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04
因為工作每天都只能吃外食,其實很擔心會影響健康,還好看了這本書,讓我終於不用再將就了!這本書教的方法非常實用!只要記住書裡的擇食技巧,就算外食也不用怕變胖或吃出一身病!大推薦!!!
user-img
5.0
|
2025/05/04
從山雨小學出版以來,我每一集都追。真的好喜歡作者曉妍的創意,不僅角色立體,故事更是經過精心設計又不落俗套,超級喜歡!家裡孩子也愛看!每次都笑很久,圖像也有許多閱讀細節!

這次山雨小學的第四集,講「期中考」,這個常令孩子們聞風喪膽的字眼,在山雨小學的世界裡,竟然變得妙趣橫生:考題能吃的健康課、能吟詩的古怪語、泳池滿水就得考游泳——每一堂課都是挑戰,也都是遊戲。

作者曉妍藉由顛覆式的情節設計,輕巧地問出深刻的教育命題:什麼才是真正的學習?成績與分數,是否真能衡量一個孩子的全部?

這系列故事也融入SEL(社會情緒學習)理念,讓讀者不只是笑著看故事,更在角色的互動與成長中,學會覺察情緒、理解差異並接納自己。不會太教條,但真的讀了會很有收獲!

圖像敘事與漫畫結構的多重閱讀形式,增加了閱讀的層次和樂趣,真的很推薦家有小學生的父母們與孩子一起讀喔 🥰
user-img
4.5
|
2025/05/04
作為23年百萬小說大賞奇幻組金賞作品,《雕魔師》像是證明邪不勝正般、以十分王道的奇幻冒險故事奪得魁首,也證明了「王道」並不等同於「土氣」,最重要的永遠是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故事說好。

失意、成長、面對苦難、跨越困境,《雕魔師》雕魔師的故事王道又不落俗套,靠著細緻世界觀架構起一個真實世界、也靠著出彩人設為劇情增添趣味;但不得不提的是、對我而言本書之所以易讀,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提供線索的方式相當直白大氣,很容易讓人聯想猜測後續劇情,對熟稔奇幻作品的讀者來說多少影響到了閱讀時的趣味性。

《雕魔師》的構建世界觀的方式相當值得學習,體感輕巧卻細緻入微。作者功力深刻,設定該複雜複雜、該簡單簡單。不重要的部分為讀者減負、設定細微處卻如同巨樹般開枝散葉的設定填滿了想像的空白,使得「雕魔」就好像一門被研習已久的學科、大大增加了這門技術的真實感、歷史感,像是有著真正的發展沿革。對於世界觀這塊,除了佩服與喜愛真就無話可說。

人物設計上的優秀也無庸置疑,三位主角都有著討喜的性格、神秘的背景,互動趣味十足,但反派是明顯的弱項。

綜上所述,作品本身有著獨特且精巧的世界觀、結構成熟、文筆極為優秀、校閱也完成的很好,而易讀更是最大的優點,即使是小學生也能享受故事中的世界、成年人也能挖掘書中精巧的設計,是部老少咸宜的作品。這些細節無一不彰顯出作者的認真與用心,是無論何時都推薦入手的好作品。

不過附贈的小卡漫畫有嚴重劇透,入手後建議暫時封存XD
user-img
5.0
|
2025/05/04
這是一本深具啟發性的對話錄,我非常喜愛的書籍。
記錄了達賴喇嘛與南非屠圖大主教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在印度達蘭薩拉共度五天的深度交流。他們共同探討了在充滿苦難的世界中,如何找到並維持內心的喜悅。 
喜悅不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分享了他們面對流亡、種族隔離、疾病等人生苦難時,如何透過改變觀點、培養謙卑與幽默感、學會接受與原諒、實踐感恩與慈悲,以及無私的付出,來培養持久的喜悅。 
苦難是人類共通的經驗,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
透過轉化內心的態度,我們能在困境中找到意義,並從中汲取力量。
書中也結合了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理解並應對嫉妒、恐懼、孤獨、焦慮等負面情緒,進而培養內在的平靜與喜悅。 
這本書不屬於任何宗教或族群,它屬於每一個渴望在生命中找到平靜與喜悅的人。
透過兩位智者的智慧與慈悲,我們學會在苦難中選擇喜悅,並將這份喜悅傳遞給他人。
user-img
4.5
|
2025/05/04
《大腦切除師》故事改編自真實醫療黑歷史。原文書名The Lobotomist’s Wife,簡單譯為腦葉切除師的太太,因為故事以盧絲為主軸,所以感覺比中譯書名更符合故事內容。在讀完整個故事後,可以仔細閱讀後面作者的話,關於這本書的創作生成,以及故事人物的原型參考,皆有詳細的描述。

