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

75折$ 360
5 /5
29位讀者評分
5
86%
4
14%
3
0%
2
0%
1
0%

精選書評

全部書評 | 共19則書評

評鑑星等(可複選)
評鑑日期
user-img
5.0
|
2025/04/14
完整而詳盡的寫下手機及社群媒體如何及為何改變兒童及青少年,
面對AI時代的到來, 先閱讀這本書讓我更了解如何因應及保護孩子.
展開
這本書超級好看,譯者非常厲害的讓易讀性提高,強烈建議全國有兒童、青少年的家長應該人手一本,一起探討與改變這個以然失控的焦慮世代,或許覺得改變很難,但不改變永遠只會更難而已,靜下心來花一個下午的時間讀讀這本書吧,放下手機,放下焦慮,許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未來。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3/16
劇透警告
讀後感想
“失控的焦慮世代”一書,書中提到許多關於智慧型手機如何破壞我們的專注力,以及如何近乎無限放大我們的機會成本,特別是綁架我們本來就不多的時間!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對於沒有付費給社群媒體公司的我們來說,我們並不是他們的客戶,他們的客戶是那些付錢買曝光度的公司,我們只是他們的”產品“。這段話非常值得我們注意,我們自己為在經營自己的”社交圈“,實際上我們正在燃燒我們寶貴且無法重來的光陰,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很感謝有這麼一位作者將這個點說出來,並且做了許多統計來分析這些事情的影響!
展開
user-img
3.5
|
2025/03/14
|
電子書
這本書其實寫得不錯,但核心問題在於手機螢幕已成新世代成長(上癮)必然之物!
除客觀用科學證據分析利弊外,應該在這個環境不可逆的大前提,提出更多可行方案?
P.S.就像有人寫書由歷史、政治、國際法等告訴眾人,俄羅斯不該入侵烏克蘭,問題是我們就像是活在基輔的人民,只能逃難嗎?
展開
user-img
3.5
|
2025/03/06
Jonathan Haidt 在本書中探討了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媒體如何改變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環境,並導致心理健康危機。他將這種現象稱為「童年的大重塑」(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他認為從2010年開始,焦慮、憂鬱、自殘行為與社交困難的激增與數位科技的普及密切相關。Haidt 不僅指出問題,還提出解決方案,主張限制螢幕時間、恢復自由遊戲、延後社群媒體與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年齡至16歲,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發展,同時透過強化學校與家庭的合作來達成這些目標。

Haidt 綜合心理學、社會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分析科技如何重塑青少年的大腦發展與情緒狀態。數據翔實並運用了大量的圖表來支持他的論點,然而有些圖表的呈現方式令人困惑,沒有達到增強說服力的效果。此外,他在某些章節也坦承,部分結論仍帶有推測性,特別是在因果關係的建立上,他無法完全排除其他社會與文化因素的影響。

本書的敘事方式與文筆亦較為平淡,Haidt 的風格明顯偏向學術論述。全書共 486 頁,其中 96 頁為註解,進一步凸顯了本書的學術取向。雖然論點清晰,但文字缺乏敘事張力與文學性,使得閱讀過程相當枯燥。他重複強調相似的觀點與數據,甚至重複引用相同的名言,而沒有透過更多生動的案例來加深讀者印象,也導致整體論述顯得生硬,缺乏吸引力。

翻譯與校對上的疏失不僅未能為原作加分,反而放大了缺陷。例如gap year有時翻「壯遊」,有時候又翻「空檔年」。「魔獸世界」在後面的篇章再度被提到時才加上英文「World of Warcraft」。P155-156少了一個「互」,導致「互動性」變成「動性」。某些句子結構顯得生硬,缺乏流暢的語感,使得閱讀體驗受到影響。某些句子甚至會產生誤解,例如「大量觀看色情片會影響男孩和年輕男性的浪漫關係與性關係」!?

