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21
是本愛情濃度很高的夫妻生活故事,由10則短篇組成的長篇,以蟋蟀為主軸幸褔論結尾。
妻子紗弓是個善良溫暖又玻璃心的人,丈夫信好是個體貼窮酸又懦弱的人,信好因懷抱電影夢想不工作,紗弓包容信好不工作及忍受母親對丈夫吃軟飯的閒言閒語,可看出紗弓對信好的付出。
信好跟媽媽一塊吃鰻魚飯不敢告訴紗弓;紗弓從不開口勸丈夫找工作,作者櫻木紫乃把表面上的小事刻畫出溫柔的一面,他們彼此小心翼翼的相處怕刺傷對方,也因窮困壓抑對彼此的愛,這是信任及情感厚度的呈現,也讓思索愛的真蒂,夫妻的相處之道。

喜歡紗弓的爸爸,是個討喜的角色有魅力有智慧,紗弓爸媽夫妻的相處之道也讓人很有感觸,以下是紗弓爸爸說的話:
「有那個時間煩惱,還不如把心思花在自己更開心的地方。在這點,我倒覺得在你媽媽身上學到很多。她雖然愛生氣,但是看起來也像隨時在享受當下,不是嗎?」
當紗弓跟爸爸說討厭媽媽時,父親回她:
「女孩子這樣沒關係喔。如果太喜歡母親,想必只是證明自己無法作為成年女人跨出下一步。至於妳媽,有我連妳的份一起去喜歡她就行了。如果她被女兒說的話以外的事情刺傷時,有我全力守護她就行了。」
故事中還有很多細節值得探討很好看,推薦。
user-img
5.0
|
2025/05/21
《梅雨》故事從一九四○年代說起,那是正推動島內皇民化極致的日治時期,而太平洋戰爭一觸即發,全島正處於一種維穩卻又隱隱不安的社會氛圍。故事的主要角色是八歲的小女孩梅子,無憂無慮地生活在金瓜石,仍正為自己流利的日語感到自豪,尚不知安穩的生活即將傾覆。沒多久後軍隊便進駐金瓜石,在近郊設立戰俘營,一批又一批的人送往幽深的礦坑底;而停擺的學校,再也庇護不了當地無辜的師生。那個懵懂樂天的小女孩,隨著歲月流轉,看盡悲歡冷暖,經歷了日治時期到戰後蕭條,國民政府來台,官民長久衝突升級而成的二二八到後來的白色恐怖、戒嚴、民選總統、政黨輪替,她已是滿頭白髮的老嫗,家族開枝散葉的長者。然而,七十年回望,戰時的發生種種遭遇、家人朋友所經受的冤屈,讓一路平安長大成人的她感到負疚,往事歷歷深埋於記憶之中,而深刻得難以抹滅。

時代翻覆人心,作者試圖透過一個大時代中歷經四代的家族故事,叩問讀者關於歸屬感與認同。小說並不將歷史簡化為時間線上的一場場事件,而是緩緩地任由個人生命與時代碰撞,那些穿插的記憶片段破碎卻明亮地映照出讀者自身的定位。這不只是梅子的故事,而是一整個島嶼如何被各種政權、語言與制度反覆改寫的故事。讀者不難從書中憶起一段段熟悉卻時常遺忘的生活風景──有些仍是家族隱而不提的傷疤,而有些曾是教材輕輕帶過的空白。

《梅雨》提醒當代的我們,是否願意去聆聽、去回望,進而反思「我們是誰」。在這部小說裡,認同不再是一種標籤,而是一個過程:在語言轉換中找尋聲音,在物是人非中釐清方位,在歷史洪流中保留對真實的感知。施益堅筆下的臺灣,不只是地圖上的島嶼,而是一段段未竟的對話、一聲聲面向時代的叩問。透過一位德國小說家對臺灣歷史的介入與想像,《梅雨》成為一面鏡子,映照我們是否足夠清明地去直面那些曾讓我們噤聲的往事並坦然地回應:生活在這座島嶼上的我們,究竟是什麼人。
user-img
5.0
|
2025/05/21
曾經看到有家長揶揄自己從小記憶力不好,難怪小孩也遺傳健忘的特質,但真的事實是如此嗎?還是單純缺乏信念及不懂記憶的方法呢?