故事的驚悚點,首先來自書名的大腦切除,是什麼情況才需要對大腦動手術?以平常人的理解當然是大腦有損傷或有腫瘤才需要對大腦動刀。在沒讀過這故事之前,誰能想到世上曾經有這麼一段惡名昭彰的醫療黑暗史,用上精神病患身上的瘋狂手術方式,號稱能治療精神疾病,實則危害了數不勝數病患的身體健康,而這其中有多少人是非實際定義上的精神病患,被熱衷此術的瘋狂醫師說服接受手術,蒙受其害。誠如故事裡的瑪格麗特,明明患的是產後憂鬱症,卻被洗腦差點成為腦葉切除手術受害者,又如甘迺迪家族的女兒羅絲瑪麗,更是腦葉切除術的真實受害人。

第二個驚悚點來自於瘋狂失控的醫生。一心一意執著於「經眶切除術」並因此獲得殊榮的醫生,狂妄自大完全不覺得自己的醫療行為有任何問題,簡直把這手術奉為治療精神病的圭臬,偏執地認為手術成功是常態,那些失敗的手術(包括病患的死亡)都只是少數特例,不檢討手術是否有不妥之處或是否為必須手段,走遍大江南北招攬病患,以完成的手術量為傲,所有阻礙或反對手術的輿論都是眼紅其成就。陷在「自我感覺美好的夢中」醒不過來。這若不是魔怔,什麼才是魔怔?不細思也覺得極恐。

整個故事讀起來沒有什麼持別的高潮迭起,但在劇情鋪陳的節奏與順序中,隱約透露著一種暴風雨前的寧靜,彷彿前路將有不得了的大事等著爆發的氛圍,而讀者等待的就是那個爆點被觸發爆炸,也就是這項手術之惡被揭露的那一刻,而這個揭露才是開始,接下來就是精彩高峰的展開。若對醫療黑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在讀這個故事之前或之後,搜尋相關資料瞭解腦葉切除術的真實背景、發展及結局,更有助於加深對於這故事及真歷史的感觸。
user-img
4.0
|
2025/05/04
對不熟悉歷史的人而言,很容易認為歷史只是年代與戰爭的排列組合,或是豐功偉業的人物誌。呂捷則認為歷史是人性編織成的自白書,是可供現代人借鑑的絕佳範本。本作是他多年在教室、演講與人生現場中,對人性、選擇、價值與台灣社會所累積下的深刻觀察。

書中呂捷不改他一貫犀利的語言與幽默的態度,將課本裡那些你以為枯燥無趣的歷史事件,變成一場場充滿人性辯證的討論。他講韓信,就說他是魯蛇鼻祖;講蘇格拉底,又說他是酸民始祖。他要我們看到:歷史上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原本都只是眾人眼中的輸家,而輸家並不是一輩子揮之不去的烙印,只是你願意用心就能洗刷的塵埃。

書中還有呂捷自己個人的魯蛇故事,非常接地氣地使用許多台語俚語。有時他的語氣近乎挑釁,例如「pH幾近於零的網路世代」但這正是呂捷的風格。他不掩飾自己的立場與情緒,反而讓人感受到:原來老師也可以有血有肉,有脾氣有判斷。他要我們相信,歷史的價值,不在於被記住,而在於能改變人。

如果你喜歡呂捷的風格,也可以去看他的Youtube頻道,有更多關於歷史故事與新聞事件結合的幽默影片。
user-img
5.0
|
2025/05/04
這位作者很擅長說故事和分析故事,對榮格的掌握度也很好,他寫得另外一本喚醒世界也非常推薦閱讀(特別是女性)。

喜歡榮格文本分析的人真的不能錯過這兩本,內容不會太簡單也不會太艱深。

書籍排版也很棒,我相信入手的人會有優良的閱讀體驗的。
user-img
4.5
|
2025/05/04
《鵼之碑》是京極夏彥出道30週年的紀念作,也是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標誌著其經典「百鬼夜行」系列的最新篇章。此書不僅延續了京極夏彥一貫的恐怖懸疑風格,更融入了他深刻的文化與哲學探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由知名插畫家石黑亞矢子親自設計獨家限量書衣,這樣的設計不僅讓書本的外觀更具藝術感,也增添了讀者對書籍內容的期待。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座神秘的碑——“鵼之碑”,這座碑刻有未知的文字,與一連串的詭異事件密切相關。京極夏彥以其擅長的多層次敘事技巧,將這一故事構建成一個緊張、引人入勝的迷宮。書中的角色複雜且深具層次,他們各自擁有鮮明的個性與背景,這使得每一個人物的行動和抉擇都顯得格外有分量。