整體而言,《失控的焦慮世代》是一部重要但不完美的作品。Haidt 成功點出數位時代對年輕世代心理健康的衝擊,並提供值得討論的解決方案,但其論述方式略顯冗長,缺乏故事化敘述來吸引更廣泛的讀者,如果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本書仍然值得一讀。
展開
《#失控的焦慮世代》讀記

還好這本書出版,還好有人告訴我們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作者直接指出,沒有好好的預防,這會是一場不容易看出,卻殺傷力即大的瘟疫。

靜不下來或憂鬱少年,過度自卑、自戀的少女、更脆弱的人際關係,加上焦慮又不知如何掌控的父母,都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提醒我們手機改變了我們的孩子、剝奪了他們的童年、染色的青春。

●#童年大重塑

沒有五感體驗的童年,在現實生活過度保護,而在網路世界不設限,孩子們失去了可以勇敢冒險,例如爬樹或是走路上學的快樂童年。取而代之的是聲光色的五彩霓虹,光彩絢麗,過度勾起物欲上癮,對平凡生活的的趣味忽視。

就好像是童年回憶裡面的是四果冰和與加了一堆五顏六色的奶油、棉花糖、巧克力堆疊的越高越好的超級豪華冰淇淋的兩張照片,若「加工」當成了習慣,一切變得理所當然以後,要拒絕誘惑就變得更難。

作者提出來所謂的「童年大重塑」,你手機為主的童年,造成四種根本性的傷害:包括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上癮。

●女孩們的陷落

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大於男孩。讓他們陷入憂鬱、焦慮、飲食失調,甚至自傷的念頭與行為。廣告與媒體以及演算數據特意堆播,這些強大的誘惑力,在孩子自我意識還沒成熟前,攫取他們的目光形塑了錯誤,或不適合的價值感。

男孩和男人比較專注追求自主性,而女孩和女人比較看重共融性。

因此女性受到社會期許的完美主義影響,常常會用濾鏡來美化自己,或是截取完美的角度。看著漂亮的女生,也會對自己的體型還外貌更加焦慮。無法停止和他人比較的結果,會對自己的現實生活越來越不滿意。因此就會產生了過度消費、自我貶抑,或是過度追求偶像明星的效應。

自我認同的發展過程中,一部分靠你如何成功融入群體;一部分靠你如何展現自己作為個體的價值,例如擁有獨特的技能,受到群體的青睞⋯⋯。

●男孩們的退縮與失控

失去了可以冒險、追求的勇氣,退縮在自己的小小方寸空間裡面滿足一切的社會性需要。不需要被拒絕、也不會受傷的有人在網路遊戲中得到征服快感手機世界。讓大量的男孩們,陷在其中不可自拔。

●我們能做什麼?
作者對學校與家庭和不同年齡的小孩都做出了一些建議,
在這邊針對青少年家庭提供幾點比較符合台灣,現在社會的狀況來截取摘要並建議。
❶增加在現實世界的體驗,提提高五感經驗。
包括在所有的數位設備上設定家長控制功能和內容過濾工具,並且重視面對面的陪伴。
❷盡量拖延孩子註冊社群媒體帳號的時間。
❸提升他們的移動力,及面對生活的能力。
多依賴青少年幫忙家務,協助青春期小孩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協助青春期的小孩找到培養能力和領導力的方法,並且在大自然裡給自己更大的刺激。

❹父母要成為園丁,讓孩子有學習和成長的空間:不要成為木匠,直接塑造並決定孩子的形狀。

我自己的做法是:帶孩子搭公車、坐大眾捷運,或者是讓他們到農田裡面工作,就是希望能夠提高孩子們在現實生活的挑戰經驗,並且培養智慧、勇氣、責任和能力。過程中的陪伴與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多聽聽孩子的話,先少介入,畢竟他們面對的世界與挑戰與我們是大大的不同。

