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13
剛收到這本書的時候,孩子急著用他有限的認字能力讀著這本書的書名,接著問我這是什麼意思?我說這是寫沙漠的故事,他又問是在非洲嗎?

於是,我打開作者蔡適任的臉書粉專,讓他看看沙漠的景觀,以及簡單介紹這位作者是嫁到摩洛哥的一位台灣人,同時也表示看過這位作者其他的作品,是非常有文采的一位作家,但不要擔心這本書會令你看不懂,因為她保留了文字之美的同時,用適合兒童閱讀的語彙去詮釋了這部輕柔的作品。

沙漠在眾人的印象理應是荒蕪寂寥,但在作者的筆下卻呈現多重樣貌,不只是金光閃閃的沙丘令人心神嚮往,更有豐富的動植物展現處處生機,從故事的鋪陳到細節的雕琢,都可以讀到作者的各種巧思,包含人類的破壞行為導致大自然與動物的反噬,但也點出了萬事萬物都有其優缺點的事實,最重要的是彼此相互包容,才能讓整個生態都能永續。

這不只是一部沙漠的探尋之旅,更是傳遞愛的正向循環能為所有生命創造奇蹟的故事。
user-img
4.5
|
2025/05/13
這本書注定會在時間長流裡成為「怪異」的存在。隨著作者對德國即將強大的夢褪去後,剩下的只是一個「懷舊的」猶太裔英國駐德記者,從「釋然所以客觀」的歷史觀點對德國戰後政經社會為何如此的觀察。

理解本書的「怪異」必須從作者的心態與成書背景談起:
本書作者坎夫納是戰後逃到英國的猶太人後裔,懷念自己那個若無戰亂就會好好安生的無緣故鄉。如今他的養成背景在英國,那個作者書中明示:一個無法正視自己沒落現況的前強權,「被垂死的政治制度與泱泱大國的妄想所困」,只會拿打敗德國的舊事說嘴,一個耽溺謊言的「傲慢國家」。

這個無緣做德國人的英國人面對德國與本國的心態都是複雜的。他是記者,以追求真相為標竿。在他的養成背景中有英國人的自傲,書中描述德國曾是哈英族,喜愛英國歌曲、藝術、生活、甘心接受種種英國文化與次文化移植,甚至連除夕夜都在看英國節目,自願讓英式生活進入德國成為德國傳統。但現實中,他經歷英國的衰落,疑惑柴契爾對德國的態度、看到英國脫歐的混亂,驚愕當時英國首相強生的「幼稚作為」(作者原話),再對比實事求是的梅克爾。然後新冠疫情爆發⋯⋯德國對疫情的應對屌打管理鬆散的英國與無能為力的美國。當時俄烏戰爭還沒爆發,德國經濟正脫離一段「困頓期」,好像歐洲的新生希望就在德國⋯⋯所以本書成書了。

原本哈英的德國憑什麼?憑什麼可以擁有曾入死地卻又新生的能力?

我在2025年看到這本書,離疫情已五年,梅克爾已下台,目前的德國新總理是梅爾茲,書中描述的新興小黨「另類選擇黨」成為右翼強大勢力,且被德國憲法保衛局認定為極端組織,德國社會不見得全體一心,德國經濟在俄烏戰爭及各國勢力拉扯下又見衰弱,德國的政經社會還是那個作者眼中的新生希望嗎?

一切恍如隔世,這本書注定是「怪異」。但在這些「怪異」背後,我卻極喜歡這位有懷舊情懷的猶太作者,用「釋懷」的態度寫下的德國歷史背景,那段二戰後德國人無法面對的痛。「因為釋懷所以客觀」,在他筆下寫出的德國戰後慘況是一種不帶控訴的沈重,描述德國人為何不想面對,如何被逼著面對,面對了後又如何?這段歷史如何影響德國人的部分性格、作為、生活、社會及於政經⋯⋯或說國之走向。
作者對於這些底層架構描述得極深刻,有種一體同悲的感懷。在此點來說,這本書脫離了泛泛介紹,在市面上大多只是從上層結構分析德國的書中脫穎而出,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本讓我了解德國為何以成為現代德國的深層結構論述。閱讀同時時常想到台灣⋯⋯同樣一個面對歷史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地方。
至於譯文是否流暢,則見仁見智,對我來說並無任何妨礙。尤其在了解德文的複雜多義,也見識過英式學究的書寫特色(句子習慣有五六個片語,句點遠在五行外)後。覺得本書的譯文已經夠通暢了。
user-img
5.0
|
2025/05/13
出於對音樂的熱愛,《蜜蜂與遠雷》一直是心目中的經典,恩田陸對不同性格、出身的主角們鋼琴演奏的描寫,是足以聽見、感受到他們靈魂心聲的震撼。