在京極的筆下,恐怖並非單純的驚悚氛圍或血腥場面,而是通過對人性、欲望與罪孽的深刻剖析來呈現的。這些人物面對的是不僅是外在的恐懼,更是內心的惡魔。在故事中,京極不僅探討了傳統的日本妖怪文化,還將這些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的道德困境相結合,令整個故事更具現實感與哲學深度。

《鵼之碑》在視覺呈現和敘事手法上都充滿了京極夏彥一貫的風格,他擅長利用細節建構世界觀,並將複雜的敘事線索交織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推理。即使是最微小的線索,也可能在故事的後半段得到解答,這種敘事方式讓人不禁佩服京極對於故事結構的精心設計。

總體來說,《鵼之碑》是一部深具魅力的作品,不僅是京極夏彥迷的必讀之作,也是對喜歡懸疑、驚悚以及哲理性作品的讀者的極佳選擇。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和人物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讓人不禁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鵼之碑》是京極夏彥出道30週年的紀念作,也是其創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標誌著其經典「百鬼夜行」系列的最新篇章。此書不僅延續了京極夏彥一貫的恐怖懸疑風格,更融入了他深刻的文化與哲學探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由知名插畫家石黑亞矢子親自設計獨家限量書衣,這樣的設計不僅讓書本的外觀更具藝術感,也增添了讀者對書籍內容的期待。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一座神秘的碑——“鵼之碑”,這座碑刻有未知的文字,與一連串的詭異事件密切相關。京極夏彥以其擅長的多層次敘事技巧,將這一故事構建成一個緊張、引人入勝的迷宮。書中的角色複雜且深具層次,他們各自擁有鮮明的個性與背景,這使得每一個人物的行動和抉擇都顯得格外有分量。

在京極的筆下,恐怖並非單純的驚悚氛圍或血腥場面,而是通過對人性、欲望與罪孽的深刻剖析來呈現的。這些人物面對的是不僅是外在的恐懼,更是內心的惡魔。在故事中,京極不僅探討了傳統的日本妖怪文化,還將這些文化元素與現代社會的道德困境相結合,令整個故事更具現實感與哲學深度。

《鵼之碑》在視覺呈現和敘事手法上都充滿了京極夏彥一貫的風格,他擅長利用細節建構世界觀,並將複雜的敘事線索交織在一起,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思考、推理。即使是最微小的線索,也可能在故事的後半段得到解答,這種敘事方式讓人不禁佩服京極對於故事結構的精心設計。

總體來說,《鵼之碑》是一部深具魅力的作品,不僅是京極夏彥迷的必讀之作,也是對喜歡懸疑、驚悚以及哲理性作品的讀者的極佳選擇。書中的每一個細節和人物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讓人不禁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閱讀動態

最新書評

user-img
5.0
|
2025/05/06
本書屬於台灣文史,飲食與地方,更為偏重地域性,台北的特定區域。這個區域早年是人力市場的重點,也是先民聚居的所在地,自然培養的大批的勞力工作者,這些人需求飽也需求巧。作者長於斯也相關工作於斯,同樣的餐飲業主人,懂得甚麼叫好吃,甚麼叫做辛勤的餐飲業,很多作業需要反覆的勞力,最簡單的大腸為例,需要清乾淨客戶才能吃的到彈性與食物本身的鮮味,大量化學藥劑浸泡的結果,內里乾淨了,組織也被破壞了。加上作者與這些從業者的交情,利益交換,早餐與方便性,書寫了美個店面的歷史傳承,社會變化的無奈,看的出來話帶保留,舊時的髒亂無序美食終究走入歷史,即便有很多批評,作者也總是說一點失手,因為煮不夠就太生,太久則硬化。偏偏食物本身所具備的味道需要調整,這才是西式食物的標準化問題,為了統一的口感,連食材都規定死死,一切生態多樣化都被消失。廚師這個人的專業與超乎常人的感覺都被矮化。這就是看這些食物與店面有趣之處,按圖索驥不是重點,了解整個社會的背景與律動才是本書意義。
user-img
5.0
|
2025/05/06
發懶躺在沙發上,挖著鼻孔把三本看完(比喻拉).非常喜歡這種谷底人生故事背景,每個人物督好有特色好有故事性. 但又不是多激勵人心地奮鬥故事,而是有搞笑版地心靈雞湯??非常喜歡行天這角色,完全放飛自我, 無欲無求地擺爛! 每個主角督好孤單,但是到最後其實都不是孤單地.因為孤單人似乎也吸引孤單之人,像蜘蛛網般,所有倒楣事都交雜再一起.且碰出百感交集的新滋味!!!(不知道是否算是友誼,但又放不下..)!
非常好看,好幾幕都讓我大笑出來!太逗趣了!!!
user-img
4.0
|
2025/05/06
《奇岩館殺人案》大致講述佐藤作為打工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加一場「偵探遊戲」,讓我直接引用書中的一段文字做介紹──「為了熱愛推理小說的富豪所舉辦的推理遊戲。準備恢弘的場景,並且實際發生殺人命案。營運人員和黑工錄用者,以及身為客戶的『偵探』被置於遊戲中。但只有佐藤這種打工人員,不會被告知事實。一切都是為了客戶的玩樂。」

