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06
喪親的失落與痛苦那麼大,即使過了好多年,還是深深覺得生命少了一塊。謝謝游太太的分享,書中非常日常的點點滴滴,的確就是讓遺族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突然會想起自己的親人不在,再怎麼平凡的日常,都不復見,都是奢望。透過閱讀這本書,在淚眼婆娑中,在哈哈大笑中,心裡的傷口彷彿輕了點。
user-img
5.0
|
2025/05/06
傅高義在哈佛大學受到完整的社會學訓練,兼通中日兩種語文,對兩國都有膾炙人口的著作。長期擔任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又擔任美國負責東亞的情報官,使他這部遺作既有歷史深度,又充滿對東亞未來的期許。
user-img
5.0
|
2025/05/06
賴馬老師一直是台灣本土童書界的翹楚,山雨小學的故事節奏活潑,對話自然流暢,帶有老師一貫的幽默風格!但在輕鬆的故事內容表面下,也埋藏了對深層議題的探問,且圖像不只是點綴,而是與文字相輔相成,幫助孩子理解故事並提升閱讀樂趣的重要元素,引導孩子思考「如果是我,會怎麼做?」鼓勵孩子更主動整理內心的感受與價值觀,有非常正向的教育意義~~
user-img
5.0
|
2025/05/06
/ 當我們開始誠實,也許不是世界改變了,而是自己被安放了 /

這幾天讀完一本覺得很有趣的書——《真心話筆記本》。
這是一本可愛又帶點戲劇感的小說,故事從一本放在咖啡店裡、讓人寫下「真心話」的筆記本開始,牽起一連串既溫馨又荒謬的小故事。
  
書裡談「誠實」與「理解」,但它沒有高高在上地教訓你,而是用一種輕輕的方式讓你意識到:「真心話」其實只是片面之詞,我們無法從幾行文字真正看懂一個人。就算是很誠懇的自白,也只是在某個特定情緒、時間點下說出的自己。

那我們為什麼還是這麼渴望被理解?我想,也許不是為了被看透,而是希望:自己的邊界能被好好尊重。我們說出一句話、一種情緒,真正想求的是:「你不要誤會我」;「拜託你不要踩進我畫好的線」。那或許就是「被理解」的底層渴望。
  

  
在書中哈瑟德讀到筆記本裡別人的煩惱,就擅自做了些「看似貼心」的小動作;莫尼卡看到朱利安混亂的家,沒經過同意就開始打掃。他們都以為自己在幫忙,卻沒想過那是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

這讓我想到,人在關係裡真的好容易自作聰明。我們會幫別人下註解、畫重點、補空白,然後心滿意足地說:「我只是想幫你」。
但有時那份好意,只是想證明自己還有價值,還能被需要。是溫柔嗎?還是輕輕的越界?
  

  

所有的電話與來信,我都置之不理。
我任由調色盤裡的顏料乾涸,甚至,在某個漫長到令人幾乎無法承受的夜裡,
我親手毀掉了所有未完成的畫作。

  
書裡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朱利安:一位自稱79歲、有點孤僻的老人,以及他年紀一樣大的梗犬凱斯(雖然戲份不多,但一出現就讓我邊看邊笑~有種呆萌的可愛)。
  
朱利安有點古怪、有點固執,一開始拒人於千里之外,但慢慢地,他結交了幾個朋友,也不再那麼封閉自己。作者寫老人的方式不灑狗血、不悲情,反而很溫柔、很幽默,像是用一種「我都老成這樣了還怕什麼」的灑脫來讓人卸下防備。
  
我知道朱利安心裡一定有過什麼事,那些他沒說出口的傷痛,最後都變成嘴角的笑話。
他越痛,就越用自嘲來逗別人笑。他對誰都好,但也總留一點距離;他願意聽、願意給,卻不太讓人看見自己的脆弱。
  

  
我常說自己不喜歡社交、不需要朋友。但說白了,那只是因為我很幸運。我有愛我的家人、有在意我的朋友,無論我多被動,他們還是會來找我。
  
有時我也會想,如果哪天這些後盾都不在了,我是不是也會像書裡的某些角色那樣,感到孤單?
  