而《spring》的舞蹈是截然不同的迷人世界。

「看到人類這種生物只是純粹地,為了『動』這個目的,為了美好的『形狀』,獻上自己的模樣。我想用自己的身體重現看看。」

這是書裡的話。舞者從來都不是獨自一人,他們編舞、練舞、伴舞、共舞,付出一切心力在寂靜中爆發光芒,時而優雅,時而充滿野性。
每一個當下純粹地為「動」而存在。在主角小春和舞者群像裡真的看見了那種獻出自己的純粹。

「舞台是生物。」恩田陸是這麼形容的。

鋼琴舞台、芭蕾舞台,栩栩如生的激情,令人心醉神迷。

下一個十年,恩田陸會將哪種形式的藝術搬上舞台,變成精采絕倫的文字呢?網球、圍棋、賽車?好期待。
user-img
5.0
|
2025/05/13
這本超級可愛的圖文書去年日本出版的時候,公司有進,我一直猶豫要不要買,真的想得無敵久,那時候荷包還比較緊一些,再加上我最想去的地方是大阪與京都,東京的地圖一直讓我......。我真的蠻誇張的,只要這本書有在架上,我有空就會去翻一翻,然後再想一想,到底要不要買呢?
 
想著想著店內販售的那本就被買走了。這本書後來消失在架上好一段時間,前陣子突然又出現在我面前,整理書櫃的時候,我......又把它拿起來翻讀一輪,Tamy的繪畫手感真的讓我非常喜歡,而且每一個地區的地圖都用Traveler's notebook來呈現,即便不會畫畫的文具控(如我),一定也會愛慘了這樣的設計編排。
 
後來,我又把書放回架上,繼續思考要不要下訂,結果就收到了出版社的來信,讓我太驚喜,當時雖然非常希望台灣可以出版它,但又覺得真不曉得喜歡這類繪圖旅遊地圖的讀者在哪,所以沒有抱持太大的希望。(拭淚)
 
事實上,我覺得要出版這類型的書有點難度,主要是手繪感的文字,有不少標題、介紹都是出自繪師自己手寫,如果要做成中文版就得去找類似的字型,然而,有些字型不對了,整個風格就會有點走位。這可能是各國出版會面臨的問題。

這次中文版的字型部分處理得還不錯,是我還能夠接受的範圍,所以更想大力推一把,真的太喜歡這種風格的手繪旅遊與美食地圖啦,可以看到中文化真的超開心,雖然目前沒有要去東京的計畫,但未來如果去了東京,我一定會參考這本地圖跟著Tamy在東京散步!
user-img
5.0
|
2025/05/13
讀完《失去妳,我依然成為母親》,心中百感交集。作者誠摯地袒露在失去母親後的巨大悲痛與迷茫,那份空缺彷彿也感染了我。然而,隨著故事的推進,我看到她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掙扎著尋找出口,並在成為母親的過程中,重新與自己、與逝去的母親建立新的連結。書中沒有刻意灑狗血的煽情,卻處處流露著真摯的情感,那份幽默感更像是在淚光中乍現的溫暖光芒,提醒著我們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生命依然有其韌性與美好。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失去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愛、成長與療癒的生命之書,它溫柔地提醒著我們,即使失去至親,愛與記憶依然會以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
user-img
5.0
|
2025/05/13
🤔【推薦你讀這本書,如果你是...】
1️⃣準備進入職場,卻害怕「畢業即失業」的學生。
2️⃣職場新鮮人,還不確定自己真正想做什麼。
3️⃣工作穩定卻毫無熱情的老鳥,想知道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學到的3件事】
1️⃣責任的陷阱—熱情 vs. 務實
人的生命,其實都是從追求「樂趣」與「享受」開始:童年時期,我們花大部分的時間與水坑、蠟筆、球、泰迪熊為伍;然而大約在5、6歲時,「責任」開始找上門:按時完成回家作業是負責任的表現,以後才能順利找到工作。