《1分鐘超強記憶法》的作者石井貴士親身經歷過大起大落的考試成績,在努力鑽研讀書方法之後悟出許多道理與訣竅,包含本身對於學習成果是否有足夠的決心?以及是否懂得在最佳時機複習?其實都對於深化記憶力有著顯著的成效。

比如書中便提到在睡前九十分鐘與起床後九十分鐘背書效果最佳,因為在睡眠的過程中會讓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而早晨正是血清素分泌最旺盛的時候,若重溫前一天的學習內容,則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表示很多人誤以為要能深植記憶就必須要寫下來,其實不然。倘若沒有書寫的必要,只要目視就能記憶,也就是作者提倡的「一分鐘記憶法」,能因此避免手寫耗費太多時間的問題。這也讓我想到曾經聽過有人的讀書方法是把寫錯的題目及答案重抄一次來做筆記,其實大可不必,只要把不懂的地方搞懂,或是把容易忽略或不熟悉的地方特別記下來就行,千萬別耗費過多時間去做沒必要的事,反而壓縮了寶貴的讀書時間。

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善用色彩來加強讀書效率,從螢光筆、記憶紙、便利貼、檔案夾、乃至於檔案盒都以顏色來做記憶區分,如此可以清楚辨別自己對於哪些內容已經熟悉,而哪些內容則需要加強記憶?透過學習內容的反覆閱讀及挪移,可以有效提升學習成果,是非常好的建議與方式。

這本書不僅幫助讀者釐清關於記憶的諸多迷思,還分享了許多值得參考的記憶法,期望大家能掌握記憶的竅門並重拾對於學習的自信心。
user-img
5.0
|
2025/05/21
■ 提要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闡述品質管制(Quality Control,QC)的核心概念和實用技巧。
作者從日常生活的品質話題切入,強調品質管理不僅適用於產品製造,同樣關乎服務業與經營管理。
透過漫畫故事,書中帶領讀者思考如何透過滿足顧客需求來逐步實施 PDCA 循環(計畫、執行、檢查、行動),以提升產品與服務的品質。此外,書中詳細介紹了品質管制的基礎知識、統計方法、QC 七大工具及檢測技術的實際應用,幫助讀者全方位理解品質管理的精髓。

■ 心得

對於曾參與工廠品管或稽核的讀者來說,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並不陌生。本書深入淺出的分析不僅適合初學者,也是對專業人士的良好補充。品質管控的穩定性需要長期投入,卻能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甚至成為貿易壁壘的一部分。

書中特別提到,日本在 1960 年代因品質欠佳而飽受批評,但經過數十年來引進歐美品管專家的技術、強化工業標準及推動品管活動,如品管圈(QCC)等,日本最終在 1990 年代成為品質保證的代名詞,為全球企業樹立榜樣。

本書強調品質管理的兩大核心:
• 平均值的穩定:確保產品性能或服務水準的穩定性。
• 抑制變異:減少製程或服務過程中的誤差,提高一致性。

透過案例故事與圖表輔助,讀者能輕鬆掌握品質管控的實用方法。本書是一部適合各行各業的實用指南,幫助讀者了解品質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對市場競爭力的深遠影響。
user-img
5.0
|
2025/05/20
眼睛睜開腦袋就會一一浮現思緒,像是一團無法分類、雜亂無序的毛線纏繞著。

《關於人生,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一書作者費勇卻能將人生繁雜的問題化繁為簡,為讀者找出一個頭緒,書中並沒有直接給讀者一個所謂人生正確答案,而是他從自己喜愛的文學出發,論述對於個人的看法,最後再提出一個問題,給讀者一個思考的空間。

#書中大致分以下五類,這五類我認為足以涵蓋人生中絕大部分所面臨的課題,也是平時我們時常思考的面向:
一、現實(學習、工作、婚姻、財富、時代、善惡、死亡)
二、願望(快樂、幸福、健康)
三、思維(想法、選擇)
四、心理
五、動力

讀完這本書我對於「#現實」和「#思維」有比較多的感觸,也可能是目前的狀況面臨選擇「是否轉學」一事,積極在書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和答案。

從飲食、生活等各方面,每一天我們都在做「選擇」,選擇今天要穿哪件衣服、鞋子、早餐要吃什麼、要先做哪件事?這些事看起來很普通,每天都在選擇,決定上可能不會有太大的猶豫,但遇到比較重大的決策,會花比較多的時間考量。