我們總以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照顧自己、理解自己,就能快樂起來;
但有趣的是,很多快樂其實來自「看見別人」的時刻。是我們想靠近一個人、想試著理解、想幫上一點點小忙,那一刻的真誠與不確定,反而比什麼都讓人覺得自己活著。
  

  
總而言之這本書讀起來很輕鬆,娛樂笑果也足,雖然看完可能會有一點感傷,但也有一種「雖然不是完美,但這樣也不錯」的釋然。查了查發現作者最近出新書了,書名叫《暮年狂想曲:銀髮 I 人的社交冒險》。光是這個書名就讓人想笑~已經默默加入購物車,期待下一次的溫柔冒險^_^
user-img
5.0
|
2025/05/06
邏輯學是一門起源於古希臘的學問。邏輯學最基本的功用,正是幫助人們找到正確的方法去使用這些概念,去論述等。要是運用到個人生活、工作當中,就是幫你做出最明確的判斷,找到最正確的做事方法。所以說,如果你在生活中不學些邏輯學,就很容易成為他人觀點的盲目聽從者。

如果一個人站在你面前對你大聲嚷嚷老天爺為何待我如此不公?如果你不假思索就同意了這個人的觀點,你就相當於加入了“憤青”的隊伍。因此,在這種關鍵的時刻,你必須保持清醒,冷靜地告訴他這句話中的邏輯錯誤,然後再回擊性地告訴他------你不必和因果爭吵,因果從來就不會誤人;你也不必和命運爭吵,命運是最公平的審判官。

智者,透過邏輯蘊育真知灼見,從而成為卓爾不群的人;反之,愚者,迴避邏輯變成人云亦云,盲從一生。
user-img
5.0
|
2025/05/06
看似好笑的對話卻也反映出老人家的無奈,從幽默的方式說話,也等於看清了這社會的現實面貌,不用詼諧的方式度過,餘生應該也會過得不太開心吧!
🧑🏻‍🦳老的時候也許兒女都長大有自己的家庭,聯絡的少加上老人家一個人無聊,這時候詐騙電話變成了好聊天的對象?搞笑的同時也帶有點無奈,現在的人忙碌的同時也忘了長輩以往的辛勞。
🧑🏻‍🦳老的時候總覺得自己該跟上時代,殊不知聊天的話題還有做事情的方式都停留在自己的年代,跟不上時代的自己,也許該承認自己老了是不是才會比較好?
🧑🏻‍🦳現在的社會便利性很多,付款方式也變得多元,但是相對於老人家來說反而變成了麻煩,因為科技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就是最頭痛的事情,畢竟以往的方式他們已經熟悉到可能閉上眼都會去做了。
🧑🏻‍🦳老人家打速度不快,每次我也都覺得為什麼都已讀我不理我,原來他們還在跟鍵盤搏鬥,可能要給老人家一些時間,這時候電話可能會比打字聯絡方便多了。
🧑🏻‍🦳健忘症也許痛苦,但是換個角度去想,也許每天都變得新鮮跟新奇,只要不要讓自己受傷或是增加別人的困擾,換個方式面對自己老年時的一些毛病,總比每天悲觀的看待自己的餘生好吧?
🧑🏻‍🦳老年的時候也許記憶力沒有以往好,變得問題會很多,有人說會退化的有點像是幼兒時期,這時候有些兒女就會開始變得不耐煩回答問題,但是有沒有想過你年幼時期大人也都是這樣回答你的“十萬個為什麼”長大的。
🧑🏻‍🦳老的時候多了很多無助跟無奈,因為不想變成家人的負擔,有些老人家還會外出工作,一把年紀不能好好的在家想福感覺真的很累,每當早上醒來都要確定自己活在陰間還是陽間。
🧑🏻‍🦳當人老得時候,對於人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迷惘,但是卻多了“迷路”的選項,很多時候失智老人最需要被重視到,他們可能會突然想要去哪裡或是找誰,自己就外出不見了,想要回家或是走到一半就忘了自己要做什麼,內心一定無比的恐慌,也真讓人心疼。
🧑🏻‍🦳人到最後的餘生,應該就是跟老伴一起到最後了吧!雖然總是互相嫌棄或是吵架,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兩人恩愛的散步畫面,有時候覺得也許“鬥嘴”也是他們的一種浪漫方式吧!
🧑🏻‍🦳老人家最怕血壓高了,所以每次兩個血壓都量了很多次,看到自己滿意的數字為止,這樣血壓計不知道作用還是在嗎?會不會連血壓計都覺得心疼數字自己往下了呢?
🧑🏻‍🦳有時候電話太過於方便,覺得電話通過確定老人家還好就可以了,殊不知就這樣一直沒有回家探望老人家,有時候見面看到真實的狀況,會比聽到聲音來的安心,有些人怕讓孩子擔心隱瞞自己的疾病或是不舒服,不要等到遺憾出現才在後悔一切。
user-img
5.0
|
2025/05/06
作者結合多年的職場與工作坊中的溝通經驗,深深明白想要跳脫慣性應對的人們在學習新的狀態時會遇到的阻礙,提供了解套的心法。在本書裡裡有清楚的分析跟示範,非常推薦想改善與親近的人的溝通模式者。
user-img
4.5
|
2025/05/06
「52赫茲的鯨魚」是世上最孤單的生物,因為牠的歌聲頻率太特別,其他鯨魚都聽不見。在町田苑香筆下,這個象徵孤獨的意象不只是自然生物的孤獨嘆歌,更是人類社會裡無聲求援的隱喻。小說以沉靜卻深刻的筆調描繪那些在人群中被忽視、被傷害、無法訴說的靈魂。每一個角色都像是發出52赫茲聲音的鯨魚,希望有人,哪怕只有一個人,能聽懂他們的訊號。