關於我們「真正喜歡什麼」以及「從哪裡可以得到樂趣」的問題,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不常浮現腦中,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逐漸被學習所佔據,只剩下周末能追求「快樂」—明顯的界線就在這時出現了:快樂是留給興趣的,痛苦才是工作的本質。

人們非常看重「負責任」,因為這能讓我們取得一份穩定的薪水,但過於「務實」的職業選擇,其實有時甚至比「追尋快樂」更具風險,原因有2:

(1)當代經濟體系中的成功,通常只屬於那些可以做出非凡貢獻、擁有傑出想像力的人—而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非得「享受」工作才行(否則你會先得憂鬱症或精疲力竭)。唯有帶著強烈的內在動機,才可能有充沛的能量、脫穎而出,如果只是基於責任進行的工作,相較之下只會顯得僵化無力。

(2)當我們是為了內心的熱情而工作時,對他人的快樂和需求會更敏銳,也更能理解「客戶」的期望。

換句話說,快樂不是工作的相反詞,而是成功工作的關鍵原料。

2️⃣如果這是個好點子,早就有人去做了?
我們的內心和身體是非常敏銳的機器,每分每秒提供著關於「需求」和「快樂」的線索;但這種內在探索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我們真心喜歡或想要的東西,很可能偏離社會推崇的標準,而人們因為「禮貌」和「壓抑」,選擇和真實的自己脫節,不敢提出質疑。

那些我們稱為「藝術家」或「企業家」的人,共同點就在於不在乎是否引人側目,而是忠於自己的感受,認真面對自己觀察所得的想法,絲毫沒有屈從社會的主流價值或封建氣息。

例如原本總是因「整潔」、「禮儀」等原因,而遭建築師刻意隱藏的電梯管線,在熱愛科技的英國建築師Richard Rogers發揮下,而有了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英國伯爵John Montagu為了能方便和朋友在俱樂部打牌,要求人將碗盤內的肉用麵包夾著,可以單手拿取、快速食用,三明治因此而誕生。這些例子展示了創新者最關鍵的思維—有自信面對其他人的嘲笑和批評,並堅定地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3️⃣追求進化,而非革命
談到轉換職業跑道,許多人想像的是充滿戲劇性和爆發性的變化,例如:「裸辭」離開積怨已久的辦公室生活,白手起家創業當個旅遊YouTuber,從此人生一切再也不同。

這樣的想法造成人們卻步、不敢面對,因為人對於陌生的事情,本能地會感到恐懼;其實比較有幫助的做法,是從小處下手,慢慢促成改變—也就是說,要追求的是「進化」而非「革命」。

可惜正因為進化不會有「決定性的明顯時刻」,所以人們很難親眼看見,也很難輕易相信它。例如當歷史學家在研究近百年的社會變化時,往往會忍不住聚焦於大型事件(戰爭、簽訂跨國協議、選舉等),但實際上真正造成影響的,是數百萬個微小變化的累積,它們更能準確解釋為何事情有這樣的演變。

因此,如果你想找到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應該嘗試從「溫和的改變」開始。例如每天晚上進修相關課程、周末留一天去了解某個職業、加入為期一年的在職訓練班…,甚至是在原本的工作中接下新任務,都有可能幫助你在陌生領域中發掘自己的天賦!

🤗【關於本書我還想告訴你】
本書文字風格真誠,關於職涯探索的想法很貼近現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節奏,且每節後皆有「行動指南」,是一本務實的好書!
user-img
4.5
|
2025/05/13
■ 提要

「你愛我,究竟可以愛到什麼程度?」
榮獲「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的作家文善,以戀愛、料理與謎團交織出這部細思極恐的作品。

故事講述音樂系出身的斌南、純諭與佑雅三人,因為摻雜愛戀而破壞了原本純粹的友情,最終導致一場墜樓悲劇。多年後,斌南與純諭在命運安排下多次重逢,卻始終錯過彼此。每一次重逢,都伴隨著一道甜點與一個未解的謎團,指向那場往日悲劇背後的真相。
書中以「四次分手 × 四款甜點」為結構,每段故事與一種滋味對應,也隱隱暗示了愛情與謀殺之間微妙而扭曲的連結。
乍看是一場曲折的愛情故事,但當謎團層層揭開,讀者將發現——愛的代價,可能比想像中殘酷得多。

