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暑期閱讀
看見自己受的傷:覺察深層的內在,擁抱更完整的自己

看見自己受的傷:覺察深層的內在,擁抱更完整的自己

The Myth of Sanity: Divided Consciousness and the Promise of Awareness

  • 定價:480
  • 優惠價:943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5折408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內容簡介

其實,我們都有一點「解離」,
從白日夢、失神、漫遊症甚至轉換多重人格,我們比自己察覺到的更傷痕累累。
 
「我在星期二早晨醒來的時候,發現今天已經是星期五了。」
茱莉雅是一位成功的電影製片人,
然而她飽受失憶、時序混亂之苦,
也想過自殘,甚至闌尾破裂、陷入昏迷了還不知痛,
於是她終於意識到,「解離」讓她失去了感受的能力……


 ▎▎各界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蔡宜芳|諮商心理師、《接住墜落的青少年》作者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璞成心理學堂總監

無數創傷倖存者的告解, 與哈佛心理治療師一起拜訪心靈,看見我們都有的「傷」。


「解離」比想像中更常見?
我們大多時候認為自己的神智健全,但你有沒有曾經短暫失憶、在危急時出了神、突然暴力相向,事後卻訝異自己的失控行為?我們多少都遇過這種時候,主因是我們被另外一個不熟悉的自我所掌控。這就是一種「解離」,當我們的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或創傷情境時,將自我認同裂解成細碎的記憶,好讓我們度過生死交關的衝擊。

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道看不見的傷?
我們對「解離」有很大的誤解,其實它並不罕見。「解離」也有光譜,小從恍神、失憶、失蹤,甚至會轉換人格。換句話說,創痛的記憶一旦被觸發,解離的功能就會「挺身而出」層層包覆那個原始、脆弱的自己。如果我們看不見自己的傷,可能會造成工作、生活與家庭的分崩離析。

「解離」讓我們挺過創傷……但為何倖存下來卻還是為情緒所苦?
身為一位治療師,史陶特醫師曾聽過數十個、數百個人的生命故事,他們從恐怖的人生經歷倖存。不管是本書的主角之一茱莉雅,她雖然有成功的事業,可一旦聽到關鍵字,就會失去所有時間感,記憶只剩星期一、然後跳到禮拜五,中間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馬修是個熱情有創意的工程師,但他一旦遭逢爭執,就會立刻「斷片」毫無反應。納森是備受敬重的心理醫師,但他常常會在自己的派對聚會裡失蹤、看診也偶爾失約,他無法交待這段時間他做了什麼。油漆工嘉瑞特分裂出五個人格,以應對不同的壓力情境。回溯他們的成長經驗,史陶特醫師發現他們都有一道無法抹滅的心靈創痛。他們是真正生命的勇者,但他們的保護機制卻關不掉。解離成了問題。

「解離」的人有可能「復原」嗎?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心靈非常強大,強大到當我們面臨重得幾乎不可能挺過的災難時,還是可以活下去。然而,透過解離不同人格保護自己的心理機制,在傷口沒有真正癒合的狀況下,會透過話語、情境、行為、日期等元素,一再被觸發。經由醫師逐步引導,我們可以檢視內心深處的祕密,重新建立心靈運作的機制,好好擁抱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瑪莎・史陶特Martha Stout
哈佛醫學院精神醫學科的心理學臨床導師,也是麻州總醫院的臨床關聯心理師。她曾經在社會研究新學院的研究所部門(Graduate Faculty of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麻州專業心理學學院(Massachusetts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與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工作。二十年來,她專精於治療心理創傷倖存者,並且研究人克服壓力影響與意識創傷的方式。史陶特博士在波士頓工作,居住在麻州的安角。

譯者簡介

吳妍儀
中正大學哲研所碩士畢業,現為專職譯者,近年的譯作有《再思考》、《哲學大爆炸》、《冷思考》、《讓心裡的傷不倒帶》、《早安,我心中的怪物》等書。

 

目錄

作者序
前言

第一部:解離
第一章:老靈魂
第二章:我在星期二早晨醒來的時候,就星期五了
第二部:戰鬥疲勞症物種
第三章:閃避與掩護
第四章:我的碎片
第五章:人性處境
第三部:分裂的身分認同
第六章:被替換
第七章:人格轉換者
第四部:精神健全
第八章:為什麼帕克是帕克
第九章:本應如此

致謝
注釋
 

詳細資料

  • ISBN:9786267156223
  • 規格:平裝 / 380頁 / 21 x 15 x 2.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歲~99歲
 

內容連載

第二章 我在星期二早晨醒來的時候,就星期五了
 
茱莉雅聰明絕頂。從史丹佛大學以最優等成績畢業後,在紐約拿到全額獎學金讀研究所,她變成了得獎的紀錄片製作人。我在她三十二歲的時候遇見她,是個等著嶄露頭角的知性力量。跟她對話讓我想到《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只是她更風趣,而且是個活生生在呼吸的人類,配戴紫水晶珠寶來襯托她帶電似的紅褐色頭髮。她群青色的眼睛閃閃發光,就算在她沮喪時,也會讓人一見到她就產生她很特別的印象。然而她是輕聲細語的,極端能夠讓人放下心防。她不會炫示她超凡的智商或者她的美貌,甚至連她自己都好像不曾注意到。
 
但那雙藍色的眼睛,立刻就注意到了每件事,就像攝影一般。她第一次走進我辦公室時,她說:「喔,多麼好啊。妳是從海地得到那座小雕像的嗎?我在那裡做過某個計畫。那真是個魅力迷人的地方!」
 
她指的是一個小小的皂石小雕像,一個下跪男子的圓形抽象塑像,我確實是在太子港(Port-au-Prince)買下的,而它放在跟我辦公室門平行的一個架子上。她進來的時候並沒有往那個方向回頭一瞥,所以她肯定是在百萬分之一秒內捕捉到並且處理過那個邊緣視野裡的影像。
 
「非常有觀察力。」我說道,隨後她對我露出一個微笑,如此閃亮動人又溫暖,就在那最無遮掩的時刻,她終生的憂鬱裂開一條縫,從她周遭的空氣中消失,就好像那不過是個泡泡而已。她瞬間的微笑讓我眨了眨眼睛,而我在那一刻,即使在第一次診療開始之前,我就清楚知道,如果她願意讓我幫忙,我會做我能做的一切,讓這道特別的光不至於熄滅。
 
在短時間內,茱莉雅可以很有娛樂性又很詳盡地談論電影、音樂、多文化心理學、非洲政治、文學批評理論、還有許許多多其他主題。她對細節的記憶無可置疑,還很有說故事的天賦。在她講述資訊或者一則故事的時候,她自己加入其中的知性魅力,讓她的聲音有股高預算紀錄片旁白那種冷靜與經過專業調節的性質―像是介紹某種特別神奇的瀕危物種,例如以西藏雪豹為主題的片子。她講了幾句有巧妙語氣轉折的句子,然後頓了一下,幾乎就好像她正在聆聽―並且期待你也在聽―彷彿腳掌在雪結成的硬殼上,發出鬼鬼祟祟的喀嗤-喀嗤聲響。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心理勵志】用閱讀傳遞正能量!圓神電子書全書系,三書79折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親子天下加碼(6/17-6/18)
  • 職場人
  • 天下文化(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