「#這個世界沒有完美,#只能選一個。⋯⋯#想太多會陷入糾結。」

有人會說做決定明明是一件很乾脆、不用想太多的事,對我而言,要「決定」跨出那一步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在想是否源自於自身的成功經驗太少、無法大膽的試錯以致於在跨出改變及決策的那一步是多麽困難,甚至是害怕所做的決策是錯誤的決定。

而這本書也列出釐清思考的脈絡:
一、回到「目的」的原點。自己的目的、目標吧?
二、對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不重要?
三、懂得捨棄(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四、決定而不後悔

在書中更提到「認知失調理論」,人們常投射在已選不好、放棄選好的角度上。正如書中所言,活在世界上就是在權衡利弊,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可能什麼都得到。

「#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合不合適的選擇。」
「#合適的就是好的選擇。」

秉持這兩句話,最後在這週我也充分和另一半及孩子討論和各種能實際參觀學校、詢問下做出一個最終答案的選擇。
user-img
5.0
|
2025/05/20
嚮往自由的權力者,受到戰事洗禮被流放至邊疆,時代挫擊導致隔代亦受到束縛。到底被遺棄的那群能夠憑藉自己的意志將隔闕消除嗎?




並不是第一次閱讀村上的作品,過往賦予各種隱喻帶誰社會課題,這次以自己作為題材,講述與父親關係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更是動容。




💭世代矛盾:總不能說對與錯




人或多或少都擁有無法遺忘,而且實情無法以言語向別人傳達的沉重經驗。那種感覺的確非常無助,而且如此冷漠,我自問對自己真的沒有太大同理心(我是指對我本人,很多事情我都不怎麼care,但原來我遠比想像中的自己脆弱;但我不能被擊垮,我會繼續維持自我現狀,更會尊重異見,不受框框框住自己。




【我願做你的一切,你願意伸手嗎?】




就算全世界都遺棄你,這個家永遠都屬於你,大門永遠都為你常開。有經歷才知道原本的美好,我不後悔自己的決定,也不拒絕你的反饋,就只有明白一道理:成為光芒就只有在黑暗之中,你能照耀大地,也希望你願意接受大地。




/
評價:📚📚📚📚📚(5/5)
易讀性:🔖🔖🔖🔖(4/5)
user-img
4.5
|
2025/05/20
重讀個人第一次認識凪良汐的作品,原來如此,難怪內心對作者總有些偏見,也曾寫出作者擅長以特別的人物形成特別的故事,這種微妙的感想。
我喜歡閱讀小說更勝於非小說類作品,可能源自從小就藏不住的好奇心。或許自小就覺得生活單調乏味,由於小說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經常以有問題的人物、形象、態度、思維、環境,構成故事的主軸。這種前所未見的三觀,開啟了我的視野,也讓我意識到原來還有人會遇到這種事、會有這種想法。因此即使有些人覺得不合理的情節,只要不要太離譜、太意淫,大抵都會接受,畢竟一樣米養百樣人,誰知道是否有那種可能。
本書主要是以蘿莉的視角,講述女主與蘿莉控的糾結,藉由安排各有缺點的人物設定,探討這種看似不正常的關係,或許不是最不正常的。即使同處一室,彼此都不見得完全理解對方,更何況是陌生人,作者屢次批評網路的偏頗與無知,群眾意見往往忽略個人的獨特性,真相永遠不是表面那般簡單。全書讓我最有感的是那句,如果長大成人就拔起來丟掉,這句話可以套用在任何人、任何關係,如果對方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就選擇丟掉,或許這是現代人離婚率高或結婚率或不婚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
或者因為作者是以BL小說出道,也或者是其早年的經歷,除了戲劇性強之外,還常選擇書寫常人不敢觸碰的題材。這種劍走偏鋒的切入點不易掌握,寫得好當然可以吸引讀者,可也容易引來撻伐。作者看似書寫特殊族群,實際上寫的卻又是普遍的人性。我佩服作者的勇氣。
user-img
5.0
|
2025/05/20
/當閱讀成為一種救贖的可能/

這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閱讀的書,也不僅僅是作者郭怡慧與派屈克之間的故事,或她個人的回憶錄。這本書深刻承載著她對「生命本質」的叩問:「你要成為一個被期待的人?還是那個你真正想成為的人?」而作者的筆觸優美流暢,讓人忍不住沉浸其中,這是一本很激勵人心的書,真實不矯情,值得一讀!