■ 心得

雖然許多推薦語強調,即使忽略謎團,《在我們分手以前》依然是一部動人的愛情故事,但我認為推理/謀殺元素是無法被忽視的。
兩位主角無法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不是時間錯置、也不是命運捉弄,而是深層的不信任。唯有當彼此都握有對方的秘密、乃至把柄時,才能勉強維持一種扭曲的「恐怖和平」。這讓愛情與懸疑在本作中密不可分,形成一種壓抑又危險的情感氛圍。

這是一個需要至少看兩次才能真正體會的故事。
作者在正文中並未明言所有案件細節,而是在社群平台上額外公布了四起關鍵事件的提示與線索。當讀者掌握這些資訊後再重讀,就會驚覺,表面上的愛情錯過背後,其實布滿了精巧安排的暗線。
第一次閱讀,你也許會為遺憾與錯身感到惋惜;但第二次,理解了每個行為背後的意圖後,那份感情就不再是單純的遺憾,而帶有令人心驚的陰影。

《在我們分手以前》以普通的青春故事為表象,藏匿了最非常的罪與痛。戀愛、甜點、推理三者交融得絲絲入扣,讀完後不僅令人回味無窮,更有一種「不得不懷疑愛情本質」的後勁。
如果你願意多花一點心思推敲,這本書將給你遠比愛情故事更深沉、更震撼的閱讀體驗。
user-img
5.0
|
2025/05/13
張忠謀先生的《自傳全集》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著作。
從學術層面,這套書提供了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史料,深入剖析了台積電「晶圓代工」模式如何從概念萌芽到改變產業版圖的過程。書中關於企業策略制定、技術選擇、人才培育、以及在國際競爭中定位的敘述,都是商業史、策略管理與創新研究的絕佳案例,展現了張先生卓越的分析與決策能力。
對投資人而言,透過自傳更能深刻理解台積電成功的基石與護城河的來源。書中揭示了公司成立初期的挑戰、關鍵的經營理念、以及對技術領先和客戶信任的長期堅持。這有助於投資人評估企業的長期價值、領導者素質,以及產業動態的潛在風險與機會。
總之,這部自傳不僅描繪了個人傳奇,更是理解一個產業、一家世界級企業如何煉成的珍貴藍本,無論是學術研究或投資決策,都能從中獲得啟發。

閱讀動態

最新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15
這部(海帝)的作者,想必大家都知道,終於看到海帝的完結,很久之前有在租書店看過,但當時還小,看2、3集後,就沒繼續看下去,後來看過(宗像教授)這套漫畫後,就想看這位作者以前的漫畫,再一次看完海帝時,突然覺得這套也是必推的一本好書,因為劇情說的很好而且描畫的也很好看,感謝東販出版社能再次出版(星野之宣)的作品,這位作者的作品值得推薦也值得收藏。
user-img
5.0
|
2025/05/15
沒有什麼特別沉重的故事,厄勒本身的搞笑性格已經讓故事很精彩了
昴宿這個名字有的特別的寓意,除了是給自己的星星,也希望這顆星星能夠被厄勒照顧的無微不至
厄勒藏在遊戲人間的笑靨下的是對過去面對的害怕,從列車上的猶豫到昴宿的鼓舞才願意踏出一步
本回的笑點是羅傑。
昴宿:這些人也太誇張了吧,怎麼可能會跟黑手黨……
厄勒:其實也不算說錯
羅傑A.K.A黑手黨無誤。
讀起來在後面真的有星光閃閃的感覺,老師的車也開得很香
厄勒雖然不屬於任何一個星團,但他的世界裡,有比浩瀚星團更加熾熱閃亮的昴宿和羅傑
user-img
5.0
|
2025/05/15
正是因為瑪麗長得不美,才造就了她。

但是在真實人生裡,女人生來不美,才更可能受到懲罰。

看完後有種男性生物真邪惡,只有女人才聖潔,即使有污穢,洗淨後又可以重拾香甜。高職在以女生爲主的女校,身旁有著許多女性只愛著女性,或許瑪麗的修道院,會是最適合她們的居所。看似拘謹規律,卻暗藏渴望與蜜索,平靜的心靈滲出了焦糖,苦苦的回甘。