故事主角「貴瑚」帶著創傷逃離都市,搬進海邊的老屋,卻意外與一個幾乎不說話的男孩產生連結。這段人與人之間彼此理解的過程緩慢而艱難,卻也溫柔有力。町田苑香用細膩的筆觸描寫創傷後的重建,讓讀者在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與角色產生共鳴。小說裡的痛,不是大聲喊出來的劇痛,而是藏在日常細節裡的悶痛,是傷口被包紮太久後開始長出瘀痕的那種痛。

讀《52赫茲的鯨魚們》的過程,讓人不禁想起凪良汐的《流浪的月》。兩部作品皆以精微動人的筆法描寫社會邊緣人的深刻創傷:破碎的原生家庭、扭曲的愛情關係(都有家暴且控制欲強的男朋友)。東京被描繪為壓迫與創傷的根源之地,令人無法呼吸,而九州則像是能療癒心靈的溫柔海岸。甚至同樣以吃冰淇淋來代表短暫獲得喘息與平靜的時刻。角色的那些創傷都以平緩近乎沉靜的語調呈現出來,卻更讓人感受到潛藏其中的尖銳與疼痛。

如同52赫茲的鯨魚發出無人能聽見的聲音,本書的角色也像是在黑夜中不斷發出求援的訊號。讀者就像那個偶然聽見聲音的人,透過文字與他們共振,與他們一同回望過去、擁抱創傷。即便人生的某些傷口無法癒合,只要有一個人願意傾聽,就足以照亮黑暗。

閱讀動態

最新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08
因為看了電影覺得很喜歡,所以就手刀衝來買漫畫來看,結果發現電影和漫畫有些微細節及劇情編排上的不同。但是不管是電影還是漫畫都好讚,兩者各有各的好啊!
user-img
5.0
|
2025/05/08
好看!雖然一開始要花一點時間把名字、職業和背景記住,但進入到中期後就能夠體會驚悚感!越看越覺得毛骨悚然、寒毛直豎,尤其是最後一個人如何結束那段,令人雞皮疙瘩。看完最後兇手的自白書後,回想大家說的各種話或是細節,其實有偷偷呼應到劇情。

[以下可能暴雷]