然而一些心中的原則,人是有所秉持的,包括一些好的品格好的習慣,但是要在生活中啟發與引導孩子體會並感受更踏實的快樂。

❝我不是在閱讀的書頁裡;就是在寫作的筆尖❝
#樂讀2025-15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03
本書分四部分(青少年精神疾病趨勢、實體玩耍童年沒落、童年重塑的4種根本性傷害、我們該做的行動)講解,並佐以大量數據論述現今Z世代青少年所面對的現實環境。
其中社群媒體不只造就青少年思維膚淺及碎片化,產生諸如自我中心、看重物質與享樂,愛批判、誇耀、比較,將累積按讚數視為個人的榮耀等行為,同時容易衍生出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
其中最讓人擔憂的是社群巨頭營運模式產生的道德危機,他們會透過演算法、研究行為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等,運用勾癮模型吸引青少年盡可能長時間留在社群軟體上,以達成其營利等目的。
有感於作者對於現今手機及社媒環境造成青少年傷害的憂心,沉迷其中的後果確實嚴重,機會成本相當高昂,值得我們自省,並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好好地思考及選擇。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2/03
值得閱讀的一本好書!很清楚的說明智慧型手機加上網路社群媒體對於孩童、以及青少年的禍害。家中有孩子的家庭都應該要特別注意,在毫無限制的網路媒體、網路資訊、網路交友、虛擬人我互動的環境,對於正在社會化過程的孩子身心發展,都是暴露在極高的風險以及永久的傷害之中,而家長如何拿捏其親子關係在給或不給、如何限制孩子使用的拉扯?確實是很讓家長深陷泥淖。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2/03
|
電子書
前面章節鋪陳了很多數據及專業分析當作背書,很明確的針對Z世代做探討,除了可以給本身就是Z世代的人閱讀之外如果身為教育人員或是家長亦非常適合閱讀。若是非Z世代的管理者也可以閱讀此書了解Z世代的背景打造一個更有效率的管理模式,達成雙贏局面。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1/25
身為一個在網遊蓬勃發達之際,陷入沉迷的過來人,在閱讀此書時感受到作者對這議題真切的重視,不像以往閱讀在談論網路成癮、沉迷的議題那樣,用一種「他者」的角度去觀看,而是務實的透過對於歷史演進的爬梳,用一串串數據展露在眼前,然後去梳理網路對整個社會的影響,讓人有種與之同在,這是一個時代的議題,網癮者不再是被區別的什麼什麼,而是受社會脈絡影響下的個體。
不管是曾經網癮者、想理解網路對社會的影響,或者關切網癮、網路影響這些議題的讀者,這本書都很值得推薦。
展開
user-img
4.5
|
2025/01/18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來到你面前,說她夢想去火星,因為那裡所有的朋友都在。你被告知,火星的低重力適合孩子,但同時也充滿了輻射和未知的危險,可能再也無法適應地球的生活。你會讓她去嗎?

《焦慮世代:童年的大改造如何引發心理健康危機》由心理學家Jonathan Haidt撰寫,用一個極具隱喻性的故事開啟,揭示我們的孩子正如移居火星般,進入了一個虛擬且高度不穩定的世界。隨著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在2010年代的爆發性普及,兒童和青少年的生活被徹底「重新編寫」。屏幕取代了戶外遊戲,社交媒體的「讚」數變成了友誼的標準,而原本應該是自由探索的童年,卻被焦慮、抑鬱和孤獨感所侵蝕。

Haidt用翔實的數據和真實的案例,講述了這場變革如何讓一代人陷入心理健康危機,尤其是女孩受到的傷害更為嚴重。他的故事讓人感同身受:曾經滿心歡喜的孩子因為社交媒體而變得脆弱、封閉,甚至自我傷害。他同時給出了希望之路:從推遲智能手機的使用,到恢復學校無手機政策,以及讓孩子重拾自由遊戲的機會。

這不僅是一本分析數字時代挑戰的書,更是一則喚醒父母與教育者的故事。它提醒我們,保護孩子的未來,不僅需要科技的進步,更需要重新尋回童年的本真與意義。如果你也曾為孩子的屏幕時間感到無助,這本書或許就是你重新找回方向的指南。
展開
user-img
5.0
|
2025/01/03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30
書中一直提到猶太教的“安息日”
他們的規定就是在星期五日落之後到星期六晚上第四顆星升起之前
不能用電子產品(簡略)

我發現這5千多年來的定律,依然適用於現實社會
尤其是對個人的身心健康

以前的安息日可能是肉體上的休息(不能工作)
現在的安息日是心靈上的休息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18
這本書探討了智能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普及,如何深刻影響年輕一代的心理健康與社會行為。作者強納森·海德特以社會心理學家的專業視角,結合數據分析、社會現象與人類行為的深度觀察,清晰地描繪出一個受「數位時代」重塑的焦慮世代全貌。

如果你關注心理健康問題的增長趨勢,這本書將帶來全新的洞見。特別是對於家長、教育者以及社會研究者而言,它是了解數位環境中年輕世代所面臨挑戰的必讀之作。

《失控的焦慮世代》不僅深刻揭露了科技與心理健康間的複雜關聯,更發出改變的呼籲。無論是父母、教育工作者,還是希望反思科技使用習慣的讀者,都能從中汲取啟發,找到面對未來的可能方向。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17
《失控的焦慮世代》英文原版從2024年3月在美國出版以來,至今臺灣出正體中文版(11月底),仍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非小說)精裝版排行前10名(超過35週的時間),可見在美國本土真的非常、非常暢銷!