我願追隨瑪麗,真希望ㄧ出生就能來到她的身旁。
user-img
4.5
|
2025/05/15
這本由三民書局出版,內容包括消費者權益及個資保護法。
任何人皆應該要有法律常識,特別是從商的人不能將消費者當「盤子」冤大頭花錢,藐視消費者或會員權益與個資。
因為會員每日寫一則"我的書評"可以獲得里程點數,但已經發生不只一次我寫的書評不見,沒有點數回饋。
所以為求自保,來看法律常識,必要時會對於"博客來掃地阿姨事件"這類漠視他人權益之事,行使法律權益。
如果會員或消費者發現博客來有漠視會員權益,甚至罔顧會員資安、盜取個資問題之大漏洞,必當譴責與要求法務徹查究辦。
關鍵字搜尋「消費者權益」的書,竟然只有2本中文書,其他都是簡體字,可見國人對於自身權益受損,仍需加強宣導爭取權益。
如果博客來堅持漠視會員書評與里程數的權益,會員除了一直強力客訴之外,也會從此拒買博客來。
user-img
4.0
|
2025/05/15
文字粗糙,幾乎沒有排版可言,雖不至於雜亂,但也實在難言好讀。閱讀的舒適度時常因其用詞突兀而受影響,節奏拖沓乏力。如果今天在書店隨意翻開一頁,我會直覺把它歸類成垃圾,驚訝如此蒼白的書籍竟然擺在眼前的事實。

可是如果從第一頁耐著性子讀下去,漸漸習慣了文字風格,接受了隨處可見的青澀感,當中的旨趣隨即呼之欲出,倒也算是別有洞天。
user-img
5.0
|
2025/05/14
好喜歡!人物+故事設定完全是我的菜,而且從頭笑到尾~~接下來會等續集如何再變化(感覺作者的作品都走搞笑路線),推薦可以去電子閱讀平台試閱!

分類熱評

試讀心得

好評推薦

熱評排行榜

書評人排行榜

  • 【獨家導讀】與死亡為伍,與生命同行——走入歐文亞隆的《心靈時刻》
    「我們都知道自己終將一死,卻總是活得像不會死一樣。」這是歐文.亞隆在《凝視太陽》中寫下的句子。這本談論死亡焦慮的經典作品,自出版以來,陪伴無數讀者度過內心的低谷與黑夜。亞隆不談宗教、不講來生,他的文字沒有神祕的慰藉,卻以極大的慈悲與誠實,引導我們直視終將到來的終點,並且,學會在有限的時間裡活得更真實、更淋漓酣暢。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全新增訂版) 作為當代存在心理治療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亞...
    幸福,會一次又一次靠近真正渴望它的人──專訪三浦紫苑談成名作《真幌站前多田便利軒》
    2025年第一季,新經典一口氣推出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代表作「多田便利軒」系列:《真幌站前多田便利軒》、《真幌站前番外地》與《真幌站前狂騷曲》。這套書在日本出版至今,累積銷量突破150萬冊,不但改編成漫畫動畫以及電視劇,由永山瑛太與松田龍平聯合主演的電影,還榮獲當年《電影旬報》年度十佳的肯定。 三浦紫苑在台灣以《哪啊哪啊神去村》、《編舟記》等書深受讀者喜愛。尤其她能為林業到書道家等各種職人構思小說,塑造...
  • 媽媽的「好」和「好用」不一樣,「好用」套在母職是容易勒索人的──專訪《媽媽商店》作者潘家欣
    繪本中我們選擇了一個小孩子想像中的高價區域,不過,媽媽是一百萬?還是一千萬?還是一億?物化女性是大家都不想要的,但我想要反問讀者,如果非要說一個數字,對你來說媽媽到底值多少? 對你來說媽媽的存在是便宜的還是貴的?
    看一對兄妹如何萬里尋母,又如何找回媽媽?──專訪《媽媽商店》繪者林廉恩
    林廉恩以自寫自畫的《HOME》獲得2021波隆那書展拉加茲獎文學類首獎,是台灣的第一人,出道至今,作品橫掃國內外各大獎項,但得獎不是她終點,而是說故事的過程。她將鄉愁轉化為獨特、無國界的圖像語彙,在畫面的各處安放記憶中的日常景物,如電影般的分鏡轉換、流暢的翻頁效果都體現了紙本繪本獨有的魅力。林廉恩和文字作者潘家欣一樣,都是能夠同時處理視覺與文字的創作者,這次《媽媽商店》如何互相跨刀相挺,連袂演出一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