郭怡慧是台灣移民的第二代,從小就是典型的優等生,一路考進哈佛大學。在她成長的環境裡,教育被視為對抗傷害的壁壘,是通往安全與富足的通行證。她也曾循著這條看似穩妥的道路前行,但內心深處的正義感與同理心,最終讓她選擇離開主流社會的成功軌道,前往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密西西比三角洲的一所學校,擔任老師。
  
-
  
那裡的學生,大多數來自破碎家庭,生活在種族歧視、毒品、暴力與失業交織的現實裡。他們不被社會期待,也早已習慣被放棄。他們是體制眼中的「問題學生」,是邊緣的邊緣。然而郭怡慧不將他們視為需要「矯正」的人,而是努力尋找一條可以與他們相遇、同行的途徑。

她選擇透過閱讀與寫作。不是為了提升考試成績,不是為了「成功學」,而是相信文字與故事可以帶來某種微小卻真實的撼動。閱讀成為一種緩慢的療癒,也是一種無聲的連結。在一本本經典文學著作與詩集、一封封書信與對話之中,她與學生派屈克的命運,交會、碰撞,也彼此改變。
  
-

某日她知道了自己昔日的乖學生竟成了殺人犯,於是她幾乎放棄了原本有大好前程的工作,在監獄裡上起了「閱讀課」……讀到這裡,我不禁想問:現實中,真的有這麼善良的人嗎?

其實,這正是《陪你讀下去》最讓人動容、也最值得深思的地方之一。
我們看過太多冷漠、無力與算計,而像郭怡慧這樣不計回報、願意蹲下身子陪一個人「讀下去」的人,真的少之又少。正因為少,所以才珍貴。也正因為珍貴,她才成為一本書的主角,成為我們願意記住的人。

而她並非毫無掙扎的聖人。她也有矛盾、疲憊與迷惘,也一度想逃離。
但她一次次選擇回來,選擇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人的改變。
善良,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光芒,而是一個人一次次選擇不放棄希望的結果。
  
-

/你必須找出那個讓你怦然心動的東西,那你的人生才有意義/
  
那個時候的她擁有大好的前程,以及高薪工作,但對她而言,「教育」的本質,不只是培養「成功」的學生,而是陪伴一個人「轉化」,即便是社會中最失敗最邊緣的人。

好幾度我都很感動、也很訝異,這樣真摯有熱忱的老師真的是少之又少。她與派屈克之間的關係不是線性的「拯救」,而是一種相互成就的同行。閱讀對派屈克而言,不只是技能上的提升,他讀著詩:「你是上帝賜予我的恩典,一個奇蹟。」對於一個曾被社會貼上標籤的他來說,那些句子,或許就是他僅存的光。
  
郭怡慧在書中從不高談教育的理想,而是真實呈現混亂與無力。但正是這樣的誠實,讓人看見一個真正的老師,是如何在灰色地帶裡堅持一種「相信」——相信字句會留下痕跡,相信人的可能性尚未結束。
  
她不是以救世者的姿態介入,而是願意與一個曾經犯錯的孩子並肩坐下,一起閱讀。這樣的姿態,或許就是教育最溫柔也最堅強的樣子。
  
-
  
/ 當閱讀照亮存在的微光 /
  
我在讀《陪你讀下去》的同時,也不禁想起前幾天剛讀完的《形式與空無之書》。這兩本書風格截然不同,但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在講述「與書的對話」,都指出——閱讀,不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存在的回聲,是我們與自己、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形式與空無之書》以一種近乎神性的視角,引領讀者反思語言、感官與存在的關係;它像是從上帝的高度俯瞰人世,以詩意的語言發問。而《陪你讀下去》則更貼近現實,它用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生活片段,告訴我們書與人的聯繫,是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發生的——甚至在最困頓、最邊緣的時刻,成為救贖的光。
  
-
  
(結論)
  
作者郭怡慧說,書改變了她的一生。
但我相信,書也確實改變了派屈克的一生。
透過閱讀與寫作,他第一次看見內在的自己,第一次試著用文字向世界發聲。
這不只是學習成績上的改變,更是一種靈魂的醒覺。