想小小吐槽醫生有點太笨了?但想想可能也是英國的特有的階級感所造成的,其他有懷疑到兇手的其實都不是階級很高的人。
user-img
5.0
|
2025/05/08
美好結局完結後 老師就迅速開始了人魚的新連載 更新速度非常快🥰好幸福
老師的畫風變得比之前可愛不少 這部人魚後宮的故事我覺得偏日常輕鬆 看著讓人心情愉悅❤️期待第二集出版~(感覺還要等好久😢)
user-img
5.0
|
2025/05/08
劇情有點老套路少年漫,但主角群的組成與互動,帶有相當寫實的少年感,讓人非常喜歡!
期待後續劇情的展開,能完整架構出有特色的世界觀!
user-img
5.0
|
2025/05/08
看第一本的時候,
還抓不太到作者的寫作風格
雖然每一個章節就好像像在看影集當中的分鏡一樣有畫面,
但是第二集這一本每一個章節就好像人物自己的另外一個聲音去描述故事,這個方式讓每一個人物的個性更加鮮明!
重點是故事的結局很棒,完全猜不到👍
user-img
5.0
|
2025/05/08
長年喜愛閱讀本格推理小說的我,看到經典的「孤島式密室連續殺人案」便是催使我繼續讀下去的動力。不過對許多推理迷而言,案件手法或推理形式若讓人覺得太過熟悉,很容易生厭膩煩,那麼作者是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呢?

我發現在故事中安排「令讀者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似乎能為整齣故事製造亮點。而且這類融合娛樂元素、挑戰本格的創新推理,並不會讓我覺得是邪魔歪道,反而出乎意料地吸引人,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看下去。

這部作品以上帝視角帶領觀眾(讀者)慢慢揭露全貌,其「後設寫作手法」讓我聯想到去年閱讀的東野圭吾小說《名偵探的守則》所帶來的趣味性。

書中那些向經典推理大師致敬的橋段,能勾起讀者(推理小說迷)熟悉的回憶,不僅如此,作者還加入了不同視角的安排與未知的意外性,以「在已知中加入未知」的創作技巧製造出新鮮感。

作者用心編排的劇情和人設,使本作生動又鮮明立體,我認為是一部十分具有潛力的新型推理小說。

一部好看的小說當然少不了反轉,其實整起事件中,還隱藏著真正謎團。如此謎中謎、劇中劇的發展,當劇情來到尾聲,讀到最後一頁之際,我的內心湧上一股意猶未盡的滿足感。

#奇岩館殺人案

分類熱評

試讀心得

好評推薦

熱評排行榜

書評人排行榜

  • 從鬼地方破穿地獄門──專訪陳思宏《社頭三姐妹》
    終於脫離鬼地方了。 「《鬼地方》很悲。太悲傷了。」陳思宏說寫《鬼地方》的時候很痛苦,情緒太滿,幾度崩潰,「後來我想,可不可以把悲傷這件事情,用另外一個方式來呈現。」 那《社頭三姐妹》就是陳思宏對這問題的答案。 「我想要寫一本黑色喜劇。」陳思宏這回不寫鬼了,改請神。同樣寫悲傷,他改用荒謬的喜劇方式呈現。乩童世家三姐妹生懷異能,能通靈,偏偏本土X戰警在媒體亂象之前終究無法變成復仇者聯盟,小說中與神...
    用繪本記錄育兒時光,留住成長與愛的片刻──專訪《媽媽是房子》作者歐霍荷・珀蒂
    第一次讀到《媽媽是房子》時,我就被那份簡潔而深刻的情感打動。法國插畫家歐霍荷・珀蒂用最簡單的語言、溫暖的圖像,描繪出新手媽媽與新生兒共處的第一年,那是許多母親心中柔軟卻複雜的時光。 珀蒂畢業於法國史特拉斯堡裝飾藝術學院,是法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繪本創作者之一。她的作品大多取材自自己的家庭生活,風格鮮明,色彩大膽,文圖之間帶著詩意與幽默。從《媽媽是房子》、《妹妹是恐龍》,到最新的《我長大了!》,她...
  • 所以,你到底是怎麼寫的?——專訪《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作者杉井光
    杉井光:「想成為某人人生中最震撼的一本書」這個目標,我想大概已經實現了,所以這是一部令我滿意的作品。
    【OKAPI編輯室選讀|4月編輯精選】將注意力放在想達成的願望,一如抽芽的新綠
    春分過後,白日漸長,甦醒的能量釋放累許久的心之雜質,阻塞的靈感也暢快起來,想像新生的樣貌,將注意力放在想達成的願望,一如抽芽的新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