佩服出版社高價取得版權、推出中文版,因為當初在看作者接受訪談的多部YT影片,覺得雖然研究發現驚人,很多犀利觀點更指出問題癥結,甚至提出建議解方,但總覺得是美國(西方)人的狀況,會有文化差異的隔閡。

但在看到臺灣版內容後,就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研究功力,寫作旁徵博引,讓人甘願掏錢買書是不分文化差異的。

以下分享個人看到的訪談和書評:
海德特教授知道有同行不認同他的論述,因此他在和《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作家對談時,提到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和我進行學術辯論的心理學家的心態就像是在審科學期刊。在審查期刊的文章時,要求報告得要數值精確,經過多次實驗,因為期刊不能發表錯誤的論文。就像是刑事案件的陪審團審判一樣,必須排除合理的懷疑。就陪審團審判來說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很好、對於科學期刊來說也很好。可是如果我們的孩子自殘和自殺的程度比以前高得多,我們是否在證據確鑿前不採取任何行動? 實際上,我有很多實驗證據和因果相關聯的報告,我認為證據非常明確。我們要花時間爭論是否有害,還是在看到風險時,花時間採取行動呢?」

英國《經濟學人》從1935年美國一路以來代代長輩認為晚輩很有事的論述傳統說起,認為《失控的焦慮世代》是本「更好的書」,並提到作者在尾註坦誠個人和身為家長的難處,非常值得一讀。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15
本來還很困惑,手機對孩子們的影響,這不是新鮮事了,其實成人也是重度使用者吧?

我們只能順應世界的進化,不是嗎?

但一打開書,又是一本欲罷不能會一口氣看完的書。

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成長,真得是步步為營的過程。

我們好像從農夫的角色進化成池塘守護者,希望孩子們可以在池裡自在的探索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

期許未來,我們可以晉升為安心的園丁。

我們都活在一個不可控的世界裡,願我們都能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保持內心的平靜❤️
展開
user-img
4.0
|
2024/12/13
有一句話叫水清無魚,人也是要經過一些大風大浪才會進步的,現在的教育講真的保護過度了,青少年還是要有時間管理自己
展開
作者透過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分析,揭露了現代孩子和青少年身心發展中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實體世界過度保護,而虛擬世界卻防護不足。
本書以細緻的觀察和紮實的數據,帶領我們反思科技與教育變革對下一代所造成的深遠影響。從孩子的自由玩耍到沉浸在螢幕中的孤獨,從社交障礙到身心健康的隱憂,這本書點出了這些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並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作者認為童年的價值來自於自由探索的機會。透過跑跳、攀爬、追逐等活動,孩子不僅發展感官和運動技能,也培養了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孩子在公園裡盪鞦韆、玩彈跳床,與同伴合作互動,甚至在排隊中學會等待與溝通——這些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實構築了社交技巧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智慧型手機與社交媒體的崛起大幅削減了這些寶貴的體驗。研究顯示自2010年智慧型手機快速普及以來,美國學生放學後與朋友面對面互動的時間急遽下降。這種現象特別集中於青少年族群,他們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屏幕上,卻因此犧牲了實體世界的社交與探索機會。
海德特將數位科技對青少年的影響歸納為四種核心傷害:社交障礙、睡眠剝奪、注意力碎片化與上癮。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令人焦慮的惡性循環。
書中特別指出,社交媒體對女孩的傷害遠大於男孩。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女孩使用社群媒體時間越長,出現嚴重憂鬱症狀的比例顯著上升,而男孩則較不明顯。
面對這些問題,海德特提出了多層次的解決方案,涵蓋政府、科技公司、學校與家長。他特別強調家長的角色,因為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
《失控的焦慮世代》是部深具啟發性的著作,它提醒我們,孩子需要的不是過度保護的溫室,而是適當挑戰的環境來發展自我。無論是家長、教育者,還是整個社會,我們都應該思考如何在數位時代為下一代營造一個能平衡身心健康的未來。這本書不僅是一份警告,更是一份改變的契機。
展開
user-img
5.0
|
2024/12/09
第三次回購,希望讓身邊有小孩的朋友與家人都能夠看到裡面的分析與建議。
對大人莫明的焦慮與手機使用戒斷也很有感。
實用的工具書!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