所以我相信,除了記錄她與派屈克的故事之外,郭怡慧其實也在告訴我們:
書,是可以療癒的存在。

閱讀動態

最新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22
《奪回人生來得及》以小說筆法還原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命歷程。這不是一則感人肺腑的勵志故事,而是一場殘酷又誠實的心理紀實。作者沒有美化自己,也不逃避過錯,而是勇敢揭開那些病中的脫序行為、錯失的關係,以及在漫長歲月中與病識感纏鬥的痛苦。

書中的敘述直白卻充滿力量。從留學生活、戀愛衝突到家庭張力,每一段回憶不只是片段的記錄,更拼湊出一種精神困擾者的真實感知世界。特別可貴的是,作者將自己過去的暴力與混亂攤開,並不是為了博取同情,而是誠實面對,試圖理解:那些行為背後,其實是尚未被診斷的病症與情緒失控所造成的。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少見的視角——由患者本人書寫、並經過深度自省的思覺失調症敘事。在污名與誤解仍充斥社會的今天,這樣的作品無疑是一種衝擊,也是一種呼喚。

它提醒我們:理解精神疾病,不該只靠臨床知識,還需要傾聽病人的故事。而這本書,正是這樣一個值得傾聽的聲音。
user-img
5.0
|
2025/05/22
作者描寫的動作非常細膩 這裡先不說劇情 一本書籍想要讓第一次看見的讀者 被吸引到 第一就是封面加書名 好啦 其實我還沒看啦 有太多小說還沒看 反正先買來 放著 之後再看
嗯嗯嗯嗯嗯嗯嗯
user-img
5.0
|
2025/05/22
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否出現過不知道該向誰傾訴煩惱的情況呢?

找到一位合適的聆聽者已經很困難,若還要在對方能保守秘密的情況下,又能同時給出建言,那該有多困難?說不定我們的身邊都沒有這一號人物吧!

不如就投書請專業作家來給予我們解答吧!而《人生的煩惱,大多和下半身有關》這本書正是收錄了上野千鶴子在專欄中回答讀者的各種疑難雜症。

雖然書名讓人誤以為談的都是「性」,其實不然。正確來說應該是所有人際關係的煩惱,年齡層從十幾歲到七十歲皆有,無論是多難以啟齒的問題,上野千鶴子總是能給予讀者獨到的見解,即便我們沒有類似的困擾,都不禁佩服上野千鶴子的人生智慧,確實很能啟發讀者新的思維。

比如七十歲的已婚女性表達喜歡年輕的男子,也在對方身上花了不少錢,但彼此的關係始終無法更進一步,於是煩惱於到底是否該分手?結果上野千鶴子的答案是只要把對方當成「寵物」就不會感到生氣了!因為寵物本身就是一種令人療癒的存在,相信也不會有人對寵物抱有回報的心態,所以會感到煩惱就是因為自己內心有所求,一針見血地點出這位女性的真實心態,而不是去譴責這位女性出軌或是遇到詐騙集團。

還有五十五歲的家庭主婦訴說高中的女兒懷孕墮胎卻沒有告訴自己,忍不住覺得自己被「背叛」,也說女兒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那種人,表示自己感受到身為母親的自責感與對女兒的厭惡感。上野千鶴子很犀利地指出完全感受不到這位家庭主婦對女兒的愛,既沒有心疼女兒的遭遇,而是感受到自己被背叛,根本沒有站在女兒的立場去思考,為什麼女兒會不敢告訴自己這些事情呢?是不是彼此的信任出了問題,或是女兒太害怕告訴母親而被責罵,所以才演變成如今的局面呢?

一直都很喜歡閱讀日本作家的問答集或講述人生道理的散文,總是不盲目跟隨普世價值,也無需考量討好讀者的需求,亦不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做批判,但又能直擊問題的核心,確實能給予為煩惱所苦的人實際的幫助,也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去反思,自己既有的思維是否需要修正?或是把這些從未想過的嶄新觀念先儲存在腦海裡以備不時之需?