主角佐藤是否能成功逃脫遊戲的控制,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命題。這個主軸讓這本小說有別於傳統的推理小說,因為對佐藤來說,最優先的任務並不是找出犯人,而是找出「偵探」,簡單來說,就是遊戲的金主。只有讓「偵探」願意幫助自己,佐藤才有機會脫離遊戲。

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巧妙的故事結構,運用「後設」概念,將推理作品中經典的元素(如孤島殺人、模仿殺人等)進行解構,並賦予它們全新的意涵。這些元素被巧妙推演出三層結構,讓故事層次更為豐富。這樣的故事結構不禁讓我想起2018年在台灣上映且轟動一時的日本電影《一屍到底》。

《一屍到底》前37分鐘演了一部粗糙甚至可稱為拙劣的喪屍片,此為第一層故事,可視為「演出效果」或「現實」;第二層則講述了製作該片的動機,可視為「理想」;第三層大概可以稱為「真相」,這也是整部電影的醍醐味。

《奇岩館殺人案》同樣可分為三層結構,第一層的「現實」,即佐藤所參加的遊戲本身;第二層的「理想」,對應營運方的動機和原始劇本;第三層是全書關鍵──「真相」,揭示為何遊戲會失控。至於具體原因,則留給讀者親自閱讀探索。

整體而言,這部作品的核心概念相當有趣,它可以視為一種「特殊特定推理」,並且對許多經典推理作品,特別是日系推理,進行了巧妙的致敬。若對日系推理如數家珍的讀者而言,閱讀過程中必定能獲得更多樂趣,不過,就算是不熟的讀者也無妨,本作節奏明快,刺激懸疑中又帶著幾分詼諧,作為消遣的讀物來說,這樣已足夠。我也期待幸福文化能盡快引進續作《バスカヴィル館の殺人》,中文譯名應該會翻譯為《巴斯克維爾館殺人案》──是的,這個名字對推理迷來說應該不陌生。究竟會上演怎樣的謎題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 提要

面對可能到來的變化,相信多數人都會感到不安。我們日日為生活努力,不只是希望能幸福快樂,更希望的是能日日溫飽,過個穩定而恬靜的一生。但人生說短也不短,再安穩的人生都可能有巨大的變化。

在佛法中,所有人事物的每一刻都在改變,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若我們能知道這個道理,敞開心胸接受所有的變化,我們或許能更加坦然面對低潮,也能過得更快樂。

《放下一點點也可以,不執著的活法》以「無常」為主軸,收錄92篇小品短文,作者分別針對人生、人際關係、工作到日常生活與面對衰老的焦慮等,人們最容易感到不安的時刻,給予讀者溫柔而通透的見解,引導讀者放下執念、活在當下。

◆ 心得

長久以來,我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半個無神論者,或者說我更相信外星人、崇尚「個人主義」。宗教與我之間的關係,大概就是原生家庭的信仰而已,就算是跟著家人走進寺廟,我也不一定想要點香。

直到接觸大量書籍之後,我才被動的了解所謂的佛教、佛法,其實不一定是指信仰本身,即使不想信奉這個宗教裡的神,還是可以從中學習它的核心思想。像是這本書要傳達的「無常」,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放下一點點也可以,不執著的活法》一書中,出現了許多你我都有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焦慮不安,或許不至於釀成心理疾病,但也是很日常的煩惱。像是「擔心做出後悔的選擇」或「熟悉的人變得疏遠了」,都是我們可能遇到的煩惱。

