是在7點20分就已開始。
為了要趕7點20的上課時間,校車就要從早上5點45分開始接學生,青少年在清晨5點15分就要起床,一個禮拜5天,相當悽慘。

就如同大人每天3點15分起床,日復一日,應該沒有辦法集中精神學習任何東西,更不可能心情好。

青春期是最容易發展出慢性精神疾病的生命階段,上學時間過早導致的長期睡眠剝奪,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推孟,在他的研究中發現,無論是幾歲的兒童,睡得越久智力就越高,和睡眠時間有強烈連結的,是合理的、較晚的上學時間。

而日本也有針對5千名學童研究,較聰明的兒童比IQ較低的兒童多睡了40~45分鐘。
美國許多地方已經把第一堂課的時間延後,卻發現學生的平均成績得到顯著提升。

疲憊、睡眠不足的腦,就像充滿孔洞的記憶濾篩,無法接受、吸收或有效保存學習內容。
堅持很早上學的做法,等於是用某種程度的失憶症來阻礙下一代的發展。

而家庭社經背景較低的小孩比較不可能由家長開車送到學校,父母常常是服務業,一大早就要去上班,所以小孩就需要校車接送。

他們總是比富裕家庭的小孩睡得更少,結果造成從上一代傳遞到下一代的惡性循環:
爸媽窮→早上班→小孩早起坐校車→睡不飽→學業成績較差→出社會發展較差

而上學時間延後,放學時間也會延後,這反而是有益的。
下午3點到6點是青少年的「危險時段」,學校已經放學,但家長還沒回家,這時無人看管之下,就容易涉足犯罪、酒精、藥物濫用。

美國的明尼蘇達州把上學時間從7點半延到8點,16歲到18歲的交通事故降低了60%,其他州更是延到8點55分,肇事率竟降低70%。
相對防鎖死煞車系統(ABS)可以降低20~25%,光是充足睡眠就對青少年超過2倍效益。
展開
user-img
5.0
|
2021/05/10
劇透警告
身為長期戴耳塞入睡的淺眠者而言,閱讀這本科普書原本只是想解決淺眠、易醒的睡眠障礙問題,但作者的風趣文筆和自然類比能力實在出神入化,讓生物演化門外漢如我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得以一窺造物者神秘的睡覺力量。至於我的睡眠障礙,採行他建議好像沒有顯著改善,倒是深夜讀他的書有助眠功能(喂~),可能閱讀自然科普能幫助人平靜(?)。作者是睡眠科學家,書中節錄許多有趣睡眠研究:

1。所有生物都需要睡眠,但其中REM(快速動眼期,佔每夜睡眠20%-25%)是較新的演化產品,只有鳥類、哺乳類才有作夢的「殊榮」。作夢帶給人類社會重要的功能包括: 情緒修復(所以有研究說明自閉症REM異常短,阻礙理解複雜情緒的功能),記憶連結(嬰幼兒時期REM比重高,孩童學習能力通常比成人快速)和創造力。從新生兒到青少年後期,REM和NREM比例從五比五,降至二比八。

2。NREM(非快速動眼期)主要在淘汰和清除不需要連結。隨年紀漸長大腦老化NREM減少,導致睡眠品質不好,連帶記憶力衰退。有研究指出阿茲海默症、失智症和睡眠的關聯性很強,但因果關係還無法指認。

3。睡眠不足容易情緒暴走: 這點應該每個人都有感吧。書是以大腦運作說明當睡眠充足時,前額葉皮質(掌控人類思考、決策與邏輯區)和杏仁體(情緒油門)之間連結強,所以遇不順心事,前額葉皮質能及時出面控管情緒。但當睡眠不足時,除了兩者間的連結變弱,前額葉皮質無法扮演踩剎車的功能,會有理智斷線狀況。外加杏仁體敏感度升高,對衝動與快感的追求提高,啟動渴望獎勵系統,易伴隨成癮現象(酒精、毒品、暴飲暴食)。

4。作者列出健康睡眠12法則:
(1) 遵守規律的睡眠時間。
(2) 每天運動至少三十分鐘,但要在睡前二至三小時前結束。
(3) 遠離咖啡因和尼古丁。咖啡因和尼古丁都是一種興奮劑,
(4) 避免睡前飲酒。酒精是有大腦麻醉的效果,但無法引發正常自然睡眠,因而會使你缺少快速動眼睡眠,讓睡眠較淺。
(5) 避免太晚吃大餐、喝太多飲料。
(6) 可能的話,不要服用會延後或干擾睡眠的藥物。
(7) 不要在下午三點之後睡午覺。
(8) 睡前要放鬆。不要把事情安排得太滿,讓你在睡覺前沒有機會放鬆。可以安排一些輕鬆的活動,例如閱讀或聽音樂,作為睡覺前的習慣。
(9) 睡前泡個熱水澡。手腳加溫,能讓身體核心熱散出,較易入睡。
(10) 臥室要黑暗、稍涼、沒有電子產品。
(11) 適當曬太陽。試著每天在戶外至少曬三十分鐘的日光。在早上使用亮度非常高的光源。如果有難以入睡的問題,睡眠專家建議應該在早晨曬一小時的陽光,並在睡覺之前把室內燈光調暗。
(12) 如果上床後二十分鐘仍然醒著,或開始覺得焦慮,最好起床做些輕鬆的活動,直到睡意產生。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