五十個男女的私密問題,很可能也曾經在我們的煩惱清單中出現,到底上野千鶴子會如何回答,邀請您一同來體驗思想的震盪。
user-img
5.0
|
2025/05/22
看到這本繪本的時候就覺得,天啊,我超想要推薦給大家的,近期不斷地會在社群上看見關於身體自主權的不同議題,也讓我重新思考我們與自己身體的關係。
 
我個人是屬於不喜歡被隨意觸碰的人,尤其在大眾運輸或是人多的地方,我都會盡量讓自己的身體處在不會與人有太過緊密接觸的地方(坐的時候也是乖乖的那樣),不過,我發現有些人反而很喜歡親密的舉動,見到人就先勾肩搭背。

事實上,關於這點喜歡與不喜歡都沒有什麼對錯之分,真正重要的是「尊重」的意識。只要對方不願意,而你並不想的時候,對方的行為就是不尊重,例如,有些小孩並不想被捏臉頰,但某些大人卻覺得小朋友臉頰澎澎好可愛,問都不問就給人家捏下去,非常沒有禮貌,這類的事情在我們小時候很常見的。
 
現在,整體社會對於身體自主權的意識逐漸提高,在性別的層次也開始有所改變,所以,我覺得教育小朋友去認識自己身體的喜好,以及如何去表達自己不願意被碰觸的意願,讓尊重他人的身體這個意識從小培養起,不論未來是外向人還是內向人,在關於肢體接觸的認知上,便會知道要去尊重他人,光是這點就讓我覺得在人際之間的交流可以更加舒服一些了。
 
大家可以相親相愛,但不見得一定要黏在一起。
user-img
5.0
|
2025/05/22
當初看名字的時候沒有太大興趣,後來看到內容介紹和各種評價是比較特別的題材就買了,幸好沒錯過這本,甜蜜氣氛的小情侶,太可愛了
user-img
5.0
|
2025/05/22
小學的孩子淘氣搗蛋總是日常,書裡的三個小活寶,總是讓老師好氣又好笑,厭孩的時代需要這種可愛的書籍降降大人的火氣,小孩跳出框架的想法不一定是要氣死老師,也有可能是給我們大人另一種思維方式。我的孩子有ADHD,看這套書總是會心一笑呢。

分類熱評

試讀心得

好評推薦

熱評排行榜

書評人排行榜

  • 最美的繪本,最深的思念──《好想好想(馬上)見到你》圖文作者蘇西.李&帕特.澤特羅.米勒專訪
    「在文字裡,角色之間並沒有真正重逢。然而,整本書鋪陳了那麼多思念的情感,我真的無法把結局停留在他們就這樣分離兩地!即使現實中無法見面,我也希望他們能在書中相見。當我聽說帕特非常喜歡這幅最後的插畫時,我真的好開心。在許多合作中,故事從文字開始,但插畫往往能揭示出那些沒有被明說、更深層的意義。在成功的作品裡,你分不出是先有文字還是先有圖像──一切都融合得自然美麗。」
    【馬欣專欄】每一代少女接力著既是彩蝶也是標本的記憶——《死亡日記》
    電影中的花季少女都活成了童話中的女主角充滿了死亡的意象,在森林如夜幕的秩序中,她們亮眼的青春像是命運的獵物,難以有自己的名字,在前方等待她們的是壯盛青春成了中產家庭窗前植栽的本身,以死亡週期性來象徵他人與社會的體面。
  • 蘇益賢/在被形塑的人生中,找回自我形塑的力氣──讀《colorful~借來的100天》
    試想,此刻開始的一百天中,你的人生也是借來的。你是某個人生的主角,在有限的時間裡,要去弄清楚這個人是怎麼過日子的。因為meta,你的視野會突然清晰許多,你會清楚地看見這個人是如何被環境所形塑;更重要的是,你也會像小說主角一樣,在某一刻突然意識到,其實你自己也同時透過自己的力量,反過來形塑所處的環境。被環境形塑,也同時形塑著環境,這兩股力量,其實是同時存在的。
    【活動報馬!】入夏四場活動預熱精彩的下半年
    被稱為「光之畫家」的威廉.透納以光影變化絕美的風景畫聞名,莊麗的山景、華美的城市景觀,或是單純描繪光線的抽象畫作,在他筆下都宛若人間仙境,而他的畫作真跡即將在台灣盛大展出!「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全球巡迴展覽由英國泰德美術館發起,是紀念透納誕辰250週年的系列活動之一,展覽將展出透納素描、油畫、水彩等80多件真跡,包含《藍色瑞吉山,日出》、《三個海景》等知名作品,尤其《藍色瑞吉山,日出》巡展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