這本書不會去剖析你的童年、心理狀態,但它實實在在地告訴你:「與其因為這件事而感到不安,倒不如接受/放下它。」

當然,也不可能一整本書都叫你接受和放下,書中也有提出作者的個人觀點,就留給讀者自行體會。讀者可以從目錄找到自己的日常煩惱,斟酌、參考,或是像我這樣當成勵志書籍逐篇閱讀。

🖋️

書中有幾個觀點我非常認同,而且我也有(努力)在使用,像是在與觀點不同的人時,刻意提醒自己「我們立場不同」。有篇鼓勵讀者「關注於擁有的事物」的文章也讓我想到,每次荳荳吵著要某個玩具時,我都會靜靜地跟他說:「想想你已經有的玩具。」

另外,我也在書中看到我曾在其他書中看到的觀念,像是作者提到他遇到挫折時,會讓自己消沉二十四小時,使我想到《打敗不可能》一書中,作者也提到自己有「三十秒法則」。雖然三十秒和二十四小時差很多,但概念一樣啦XD

我最喜歡的觀點,是人生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一期一會』。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每個時間都在改變,而我們在不同時間見到的同一個人,其實也是不同的人。這樣的想法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也更加謙虛、用心。

🖋️

說了這麼多我覺得很棒的地方,想當然爾,書中也是有幾處我不太認同的觀點。
但我認為,這是因為這本書不是偏專業的大眾心理學書籍,作者在舉例時,偶爾會有些讓人想皺著眉問:「你確定要舉這個例子嗎?」的地方。

但是整體來說,我認為這本書是不錯的。易讀性非常高,篇幅又短,非常適合工作繁忙,且難有閱讀時間的讀者。
user-img
5.0
|
2025/05/05
《學會領導》是美國前國防部長馬提斯以40多年軍旅生涯淬煉出的領導哲學。從戰場到戰略,他融合實戰經驗與管理智慧,提出清晰可行的領導原則,直指如何在壓力下做對決策。本書不只是軍事領袖的備忘錄,更是給每一位管理者的誠實建言與實用指南。
user-img
5.0
|
2025/05/05
因為科技飛速發展,現代人取得食物的管道更加多元也比過去更加方便。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影響身體健康,漸漸形成一種習以為常的文明病!

據報導,在人體內已知的一千三百多種酶中,有數十種是含鋅的。有哪些人是需要補充鋅元素:吃素者、早衰者、營養不良的兒童、厭食症兒童、視力差者、免疫力差者、味覺差的老人。

生活中的飲食小細節,與我們的健康休戚與共。畢竟,不只有話不能亂說,飯也不能亂吃!

分類熱評

試讀心得

好評推薦

熱評排行榜

書評人排行榜

  • 從鬼地方破穿地獄門──專訪陳思宏《社頭三姐妹》
    終於脫離鬼地方了。 「《鬼地方》很悲。太悲傷了。」陳思宏說寫《鬼地方》的時候很痛苦,情緒太滿,幾度崩潰,「後來我想,可不可以把悲傷這件事情,用另外一個方式來呈現。」 那《社頭三姐妹》就是陳思宏對這問題的答案。 「我想要寫一本黑色喜劇。」陳思宏這回不寫鬼了,改請神。同樣寫悲傷,他改用荒謬的喜劇方式呈現。乩童世家三姐妹生懷異能,能通靈,偏偏本土X戰警在媒體亂象之前終究無法變成復仇者聯盟,小說中與神...
    【黃麗如專欄|玩真的】跟著媽祖去旅行的10個小提醒
    對我來說,台灣大地回春的信號不是櫻花季,而是一年一度的媽祖出巡,不管是大甲媽祖遶境或是白沙屯媽祖進香,都昭告大家可以把厚厚的冬衣脫下,跟著媽祖揮汗走訪西部大城小鎮。萬頭鑽動的場景像極了凜冬結束後,萬物生氣勃勃。 去年臨時加入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列,出發前在網路上爬文許久,感謝各方網友的分享與提醒,獲益頗多,旅行者之間最深刻的情感莫過於給日後上路者點出生存之道。過去得到許多陌生人的幫助,相較於年年...
  • 所以,你到底是怎麼寫的?——專訪《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作者杉井光
    杉井光:「想成為某人人生中最震撼的一本書」這個目標,我想大概已經實現了,所以這是一部令我滿意的作品。
    【OKAPI編輯室選讀|4月編輯精選】將注意力放在想達成的願望,一如抽芽的新綠
    春分過後,白日漸長,甦醒的能量釋放累許久的心之雜質,阻塞的靈感也暢快起來,想像新生的樣貌,將注意力放在想達成的願望,一如抽芽的新綠。